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全寶
時間見證初心,歷史檢驗使命。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湖北襄陽日報社聚焦主責主業(yè),展現媒體擔當,堅持五措并舉,增強新聞輿論“四力”,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工作,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全方位多層面推動全市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為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加快建設美麗襄陽、率先實現綠色崛起”強大精神動力當好擎旗手,吹響沖鋒號。
中央、省、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以后,襄陽日報社積極響應上級黨委號召,聚焦主責主業(yè),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全力以赴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工作,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引起思想“共鳴”、形成規(guī)模、形成聲勢、形成“共振”、形成影響。
(一)突出政治引領。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始終彰顯思想的偉力、真理的光芒、精神的力量、行動的效果,開展全方位、全領域、全媒體宣傳解讀,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形成沉浸學、深度學、拓展學、創(chuàng)新學的濃厚氛圍?!断尻柸請蟆房l(fā)的《以史為鑒 開創(chuàng)未來》《埋頭苦干 勇毅前行》《擔當新使命 展現新作為》等多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報道在全市營造了濃厚學習氛圍,展現了黨員干部群眾的期待、部門的責任擔當。襄陽日報社記者采寫的黨史學習教育稿件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央媒刊登300多篇(條),1190件作品被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平臺刊登,成為襄陽對外宣傳的主力軍。
(二)堅持對標對表。主動向《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央媒、省媒看齊,在《襄陽日報》《襄陽晚報》頭版顯著位置,襄陽日報App、漢江網首屏首頁開設“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專欄專題,深入報道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情況,對省、市學習部署和實踐情況進行常態(tài)化報道,為全市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輿論引領。截至目前,報社全媒體累計刊發(fā)黨史學習教育相關稿件3100余篇,同時積極向中央、省級媒體推送優(yōu)秀稿件,并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及時報道襄陽黨史學習教育的好經驗好做法。
(三)強化議程設置。加強輿論引領,高起點謀劃,高站位推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強烈的責任擔當,策劃推出本報評論員系列文章,深入解讀,深入闡釋,引導全市干部群眾學懂弄通做實。結合“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宣傳,《襄陽日報》、《襄陽晚報》、襄陽日報App、漢江網策劃推出“學黨史悟思想 辦實事開新局”專版專題,開設“黨史學習教育進行時”“我為群眾辦實事”專欄,全面展現襄陽學習教育動態(tài)和基層實踐。策劃推出《在學習掌握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上持續(xù)用力》《在賡續(xù)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上持續(xù)用力》等系列評論,增強輿論引導力,有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各項任務在襄陽有序展開。
傳統(tǒng)紙媒在強調“內容為王”同時,還必須兼顧“渠道為王”。紙媒的優(yōu)勢在于權威、深度、真實和準確,而新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迅速、便捷和互動。為了擴大紙媒傳播力,襄陽日報社充分發(fā)揮融媒體平臺作用,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宣傳,擴大報紙宣傳效果“漣漪”。
(一)堅持紙媒新媒聯動。策劃推出“我們的初心·建黨100周年——百名黨員話擔當”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選取我市100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一起講述“我們的初心”。在《襄陽晚報》策劃開展“百年記憶 紅色故事”主題征文,在漢江網和襄陽日報App策劃推出“家鄉(xiāng)的紅色記憶”征文,通過離退休黨員的講述,讓讀者重溫崢嶸歲月。全媒體推出的《558個“紅色驛站”溫暖一座城》一文,生動反映了我市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經驗,《光明日報》、新華每日電訊、人民網、新華網等央媒廣為轉發(fā)。
(二)堅持線上線下聯動。發(fā)起以“童心向黨 揚帆起航”為主題的第二屆襄陽市中小學生手抄報大賽,吸引全市3萬名中小學生就黨史上的歷史瞬間展開創(chuàng)作。發(fā)起2021年開學第一課“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線上活動,視頻網絡播放量達到10萬次以上。襄陽日報微信微博、襄陽晚報微博每日推出一個黨史故事,并發(fā)布《襄陽歷史上的今天》。
(三)堅持多聲部“發(fā)聲”。精心制作黨史學習教育微黨課專題宣傳片,用新媒體傳播手段讓學習教育“活”起來,把襄陽大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火熱實踐講活泛、傳開去。融媒體作品《貫通昨天今天明天 激發(fā)奮進磅礴力量》、短視頻《百年輝煌 初心不忘》、海報產品《我對襄陽有信心》、音頻產品《我是共產黨員》等以不同形式解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讓全會精神更易理解消化。襄陽日報旗下新媒體集團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音樂MV《風華正茂再出發(fā)》,回顧百年壯麗歷程,該歌曲在網絡上引發(fā)轉發(fā)熱潮,網絡點擊量破百萬,央視新聞+、學習強國等平臺予以轉發(fā);主題音樂宣傳片《2021襄報少年》獲評湖北省網絡宣傳片優(yōu)秀作品,《漢江潮》《大美襄陽》獲評網絡宣傳片好作品。
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只有根據受眾對象的不同開展工作,才能提升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此,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襄陽日報社要求紙媒、新媒、融媒結合不同對象的特點,注重分類指導,實現全面覆蓋、有效覆蓋,著重抓好青少年、流動黨員等特殊群體的學習教育宣傳和跨區(qū)域傳播,廣泛凝聚共識,切實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讓青少年喜聞樂見。襄陽日報報社聯合市委文明辦開展“童心向黨 紅色故事我來講”主題活動,組織全市青少年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述黨史故事和革命故事,在襄陽日報社小記者團“家襄少年”微信公眾號推出專題專欄,對優(yōu)秀視頻作品進行展播,讓廣大青少年在故事中感受革命力量、厚植愛國情懷。聯合團市委舉辦“革命后代講黨史話初心”專題宣講報告會,邀請開國上將朱良才之子、開國中將趙镕侄女趙京婭講述父輩革命故事,帶動青年宣講團開展專題宣講200余場次,2萬名青少年聽眾參與,21萬名青少年通過網絡直播觀看學習。以英雄航天員聶海勝返回地球為契機,襄陽策劃了“聶海勝想吃的襄陽牛雜面來了”宣傳報道,僅兩日,全網推送稿件30.5萬篇,閱讀量突破5億人次,把傳承航天精神與加強青少年“四史”宣傳教育結合了起來,具體做法被湖北省黨史學習教育簡報???、《湖北日報》頭版刊發(fā)。
(二)讓流動黨員“不掉隊”。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襄陽市不斷完善流動黨員黨史學習管理機制,破解流動黨員流動性強、學習參與率低的難題。為此,襄陽日報推出了《確保流動黨員黨史學習教育“不掉隊”》《三措并舉,破解流動黨員黨史學習難問題》等深度報道,對各地破解流動黨員學習難題的經驗做法進行了宣傳推介,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果。根據流動黨員流動變化大、學習時間碎的特點,各地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微黨課視頻代替專題學習、以黨史故事語音推送代替書本學習的模式,鼓勵流動黨員通過音頻、視頻或者書面形式交流所思所想,有效破解流動黨員歸屬感不強、學習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問題,確保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學”“學史不斷線”。
(三)讓北翼城市群“動起來”。中共湖北省委提出了“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協同發(fā)展”區(qū)域發(fā)展布局后,襄陽日報積極響應省、市委號召,迅速行動牽頭成立了“襄十隨神”媒體聯盟,著力構建區(qū)域媒體融合發(fā)展新格局,講好“襄十隨神”故事,傳播“襄十隨神”好聲音。為此,襄陽日報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承辦了“百年恰風華,北翼啟新程”——“襄十隨神”城市群黨史知識競答大賽,由“襄十隨神”四地優(yōu)秀選手同臺競演、四地百年黨史同步展示、四地干部群眾同時收看,有力推動了四地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該活動除在“襄十隨神”四地官方媒體進行直播外,還通過央視新聞+、中新網、人民網等平臺同頻共振。據統(tǒng)計,當晚僅襄陽市直播觀看量超過150萬,新媒體各平臺發(fā)稿46條,全網閱讀量超過300萬。
襄陽是紅色沃土、英雄之地,也是偉大抗疫精神集中體現地和生動詮釋地。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襄陽日報社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重要文章,立足襄陽實際,廣泛挖掘襄陽豐富黨史資源,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富集的獨特優(yōu)勢,豐富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一)大力宣傳紅色陣地。推出“牢記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主題專版,對15個市級黨史教育基地進行廣泛宣傳,對各地各部門到紅色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行采訪報道,把英烈模范當作黨史“教師”,把革命舊址遺址當作黨史“教室”,把紅色文物當作黨史“教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深刻把握“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全面梳理建黨百年襄陽重要歷史事件、黨史人物,策劃推出《建黨百年襄陽大事紀實和黨史人物》專欄,推出《蕭楚女:襄陽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等近50篇報道;聯合市民政局開展紅色地名有獎征文活動,征集市內紅色地名故事稿件。把報社資料室改成“研報史、學黨史”專題展覽館,分批次組織編輯記者參觀報史館,開展現場專題研學。通過學習黨史、重溫報史,黨的紅色精神、報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報社黨員干部心中生根發(fā)芽、傳承接續(xù)。2021年9月份,襄陽日報推出“再作塞上行 放歌新征程”融媒體采訪活動,沿著新聞界老前輩范長江先生當年的足跡,重赴塞上采風,進一步增強新聞隊伍“四力”。該活動歷時45天,行程5200多公里,累計采寫文字稿件6萬余字,拍攝圖片8000余幅,制作新聞視頻72條、圖文紀行45篇,受到業(yè)內相關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
(三)繼續(xù)傳承抗疫精神。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圍繞襄陽感恩回饋、馳援河南防汛救災,加大組織策劃和宣傳報道力度。去年7月22日,新華社轉發(fā)了我市兩名消防隊員背著孩子蹚過積水緩慢前行的畫面,在網絡上引起無數人“淚目”,一網友說:“這像極了父親的背影!”襄陽日報新媒體立即用彩繪的形式進行了二次加工,進行全網傳播,助力該條新聞連續(xù)三日登上微博熱搜。電影《你好!李煥英》公映后,襄陽日報新媒體集團策劃推出“你好李煥英拍攝地成網紅打卡地”等短視頻類產品,閱讀量過千萬。圍繞援襄醫(yī)療隊首批隊員返襄療休養(yǎng),全程跟蹤采訪報道,推出的系列報道《“襄”約春天里》全網閱讀量突破億人次,較好地展示了“有情有義襄陽城”的美好形象。
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落腳點,“我為群眾辦實事”是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試金石”。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襄陽日報社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傳承紅色精神,強化宗旨意識,厚植為民情懷,全方位展示各地各部門“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成效。
(一)深入開展全媒體社區(qū)行。為充分了解群眾身邊各類“煩心事”,找準痛點、精準發(fā)力,2021年4月份以來,襄陽日報社時政新聞部和社會新聞部聯合開展以“不忘初心訪民意、我為群眾辦實事”為主題的全媒體社區(qū)行活動,搭建社區(qū)與職能部門交流平臺。每次開展全媒體社區(qū)行活動前,多路記者先奔赴社區(qū)、居民小區(qū)采訪調研,找出困擾居民的最迫切問題,再通過電話溝通、正式去函等形式向職能部門反饋,發(fā)出邀約請求。相繼派出30多名記者,走進閘口、董家臺、春園等8個社區(qū),入戶采訪群眾210余人次,核實、收集整理線索86條,協調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70余件。
(二)積極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為了讓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硬骨頭”問題不再“卷土重來”,我們在《襄陽日報》上對各縣(市、區(qū))、開發(fā)區(qū)和市直各單位黨委(黨組)書記領辦的100余件實事項目進行“晾曬”,讓重點實事項目辦理接受群眾監(jiān)督,著力以評促改,劃清作風紅線,永葆人民情懷,將黨史教育學習成果轉化為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初心力量。對一些不適合晾曬的問題,襄陽日報社以《內參快件》形式上報市委、市政府,推動問題解決。針對襄州區(qū)發(fā)生多起學生溺水事件,記者走訪黃龍、雙溝、古驛等村鎮(zhèn),實地調查溺水原因后,以內參《亡羊補牢水庫堰塘溝渠管理要包保到人》形式上報市委、市政府,促進安全管理工作的完善。
(三)架起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連心橋”。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話題,襄陽日報社充分發(fā)揮媒體平臺優(yōu)勢,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的“連心橋”。2021年3月12日,組織“襄報全媒體3·15維權熱線直播”活動,邀請市消委、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住建局等部門現場連線,受理消費者投訴,吸引40萬網友在線觀看,2個小時收集市民和網友留言470余條,到場部門負責人現場解答53條投訴和關切的問題;針對城鄉(xiāng)教育不均衡的現象,聯合市教育局策劃推出大型公益項目——襄陽“名師課堂”公益直播課。先后開辦48場,觀看學生達50余萬人次,讓鄉(xiāng)村學生同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日報微信公眾號上開設新冠疫苗網上預約窗口、與新華書店聯合開展“百年風華領讀襄陽”全城尋書等活動,架起連心橋,提供便民服務。
黨史學習教育是一項長期任務,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工作必須融入日常、抓在經常。下一步,襄陽日報社將以黨史學習教育總結大會為契機,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貫徹中央、省委、市委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精神,牢牢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目標方向,聚力新聞主業(yè)做大做實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報道,聚焦媒體轉型推動融合發(fā)展,持續(xù)鞏固拓展夯實學習教育成果,以新的學習成效和實際行動奮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為襄陽日報社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為扎實推進“五城共建”,加快建設美麗襄陽、率先實現綠色崛起當好擎旗手,吹響沖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