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 王佳歡(通信作者) 鄭家慶 蔡龍波
132011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影像中心,吉林吉林
傳統(tǒng)的腦血管成像方法包括CT 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均是管腔成像,不能顯示管壁結構,而血管壁結構對于腦卒中病因的早期診斷及臨床治療策略選擇至關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技術可直接顯示血管的管壁結構,已廣泛應用于頭、頸部動脈血管壁病變成像的檢查[1]。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在顱內動脈多種疾病中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影像中心2019年11月-2021年12月行顱內動脈壁高分辨磁共振檢查患者65例,其中男34 例,女31 例;年齡21~79 歲,平均(45.62±4.3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史26 例,占比為40.00%;糖尿病9 例,占比為13.85%;高脂血9 例,占比為13.85%;既往缺血性卒中、飲酒以及吸煙等各7 例,占比為10.77%。臨床表現:頭暈32 例,頭(頸)痛10 例,言語障礙10 例,霍納征1 例,復視2例,肢體無力9例,小腦征1例;43例患者存在急性腦梗死病灶。單發(fā)性與多發(fā)性分別為52例(80.00%)與13 例(20.00%)。將臨床癥狀與多模式影像學綜合評估,患者存在以下兩種之一便可確診:(1)MRI診斷結果顯示:內膜瓣、雙腔或者是壁內血腫,存在血管閉塞、動脈瘤樣擴張或者是線珠征。(2)DSA 診斷結果顯示:鼠尾征、串珠征或者是雙腔征,靜脈期顯示為假性動脈瘤。
檢查方法:磁共振檢查采用Philips Ingina 磁共振掃描儀及16 通道頭線圈。磁場強度、有效梯度切換率、有效梯度場強分別調整為3.0 T、346 T/ms及78 mT/m?;颊弑3盅雠P位,顱內血管開展常規(guī)3D-TOF-MRA掃描,MIP法重建血管圖像。然后使用長回波鏈三維可變翻轉角快速自旋回波黑血序列,VISTAT1WI、T2WI、PDWI結合病變部位實施多方位掃描,包括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該序列屬于各向同性。
DSA及臨床診斷: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平板DSA 血管造影機進行腦血管造影。采用經股動脈(一般選擇右側)改良Seldinger 法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5F動脈鞘,以5F單彎導管造影,常規(guī)行主動脈弓、椎-基底動脈、兩側頸內動脈及全腦血管造影,對可疑血管病變進行多角度斜位造影。臨床診斷: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以及意識障礙;臨床查體主要是患者被動體位,頸強、腦膜刺激征陽性,克氏征、布氏征陽性。
65 例患者中,顱內動脈瘤11 例,腦栓塞6 例,動脈炎5例,動脈夾層14例,煙霧病8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伴狹窄21 例。MRI 檢查與DSA 及臨床診斷一致34 例(52.31%),與臨床診斷基本一致26 例(40.00%),與臨床診斷不一致5例(7.69%)。
臨床主要依靠CT、CTA、MRI、MRA、CE-MRA等影像學檢查方法來顯示管腔異常(如管腔狹窄、擴張等),但是如果不充分了解顱內結構及疾病的特點,就無法顯示通道壁的狀況,無法找出病因,并且上述檢測方法具有諸多缺陷及限制。MRI血管壁的高分辨率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使血管和腔內變化明顯可見,且無放射性。
顱內動脈瘤:HRVW-MRI 中的顱內動脈瘤顯示局部動脈瘤,其中HRVW-MRI 中的顱內主動脈血氣和不穩(wěn)定斑點通常是T1WI-Fi 的高信號。研究表明,腫瘤壁存在急性動脈瘤或早期破裂,41%的急性動脈瘤可能有急性轉變,HRVWI 腫瘤的水平高于未破裂動脈瘤,這是未破裂動脈瘤的癥狀[2]。本研究中,有5 例動脈瘤偶發(fā)動脈瘤腫行HRVW-MRI 檢查后,發(fā)現動脈瘤壁強化2例,臨床及時干預,避免動脈瘤破裂出血的發(fā)生。
動脈炎:起源和后果排列均可導致頭骨內動脈狹窄,導致腦中早期明確識別的動脈破裂[3],從而導致HRVW-MRI顯示為均勻同心強化動脈,后血管明顯改善,T2WI動脈處流速信號較高。本研究中,HR MRI姿態(tài)的壁面圖像不僅可以檢測頭骨中狹窄的動脈,而且還可以檢測壁厚、后輪強化、射程增強等有力地表明血管發(fā)生了熱情甚至緊張的變化。HR-MRI 管壁成像還可用來對血管炎性病變患者隨訪,評估治療效果。
動脈夾層:出于各種原因,內部動脈破裂,血液在主動脈壓力下流入血管壁,導致組織分離,血管熔化,堵塞或形成假動脈瘤。主動脈瓣在HRVW-MRI中表現為雙腔,內側皮瓣是一種高彎曲信號[4-5]。動脈造影內部受HRVW-MRI 厚度、血液變化等影響,如本研究中有1 例左側大腦中動脈M1 近段管腔血管重度狹窄患者,預行支架治療前行HRVW-MRI 檢查,T1W-VISTA 序列,發(fā)現狹窄處管腔偏新月形增厚,明確診斷為夾層,壁內血腫形成。臨床采取保守治療,3個月后復查,假腔血腫吸收。顱內動脈細,內膜瓣較難顯影。
動脈粥樣硬化及纖維斑塊:有報道HRVW-MRI能準確識別顱內動脈斑塊[6-7],對血管內治療亦有很好的臨床意義,不僅可以很好地把握介入治療的指征,還能減少支架置入造成的醫(yī)源性血管損傷或堵閉穿支動脈[8]。朱夢穎[9]研究結果顯示,常規(guī)DSA、CTA以及MRA 針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形態(tài)學、定位以及檢出評估存在一定優(yōu)勢,但針對動脈瘤本身血管特征評估方面卻存在不足之處。當前,HR-VWI通過結合血管壁病理特征,可能置管評估顱內動脈瘤穩(wěn)定性。Ludwig DR 等[10]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同時劉翠翠等[11]通過實驗結果指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易損性與癥狀性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sICAD)密切相關,HRVW-MRI 可直觀觀測sICAD 患者顱內動脈管壁結構,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分布,信號特點,管壁重構指數及強化程度等,在sICAD患者的鑒別診斷,卒中風險評估及治療評價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12]。陳奕楚等[13]探討HRVW-MRI 在顱內血管炎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結果指出,HRVW-MRI 在顱內血管壁病變的評估中展現了巨大的潛能。該技術不僅可彌補傳統(tǒng)腔內成像技術的不足,還能在血管壁病因學分析中發(fā)揮作用,HRVW-MRI 技術可直接顯示血管壁病變的特征,提高顱內血管疾病的診斷準確性。HRVW-MRI 對高空間分辨率、對比度聲學等優(yōu)點的顱壁圖像進行研究的唯一創(chuàng)新技術是鑒別顱骨、動脈、動脈破裂、吸煙等診斷,并為臨床診斷和咨詢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據,最終研究結果與作者最終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均指出顱內動脈疾病患者實施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檢查,可減少漏診事件或誤診事件的發(fā)生,提升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對于卒中患者來說,HRVW-MRI 能對缺血性卒中病因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