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疲勞大體有生理性、心理性、病理性與慢性疲勞四種。所謂疲勞,是指“身體無法維持在一定水平上運作,各器官也不能維持固定的工作能力”。即“身體因過度活動而造成作業(yè)肌肉無法維持力量,而導致活動能力下降”。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已達體能極限”,即動作或運動表現失去正常水準?!捌诟小睘橐环N主觀感受,往往與身體“能源短缺”有關。
疲勞又可分為“周邊疲勞”與“中樞疲勞”。
“周邊疲勞”會導致肌肉酸痛,其成因為肌肉中磷酸肌酸、肝醣耗竭及乳酸的堆積。運動選手血液中的血紅素,就要比坐辦公室的人高。如一百米短跑,運動員因血液中血紅素含量高,爆發(fā)力很強,人體有足夠血紅素運輸足夠多的氧氣至肌肉,就能夠以“有氧呼吸”產生大量能量,供應跑步之需。平常不運動的上班族,氧氣輸送不夠,肌肉無法獲得夠多的氧氣所產生的能量,肌肉就會進行“無氧發(fā)酵”產生能量,同時也會產生很多乳酸。乳酸堆積多了,就會造成肌肉酸痛。
“中樞疲勞”是當人體在勞動時,血液中支鏈氨基酸因被消耗掉而減少,同時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增多,色胺酸被釋放到血液中。色胺酸超量進入大腦中,會改變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濃度而產生疲勞癥狀,讓人產生沮喪、憂慮、焦躁、易怒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老是覺得睡不足,極可能是“慢性疲勞”作祟。根據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1988年對“慢性疲勞癥候群”所作之定義,符合下述四項主要標準及次要標準,即可歸類為“慢性疲勞癥候群”。
主要標準 疲勞發(fā)生持續(xù)達六個月以上;疲勞不因休息而改善;非疾病或其他已知可能引起疲勞的原因所造成;疲勞感影響到個人工作、社交或其他活動。
次要標準 短暫記憶力喪失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活動力降低;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壓痛、肌肉疼痛;非發(fā)炎性關節(jié)疼痛,和以往的疼痛強度或是模式不同的新發(fā)作頭痛;怎么睡都覺得睡不足,活動后感覺疲勞超過24小時都沒改善。
倘若上述疲勞的程度未達診斷標準,則歸為“未明原因的慢性疲勞”。
慢性疲勞會在不知不覺中積勞成疾,甚而造成過勞死的悲劇。創(chuàng)造“過勞死”一詞的日本醫(yī)學權威將它定義為:有害心理健康的持續(xù)工作,打亂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從而導致體內疲勞積蓄及長期勞累過度,高血壓舊病加劇,再伴以動脈硬化,最終衰竭而死。
有人誤認為疲勞的解決之道是多喝提神飲料,比如有人老是用咖啡提神。但醫(yī)師提醒:小心愈提愈糟!有人形容經常以咖啡、保肝茶等提神飲料“消除”疲勞者,就如同使用“借記卡”,是在向未來“預支”能量。因為提神飲料大多含有水溶性的維生素B群,很快就會流失。所以說咖啡或各式提神飲料都只能“短效”提神,讓精神維持在高張力狀態(tài),但長期來看,工作效率反而會遞減。
疲勞患者應多吃含鎂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是鎂的最佳來源;全谷類、核果、豆類、莢豆類、巧克力、可可也含有豐富的鎂),同時補充足夠的水分。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也有助于改善疲勞。
短期攝取含BCAA支鏈氨基酸的植物性來源性肽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是非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無雞鴨有殘留抗生素、禽流感之疑慮。對葷食或素食者均可補充蛋白質,是體力與肌耐力的最佳補給品。
中長期則建議:凡事量力而為;充足睡眠;多運動;注意飲食;不計較、不比較;戒除不良習慣;忙里偷閑;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