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志偉,肖貴清,周彥洲
(1.湖北省襄陽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湖北 襄陽 441003;2.湖北省水文水資源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1;3.湖北省水文水資源應(yīng)急監(jiān)測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1)
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北面而得名,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稱。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有6.67×10-2km2以上湖泊1 332個,面積8 528 km2;至20世紀80年代,有6.67×10-2km2以上湖泊843個,面積2 983 km2。在眾多江河湖泊的滋養(yǎng)下,湖北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湖泊在湖北省供水、旅游、防洪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學(xué)界對湖泊的分布和形態(tài)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間分布和湖泊岸線形態(tài)特征方面,金伯欣等[1]對漢江湖群進行了綜合研究;陶家元[2]對江漢湖群中的河間洼地湖、河谷沉溺湖的形態(tài)特征和成因與新構(gòu)造運動的聯(lián)系進行了研究;張毅等[3]利用歷史文獻、地圖和影像數(shù)據(jù),采用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shù)和方法,研究湖北省湖泊近百年來的時空演變特征。有的學(xué)者對中國湖泊的數(shù)量、空間分布特征和湖泊岸線形態(tài)特征進行了研究[4-8]。但是,采用實測數(shù)據(jù)研究湖北省主要湖泊(10 km2以上湖泊)的水面率、補給系數(shù)、發(fā)育系數(shù)、水深、面積及容積增長率等形態(tài)特征參數(shù)的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中湖北省湖泊詳查的測量成果,統(tǒng)計分析湖北省主要湖泊形態(tài)特征。分析成果旨在為湖北省主要湖泊的研究、開發(fā)、利用、保護和管理提供翔實的基礎(chǔ)資料和數(shù)據(jù)支撐。
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區(qū),北緯29°01′53″~33°6′47″、東經(jīng)108°21′42″~116°07′50″,地處長江中游,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西高東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開,地貌復(fù)雜多樣。其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河網(wǎng)密布、湖泊眾多,境內(nèi)除長江、漢江干流外,流域面積50 km2以上的河流1 232條,長約4×104km。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nèi)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F(xiàn)有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 706.851 km2,水面面積10 km2以上的湖泊50個,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的水面面積在100 km2以上。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湖北省湖泊圖集》[9]、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中湖北省水面面積10 km2以上湖泊的詳查測量成果。根據(jù)國務(wù)院水利普查辦公室的統(tǒng)一部署,湖北省水文水資源局系統(tǒng)提出了河湖普查和湖泊詳查工作方案和湖泊詳查技術(shù)細則[10-12],在全國范圍內(nèi)率先建立指標評價體系。組織完成了水面面積10 km2以上的湖泊詳查,全面完成外業(yè)測量內(nèi)業(yè)整理。外業(yè)測量包括平面控制測量、高程控制測量、水下地形測量和岸上地形測量4個部分,內(nèi)業(yè)整理包括地形圖成圖(圖形展繪、圖形分幅),采用CASS9.0軟件按DTM數(shù)字建模,三角網(wǎng)法計算(等高線法、斷面法、方格網(wǎng)法校核)各級水位的相應(yīng)面積和湖容。
湖北省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河流水系和豐富的水熱資源造就了星羅棋布的湖泊;主要湖泊分布于長江、漢水兩岸廣大沖積、淤積平原上。其地理分布最北端為鐘祥市的南湖,最南端為監(jiān)利縣老江湖,最西端是松滋市小南海,最東端黃梅縣大源湖,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鄂東南、鄂東北、鄂中南地區(qū)。
2010—2012年,湖北省水文水資源局全面系統(tǒng)地完成了全省50個主要湖泊的外業(yè)測量和內(nèi)業(yè)整理。根據(jù)50個主要湖泊測量成果,統(tǒng)計和計算高水位條件下的湖泊面積、容積、湖泊岸線長度、湖泊寬度、平均水深,并對主要湖泊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分析。
湖泊水面率(α)是指湖泊水面面積與湖泊集水區(qū)域的比值,用式(1)表示:
α=f/F
(1)
式(1)中,f為湖泊水面面積;F為湖泊集水面積。
對全省面積10 km2以上的50個湖泊(不含跨省湖泊)的湖泊水面率數(shù)據(jù)的分析情況如圖1所示,小于4%的有6個,4%~8%的有12個,8%~12%的有11個,12%~24%的有14個,大于24%的7個。湖泊水面率以天鵝湖的62.8%為最大,牛山湖的38.8%次之,太白湖的2.3%為最小,全省平均13.8%,絕大多數(shù)湖泊在3%~30%之間。天鵝湖為長江故道,故水面率較大,天星湖也高達29.9%。4個面積大于100 km2的湖泊中,洪湖為7.3%,梁子湖為8.2%,斧頭湖為10.8%,長湖為5.7%。
圖1 湖北省主要湖泊水面率分布柱狀圖
湖泊補給系數(shù)β指湖泊集水面積與湖泊水面面積的比值,用式(2)表示:
β=F/f
(2)
式(2)中,f為湖泊水面面積;F為湖泊集水面積。
從計算公式(1)與(2)可以看出,α與β互為倒數(shù),β值越大表明湖泊停滯時間短,湖水自凈能力強。通過對50個湖泊的β值的統(tǒng)計,小于4的湖泊有6個,4~8的湖泊有14個,8~16的湖泊有17個,16~32的湖泊有11個,大于32的湖泊2個。其中,以太白湖的43.03為最大,以天鵝湖的1.59為最小,平均為12.5,絕大多數(shù)在3~30之間。4個大于100 km2的湖泊中,洪湖為13.78,梁子湖為12.18,斧頭湖為9.24,長湖為17.42。
湖岸發(fā)育系數(shù)S為湖泊某一水位下(本次計算為高水位下數(shù)據(jù))湖岸線長度與湖泊面積對應(yīng)的圓的周長之比。計算公式為:
(3)
(4)
式(3)和(4)中,l為湖岸線長度(km);F為l對應(yīng)的湖泊面積(km2);R為湖泊面積對應(yīng)圓的半徑(km)。
湖岸發(fā)育系數(shù)S描述湖泊岸線的彎曲程度,反映湖汊數(shù)量分布的多少。S越大表明湖泊岸線曲折、湖汊多,反之則岸線平滑規(guī)則、湖汊少。當湖泊為圓形時其湖岸發(fā)育系數(shù)S等于1,為正方形時為1.13。
統(tǒng)計50個湖泊的S值如圖2所示,小于2的有12個,2~4的湖泊有16個,4~6的有13個,6~8的有5個,大于8的有4個。以赤東湖的11.5為最大,以汈汊湖的1.29為最小,平均為4.07,絕大多數(shù)在1.5~7.5之間。4個大于100 km2的湖泊中,洪湖為1.47,長湖為5.86,梁子湖為7.03,斧頭湖為4.48。
圖2 湖北省主要湖泊湖岸發(fā)育系數(shù)比例
湖北省主要湖泊多屬于淺水型湖泊,湖泊水深直接反映了湖盆的形態(tài)。根據(jù)對50個湖泊的高水位與常水位時的平均水深、最大水深進行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湖北省主要湖泊高水位水深統(tǒng)計表
表2 湖北省主要湖泊常水位水深統(tǒng)計表
高水位時,平均水深在1.03~8.11 m之間,以西湖為最小,五湖最大,有24個湖泊的平均水深小于3 m,占到總數(shù)的48%,平均水深小于5 m的占到總數(shù)的86%,最大水深在2.15~24.2 m之間,以沉湖為最小,天星湖為最大,有92%的湖泊最大水深小于12 m,天星湖與天鵝湖的最大水深大于20 m。最大水深與平均水深之比有38個湖泊小于2.0,占總數(shù)的86%。表明湖北省主要湖泊的水深淺,湖底平坦。
常水位時,平均水深在0.58~4.10 m之間,以花家湖為最小,天鵝湖最大,有28個湖泊的平均水深小于2 m,占到總數(shù)的56%,平均水深小于3 m的占到總數(shù)的84%,最大水深在1.45~22.2 m之間,以??诤樽钚?,天星湖為最大,有92%的湖泊最大水深小于10 m,天星湖的最大水深大于20 m。
湖泊容積決定于湖水面積與水深,湖北省湖泊以中小型湖泊為主、深度小,所以湖泊容量極其有限;即使是洪湖、梁子湖等大湖,亦因湖盆平淺,湖泊容積不大,無法與國內(nèi)外深水湖泊相比。洪湖與云南的撫仙湖相比,洪湖水面是撫仙湖的1.9倍,而撫仙湖的平均水深卻是洪湖的60倍,撫仙湖的容積是洪湖的24.7倍。洪湖與長白山上我國最深的湖泊天池相比,更深刻地反映了這一問題。天池系火山湖,面積僅9.8 km2,洪湖的水面是它的41倍,但因天池平均水深達205 m,是洪湖的142倍,天池的容積反而是洪湖的2.7倍[1]。
為了深入論證與定量研究湖泊面積、容積隨水位升降變化的幅度,通過對50個主要湖泊測量的水位、面積、湖容資料進行分析,計算其平均增長率、相對增長率以及最大增長率。
1)平均增長率:是指湖泊水位每上升1 m,全湖平均增長的面積(km2/m)和容積(km3/m),用式(5)、式(6)表示:
面積增長率:
(5)
容積增長率:
(6)
式中,S高、S低分別為湖泊高水位與低水位時相應(yīng)的水面積;H高、H低分別為高水位與低水位;V高、V低分別為湖泊高水位與低水位時相應(yīng)的湖泊容積。
根據(jù)分析,湖北省湖泊的平均面積增長率在1.30~62.0 km2/m之間,以天星湖的1.30 km2/m為最小,洪湖的62.0 km2/m為最大。面積小于50 km2的42個湖泊的平均面積增長率在9.7 km2/m以下,面積大于50 km2的8個湖泊中有6個平均面積增長率大于18.0 km2/m;
湖北省湖泊的平均容積增長率在477~27 286萬 m3/m之間,以排湖的477萬 m3/m為最小,洪湖的27 286萬 m3/m為最大。面積小于50 km2的42個湖泊的平均容積增長率在3 634萬 m3/m以下,面積大于50 km2的8個湖泊中有6個其平均容積增長率大于6 500 萬m3/m;
面積相對增長率:
(7)
容積相對增長率:
(8)
相對面積增長率在0.04~0.36之間,以天星湖的0.04為最小、沉湖的0.36為最大,有半數(shù)湖泊的相對面積增長率在0.10~0.20之間,面積大于50 km2的8個湖泊的相對面積增長率在0.10~0.15之間;相對容積增長率在0.04~0.39之間,以天星湖的0.04為最小,??诤?.39為最大,有34個湖泊的相對容積增長率在0.10~0.20之間;其中天星湖、天鵝湖、老江湖的相對面積、容積增長率都在0.06以下。
3)最大增長率:是指湖泊從最低水位到高水位進程中,每上升1 m時,湖面積或容積的最大增長值,用fmax(面積增長率)或Vmax(容積最大增長率)表示。
最大面積增長率在3.60~424 km2/m之間,以老江湖的3.60 km2/m為最小,洪湖的424 km2/m為最大。面積小于50 km2的42個湖泊中有41個最大面積增長率小于35.0 km2/m,面積大于50 km2的8個湖泊中有5個最大面積增長率大于60 km2/m;最大容積增長率在976~43 400萬 m3/m之間,以借糧湖的976萬 m3/m為最小,洪湖的43 400萬 m3/m為最大。面積小于50 km2的42個湖泊的最大容積增長率小于4 800萬 m3/m,面積大于50 km2的8個湖泊中有5個最大容積增長率大于10 000萬 m3/m。
1)湖北省主要湖泊分布于長江、漢水兩岸廣大沖積、淤積平原上,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鄂東南、鄂東北、鄂中南地區(qū)。
2)湖北省主要湖泊的形態(tài)特征是表征湖北省主要湖泊自然特性的重要指標,集中反映了湖北省湖泊水深淺,湖底平坦,容量有限,調(diào)蓄能力較弱的特性。高水位時平均水深在1.03~8.11 m之間,有24個湖泊的平均水深小于3 m,占到總數(shù)的48%,平均水深小于5 m的占到總數(shù)的86%,有92%的湖泊最大水深小于12 m,最大水深與平均水深之比有38個湖泊小于2.0,占總數(shù)的86%。這也說明湖北省湖泊水深淺,湖底平坦;以中小型湖泊為主,深度小,湖泊容量極其有限。即使如洪湖、梁子湖等少數(shù)大湖,亦因湖盆平淺,湖泊容積不大,無法與國內(nèi)其他深水湖泊相比。
3)湖北省主要湖泊形態(tài)特征是對湖泊進行規(guī)劃﹑設(shè)計和管理、調(diào)查研究、開發(fā)、利用、保護的重要基礎(ch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