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壯,于維忠
(1.山東省榮成市農業(yè)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山東 榮成 264300;2.山東省煙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煙臺 265500)
為加速建立小麥推薦施肥指標體系,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小麥上的推廣應用,筆者針對榮成市小麥生產實際,進行小麥氮磷鉀肥料利用率試驗,不斷優(yōu)化小麥施肥配方,提出適宜當地的小麥施肥技術,為指導小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學的技術參數。
試驗示范地點設置在榮成市大疃鎮(zhèn)紅濱農場(戶山村)小麥田。試驗地土壤類型為典型棕壤,在試驗示范施肥前取土測試土壤各理化指標,有機質為12.2 g/kg,堿解氮為113 mg/kg,有效磷為39 mg/kg,速效鉀為101 mg/kg,土壤pH 5.3。在小麥收獲時,再次取土測試土壤各理化指標。
氮肥選用尿素(含N 46%),磷肥選用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選用硫酸鉀(含K2O 50%)。
試驗設4個處理,即配方施肥無氮區(qū)、配方施肥無磷區(qū)、配方施肥無鉀區(qū)、配方施肥區(qū),各處理所用肥料全部基施,具體肥料用量見表1。試驗小區(qū)隨機排列,設3次重復,各小區(qū)面積為50 m2。各處理小區(qū)田間農藝管理同大田,并保持一致。
由表2可知,配方施肥無氮區(qū),試驗后土壤中氮素含量較試驗前明顯減少,而有效磷、速效鉀含量與試驗前差異不大;配方施肥無磷區(qū),試驗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較試驗前呈減少趨勢,氮、鉀含量與試驗前無明顯差異;配方施肥無鉀區(qū),試驗后土壤中速效鉀含量較試驗前呈減少趨勢,氮含量也呈減少趨勢,磷含量差別不大;配方施肥區(qū),試驗前后土壤中氮、磷、鉀含量無明顯變化。各處理試驗后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pH與試驗前相比變化不大。
表2 小麥收獲時各施肥處理區(qū)土壤理化性狀
由表3可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區(qū)小麥產量比無氮區(qū)增幅1 315.5 kg/hm2,增幅22.6%;比無磷區(qū)增產573.0 kg/hm2,增幅8.7%;比無鉀區(qū)增產823.5 kg/hm2,增幅13.0%。配方施肥區(qū)產量顯著高于各缺素區(qū)。
表3 各施肥處理區(qū)小麥產量(干重)及籽粒、秸稈養(yǎng)分含量
由表4計算得知配方施肥處理的氮、磷、鉀肥料利用率分別為38.91%、32.00%、41.63%。
表4 小麥籽粒、秸稈養(yǎng)分吸收量 kg/hm2
試驗結果表明,小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分別比無氮、無磷和無鉀區(qū)增產1 315.5、573.0、823.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22.6%、8.7%、13.0%,可見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可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在當地中等偏上地力和中高產水平下,以及在小麥全生育期土壤墑情始終處于較好的條件下,小麥氮肥利用率為38.91%,磷肥利用率為32.00%,鉀肥利用率為41.63%。在小麥生產上應實施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并提高肥料利用率。
試驗期間,小麥始終在土壤墑情較好的條件下生長,使小麥全生育期長勢和產量均顯著好于常年。因此,該試驗小麥氮磷鉀肥利用率顯著高于常年水平,這也表明適宜的土壤墑情能顯著提高氮磷鉀肥利用率。生產中該試
驗結果尚需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