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芝
核桃(《綱目》),又名胡桃(《千金·食治》)、羌桃(《名物志》)、萬歲子(《花鏡》),與扁桃、腰果、榛子并稱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隨著植物考古和環(huán)境考古研究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考古遺址和地層中出土了核桃樹木遺存,從而為我們認識核桃的悠久性及核桃的起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核桃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勤勞、智慧的先輩積累了豐富的核桃利用經驗,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核桃文化。深入挖掘中國核桃歷史文化,對于核桃產業(yè)的發(fā)展,提高農民收入,建設美麗的中國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根據(jù)《中國核桃種質資源》一書,我國核桃屬植物分為3組9種,分別是核桃組:核桃(Juglans regiaL.)、泡核桃(J.sigillata Dode);核桃楸組:核桃楸(J.mandshurica Max.)、野核桃(J.cathayensis Dode)、麻核桃(J.hopeiensis Hu)、吉寶核桃(J.Sieboldiana Max.)、 心 形 核 桃 (J.cordiformis Max.);黑核桃組:黑核桃(J.nigraL.)、函茲核桃(J.hindsii Jeps.)[1](P1-16)。關于核桃組的泡核桃為中國原產國內外學者均無異議,唯有核桃組的核桃,其原產地眾說不一。究其原因,是由于西晉時期張華撰寫的《博物志》記載:“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保?](卷六,P22)以及東晉的葛洪撰寫的《西京雜記》記載:“胡桃出西域?!保?](卷一,P3)因此,自此以后,《本草綱目》《群芳譜》《齊民要術》[4](卷四,P41)等許多典籍中大同小異地記載了中國的核桃栽培起源于西漢時期,即張騫自西域帶回后,我國開始有核桃栽培。古往今來,以訛傳訛,人們就有了同樣的認識。然而比《博物志》早300多年,與張騫出使西域同時期的司馬遷的西漢史學巨著《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均未提及張騫帶回核桃一事。譬如《史記》載:“以蒲陶(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保?](卷一百二十二,P1188)《漢書》 有同樣的記載:“漢使采蒲陶、目宿(苜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目宿離館旁,極望焉?!保?](卷九十六上,P1473)那么中國是否是核桃(JuglansL.)包括核桃(Juglans regia)在內的一個起源地?“眼見為實”的客觀材料更有說服力。
植物化石是研究古植物的重要材料。植物的各個器官都有可能被保存在地層中形成植物化石,如孢粉、木材、葉片、花、果實、種子等。通過植物化石的研究,可以確定植物種屬,了解植物的演化,并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根據(jù)《中國植物化石》第三冊,核桃屬植物在地質年代古近紀始新世(距今約1200萬年—4000萬年)和第四紀(距今約200萬年—1200萬年)已經有6個種分布于中國西南及東北各地,這6個種是披針葉胡桃、胡桃楸、短果胡桃、長果胡桃、山旺胡桃和魯胡桃(圖1)[7](P73-78)。其中,古近紀漸新世山旺胡桃(Juglans shanwangensis Hu et Chaney)的葉片化石(圖2)和3個炭化堅果與現(xiàn)代核桃(Juglans regiaL.)極為相似。這與在歐洲和北美新生代地層出露的與現(xiàn)代核桃近似的葉片和果實化石是異地同物,殊途同歸的[8](P89-93)。
圖1山旺村地層出露的胡桃及葉化石
圖2地層出露的披針葉胡桃(a和b)和山旺胡桃葉化石(c和d)
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是歷史文化名邦,在其三岔河鎮(zhèn)曾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葉化石(見次頁圖3)。其葉片特征與當?shù)嘏莺颂遥↗.sigillata Dode)葉片特征進行比對(表1),除了主脈與二級脈的角度稍小于現(xiàn)代泡核桃外,其他葉片特征幾乎相同,擬似泡核桃葉片。
圖3三岔河鎮(zhèn)地層出露的葉化石(左1和2)與泡核桃葉(右1)
表1化石葉片特征與泡核桃葉片特征
由于出露的胡桃葉化石沒有明確的地層層序,不能確定其絕對年代。然而,從地層表上看,第四紀沒有發(fā)現(xiàn)過植物化石,只有泥炭,而古近紀和新近紀有植物化石[9](P293)。因此,可以推斷核桃葉化石屬于古近紀或新近紀。
總之,從化石的發(fā)現(xiàn),說明中國早在古近紀漸新世就有核桃分布,有核桃組的核桃(Juglans regia)和泡核桃(J.sigillata),并非文字記載的漢代張騫帶回的核桃。
除了葉子和果實,孢粉也是植物的一種“活化石”。通過對低等植物的孢子和高等植物的花粉的大小、形狀、壁的結構(如萌發(fā)孔、壁的分層和紋飾)等特征的觀察分析,能確定植物的種屬。由于組成孢粉外壁的孢粉素性質非常穩(wěn)定,使得孢粉化石在沉積物中常見。在古近紀的始新世到新近紀的上新世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核桃和核桃科的花粉。如江西清江地區(qū)始新世地層、新疆準噶爾盆地古近紀的漸新世下緣巖組以下,北京地區(qū)始新世—早漸新世—全新世地層、陜西蘭田毛東村早漸新世地層以及伊春、長白山、遼寧省清源縣全新世地層中都曾發(fā)現(xiàn)核桃、楓楊、化香樹等花粉[10](P28-34),河北黃驊盆地始新世至漸新世的孢粉組合中也出現(xiàn)了核桃花粉[11](P1-7)。此外,西漢時期以前,中國有多個省份和地區(qū)地層中發(fā)現(xiàn)有核桃花粉(見次頁表2)。
植物大遺存是指用肉眼或放大鏡或低倍顯微鏡就可進行觀察研究的植物遺存。核桃果核、木材和木炭屬于植物大遺存。核桃果核的分析是根據(jù)種子大小和表面結構和紋理以及鑒定者本身的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進行判斷。木材和木炭分析是根據(jù)核桃三個切面細胞和組織的構造特征,結合現(xiàn)代木材圖譜和構造特征描述進行判斷。由于核桃果核和木炭來自文化層,是人類行為活動所致,所以核桃大遺存不但能判斷核桃的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或旁證古代先民利用或食用核桃。西漢以前發(fā)現(xiàn)核桃遺存的遺址和相關信息(見第18頁表3)。
在漢代之前就發(fā)現(xiàn)了如此多出土核桃遺存的遺址,很自然地,在漢代之后許多遺址也出土了核桃。如新疆下坂地漢唐時期墓地隨葬品中出土了4枚核桃[38](P17),唐長安城郊隋代李靜訓墓出土2枚核桃[39](P24),都蘭吐蕃一號墓出土了38枚核桃[40](P14-26,P31),新疆庫車縣城東北卻勒塔格山南麓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了一些核桃殼以及宋代開封順天門遺址出土了1枚核桃。
從以上核桃樹木遺存的發(fā)現(xiàn),有理由說我國是核桃的起源地之一。我國的著名核桃專家郗榮庭先生也持有相同觀點[8](P89-93)。
核桃的文字記載從漢代開始。上林苑是中國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其始建時間無從考證,但至遲在秦惠王時期(前338—前251年)已經存在,在漢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上林苑園林建設達到極盛,種植花木2000余種,其中就有核桃(Juglans regia)[41](P4-56)。明代核桃逐漸成為山東的主要果樹之一,有“胡桃出齊、兗、青三郡,青州為佳”之說。云南南詔大理地區(qū)的核桃在宋代就已經成為大宗商品和貢品,如明代楊鼐(有人認為是楊鼎)所著《南詔通記》記載:宋代段思平“獲商人遺以核桃一籠”[42](P87)。清代文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校注》中寫道:“核桃,以漾濞江為上,殼薄,可捏而破之。”[43](P238)(漾濞江為瀾滄江的分支,自云南麗江縣西境分派東南流,至鄧川、大理西北稱漾濞江,下流與瀾滄江合。)在《新纂云南通志》卷六十一《物產考四》記載:“核桃屬胡桃科,一名胡桃,落葉喬木類也。果殼薄,果仁豐腴。漾濞、合江產者最佳,為滇中有名之堅果,每歲合計產量約三百四十萬斤,巧家年產核桃油亦在數(shù)萬斤?!保?4](P91)
表2西漢時期以前出現(xiàn)核桃花粉遺存的信息表
在陜西、山西、云南等省,還有許多參天古核桃樹。漾濞縣、大姚縣自然條件優(yōu)越,核桃資源豐富,被人們譽為“核桃之鄉(xiāng)”。在平坡公社高發(fā)大隊羅家村以西的地邊有一株已經歷了數(shù)代人的大泡核桃空心樹,北約三百公尺處的地中間,佇立著一株雄偉挺拔的泡核桃樹,當?shù)厝罕姺Q為“泡核桃王”,在太平公社構皮大隊里箐口海拔二千三百米處的滑皮鐵核桃,相傳已有三百多年樹齡[45](P31)。再如楚雄大姚縣至今還尚存很多300多年生的古核桃樹[46](P164-174)。
因此我們說,中國是核桃起源地之一,核桃是我國的一個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
核桃為人類提供食物、醫(yī)藥、能源、木材以及其他產品,除此之外核桃還提供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環(huán)境。先民與核桃樹木朝夕相伴,積累了豐富的核桃利用經驗。
1.黑須發(fā)、利小便、去五痔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食核桃令人肥健,潤肌,黑須發(fā),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搗和胡粉,拔白須發(fā),內孔中,則生黑毛?!保?7](卷三十,P1305)
2.治療腸風痔漏
許國楨的《御藥院方》記載:“愈痔散,治男子婦人一切腸風痔漏,無問新久,皆可服之,立效。南乳香別(另)研,槐花微炒,木香,商枳殼麩炒去穰,鶴虱,篳澄茄去蒂,白蕪荑各一兩,以上各藥為細末。始服后,先嚼核桃一個,次用熱酒一盞,調藥二錢,空心(腹),食前,日進一服。忌發(fā)熱風動氣等物?!保?8](卷八,P133)
表3西漢以前遺址出土核桃大遺存信息表
3.治風寒濕毒與血氣搏,筋骨緩弱,四肢酸、疼、癢、痺
小附子去皮,生草烏頭炮去皮臍;蒼術炒,牛膝酒浸、焙;川芎、當歸、天麻各半兩;防己、白芷、黃芪、蜜炙;全蝎焙,各一分。以上研末,每一錢黑豆淋酒調下,兼用核桃肉研,酒下。[49](卷四,P80)
4.茶中配料
遵義仡佬族自古就有茶食傳統(tǒng)?!袄薏琛窨と耸忱薏枵?,雜茶芽、花椒、雞蘇、脂麻研之,間加胡桃肉,火麻亦可研。”[50](卷十八,P377)
核桃仁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核桃油。
1.核桃油可食
徐霞客在云南進行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考察。《徐霞客滇游記》記載:“瀾滄江從順寧西北境穿其腹而東,至苦思路之東,又穿其腹而南,至三臺山之南,乃南出為其東界,既與公郎分蒙化,又南過云州東,又與順江分景東。郡之經流也。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殼厚而肉嵌,一錢可數(shù)枚,捶碎蒸之,箍搞為油,勝芝麻、菜子者多矣?!保?1](第十冊上,P663)其中,順寧府是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名,轄境包括今云南省鳳慶、昌寧、云縣;蒙化城位于中國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zhèn)境內;景東,今景東彝族自治縣,隸屬于云南省普洱市)。
2.核桃油潤發(fā)、烏須發(fā)
宋代劉斧撰寫的《青瑣高議》記載“用紫芝蔴、胡桃油、黑松子、烏沉香合為潤發(fā)油,黑而復香,蜀中以二油入進,后中貴竊賣民間,富兒亦用之,宮中呼錦里油,民間呼西蜀油,后明皇入蜀,此亦先兆之也?!保?2](青瑣高儀前集卷之六,P31)再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烏須發(fā):用五倍子一斤研末,銅鍋炒之,勿令成塊,如有煙起,即提下攪之,從容上火慢炒,直待色黑為度,以濕青布包扎,足踏成餅,收貯聽用。每用時,以皂角水洗凈須發(fā),用五倍子一兩,紅銅末一錢六分酒炒,生白礬六分,訶子四分,沒石子四分,硼砂一分為末,烏梅酸榴皮煎湯調勻,碗盛重湯,煮四五十沸,待如飴狀,以眉掠刷于須發(fā)上,一時,洗去,再上,包住,次日洗去,以核桃油潤之,半月一染,甚妙?!保?7](卷三十九,P1602)還有,明代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記載:“猿猴上樹方:取黑牯牛膽一個,入槐子一兩焙,五倍子炒焦去煙一兩,石榴皮五錢焙,白礬一錢,共為細末,裝膽內,扎口吊起,陰干一十四日,先將鉛打一罐,將膽內藥物盡傾入罐,去膽皮,再加核桃油一小盞,桑霜三錢,麝香一分,攪入膽藥內,封罐,重湯煮,一炷香(工夫),取起,須白用肥皂湯湯洗潔,以豬脬或雞食袋油紙包,手指蘸藥捻須下半節(jié),不必近根,自然上去,其黑如漆,膽用十二月取者為佳?!保?3](雅尚齋遵生八箋卷之十八靈秘丹藥箋下卷,P444)
3.核桃油治耳中腫或生瘡
宋代《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記載:“以白礬燒灰研細,毎用少許以葦筒吹耳內,日三四次,或以綿裹塞耳中,生瘡者,胡桃油調藥著耳。”[54](卷十八,P247)
4.用核桃油助造紙、作畫
宋代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記載:“亦常聞造紙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兩煮之,不爾,蒸之亦妙?!保?5](卷四紙譜三,P36)品行惡劣但才華橫溢的祖珽長于以核桃油作畫,如《北齊書》中記載:“珽善為胡桃油以涂畫?!保?6](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P210)可能祖珽善于用核桃油調制顏色,《北史》記載:“祖珽為典御,奏造胡桃油?!保?7](卷六下之上木部,P330)
5.核桃油為裝飾油
《物理小識》記載:“茶源石徽州取作牌坊,久則流出鐵漿或成塊突出,又黟縣石取作門檻闌干,其色藍,以核桃油摩之,則如漆黑?!保?8](卷七,P131)《河朔訪古記》引《鄴巾記》曰:“北齊起鄴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保?9](P15-24)(鄴南城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和河南省安陽縣交界處)。宋代何薳的《春渚紀聞·銅雀臺瓦》也記載:“相州,魏武故都,所筑銅雀臺,其瓦初用鉛丹雜胡桃油搗治,火之,取其不滲,雨過即干耳?!保?0](卷九記研,P59)
文玩核桃泛指具有文雅玩賞特質的一類核桃,麻核桃為其中的重品,還包含核桃楸、鐵核桃等。文玩核桃是文人雅士把玩之用,民間藝人雕刻的藝術珍品。長期把玩核桃,能夠促進手部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人體的新陳代謝。如清代郭廣瑞撰寫的《永慶升平》記載:“從北邊樓上跳下了一個老頭兒,身穿青洋縐大褂,漂白襪子,青緞子雙臉鞋,手里揉著一對核桃,年約七旬以外,面似仞鐵,重眉大眼,一部銀髯。”[61](卷三,P36)形容老人健碩的樣子。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乾隆把玩的麻核桃雕刻珍品。核桃還用于玩耍,如清代李海觀撰寫的《歧路燈》記載:“小主人日日在門前耍核桃,放花炮,弄燈籠。”[62](卷二,P52)
分心木(圖4)又名胡桃夾、胡桃衣、胡桃膜,是胡桃果核內的木質隔膜,呈薄片狀(圖四)。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質脆,易折斷,氣味微苦?!渡轿髦兴幹尽酚涊d:“分心木,利尿清熱,治淋病尿血,暑熱瀉痢。”《本草再新》記載:“分心木,味苦澀,性平,無毒。入脾、腎二經,健脾固腎?!薄吨兴幉氖謨浴酚涊d其有:“治遺溺,崩中下血?!薄短旖蛑胁菟帯酚涊d“固澀收斂,治遺精,尿頻,帶下”。[63](P31)之功民間有用其泡水喝的習慣,如《金瓶梅》記載:“西門慶坐下,婦人又濃濃點一盞胡桃夾鹽筍泡茶遞上去,西門慶吃了,婦人接了盞,在下邊炕沿兒上陪坐。”[64](卷八,P285)現(xiàn)今,核桃產區(qū)仍以分心木泡茶招待客人。
圖4核桃分心木
核桃殼治腸風下血。如《類證普濟本事方續(xù)集》記載:“核桃殼、繭退、皮鞋底、赤雞冠花,以上四味燒灰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空心下?!保?5](卷九,P41)
生胡桃皮也就是青核桃皮,含有某些藥物成分,在中醫(yī)驗方中,稱之為“青龍衣”?!斗矫}正宗》記載治水痢不止:青胡桃皮一兩,搗碎,鐵鍋內微妙(炒),再搗細。每早服三錢,白湯下?!毒燃狈健酚涊d治疬瘍:青胡桃皮,搗之,并(入)少許醬清和硇砂,令相入。先以泔清洗之,然后敷藥?!毒V目》記載,治白癜風:青胡桃皮一個,硫黃一皂子大。研勻,日日摻之,取效。明代王肯堂撰寫的《證治準繩》記載有烏發(fā)作用。“黑云散:五倍子炒,百藥煎,生胡桃皮,青石榴皮,訶子肉,青木瓜皮,青柿子皮,何首烏,豬牙皂角(炒黑),青礬,細辛,水銀各等分,以水銀入石榴皮內,月余,再以榴皮曬干,同諸藥研末,煉蜜丸,如小錢大。常于木炭灰內焙養(yǎng),勿得離灰。如要烏須發(fā)時,先用皂角水洗凈,次用熱酒調化涂之,好熱醋亦可?!保?6](卷三十八,P1106)此外,生胡桃皮味澀驅鳥蟲,清代高士奇撰寫的《北墅抱甕錄》記載:“核桃葉厚而多陰,瀛山館前隔岸土岡隆起,雜樹森立,核桃亦種其中,園多鳥雀,諸果熟時,輒被摧啄,惟核桃以味澀得免,蓋外炫者易敗而中固者不傷,雖小物亦足感耳?!保?7](P3-4)
核桃木堅硬而致密,重量適中,性韌,不易開裂,紋理直或斜,細膩而含蓄,色澤灰淡柔和。
可以做器物。如《植物名實圖考》載:“胡桃,北方多有之,唯永平府所產皮薄,謂之露穰核桃。木堅,作器物良。”[68](卷三十一,P293)《禮部志稿》記載,皇太子嘉禮,皇太后需賜宴,供用的器皿材質、數(shù)量和重量是有要求的,“托里胡桃木椀(碗)四個,六十四兩重;楞邊胡桃木托四個,五兩重;托里胡桃木鐘子二對一十一兩重”[69](卷二十,P281)。再如《航海述奇》記載“謝別,將出門,各贈糖果一匣,無非五色糖塊,惟匣則核桃木,金鎪銀鑲,制法精工可愛?!边€記載“地方官與巡捕往察之,見屋中核桃木小棺十三,各殮死貓”[70](八述奇卷十四,P1763)。
可以制作置槍的木床。如《清禮器圖式》對“樹雞神花奇槍”進行了描述:“鑄鐵為之,重六斤,長三尺五分??阡[金蓮瓣,前起脊,后八棱,加星斗。鋄金素火機,受藥二錢,鐵子三錢八分。核桃木床,末飾以鹿角;榆木叉,末飾以羚羊角?!保?1](卷十七,P195)
春天砍傷胡桃樹,流出來的樹液(胡桃汁)能使頭發(fā)變黑。如《開寶本草》記載:“春月研皮,(胡桃汁)沐頭至黑?!保?2](卷一百三,P2106)
元代王沂的《伊濱集》有一篇對核桃樹和果實的贊美詩《胡桃木賦》:“吾廬之陽峙嘉植兮,受命于天物莫比兮,修干巍峨巨葉旎兮,屹如承天中立不倚兮,鴟梟不集矧毒螫兮,遠彼邪惡斯明哲兮,累累佳實薦之珍兮,膏以自澤徳潤身兮,厥材之良剖犧尊兮,不青不黃而自文兮,林林天壤寓奚異兮,或斷溝中萬乘器兮,使然者誰抑偶置兮,曷若斯木徳之備兮,明告君子以為類兮?!保?3](卷一,P4-5)贊美核桃樹體巍峨,樹干挺立,葉子巨大、繁茂,果實累累,有營養(yǎng),滋潤身體,木材優(yōu)良制作犧尊,啟示人們要像核桃樹一樣才德兼?zhèn)洹?/p>
披氈是牧羊人的遺俗,氈上經常有許多與其息息相關的動物、植物紋飾,其中就有核桃紋飾。如宋代周去非撰寫的《嶺外代答》記載:“西南蠻地產綿羊,固宜多氈毳,自蠻王而下至小蠻,無一不披氈者,但蠻王中錦衫披氈,小蠻袒裼披氈爾。北氈厚而堅,南氈之長,至三丈余,其闊亦一丈六七尺,摺其闊而夾縫之,猶闊八九尺許。以一長氈帶貫其摺處,乃披氈而系帶于腰,婆娑然也。晝則披,夜則臥,雨晴寒暑,未始離身。其上有核桃紋,長大而輕者為妙,大理國所產也,佳者緣以皂?!保?4](卷六,P40-41)
從典籍記載看,核桃全身是寶,先輩與核桃朝夕相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利用經驗,為大力發(fā)展核桃產業(yè)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我國是核桃的一個起源地,核桃是一個優(yōu)良的鄉(xiāng)土樹種,古代先民積累了豐富的核桃利用經驗,這些方面為大規(guī)模栽培核桃和利用核桃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礎上,對核桃進行深加工,進一步促使核桃產業(yè)向多方向發(fā)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和社會效益。
核桃藥食同源,在食用的同時也起到藥用作用,滿足人類生命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因此,要大力發(fā)展核桃飲食業(yè),研發(fā)各種核桃菜肴,核桃糕點等。更重要的是重視核桃的醫(yī)藥產業(yè),利用核桃的枝葉、花和核桃果實不同部位,結合其他的藥用植物共同開發(fā)出便于攜帶和食用的純天然醫(yī)藥產品。
核桃是貴重木材,紋理通直,花紋美觀,細膩而有光澤,易于加工,木材不翹不裂,堅韌而富有彈性,耐沖擊,可以制作雕刻家具及各種精美的工藝品。玩核桃能起到舒筋活血、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作用,在人們日益追求健康和高的生活質量的今天,工藝品制造業(yè)和文玩業(yè)會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開發(fā)建筑材料、家具的保養(yǎng)、顏料等產品。
一方面,核桃樹體高大,枝葉繁茂,樹姿雄偉,干直圓滿,葉蔭濃,核桃樹依山順勢從谷底向上延伸,連綿不斷,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景色迷人,形成了優(yōu)良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有人們與核桃共生的人文生態(tài)。在幾千年的核桃栽培利用中,由于其形態(tài)、特征、果實及材質等逐步被人們認識,原本是自在之物,卻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思想觀念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并由原來單純的樹木演變?yōu)槎嗖实奈幕F(xiàn)象,其自身也就完成了由物質到文化價值的轉變。如先輩認為核桃在他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崇拜核桃,把核桃紋飾織在擋風驅寒的氈上;王沂贊美詩“胡桃木賦”啟示人們要像核桃樹一樣德才兼?zhèn)?;我們的先民把核桃稱為“神果”,用于換物兌糧,充饑續(xù)命,把核桃樹尊為“神樹”,把核桃作為圣果,作為吉祥幸福的特征,把核桃作為“孝道”之物,拜謁看望老人,要帶一些核桃。因此發(fā)展核桃生態(tài)旅游是通過開展核桃生態(tài)體驗、生態(tài)認知、生態(tài)教育,旅游者既獲得身心愉悅,又獲得道德情操的熏陶及核桃文化的傳承,使農民在保護自然生態(tài)的同時,也增加經濟收入。
總之,我國是核桃的一個起源地。核桃是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具有較高的開發(fā)潛力和很高的利用價值,對于建設美麗的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重視核桃栽培和加工,大力發(fā)展核桃產業(yè),既教化后代,也服務當代,意義甚為深遠。
(致謝: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國林業(yè)科學院林研所核桃首席專家裴東研究員的幫助。云南省楚雄州林業(yè)局局長李光彪、副局長文蕭翰、高級工程師代家澤,楚雄州林科所所長施庭有、副所長白永順、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員陸斌及趙文革、宋曉波等同志在取材過程中給予了巨大幫助。感謝北京大學夏正楷先生對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三岔河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葉化石地質年代的指導。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