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滟梅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無不”“不無”結構相似,使用頻率較高且容易發(fā)生誤用和誤譯。
例1:在現(xiàn)場直播晚會上,主持人聲情并茂:“一位名人曾經無不感慨地說……”[1]
從主持人說話的語境來看,例1本意是指“名人”有所感慨,應當使用“不無”一詞,但卻誤用了“無不”?!盁o不”有周遍義,用在這里是不妥當的。再如:
例2:我當度不可計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無不般泥洹一人也。
例3:菩薩亦不念彼間,亦不于是間念,亦不無中央念,色亦無有邊,菩薩亦無有邊。[2]
辛校釋的版本中“是法無不般泥洹一人也”一句的英譯是:InthisDharma,thereisnosingleperson whodoesnotattainparinirvāna.(在此法中,無人得不到涅槃。)但在梵本(英譯)中,相應的句子是There isnotanybeingthathasbeenledtoNirvana,nor thathasledotherstoit.(沒有任何生命被導入涅槃,也沒有將別的什么人導入涅槃。)
辛有年參照異譯得知,《道行般若經》原文是“無不般泥洹一人”,意思是無一人得涅槃。所以例2中的“無不”不解釋為雙重否定,只能理解為強調“無般泥洹一人”??梢姖h語二語學習者初期翻譯時行文中存在的局限。
至于例3,首譯中的“不無”,在異譯中只翻譯成“不”,這里的否定詞疊用,表示的也只是否定的強調,只能理解為“亦無中央念”。
因此,為了避免此類錯誤,很有必要考察“無不”“不無”的詞匯化過程,辨析其共時差異,并探討其詞匯化之后在互動語篇中呈現(xiàn)的交互主觀性差異。
吳競存、梁伯樞提出“跨層結構是指不在同一個層次上的兩個成分在發(fā)展過程中跨越原有的組合層次,彼此靠攏,逐漸凝固,最后組合成為的新的結構體?!盵3]董秀芳則指出:“跨層結構是指不在同一個句法層次上而是在表層形式上相鄰近的兩個成分的組合?!盵4]劉紅妮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跨層詞匯化中相關的語義來源、語義獲得和語義變化問題。參照上述觀點,本文的跨層結構是指兩個不在同一層次的成分,脫離原有結構,組成新的結構體,其變化發(fā)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在漢語韻律機制的驅動下,線性相鄰的“無”和“不”兩個音節(jié)在高頻使用中,語義發(fā)生凝結,內部成分走向粘合,語用法凝固化,語言使用者也更傾向于把“無不”“不無”重新分析為一個組塊,最終促進了“無不”“不無”跨層粘合的完成。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都已凝結雙音詞。
對這兩個結構,劉紅妮和陽盼也有詞匯化論述。前者指出副詞“無不”是由“否定代詞+否定副詞”跨層而來,“無”最先在古漢語中作為否定代詞作主語,指代人、事物或處所等,而后長期連用組塊發(fā)生詞匯化,最終詞匯化成一個詞。[5]后者指出“不無”是由跨層結構“否定副詞+否定動詞”凝結成為一個表示否定意義的雙音詞。[6]
“無不”詞匯化在未始階段時,“無”用作無指代詞,一般用在陳述句中作主語,指代人、事物和處所等。此時“無不”分析為“無/不VP”。如例4和例5,“無”和“不”是兩個分立成分,出現(xiàn)在線性序列上。
例4:大夫聞之,無不聳懼。(《左傳》)
例5: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保ā稇?zhàn)國策》)
在“無不”詞匯化的已始階段,例6和7中的“無不聽”“無不服”“無不為”中,“無不”用在這些動詞之前,用雙重否定的形式對陳述對象的主體作統(tǒng)括性的肯定?!盁o”作為否定代詞的用法大大衰落,“無不”開始粘合,出現(xiàn)跨層結構特征。
例6: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于德而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周語上》)
例7: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
之后各朝代,“無”作為否定代詞的用法逐漸消失,“不”與謂語成分的結合程度變得松散?!盁o不”詞匯化進入完成階段,使用頻率增高,語義發(fā)生變化,結構界限取消,跨層成為否定副詞“無不”。例8和例9中解釋為“無不/嗟嘆”、“無不/惟命是從”。
例8:寧之亡,天下知與不知,聞之無不嗟嘆。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ā度龂尽罚?/p>
例9:居民本敬服守仁,看了揭帖,無不惟命是從,因此與北軍相處,格外退讓。(《明史演義》)
“不無”經歷了由跨層結構到雙音詞的發(fā)展之后,成為雙重否定結構。在“無不”詞匯化的未始階段,先秦和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和“無”兩詞在線性序列上連用,是跨層結構,不在同一句法層次上。例10和11中“無+戮”“無+慈愛”構成動賓結構,副詞“不”對整個動賓結構進行否定。
例10: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周《今文尚書》)
例11:其三則子非無母,正是擇賤者視之,義同師保,而不無慈愛,故亦有慈母之名,師保既無其服,則此慈母亦無服矣。(六朝《全梁文》)
隋唐五代時期,“不無”詞匯化進入已始階段。例句中“不無”后面接的是動詞性成分,表明“不無”后面所接的成分出現(xiàn)了謂詞性成分。“無”的詞性也從動詞虛化為表示否定的副詞,“不無”開始發(fā)生詞匯化。
例12: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舊唐書·玄宗本紀》)
例13:古人守死善道,不無為也。德威奏議,練刑名之要,俾長秋卿,美哉!(《舊唐書·李藩傳》)
從宋元時期開始,“不無”后面接謂詞性成分的使用頻率變高,詞匯化的進入完成階段。尤其到明清時期,“不無”后面除了接謂詞性成分,還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名詞前面。在“不無+名詞性成分”中,語義的焦點在“不無”這里,“不無”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語義關聯(lián)程度更高。例如:
例14:歷觀古今,茍事之輕重所在,不無為害,唯當任正道而求忠良耳。(《資治通鑒》)
例15:但以為壯年鰥處,不無感傷,初不意其有所屬意也。(《元代話本選集》)
“無不”“不無”語義發(fā)生凝結、詞匯化現(xiàn)象的產生有諸多因素制約。我們主要從漢語的韻律機制、詞語內部語義的凝結、語言使用者的組塊處理和重新分析三個方面對其詞匯化演變的動因進行探究。
“韻律構詞學中,最小的,能夠自由獨立運用的韻律單位是“音步”,韻律詞必須至少是一個音步?!盵7]大概從漢代開始,漢語中基本韻律單位從單音節(jié)形式逐漸轉化為雙音節(jié)形式,促進了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音步的形成。從語音層面來看,漢語的韻律機制和否定語素的不穩(wěn)定特征是“無不”“不無”詞匯化的重要成因。在“無不”詞匯化完成之前,“無”和“不”兩個分立的單音節(jié)詞構成兩個音步。韻律的不和諧和不穩(wěn)定因素使得“無”和“不”兩個音部經過停頓轉移和音步重組變成“無不/VP”結構,“無”和“不”語音上發(fā)生了固化凝合成了一個雙音節(jié)音步。
語義的凝結“無不”“不無”發(fā)生詞匯化現(xiàn)象的重要動因,促使“無不”“不無”變?yōu)樵~匯性單位,最終跨層成為副詞?!皟蓚€語義接近的形式,在概念領域內的距離比兩個語義相反或相對的形式近,根據距離象似原則,應該具有更近的距離,因而也就更容易發(fā)生詞匯化?!盵4]“不”和“無”經過演變后語義逐步虛化,內部形式發(fā)生模糊,詞義發(fā)生了進一步凝結。這也是吳競存、梁伯樞(1992)所提出的跨層結構語義獲得的第一種類型,即由組成成分原來的基本意義凝固而成,反映出跨層結構的未始式和完成式在結構功能上的繼承關系。
組塊處理是影響“無不”“不無”詞匯化的認知因素之一?!盁o不”“不無”高頻率共現(xiàn),同時受其他“無+X”“不+X”結構處理方式的影響,使用者為了便于信息的檢索與提取,會下意識將其處理為一個組塊?!盁o”和“不”兩詞之間的界限逐步模糊,最終被確定為一個組塊。
Langacker最早提出重新分析,指的是表層表達形式并未發(fā)生改變,而內部結構關系的分析發(fā)生變化的語言現(xiàn)象。在一定情況下,人們在解碼語言時會無意識地按照主觀看法作出認知,導致表層表達形式沒有變化,但內部結構關系發(fā)生改變。“無不”在歷時演變中,其后可接多種謂詞性成分,并且大量頻繁出現(xiàn)在連謂句式中,“不”和謂語成分的結合程度變低,“無不”逐漸演變?yōu)闋钫Z成分,跨層成為一個副詞。同樣從宋元時期開始,“不無”后面開始出現(xiàn)謂詞性成分,不無語義焦點回歸到“不+無”,促進了“不無”詞匯化的形成。
通過考察歷史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從西漢以來,“無不”可后接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小句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表示肯定的、統(tǒng)括的傾向?!盁o不”屬于雙重否定形式,兩個否定詞連用會表達肯定強化。因此,“無不”成為客觀統(tǒng)括型范圍副詞,對句子謂語進行修飾和限制,達到肯定和強調的目的,主觀性較弱。
跨層結構“不無”處在否定句時,“無”后的直接成分X,一般是雙音詞“無X”的語素,通常是表低幅義的評注性副詞,是“不是沒有,多少有些”的意思,具備有界定劃與低幅確認的語義功能和委婉評價與弱化不信的語用功能,表示傾向性的主觀情態(tài),主觀性較強。
“對聽話人的關注”是交互主觀性的核心特征。“交互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說話人會站在聽話人的角度來組織和表達話語?!盵8]“無不”“不無”因為在語義和語用功能的不同,在語言使用中表現(xiàn)出了差異性。語用功能上,運用統(tǒng)括型范圍副詞“無不”可以避免說話人重復地將“無不”左向復數關聯(lián)項逐一和右向單數關聯(lián)項構成聯(lián)系,符合說話的省力原則。同時,也更方便讀者識別陳述對象的個體差異性,也避免了讀者對說話人的陳述內容作重復解讀。例16: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新生事物的產生和成長、思想認識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實踐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人民日報》2021-08-05)例 16的“無不”將“新生事物的產生和成長”“思想認識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等多個群體包涵在同一集合中,并強調闡述上述群體一致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不無”是評注性副詞,可以確認其后所接成分的性質狀態(tài),同時可以實現(xiàn)對該性質狀態(tài)進行量幅上的低量有界化操作,即表達“多少有些”的意思。說話人使用“不無”委婉陳述句子主語存在某種心理活動或性狀特征,舒緩了說話人的說話語氣,減弱言語行為的沖擊力,也保持了交際的禮貌性。如例17使用“不無”來婉轉表達熊老說話時較低的悲愴心理量幅。而例18通過使用“不無”來委婉表達“消費者”心理勉強量度。因此,在語篇中“不無”的主觀性主要表現(xiàn)在委婉表達上,“無不”的主觀性主要體現(xiàn)于對話雙方可以減少重復描述和解讀,含有強調事物統(tǒng)一屬性的功用。
例17:去年我來采訪時,熊老因中風坐在輪椅里,他由老伴推著,向我指看日曬雨淋的大墻上兩條殘缺不全的標語?!斑@標語再不修復就沒了。”熊老不無悲愴地說。(《人民日報》2022-04-04)
例18:“《辦法》允許‘五大總成’進行再制造,對于加快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yè)發(fā)展是一個好消息?!敝袊镔Y再生協(xié)會副會長兼再制造分會會長羅健夫說?!霸僦圃炝悴考鼙WC質量嗎?我的車會不會在我不知情的時候被使用了再制造零部件?”消費者不無擔心。(《人民日報》2021-03-27)
我們對副詞“無不”“不無”進行歷時考察,發(fā)現(xiàn)“無不”是由“否定代詞+否定副詞”跨層而來的統(tǒng)括型范圍副詞,“不無”是由“否定副詞+否定動詞”跨層演變而來的評注性副詞。“無不”和“不無”發(fā)生詞匯化的動因主要體現(xiàn)在漢語的韻律機制、詞語內部語義的凝結、語言使用者的組塊處理和重新分析三個方面?!盁o不”“不無”詞匯化后在語篇呈現(xiàn)出的主觀交互性差異,前者的主觀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說話雙方在表達和接受話語信息時可減少重復描述和解讀相同內容,包含說話人對多種事物具備同一屬性的主觀強調,“不無”的主觀性則體現(xiàn)在說話人對陳述對象的心理活動或性狀特點的委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