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鄭禮 上海長海醫(yī)院燒傷外科 副主任醫(yī)師
熱水袋、暖寶寶、艾灸是我們冬季的“老朋友”,但也可能是我們睡覺時的“殺手”。經(jīng)常一個不注意,在使用的過程中因為睡著了,結(jié)果發(fā)生了燙傷,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叫作低溫燙傷。
很多人并不理解,低溫為何還會引起燙傷,其實用兩個詞就可以簡單概括: “小火慢燉”“溫水煮青蛙”。低溫燙傷指的是皮膚長時間接觸溫度在45℃以上的低熱熱源造成的慢性燙傷。這個溫度雖然并不高(甚至不燙手),但熱源長時間接觸皮膚,局部的熱量慢慢積累,最后便可能造成嚴重的燙傷。比如當皮膚持續(xù)接觸近60℃的溫度5 分鐘以上時,便可能造成燙傷,這種燙傷就叫作“低溫燙傷”,可以簡單理解為“肉被燙熟了”。
低溫燙傷雖然是低溫所致,但是造成的損傷卻一點兒也不小。60℃接觸5 分鐘以上就會燙傷皮膚,而我們睡著時候的接觸熱源時間通常更長,因此,低溫燙傷造成的創(chuàng)面一般都為深I(lǐng)I 度到III 度,往往比熱油燙傷的后果更為嚴重。同時,盡管燙傷嚴重,但低溫燙傷可能不會引起明顯的疼痛癥狀。這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為“這是個小問題”而錯過干預時機,造成病情的遷延不愈及嚴重的瘢痕增生。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就更應(yīng)該警惕低溫燙傷。糖尿病患者的末梢循環(huán)差,痛覺比一般人要遲鈍,傷后的感染程度往往嚴重得多。
低溫燙傷有2 個特點導致人們很容易忽視其危害,臨床上并不罕見涂了十數(shù)天燙傷膏不見好轉(zhuǎn),反而嚴重感染、加重而就醫(yī)的患者。
低溫燙傷造成深度燙傷,局部的神經(jīng)末梢壞死會導致痛覺消失,早期的局部癥狀不明顯。同時,也不像高溫燙傷迅速造成的紅腫、大水皰等,低溫燙傷可僅在皮膚上出現(xiàn)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fā)白的現(xiàn)象。
由于低溫熱源一定時間接觸所致,往往損傷局限于接觸部位,損傷面積往往也不大,表面看似不太嚴重。但創(chuàng)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
有些患者可能因為處理不當、不及時,并發(fā)感染加深了創(chuàng)面,最終形成慢性潰瘍。有些朋友甚至都已經(jīng)忘了使用過熱水袋,自己不知道是何原因出現(xiàn)的傷口。
防范低溫燙傷,核心在于正確使用取暖設(shè)備。首先是要保證所用的取暖設(shè)備正規(guī)、完好,其次是需要注意使用方法。下面是各種取暖裝置的常見溫度,提請大家注意。
取暖設(shè)備 溫度暖寶寶50—60℃電暖扇 >100℃電暖寶25—85℃熱水袋 80℃電熱毯 20—45℃
另外需要注意之處在于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感知,一方面是糖尿病等患者皮膚的溫度覺可能存在異常,對溫度不敏感;另一方面,低溫燙傷往往發(fā)生于摸起來不是很燙手的取暖設(shè)備的使用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盡量避免在睡眠過程中持續(xù)使用近身或貼身取暖設(shè)備。
使用時不要灌入沸水,同時灌滿熱水袋的70%左右即可。灌好熱水后盡量排盡空氣,擰緊袋口,確保不漏水。購買時選擇帶有布套的熱水袋,或者使用時用毛巾等包裹在熱水袋外面,盡量使其不直接接觸皮膚。如果用熱水袋暖被窩,入睡前最好取出。大部分低溫燙傷都是熱水袋所致,需要格外注意。
切忌邊充電邊取暖。加熱期間和加熱后,切勿拔取注水口塞子,以防燙傷。入睡前最好取出。
電熱毯應(yīng)平整地鋪在床上,不要折疊使用。睡前一兩小時打開電熱毯,睡覺時應(yīng)關(guān)掉電源,尤其要注意避免設(shè)置溫度過高以及通宵使用。使用時,不要直接睡在電熱毯上,中間應(yīng)隔一條床單或毛毯、薄棉褥等,防止電熱絲來回揉搓折曲受損傷。
嚴禁直接貼在皮膚上,也不適合貼在較薄的衣服上,以免燙傷。使用時最好每隔1 小時檢查一下皮膚,如發(fā)現(xiàn)有紅斑或其他不適,應(yīng)立即停止使用。不能在使用了電熱毯、取暖器的情況下,還貼著暖寶寶就寢。
低溫燙傷愈合的過程并非我們想象中的——先等待傷口結(jié)痂,然后長了幾天痂皮脫落,最后愈合,而是受損皮膚中央出現(xiàn)了白色的壞死組織,也就是“燉”熟的肉,周圍出現(xiàn)紅腫。創(chuàng)面是從周圍開始向中間慢慢愈合的。這是深度傷口典型的愈合方式。這一過程中,幾乎不可能避免遇上傷口愈合的大敵——感染。所以,處理傷口的核心便是如何加速傷口愈合、減輕感染的程度。
上面提到的這種傷口愈合方式,在臨床上被稱為“干性愈合”(保持傷口干燥)。這種自然的愈合方法只適合于輕度的傷口,比如擦傷、劃傷;并不適用于深度傷口,比如燙傷、撞傷、割傷。
傷口愈合最大的阻力是感染。很多人覺得干性愈合能夠防止感染(傷口不能碰水),其實是選擇了一種賭博的方式。傷口愈合的速度基本上是勻速的,傷口里的細菌數(shù)量是指數(shù)級增長的,如果選擇了干性療法痂皮下的細菌是出不來的,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養(yǎng)蠱”,我們是寄希望于傷口在細菌數(shù)量到達感染臨界值前愈合完成,如果完不成,傷口就會感染。淺表的傷口愈合快,配合上消毒、外用抗生素,順利痊愈的概率比較大,但面對低溫燙傷造成的深度傷口,可能就沒那沒簡單了。
對于深度傷口來說,就算咬著牙不洗澡,痂皮一直干干的,也會發(fā)炎積膿,這個時間點一般是受傷之后的5—7 天。
很多人擔憂,傷口如果與水接觸,那不是會引起或加重感染嗎?其實不然。導致傷口感染的并不是水里的細菌,而是痂皮的濕潤環(huán)境。這就好比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很久才會變質(zhì),而把這杯水倒在一塊餅干上,那么這塊半干不濕的餅干很快就會發(fā)霉。導致餅干發(fā)霉的,并不是水里的細菌,而是水造成的濕潤環(huán)境。
要防止餅干發(fā)霉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把餅干完全泡在水里,保持環(huán)境足夠濕潤。 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對于深度傷口的治療,推薦的方法是不形成痂皮的“濕性愈合”。 濕性愈合過程中,會運用密閉性敷料和(或)藥液,保持傷口處于合適的溫度和適宜的濕度,有利于創(chuàng)面上皮細胞的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chuàng)面愈合。全過程中傷口保持濕潤,愈合過程中不形成痂皮,愈合后形成瘢痕的程度也會比干性愈合更輕一些。
在低溫燙傷溫度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7 點。
1.若為下肢燙傷,早期盡可能減少下地行走的次數(shù)和時間,患肢抬高,減少充血。
2.定期進行創(chuàng)面換藥,推薦使用磺胺嘧啶銀乳膏及凝膠類藥物,外敷紗布或其他敷料,不可以上完藥后把傷口暴露在空氣中。
3.感染過程不可避免,不要因此產(chǎn)生恐慌。通過正確地使用藥物,可以減輕感染的程度。
4.壞死組織脫落后,可以使用生長因子促進愈合。
5.病程超過2 周后,建議洗澡,洗澡并不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創(chuàng)面不怕浸泡及沖洗。
6.愈合后必須接受抗瘢痕治療,防治瘢痕增生。
7.如對美觀要求較高,建議早期行手術(shù)治療,縮短病程,減少瘢痕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年輕女性由于皮膚較緊,縫合后容易裂開,故因謹慎選擇手術(shù)。
問題1:低溫燙傷的水皰需不需要去掉?
答:低溫燙傷的水皰必須去掉,深度燙傷后保留水皰皮除了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沒有其他任何作用。
問題2:傷口能不能碰水,能不能洗澡?
答:可以的。自來水(直接放出的流動水)并不會污染傷口,創(chuàng)面上的細菌量比自來水里的要高很多。相比之下,說是傷口弄臟了水更為貼切。同時,定期洗澡,用流動水沖洗傷口也是很必要的傷口清潔方式。沖洗后按照醫(yī)生建議的方法處理傷口即可。
問題3:低溫燙傷大概需要多久才能愈合?
答:一般來說,低溫燙傷至少需要1 個月才能愈合,大部分會在2—3 個月愈合,如果處理得不好,傷口可能會持續(xù)半年之久。
問題4:傷口愈合后會不會留瘢痕?
答:大部分低溫燙傷是會留下瘢痕的。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留瘢痕的程度也不相同。經(jīng)過正規(guī)的抗瘢痕處理后,一般都能恢復到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是抗瘢痕的時間會更久,最好能堅持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