文/東門之云 供圖/視覺中國
安徽宏村
《紅樓夢》第四十回寫賈母游覽大觀園,在蘅蕪苑中見到薛寶釵“雪洞一般”的居室便心生不快?!把┒匆话恪彼膫€字,讓讀者聯(lián)想到寶釵的居室裝修可能走的是現(xiàn)在所謂“極簡風”,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十分素凈,但從賈母的反應,可隱約窺見這種風格在明清富貴人家的“不入流”。
的確,提到中國古代建筑,大多數(shù)人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的,大概是明媚藍天映襯下的紅墻黃瓦、青綠相間的繽紛彩畫,然后才是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diào)的江南民居。但其實,作為百搭的中性色,白色與傳統(tǒng)建筑的緣分,遠比人們想象中的深厚許多。
安徽歙縣棠樾牌坊群
20世紀90年代,由同名小說改編制作而成的電視劇《煙鎖重樓》風靡一時,據(jù)說小說的寫作靈感便生發(fā)于作者游覽安徽歙縣棠樾牌坊群時。的確,明清牌坊多以灰白色調(diào)的石材砌筑,肅穆地屹立在大地之上,與周圍的自然景物呼應,加上每座牌坊背后幾乎都蘊含著一個家族的傳奇故事,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容易引發(fā)人們的遐思。
歙縣在明清時期屬于徽州,自然風光秀麗。除了牌坊,茂林修竹、潺潺流水之間,點綴著眾多由黛瓦、粉壁、馬頭墻構(gòu)成的民居。如今留存下來的徽州民居,主要是明清時期的遺存。在細節(jié)裝飾如磚雕、梁架雕飾上,明代崇尚簡潔明快,清代講究精細繁復,但一眼望去,成片的房屋在整體上仍然呈現(xiàn)出黑與白的經(jīng)典搭配,令人印象深刻。天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營造出平和、恬淡的氛圍。
而在更負盛名的蘇州園林中,粉墻黛瓦的搭配又有一番別樣的韻味。江南士大夫認為,園林是人們休憩賞景、養(yǎng)性讀書之處,所以園景一般素雅清新,較少艷麗奪目的色彩。園中建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墻,木裝修也多采用深褐色,與自然景致協(xié)調(diào),讓園中之人賞景而靜心。另外,園林的主人大多是風雅文藝之人,在書畫詩文各方面都有一定造詣。山水畫中水墨淺絳、略施淡彩的秀逸用色,早已塑造了他們的審美,指導設計出來的園林,自然也不會使用過于濃艷的配色。借景、障景等手法,搭配上園林花木與建筑的色彩、形體,讓園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如畫般靜謐。
有的園主還命工匠精工細作,強化白色墻面的光澤及質(zhì)感,以區(qū)別于普通人家,凸顯高級感。晚明的園林藝術(shù)理論著作《園冶》中提到,修筑粉墻一般以紙筋、石灰為原料,較為高端的做法是用河沙加少許石灰打底,再加少許石灰蓋面,墻筑好后以麻帚輕擦,明亮鑒人。也有人用白蠟磨光打亮。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光潔的白墻能讓建筑顯得精神明亮;天氣晴好之時,就顯得清新明朗,似藍天白云的氣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配上小橋垂柳,綠蕉翠竹,就構(gòu)成了一幅幅清新美妙的畫面。
蘇州園林
馬頭墻
徽派建筑
江南地區(qū)氣候偏溫暖濕潤。粉墻黛瓦這種色彩搭配,突出大塊面的白色,在炎熱的夏季能夠有效地緩解人們內(nèi)心的煩躁,在春、秋以及冬季,配上自然景觀,又是一幅絕美的江南風物圖。地形上,江南多低山丘陵,民居和園林的營建講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隨地形自然起伏,遠遠望去,錯落有致。黑白相間,搭配上不同的自然植被、天氣條件與光照,更有強烈而優(yōu)美的韻律感。魚鱗似的灰黑瓦片與高高的白墻,仿佛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空間層次豐富,余韻悠長。
江南民居富有特色的地方,馬頭墻可算一處。馬頭墻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似馬頭而得名。又因為它兼有防火、防風的實用功能,所以又稱“風火墻”“封火墻”等。據(jù)《龍游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貢生徐敞居住在步瀛坊,創(chuàng)制馬頭墻用于防火??h城百姓看到,紛紛仿效,縣里的火災少了很多,徐敞住的地方也因此被人稱為“火墻里”。從審美的角度來說,馬頭墻的顏色延續(xù)了黑與白的搭配,造型高出屋脊,又依循屋頂坡度層層錯落,呈現(xiàn)出水平階梯形狀。也有些馬頭墻呈中間高、兩頭低的造型,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顏色與輪廓線條相得益彰,為江南民居增添了幾分含蓄之美。
以黑白為主的素色建筑,與山川、河流、田地、道路、城市園林等融合在一起,顯山露水,錯落有致,形成了淡雅簡約的氣質(zhì),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人所欣賞的生活方式?!笆€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悠閑自在,返璞歸真。對平靜淡泊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或許已經(jīng)深植在中國人的基因之中,讓江南成為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故宮保和殿后的云龍石雕
故宮的漢白玉石欄
與民居相比,明清官式建筑的色彩則復雜許多。在建筑物上施以各種色彩,既可以取得豪華富麗的裝飾效果,又能借圖案及工藝顯示建筑等級,涂刷油漆還有為木結(jié)構(gòu)防腐防蟲的實際功用。早在宋代,建筑彩畫已經(jīng)出現(xiàn)“丹粉刷飾”一類,有學者推測即為紅白相間的圖案。
除了彩畫配色,傳統(tǒng)建筑上更大塊面的白色集中在臺基、階梯、欄桿等處。這些地方多用大理石、漢白玉等白色的石材營建,與丹、朱、赭等顏色的墻體、柱子,還有橫向結(jié)構(gòu)如額枋上的豐富彩畫互相襯托,達到視覺上的平衡。石材上常雕鏤精細華麗的紋飾,又為建筑增添了不少威儀。如故宮保和殿后階陛中間的云龍石雕,通體潔白,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上面雕刻著9條在流云中騰飛的巨龍,最初制作于明朝,清乾隆年間又重新雕刻。
云龍石雕由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雕刻而成,原料來自北京郊區(qū)的房山。漢白玉雖名中帶“玉”,但主要成分是白云石大理巖,與真正的玉料差異較大。那么,漢白玉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這種石料潔白無瑕,外觀有如美玉,又從漢代起開始使用,所以被稱為漢白玉。另一種說法認為,古人把白色的美石分為“水白玉”和“旱白玉”兩種。水白玉是在新疆和田地區(qū)的河床中出產(chǎn)的白石料,旱白玉則是產(chǎn)自北京西郊的白石料。后來,人們口口相傳,把“旱”誤傳為“漢”,就形成了“漢白玉”這個名稱。
即便在科技發(fā)達、交通便利的今天,要想將這樣一大塊石料從房山運到故宮,也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和機械。而在幾百年前的明代,運輸它的道路更是用血汗和艱辛鋪就的。據(jù)說,為了提高效率,負責的官員將運輸時間選在寒冬,動用兩萬民夫用拽旱船的方法拖運。沿途每隔一里就要打一口水井,汲水潑路,結(jié)成冰道以便拖拽,同時井水可供民夫飲用。從房山到北京,走走停停,共耗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百姓們將這種運輸方式稱作“萬人愁”。
故宮雪景
梁園飛雪圖(局部) 絹本設色 全軸202.8cm×118.5cm 清 袁江 故宮博物院藏
斷橋殘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辈煌奶鞖鈼l件,也會賦予建筑不同的色彩。
具體到白這種顏色,最引人入勝的當屬雪景了。每逢雪天,都有無數(shù)攝影師及攝影愛好者擁入故宮,拍攝漫天飛雪下的宮闕。在社交媒體上,故宮雪景之類的話題和圖片總能引發(fā)動輒千萬的點擊量和廣泛討論,可見人們對古建筑雪景的喜愛。
雪是一種獨特的具有實體形態(tài)的天氣元素。雪花飄飄,落在建筑上,無論多么艷麗的彩色,都化為大面積的素白。風急雪猛之時,飛雪連天色,建筑的整體色調(diào)偏向黑白對比,如同寫意的潑墨山水;雪過天晴,無雪處的景物在白雪的反襯下則更為耀眼,清輝閃爍,具有獨特的美感,使人神清氣爽。
雖然古代沒有照相技術(shù),我們無法領(lǐng)略真實的雪景建筑,但文獻記載以及傳世的眾多雪景建筑畫,記錄了那一抹天然的白色與古建筑相遇的場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也是一名畫家,他一個人就畫了《雪溪圖》《輞川雪圖》等20多幅雪景畫。后世的《雪堂客話圖》《灞橋風雪圖》等,也都十分巧妙地將雪景與建筑結(jié)合在一起。
古代,“斷橋殘雪”被列入西湖十景;今日,“紫禁城初雪”成為每年冬天必上熱搜的話題。天然的白色與古建筑相遇,自然之美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動人心魄的美景也就因此誕生。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隨著建筑類型和等級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然而無論是富麗堂皇、色彩對比鮮明的高等級建筑,還是配色含蓄淡雅的園林、民居,白色都能在其中取得一席之地,讓建筑的色彩在絢麗與質(zhì)樸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與西方大理石建筑的潔白相比,中國傳統(tǒng)土木建筑中的白色,彰顯著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色彩美學,擁有屬于自己的、別樣的中國風韻。
群賢博古圖 絹本設色 27.5cm×180cm 宋 趙伯駒(傳)
仙女圖 紙本設色 123.1cm×86.2cm 元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