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及其效應
      ——兼論心理學與文化的歷史關聯(lián)

      2023-01-04 00:22:10王申連
      關鍵詞:心理學歷史心理

      王申連

      (南京曉莊學院 心理健康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17)

      一、引言

      文化是特定社會中由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社會風俗和社會規(guī)范等組成的價值和意義系統(tǒng)(1)參見葉浩生:《試析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的文化轉(zhuǎn)向》,《心理學報》2001年第3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文化與社會和歷史是共生共在的,我們在行文過程中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將“文化”與“社會”“歷史”兩個概念聯(lián)合或互換使用。。它作為一個具有歷史積淀的主體間共享的有機單元,豐富多樣地寄寓和體現(xiàn)在語言、藝術、宗教、習俗及生產(chǎn)生活中。生長或長期寓于特定文化傳統(tǒng)和境脈中的人們,通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對所在群體文化的認同,甚至將之融入自己生命而成為一種存在方式。無論這種群體文化對于個人而言是原生的還是次生的,均會潛移默化地熏染和塑造每個身在其中的“你”“我”“他/她”的心理生活。生活是文化的負載和濃縮,人的心理在生活實踐和生活關系中受文化影響。同時,文化是心理生活的表達,心理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為文化的孕育和建構(gòu)做出貢獻。心理與文化在生活實踐和生活關系中的共生、互動和互構(gòu),從本體論上決定了心理科學應然的“文化品性”(2)參見孟維杰:《心理學文化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10-20頁。,也從根本上要求心理學家具有文化自覺?!叭绻豢紤]文化背景,準確地評估、有意義地理解和適當?shù)馗淖冃袨榈姆N種嘗試都是誤導、天真和危險的?!?3)Paul Pedersen, Multiculturalism as a Fourth Force, New 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 p.3.然而,科學心理學自誕生以來沿循了兩條發(fā)展路徑,它們對文化抱持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自然科學心理學為標榜自身科學性而崇仰和效仿自然科學,把人之心理類同于客觀自然物,力求運用實驗操控、元素分析和精確定量的客觀實證方法,揭示出普適的心理要素組合規(guī)律和心理事件發(fā)生機制。本體論上的機械物化思維、認識論上的因果說明思維和方法論上的操控分析思維,決定了它會忽略文化這種主觀的價值和意義系統(tǒng)。早期實驗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及當代認知神經(jīng)科學,在客觀實驗中幾乎很難對不易操控的文化給予主動和自覺的關注。客觀實證主義思維導致文化在自然科學心理學近一個半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基本缺位。

      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文化自覺要遠高于自然科學心理學,心理學與文化的歷史關聯(lián)也主要體現(xiàn)在人文科學心理學中。人文科學心理學反對和批判心理學自然科學化,認為實證主義范式將視界限制在心理生活的生物物理屬性上,而忽視了更能體現(xiàn)心理生活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社會文化屬性。“心理學自然科學品性只是提供了對心理現(xiàn)象合理的理論解釋和有效的技術干預,僅僅揭示了人類心靈的一個側(cè)面,忽視了人類心靈的自覺和主觀體驗的側(cè)面?!?4)車文博:《心理學是一種文化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6月20日,第7版。人文科學心理學強調(diào)人文價值和意義,以主觀經(jīng)驗范式探究心理生活的社會文化屬性,理解式地獲取關于心理生活的主觀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和獨特性的意義性知識。本體論上的有機活化思維、認識論上的內(nèi)部意義思維和方法論上的主觀經(jīng)驗思維,為在文化框架下審視和洞察心理生活提供了根本可能,文化也成為貫穿人文科學心理學近一個半世紀發(fā)展歷程的重要邏輯主題,而這不得不從描述心理學談起。

      描述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初創(chuàng)時期由布倫塔諾和狄爾泰共同開創(chuàng)的一種心理學形態(tài),也是人文科學心理學的第一種心理學形態(tài)。它沿循嚴格科學傳統(tǒng)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兩條路徑發(fā)展,前者由布倫塔諾開創(chuàng)并通過斯頓夫和胡塞爾等傳承發(fā)展,后者由狄爾泰開創(chuàng)并通過斯普蘭格和斯特恩等傳承發(fā)展(5)參見王申連、郭本禹:《描述心理學的歷史演變》,《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年第2期。。描述心理學作為科學心理學早期的另一種聲音(6)參見王申連:《科學心理學早期的另一種聲音——描述心理學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在抵制科學主義霸權過程中彰顯出人文主義精神(7)參見王申連、郭本禹:《科學主義的抵抑,人文主義的彰顯——論描述心理學的基本特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0期。,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其豐富而澄明的心理文化論思想。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為人文科學心理學后續(xù)發(fā)展中的幾種典型心理文化論形態(tài)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思想來源或起了推動作用,為心理學與文化的歷史關聯(lián)做出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

      二、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盡管嚴格科學傳統(tǒng)的描述心理學家也承認文化對心理生活的重要影響,但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主要由狄爾泰、斯普蘭格、斯特恩和雅斯貝爾斯等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描述心理學家所貢獻。

      (一)狄爾泰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18、19世紀德國興起了以彰顯文化為旨歸的人文科學運動,狄爾泰是這場運動的標志性人物之一。為了奠定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他從生命體驗出發(fā)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描述心理學。他的心理學是社會文化歷史取向的,而且這種取向早在19世紀60年代他初步設想創(chuàng)建一門新的目標寬泛的實在心理學時便產(chǎn)生了。實在心理學的設想本質(zhì)上意味著其描述心理學思想的萌芽。隨著狄爾泰描述心理學逐步走向成熟,蘊含于其中的心理文化論思想也日漸豐富,這些思想在其《人文科學導論》(1883)、《描述與分析心理學的觀念》(1894)等眾多著作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社會文化歷史實際構(gòu)成了狄爾泰描述心理學的基本視域,無論是他前期的現(xiàn)象學的描述心理學,還是后期的解釋學的描述心理學。

      狄爾泰認為,人本質(zhì)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玄虛存在,也不是受制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生理組織的機械肉身存在,而是活生生的具體且完整的社會文化歷史存在。每個人一出生就從社會文化歷史中汲取滋養(yǎng),把人視為先于或脫離社會文化歷史的一個事件,顯然是一種外部因果說明的發(fā)生學性質(zhì)的虛構(gòu)。狄爾泰指出:“心理學的對象始終只是從社會—歷史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關聯(lián)中挑選出來的個體。”(8)魯?shù)婪颉ゑR克瑞爾:《狄爾泰傳——精神科學的哲學家》,李超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55頁。這意味著,“我們不能設定任何既不由社會—歷史關聯(lián)所決定、也不指向這種關聯(lián)的孤立的心理過程。”(9)魯?shù)婪颉ゑR克瑞爾:《狄爾泰傳——精神科學的哲學家》,第55頁。狄爾泰把心理生命看作內(nèi)在于體驗的具有豐富意義的鮮活整體,心理生命體驗或經(jīng)驗的源始可理解性正是基于這種意義性,而意義的源泉在于主體與自身內(nèi)嵌于其中的社會文化歷史的互動。也就是說,按照狄爾泰的觀點,“這種意義非直接源于個體,而是源于個體與世界的關系,或者更確切地說,源于對這些關系的文化解釋”(10)Ute Osterkamp, “Subject Matter of Psychology,” in Thomas Teo, ed., Encyclopedia of Crit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Springer, 2014, pp.1870-1876.。社會文化歷史是個體所在共同體主觀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心理生命與它們之間具有天然的同質(zhì)性,這就為雙方的意義性互動提供了根本可能。事實上,這里也揭示了心理與文化系統(tǒng)之間可能存在怎樣的合法關系的問題。自然科學心理學假定心理元素與生理或物理過程之間存在某種嚴格的線性因果關聯(lián)。狄爾泰不僅認為作為整體的心理生命與生理或物理過程之間不是線性因果關聯(lián),而且認為心理與文化之間也不是線性因果關聯(lián),而是一種基于互動機制的目的性意義關聯(lián),即心理生命在與社會文化歷史的目的性互動中形成意義。

      基于對心理生命與社會文化歷史關系的這種本體論認識,狄爾泰認為自然科學心理學那種在文化視域之外對被剖析為諸元素的心理現(xiàn)象進行建構(gòu)性因果說明的心理機械學研究模式是不恰當?shù)??!靶睦頇C械學將我們在內(nèi)在知覺中反省到的東西,奉獻給支配外在自然的某種規(guī)律了?!?11)韋爾海姆·狄爾泰:《人文科學導論》,趙稀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47頁。社會文化歷史是人創(chuàng)造的,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切身感受到我們?nèi)看嬖诘牧α颗c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學研究中,如果刻意將人置于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之外,那么無論是憑借經(jīng)驗還是竭力以某些假設手段去推理都無法找到真正的人,自然也就無法探究到真實的心理生命。心理學不能僅停留在探究碎片感覺經(jīng)驗及其與認知過程的關系上,也不能僅停留在探究心理元素的神經(jīng)生理機制上,而要探索人作為一個完整具體的社會文化歷史生命的心理體驗及其中所交織的認知、情感、意義、沖動、目的和價值。狄爾泰認為,心理學要真正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與社會文化歷史現(xiàn)實保持一種健康的關系,對充滿社會文化歷史意蘊的心理生命體驗進行社會文化歷史視野的描述和理解,而不是一味抽象和建構(gòu)。正如他所指出:“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心理生命。”(12)Wilhelm Dilthey, Descriptive Psycholog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Richard M. Zaner and Kenneth L. Heiges, tran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7, p.27.心理生命體驗被社會文化歷史賦予一種源始的可被內(nèi)在地描述和理解的有意義的實在性,這是物理科學材料所根本缺乏的。因此,超出社會文化歷史范疇去探究人的心理,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然科學意義上的虛構(gòu)。

      狄爾泰指出,社會文化歷史是我們描述和理解自我心理生命的背景和場所,也是我們理解他人及其心理生命表達的橋梁和中介,我們借助社會文化歷史資源得以在自己的意識中重新體驗在我們之外、與我們不同的他人的心理生命?;蛘哒f,社會文化歷史孕育了人與人之間心理生命的齊一性,從而保證了彼此之間可以分享體驗,達成具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理解。內(nèi)在于活生生的體驗的心理生命及其表達都具有豐富的主觀意義,我們只能根據(jù)它們與其所內(nèi)嵌于其中的社會文化歷史情境的關系來描述和理解,而不能只純粹地搜集和分析孤立的心理數(shù)據(jù)。在1900年發(fā)表《解釋學的興起》以后,狄爾泰更加強調(diào)心理生命經(jīng)驗的文化構(gòu)成,主張在理解心理生命時借助社會文化歷史來重塑個人經(jīng)驗,甚至把“理解”重新定義為“客觀沉浸于某種文化傾向中”,這種將解釋學的理解用于領會心理生命表達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而非特殊意義的傾向,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他由一種心理的解釋學轉(zhuǎn)向了一種文化的解釋學(13)參見Ute Osterkamp, “Subject Matter of Psychology,” in Thomas Teo, ed., Encyclopedia of Critical Psychology, pp.1870-1876.。

      (二)斯普蘭格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斯普蘭格主張在文化哲學大視野下開展描述心理學研究,是狄爾泰心理文化論思想的繼承者、發(fā)展者和踐行者,也是當時德國心理學文化取向的理論巨擘。他認為文化主要由團體精神、客觀精神、規(guī)范精神和人格精神四部分組成,前三者屬于超個人的“客觀”文化精神,每個個人都與之水乳交融、不可分離,從而形成自己的人格精神(14)參見鄒進:《現(xiàn)代德國文化教育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58頁。。人的這種本體論意義上的文化內(nèi)嵌性,也決定了其心理的文化內(nèi)嵌性。斯普蘭格認為,人的心理世界是一個結(jié)構(gòu)化的整體,但這個結(jié)構(gòu)化的整體不是空洞抽象的形式框架,而是在個體主動與文化世界進行交互作用的體驗和理解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意義世界,彰顯出在社會歷史中以文化關系為導向的目的追求和價值選擇。如同其前輩布倫塔諾那樣,他強調(diào)心理的活動,但把心理活動看作指向文化生命某個方面的以目標為導向的實體,認為心理生命同歷史地發(fā)展起來的文化環(huán)境處于密切接觸狀態(tài),只有當文化附著于內(nèi)部經(jīng)驗時心理活動才會產(chǎn)生,文化為心理活動提供了意義情境,并賦予它豐富的意義內(nèi)容和倫理價值。心理生命特別是高級心理生命是文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八蛊仗m格對整體取向的強調(diào)促使他尋求與整個個體有關聯(lián)的整體情境。這些情境是斯普蘭格在其社會中所發(fā)現(xiàn)的文化價值。”(15)Benjamin B. Wolman and Susan Knapp,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p.423.

      斯普蘭格認為,心理學家要想真正洞悉一個人的心理生命,就必須依靠以社會文化歷史為背景的理解,而非訴諸生理學框架下的身心因果說明?!斑@時,心理學不再以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神經(jīng)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而是以歷史、以生活形式為基礎,它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關于心理的歷史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與個體的體驗問題……面對的是人的生活世界,或人的歷史的世界,它所研究的是人的文化心理?!?16)何萍:《斯普朗格的生活形式的文化哲學》,《社會科學家》2015年第2期。對于在社會文化歷史時空中生長起來的心理生命,實驗室內(nèi)的生理心理學研究不可能把握到它的意義豐富性、目的指向性和價值關聯(lián)性,而只可能把握到從這個角度講微不足道甚至毫無意義的特定身心關聯(lián)。理解才是可以洞悉一個人心理生命的豐富與真實、復雜與深刻以及發(fā)展與變化的最好方式。斯普蘭格指出:“我們所談的理解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理論活動,我們以一種自稱具有客觀性的方式,去領悟一個人或團體在角色和情節(jié)、經(jīng)驗和行為中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在意義關系,或者去領悟某種心理客觀化(mental objectivation)所表達的意義?!?17)Eduard Spranger, Types of Men: The Psychology and Ethics of Personality, Paul J. W. Pigors, trans., Halle (Saale): Max Niemeyer Verlag, 1928, p.366.這里的“客觀性”實際意味著理解是在社會文化歷史框架下的理解,即“超越對個體心理的直接意識,把握文化關系中有意義的心理結(jié)構(gòu)”(18)Thomas Teo, “Spranger, Eduard,” in Alan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7,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pp.458-459.。斯普蘭格認為,心理學依賴于心理學家的信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社會文化歷史而非實驗室是理解人類心理生命的最合適場所。例如,對歷史背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過去的人,對一個孩子的發(fā)展背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孩子,對歷史和社會條件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青春期心理特征。

      斯普蘭格以文化為基石,將心理學與倫理學相結(jié)合,在心理類型學方面頗有開創(chuàng)性建樹,他運用理解這種經(jīng)驗性方法而非科學的抽象方法對人格作類型分析。心理生命充滿文化所賦予的意義,而意義總與價值密切關聯(lián),每個人都是一個追求價值實現(xiàn)的存在,意義的形成與豐富實際上就是不斷追求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斯普蘭格在其名著《人的類型》(1914)中把人生的根本價值追求確定為六種:理論價值之“真”、經(jīng)濟價值之“利”、審美價值之“美”、社會價值之“愛”、權力價值之“力”和宗教價值之“圣”。每種價值目標和選擇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個體可在自身生命歷程中感受到其作用,從而在相應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做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皟r值有六種形式都是客觀地根植在歷史和文化的秩序中,其中每一種形式都可以成為轄制一個人一生的力量并令其他的價值形式向它臣服?!?19)艾都阿德·史普蘭格:《人的條件》,查岱山、余文堂譯,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3年,第vii-xii頁。六種主導價值取向,體現(xiàn)在六種基本生活方式或形式中,也塑造了六種理想的人格類型。理論型人格對應注重普遍合法性的倫理觀念和注重客觀性的價值觀念;經(jīng)濟型人格對應注重功利主義的倫理觀念和注重功用的價值觀念;審美型人格對應注重內(nèi)在形式的倫理觀念和注重恰當形式與和諧的價值觀念;社會型人格對應注重有助益的愛和忠誠的倫理觀念;政治型人格對應注重權力意志的倫理觀念;宗教型人格對應注重上帝會帶來福音的倫理觀念。當然,多數(shù)個體通常具有一種主要人格類型的特點,同時兼具其他人格類型的特點。此外,斯普蘭格還從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角度描述和理解青少年的人格或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三)斯特恩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斯特恩是狄爾泰描述心理學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同時也在描述心理學框架下繼承和發(fā)展了其心理文化論思想。但確切地說,將斯特恩的心理文化論稱作人格文化論更妥帖。斯特恩從其所構(gòu)建的批判人格主義(critical personalism)哲學出發(fā),把人看作一個心物中性的實體(psychophysically neutral entity),并認為這個心物中性的實體與現(xiàn)實的社會文化歷史世界本然地融為一體?;蛘哒f,人自出生那刻起就已“別無選擇”地卷入與周圍社會文化歷史世界的關聯(lián)中了,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坐標為人的人格發(fā)展或心理成長提供了可汲取豐富滋養(yǎng)的“軟環(huán)境”。斯特恩認為生命存在三種形態(tài),其中第三種形態(tài)代表社會規(guī)范、文化價值、道德準則和宗教信仰,為人類所獨有(20)參見Benjamin B. Wolman and Susan Knapp,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 pp.429-430.。斯特恩認為,“人生活在一個具有道德標準和文化意義的世界里,代表著社會、文化、道德和宗教的價值,并通過對社會標準、道德法規(guī)和文化價值的認識而意識到自身,從而使得自己的人格得以形成和發(fā)展。”(21)王申連:《論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學》,《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人格作為展現(xiàn)人的總體精神面貌的動力組織,不僅是心理與生理的交匯統(tǒng)一,而且與社會文化歷史有著內(nèi)在的本質(zhì)關聯(lián),這是斯特恩對其以“多元統(tǒng)一體”(unitas multiplex)概念為核心的整體論思想的進一步詮釋。

      心理或人格是以怎樣的方式或機制主動接受社會文化歷史影響的呢?斯特恩認為,個體在最近空間中通過內(nèi)受作用接受社會文化歷史影響。“最近空間”(proximal space)是他為探討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而創(chuàng)造的一個概念,意指實現(xiàn)人受其環(huán)境影響并根據(jù)自身需要和能力塑造該環(huán)境的場所(22)參見Kurt Kreppner, “William L. Stern, 1871-1938: A Neglected Founder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28, no.4, 1992, pp.539-547.,確切地說是人生活于其中主動選擇的那部分與之相關或適配的世界。我們每個人在社會文化歷史的“最近空間”中實現(xiàn)與特定社會文化歷史的互動和交流,這種互動和交流過程凸顯著主動和建構(gòu)的特征。在這種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個體的人格或自我通過內(nèi)受作用不斷走向豐富與整合。根據(jù)斯特恩的觀點,“內(nèi)受作用”(introception)是個體主動接受社會文化歷史影響從而促進自我人格發(fā)展的內(nèi)部表征機制(23)參見Heinz Werner, “William Stern’s Personalistics and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 & Personality, vol.7, no.2, 1938, pp.109-125.,是對社會文化歷史的一種具有認知性和交互性的內(nèi)化和認同。斯特恩認為,個體不僅追求實現(xiàn)自身內(nèi)部所具有的個人目標即內(nèi)源性目標(autotelic goals),還追求將自身之外的他人目標即外源性目標(heterotelic goals)內(nèi)化成自己的生活目標?!拔幕[含在斯特恩的外源性目標體系中?!?24)Karl-Heinz Renner, “The ‘New Big Five’ from a Personalistic Point of View,”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vol.28, no.2, 2010, pp.175-182.個體正是在最近空間中通過內(nèi)受作用將外源性目標吸納到自我之中成為自身生活目標,從而促進自我心理或人格發(fā)展的。

      然而,人的心理成長或人格發(fā)展是受文化單一影響的嗎?在斯特恩所生活的時代,從中世紀開始的關于先天遺傳因素與后天環(huán)境因素(既包括生物物理環(huán)境,也包括社會文化環(huán)境)在心理或人格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方式的爭論愈演愈烈,出現(xiàn)了先天遺傳決定論與后天環(huán)境決定論兩種極端觀點之爭。為了給這些持續(xù)不斷的爭論提供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并進而闡釋人格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斯特恩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輻合理論(convergence theory)。他既承認遺傳與環(huán)境對個體心理或人格發(fā)展共同起作用,又特別強調(diào)兩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協(xié)同。也就是說,單就其心理文化論思想而言,斯特恩認為社會文化歷史對個體心理或人格發(fā)展的影響不是單一進行的,而是在與先天遺傳素質(zhì)互動、交流和協(xié)同過程中進行的。遺傳素質(zhì)會影響甚至有時會決定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適應這種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輻合理論認為,文化是在與遺傳相互依賴、相互支配和相互協(xié)同的過程中促進個體心理或人格發(fā)展的。

      (四)雅斯貝爾斯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雅斯貝爾斯是一位具有存在主義傾向的描述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極大地影響了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朝存在主義方向發(fā)展。他的描述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是融為一體的。他在狄爾泰、胡塞爾、斯普蘭格等人的影響下,將狄爾泰現(xiàn)象學取向的描述心理學和解釋學取向的描述心理學發(fā)展性地引入精神病理學領域,出版了劃時代著作《普通精神病理學》(1913),奠定并開啟了精神病理學的現(xiàn)象學取向和解釋學取向。他認為在精神病理學中按照自然科學的思路探索和說明精神病理現(xiàn)象發(fā)生的神經(jīng)生物學機制固然重要,但在特定社會文化歷史境遇內(nèi)“明見性”(Evidenz)地描述心理生活的事實樣態(tài)和理解心理事件的意義關聯(lián)更加重要。

      19世紀后半葉,自然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帶動精神病學走向自然科學化。德國精神病學特別是雅斯貝爾斯工作的海德堡大學的精神病學研究和實踐,均深深打上了自然科學化的烙印。自然科學化的精神病學堅持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軀體發(fā)生學觀點,認為心理或精神疾病是大腦神經(jīng)組織發(fā)生病變的直接后果或伴發(fā)現(xiàn)象,完全可從大腦病理基礎出發(fā)予以因果說明和干預治療。雅斯貝爾斯把這種將活生生的人等同于肉體生命的生物學化的精神病理學觀點稱為“軀體的偏見”(25)參見徐獻軍:《雅斯貝爾斯與現(xiàn)象學精神病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月12日,第5版。。他指出:“人有三種特征。首先,就肉體的生命形式而言,人是屬于大自然中的一種動物。其次,人是屬于歷史中會思考、會行動、會創(chuàng)造的生物,人一方面創(chuàng)造歷史,一方面又隸屬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中。最后一項特征:人可以說是將自然與歷史結(jié)合于自身的存有?!?26)孫志文:《人與哲學》,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2年,第65頁。因此,當把自我與自己的軀體等同之時,我們?nèi)晕闯蔀橐粋€完整的自我,我們是在社會文化歷史的熏染下由生物的人演變或成長為文化的人。也就是說,人不單單是一個軀體的存在,更是一個社會文化歷史的存在,每個人仿佛都無法跳出和超越自己歷來所置身其中的社會文化歷史境遇。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的探究自然也無法超出社會文化歷史的框架。雅斯貝爾斯指出:“由于人只有在社會中,通過社會而生存,他的生活、傳統(tǒng)以及加在他身上的責任都出自社會,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社會來研究人的本性?!?27)卡爾·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第160頁。

      精神病理學的自然科學范式過于倚重還原論和元素論思維,只研究患者的部分特征,而無法探究到其心理生活的整體、情境和意義。也就是說,機器和基因并非解釋人腦進程或心理活動的準確模型(28)參見趙旭東、徐獻軍:《雅斯貝爾斯的“理解心理學”對當代心理健康服務的意義》,《心理學通訊》2018年第2期。。雅斯貝爾斯指出:“軀體醫(yī)學僅僅對一個自然存在的人感興趣……精神病理學則總是面對這一事實:人還是一個文化存在?!?29)夢海:《描述·說明·理解——卡爾·雅斯貝爾斯與精神病學新方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2期。雅斯貝爾斯的心理文化論思想,在其精神病理學的描述心理學或理解心理學取向中得到了貫徹和落實。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的社會文化歷史性,通過也只能通過對心理生活整體的現(xiàn)象學描述和解釋學理解呈現(xiàn)出來,而這種描述和理解也必然要以了解患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境遇為前提和基礎。在雅斯貝爾斯的理論和實踐框架中,現(xiàn)象學描述主要是指靜力學理解,也即精神病理學家通過特定現(xiàn)象學程序(30)參見金壽鐵:《奠基與創(chuàng)新——卡爾·雅斯貝爾斯與〈普通精神病理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第9期。無偏見地直觀復現(xiàn)(Vergenw?rtigung)精神病患者異常心理生活的現(xiàn)象、要素和狀態(tài),具體、生動、“客觀”地探察“患者實際上經(jīng)歷了什么、他真正體驗到了什么、事物是如何在他的意識中被給予的……我們事實上應該只去復現(xiàn)在患者意識中真正存在的東西;任何未在他的意識中給予的東西,都不在我們的考慮中”(31)參見徐獻軍:《雅斯貝爾斯對現(xiàn)象學直觀的闡釋及發(fā)展》,《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8期。。這里的現(xiàn)象學描述與狄爾泰描述心理學的現(xiàn)象學描述有所不同,后者所面向的是自我的意識事實與狀態(tài),而前者所面向的是他人的意識事實與狀態(tài),因而必須通過對患者傳記材料等一手資料的理解和解釋間接地達到現(xiàn)象學描述的目的,當然這里的理解和解釋是一種間接的直觀,是以現(xiàn)象學態(tài)度為基礎的,故亦稱為現(xiàn)象學理解。

      解釋學理解在雅斯貝爾斯的理論和實踐框架中主要是指發(fā)生學理解,也即精神病理學家以共情體驗或移情作用為基礎設身處地地領悟患者心理生活的意義關系,發(fā)生學地動態(tài)明見一種心理事件是如何以我們可理解的方式從另一心理事件中產(chǎn)生出來的。例如,某種行為是如何從動機中產(chǎn)生的,自殺是如何在絕望中發(fā)生的,情緒和激情是如何從心境和體驗中產(chǎn)生的。發(fā)生學理解所探尋的是由心理事件到心理事件的過程性意義關聯(lián),與如實地靜觀單個心理現(xiàn)象的質(zhì)或狀態(tài)的靜力學理解明顯不同。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在“回到心理生活實事本身”的描述心理學精神指引下,由靜力學理解(現(xiàn)象學描述)遞進到發(fā)生學理解(解釋學理解),是通達精神病患者異常心理生活的基本途徑。當然,自然科學的因果說明在他看來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描述心理學心理文化論思想的效應

      效應即影響,思想通過產(chǎn)生效應實現(xiàn)自身在他者中的傳承與發(fā)展。人文科學心理學在描述心理學之后又出現(xiàn)了幾種典型的心理文化論思想形態(tài),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是對它的一種呼應抑或傳承與發(fā)展。當然,心理學與文化的這數(shù)次關聯(lián),也是人文科學心理學基本精神追求和歷史發(fā)展邏輯的必然。

      (一)馮特民族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馮特的民族心理學在心理學史上長期被遮蔽,他給公眾留下的主要印象是一位執(zhí)著于實驗的自然科學心理學家?!笆聦嵣?,從馮特創(chuàng)立實驗心理學之初,他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文化中隱含著由實驗無法驗證但卻一直左右著人類高級心理的東西?!?32)孟維杰:《心理學文化探索》,“緒論”,第13頁。他在自傳《經(jīng)驗與認識》中指出,自己出版第一部心理學著作《對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兩卷本,1856-1862)之初就設想建立一門實驗的和社會的心理學,并計劃把前半生奉獻給前者,把后半生奉獻給后者。也就是說,他最初設想的心理學體系既包括運用實驗內(nèi)省法研究個體意識過程的實驗心理學,也包括運用歷史產(chǎn)品分析法研究人類共同生活方面的復雜精神過程的民族心理學。但是,馮特并沒有完全遵守其當初的時間承諾。自30歲起至之后的38年間他都在研究實驗心理學,到1900年才開始系統(tǒng)研究民族心理學直至1920年去世,而且這兩大部分研究一直彼此孤立。那么,是什么推動他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將自己的原初構(gòu)想付諸行動的呢?狄爾泰的影響很有可能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狄爾泰長期對馮特和艾賓浩斯等人的自然科學心理學持批判態(tài)度,大力提倡描述和理解的文化心理學運動,并于19世紀90年代中期與艾賓浩斯開展了心理學史上頗具影響的著名論戰(zhàn)(33)參見Ludwig J. Pongratz,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Approach: Dilthey vs Ebbinghaus,” in Josef Bro?ek and Ludwig J. Pongratz, eds.,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Psychology: Aims, Resources, Approaches, Toronto: Hogrefe, 1980, pp.279-289.,這很可能觸動了當時作為實驗心理學家的馮特。狄爾泰對馮特晚年的民族心理學非常欣賞(34)參見張旺山:《狄爾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第97-98頁。,某種程度上也可印證這一點。

      馮特民族心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心理學或種族心理學,致力于通過對語言、藝術、神話、宗教和風俗習慣等社會文化歷史產(chǎn)物的分析和綜合來推演群體心理生活的共同規(guī)律和基本特征。集20年功力完成的十卷本鴻篇巨著《民族心理學》(1900-1920),是馮特民族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深刻揭示了心理學與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馮特認為,實驗內(nèi)省法不可能研究記憶、思維和想象等復雜及更深層次的心理過程,而只能研究反應時、感知覺和聯(lián)想等簡單和低級的心理過程,只有文化人類學方法才能發(fā)現(xiàn)高級心理過程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人的高級心理過程是同社會文化歷史產(chǎn)物密切關聯(lián)在一起的。馮特把民族心理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原始人階段、圖騰崇拜階段、英雄與神的階段、人性發(fā)展階段。他認為,民族心理學既要研究每一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亦要研究階段之間過渡狀態(tài)的心理特點。他選擇不同時期民族的社會文化歷史產(chǎn)物進行分析和綜合,來確定民族心理四個發(fā)展階段的特點。馮特的民族心理學以群體心理為研究對象,強調(diào)蘊藏在社會文化歷史產(chǎn)物中的心理因素,是對其實驗心理學的一個補充。

      (二)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和阿德勒及后來的社會文化學派的心理文化論思想,也受到描述心理學心理文化論思想的影響。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明顯帶有狄爾泰心理文化論思想的烙印(35)參見趙冬梅、申荷永:《解釋學與榮格心理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他認為集體潛意識是歷史和文化在種族記憶中的投影,沉淀在每個人潛意識深處。“榮格界定的集體潛意識,實際上是有史以來沉淀于人類心靈底層的、普遍共同的人類本能和經(jīng)驗遺存。這種遺存既包括了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也包括了文化歷史上的文明的沉積。”(36)郭本禹:《弗洛伊德主義新論》(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2頁。集體潛意識理論為探索個體心理的深層文化根源提供了獨特而深刻的視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社會文化取向與斯普蘭格心理文化論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37)參見Benjamin B. Wolman and Susan Knapp,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 p.426.。他反對弗洛伊德把潛意識性本能作為人格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認為社會文化及形成于其中的個人生活經(jīng)驗決定了兒童人格發(fā)展的方向。他關于心理動力、生活風格、創(chuàng)造性自我、社會興趣及心理治療的理論觀點,“扭轉(zhuǎn)了精神分析的方向,使精神分析不再依賴于自然的生物因素,而是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和社會因素的作用,開創(chuàng)了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取向的先河”(38)郭本禹等:《潛意識的意義——精神分析心理學》(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2-123頁。。

      受到斯普蘭格心理文化論思想影響的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39)參見Benjamin B. Wolman and Susan Knapp,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 p.426.,以霍妮、沙利文、卡丁納和弗洛姆為代表,“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將社會文化因素作為心理變量的學派,也是第一個將社會文化因素作為心理疾病原因的學派”(40)王國芳等:《潛意識的意義——精神分析心理學》(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頁。。他們認為人格形成、發(fā)展及病癥的根源是社會文化而非弗洛伊德所謂的生物性本能,強調(diào)個體的人格發(fā)展與健康取決于其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狀況。他們主張把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重心從個體內(nèi)部轉(zhuǎn)移到人與人、人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關系上,同時強調(diào)將微觀的家庭環(huán)境與宏觀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研究人?;裟莸纳鐣幕窠?jīng)癥理論認為,神經(jīng)癥由神經(jīng)癥人格結(jié)構(gòu)決定,而神經(jīng)癥人格結(jié)構(gòu)由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造成。沙利文的精神醫(yī)學人際關系理論認為,人際關系失調(diào)是引起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根源,當個體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遭到破壞時精神疾病就可能發(fā)生??ǘ〖{的精神分析文化人類學主要關注人格與文化的相互作用問題,不僅重視文化對人格形成的作用,而且重視人格對文化變遷的影響。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主張把人的心理放到廣闊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環(huán)境中研究,改善現(xiàn)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tài)。

      (三)存在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也影響了存在心理學。例如,狄爾泰把人的生命存在看作一種活生生的社會文化歷史實在,影響了海德格爾和賓斯萬格(41)參見Michael Ermarth, Wilhelm Dilthey: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al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p.3.并通過他們進一步影響了后來眾多存在心理學家的心理文化論思想,而雅斯貝爾斯因其存在主義精神病理學成為存在心理學的重要先驅(qū)。社會文化歷史是作為一種本體論視野融入存在心理學對人及人的存在的理解中的。存在心理學反對自然科學心理學二元論基礎上的還原主義和機械主義傾向,認為人既不是石頭般物理屬性的組合,也不是由客觀因果規(guī)律支配的自然,而是活躍在塵世中并時刻受塵世影響的現(xiàn)實存在。塵世實際就是社會文化歷史世界及人們在其中的交往互動。存在心理學關注人真實而豐富的存在體驗和感受,并強調(diào)這種存在體驗和感受不是抽象虛空的,而是切身具體的,是在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里不斷生成變化和主動展開的。事實上,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成為與現(xiàn)實的社會文化歷史世界密切關聯(lián)的存在,個體在這種關聯(lián)之中基于過去并朝向未來生成變化,從而形成一個越來越完整、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獨特和越來越具體的自我,既具有自主選擇的自由,又敢于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

      海德格爾區(qū)分出三種世界,即周圍世界、共同世界和自我世界。賓斯萬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認為周圍世界是外界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生物環(huán)境,共同世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和社會交往的人際環(huán)境,自我世界是一個人私人的、內(nèi)部的、主觀的經(jīng)驗世界(42)參見鮑德溫·赫根漢:《心理學史導論(第四版)》,郭本禹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859頁;郭永玉:《弗洛伊德主義新論》(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29頁。。共同世界實際上就是宏觀的社會文化歷史世界和微觀的人際生活世界。賓斯萬格認為,存在分析是對寓于共同世界的單獨個人的分析,每個單獨的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角色,帶有曾經(jīng)被鐫刻或正在被鐫刻的特定文化烙印,這就需要將單獨的個人放置到其所棲身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中進行存在分析。羅洛·梅在賓斯萬格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人的在世存在具有三種方式,即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方式、人與人的關系方式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方式,其中人與人的關系方式是指人所特有的人際世界,個體在這種關系方式中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社會,并積極參與到組織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鮑斯、萊因和施奈德等存在心理學家在其存在分析理論中,也都展露出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視野。

      (四)維果茨基學派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維果茨基學派是由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及后來受其影響的列昂節(jié)夫和魯利亞等組成的心理學派別。維果茨基被稱為“心理學中的莫扎特”,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心理發(fā)展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即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文化歷史起源理論。狄爾泰社會文化歷史取向的描述心理學對他的思想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維果茨基敏銳地抓住了以狄爾泰為代表的所謂‘描述心理學’中的被他稱為‘宏大而又深刻的思想’,即‘歷史主義’的思想。描述或‘理解’的心理學把高級心理機能的發(fā)展問題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在科學史上第一次發(fā)展了心理學中的歷史觀點并在研究中貫徹這種觀點,從而從歷史的角度開展了心理學的研究……正是由于維果茨基的這一背景,他……更多地致力于‘心理—社會—歷史’的發(fā)生及其解釋,形成了他特有的關于心理的文化歷史的、符號學的和意義論的研究取向?!?43)熊哲宏、李其維:《論兒童的文化發(fā)展與個體發(fā)展的統(tǒng)一——維果茨基與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整合研究論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第1期。他從社會文化歷史而非生物學的視角來解釋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強調(diào)人類心理發(fā)展的根源在于社會互動過程中文化歷史的影響。

      維果茨基認為,心理發(fā)展就是個體通過社會互動和接受教育在文化歷史影響下,由低級心理機能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轉(zhuǎn)化的過程。高級心理機能使人的心理在本質(zhì)上區(qū)別于動物,它的形成是個體在社會交往和實踐過程中借助語言實現(xiàn)的,是社會文化歷史活動的內(nèi)容不斷內(nèi)化的結(jié)果,是由“外部”社會機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部”心理機能的過程,是社會文化歷史的產(chǎn)物,并受社會文化歷史規(guī)律制約。他認為,兒童心理生活的發(fā)展根植于社會文化歷史,作為家長、教師乃至其他重要他人的上代成員,都肩負著幫助成長中的兒童獲得該社會文化所積累的智慧的責任。列昂節(jié)夫和魯利亞繼承和發(fā)展了維果茨基的心理文化論思想,分別提出了流傳甚廣的活動理論和聞名于世的神經(jīng)心理學理論。

      (五)當代文化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學進入“后體系時代”(44)James F. Brennan, History and Systems of Psychology,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3, p.280.,學派紛爭日趨淡化,學派界別日漸模糊,相繼出現(xiàn)了許多聚焦于具體問題的微觀理論模型和研究取向。這個時期開始興起的文化心理學,就是聚焦于心理與文化及心理研究與文化之間關聯(lián)這個特定主題的一種人文科學心理學新取向或新思潮。它“放棄了(西方)種族中心主義的觀念和‘共有的心理機制’的假設,以一套有別于主流心理學的方法打通了一條從文化角度探索人及其心理的道路”(45)丁道群:《文化心理學的興起》,《心理學探新》2002年第1期。,是對基本為“文化沙漠”的自然科學心理學所面臨問題和困境(46)參見李炳全、葉浩生:《主流心理學的困境與文化心理學的興起——文化心理學能否成為心理學的新主流?》,《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的一次元理論突破(47)參見李炳全:《文化心理學的元理論突破及其局限性》,《心理學探新》2005年第3期。,力圖建立一種注重心理生活的文化浸染性、尊重心理研究的文化多樣性的新的心理學體系。這也是描述心理學心理文化論思想百余年累積式傳承和發(fā)展在當代心理學中的一種效應,將心理學與文化之間的歷史關聯(lián)推向了一個高峰。

      文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文化土壤之中并時刻深受其影響,文化塑造甚至構(gòu)成了我們生存或生活的方式,也成為我們心理生活最重要的意義和內(nèi)容來源,因而心理學必須從文化語境出發(fā),在特定文化語境中開展具體心理生活的研究,通過對文化及文化產(chǎn)品的考察和分析來探知一個民族、一個群體或一個人的心理生活的特點。他們在一種生態(tài)的、系統(tǒng)的、整體的和開放的人文科學心理學觀念指引下,把人放置到復雜的社會文化歷史系統(tǒng)中進行研究,探究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的人的心理生活特點,分析文化對人的心理生活的影響以及影響機制和方式。在文化心理學家看來,心理學靠排斥或跨越社會文化歷史來保證研究的合法性和結(jié)果的普適性是徒勞無效的,人的心理生活的社會文化歷史屬性不應被忽視?,F(xiàn)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和民族志方法等質(zhì)性方法是文化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它承認研究者在社會文化歷史影響下所形成的主觀傾向和價值觀念會影響研究的過程和結(jié)果,并力求克服和避免心理學研究中的文化霸權主義。當然,文化心理學并非文化決定論,而是強調(diào)文化與心理生活的互動和共生,突出心理學研究的文化依賴性和人文科學性。

      四、歷史反思與前景展望

      描述心理學的心理文化論思想及受其影響的后續(xù)幾種典型心理文化論思想形態(tài),以開放的胸懷和人文的視野,詮釋了心理生活的文化品性、心理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和機制以及文化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本然不可或缺性,也展現(xiàn)了一條心理學在理論建構(gòu)、臨床實踐及具體研究中與文化關聯(lián)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事實上,縱觀科學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心理學與文化的真正關聯(lián)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學家基于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和思維對文化與心理之間動態(tài)交互作用的探究。盡管并非所有人文科學心理學派別或形態(tài)都提出了明確的心理文化論思想,但從根本上看,它們都是在文化視域下建構(gòu)心理學理論和開展心理學研究的。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和思維堅持文化主位的研究策略,強調(diào)研究者深入被研究者的文化生活空間和日常生活實踐,在以文化為媒介的意義互動中感受和理解對方(也包括自己)的內(nèi)心生活,對于關注和研究心理生活的文化屬性具有優(yōu)勢,但也存在客觀性不足和可重復性低的問題。

      如前所述,文化在自然科學心理學近一個半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是基本缺位的。以馮特和艾賓浩斯等為代表的早期實驗心理學,主張讓被試通過實驗內(nèi)省獲取關于心理內(nèi)容的知識,并把分析心理元素和探討元素結(jié)合規(guī)律作為主要任務。以華生和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運用客觀實證方法研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而對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生活置若罔聞。以紐厄爾、西蒙和奈塞爾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主張通過精密實驗研究認知過程各信息加工階段的規(guī)律和特征。當代認知神經(jīng)科學主要采用腦功能成像技術對人類心理及其活動的腦機制進行實驗研究。這些實證主義的心理學派別或形態(tài)均沒有對文化給予多少關注,但這只是我們所說的“文化缺位”的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在于,雖然心理學家們也曾基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和思維對心理與文化的關系進行過探討和研究,但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給予文化以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重視,而是將原本豐富和鮮活的文化客體化、對象化和抽象化。例如,馮特的學生鐵欽納曾企圖將文化作為一個操作變量引入實驗,但實踐證明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文化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變量,而是始終存在于每個實驗過程中。

      把文化作為自變量引入實驗或?qū)嵶C研究,實質(zhì)上是自然科學心理學反思自身研究結(jié)果和結(jié)論在跨文化應用上的局限性而做出的一種被動反應。在這種情況下,跨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應運而生??缥幕睦韺W主要通過對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被試進行比較研究,找出適于各種社會和文化的通用的心理機制和定律,本質(zhì)上仍然是不尊重文化多樣性、獨特性和平等性的。本土心理學迷戀自身文化傳統(tǒng)而拒絕外來文化,同樣是不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平等性的表現(xiàn)。兩者均把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一個特征進行文化客位的研究,而沒有真正將心理學的根本問題置于文化框架下來考察?!耙匝芯繉ο蟮奈幕卣鳛榻裹c的心理學研究,無論證明了各種文化有多么相似或多么不同,都無法真正脫離實證心理學的宰制,也就無法改變邊緣和他者的地位?!?48)田浩、劉釗:《心理文化:文化與心理學結(jié)合的深層意義》,《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蛘哒f,“當心理學把文化當作自變量而把心理當作因變量,它就破壞了文化和思想的整體性,并且把它們暫時排了序——文化是刺激,心理是反應”(49)科爾:《文化心理學:歷史與未來》,洪建中、張春妹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6頁。。因此,自然科學心理學對心理與文化關系的研究范式需要重新被審視。

      盡管對于理解和研究心理與文化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而言,過去面臨著抽樣受限和反應偏見等難題,未來仍將面臨概念界定、文化內(nèi)變異與文化間變異、群體水平文化差異與個體水平文化差異、文化靜態(tài)方面與文化動態(tài)方面以及如何將客位研究策略與主位研究策略加以整合等諸多挑戰(zhàn),但這個領域?qū)⒈纫酝魏螘r候都更加振奮人心(50)參見Igor Grossmann and Jinkyung Na, “Research in Culture and Psychology: Past Less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vol.5, no.1, 2014, pp.1-14.。那么,如何讓這個領域更加振奮人心呢?這需要心理學工作者具有真正的文化自覺,并由具體研究層面的文化自覺上升到學科建設層面的文化自覺。學科建設層面的文化自覺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亞層面,它們按照“詞典式順序”前者決定后者,不能相互顛倒,共同指導具體心理研究的開展。

      首先,本體論的文化自覺。心理本體是心理學的立身之本(51)參見李其維:《心理學的立身之本——“心理本體”及心理學元問題的幾點思考》,《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第3期。。盡管心理與文化不是機械的對應關系,即什么樣的心理必然源自什么樣的文化,但心理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文化性的(52)參見方明:《心理本質(zhì)的文化解讀》,《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而且越是高級和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機制,文化烙印越深刻。心理本體與文化是魚與水、植物與土壤的深層次關系,是動態(tài)關聯(lián)的。“人的任何內(nèi)在、深層的心理結(jié)構(gòu)及其變化都蘊含于文化背景之中和之上?!?53)孟維杰:《心理學文化探索》,第56頁。人因其文化而高貴,人的心理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者是作為文化主體的人,這決定了心理本體與文化的內(nèi)在互構(gòu)互成。心理學工作者要具有心理本體論上的文化自覺,并以此作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起點與歸宿。

      其次,認識論的文化自覺。心理本體的文化品性要求心理學工作者具有認識論上的文化自覺,而認識論的文化自覺就是要承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文化主體與文化主體的主體間性關系,并通過兩者的互動自覺獲取具有文化意義的心理知識。在文化框架下的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不是理性的代言人,被研究者也不是可物化的機械存在,雙方在研究過程中應建立起可對話和溝通的互動關系,而非主客二元對立關系,并且只有在這種主體間互動的關系中所獲得的心理知識才可能飽含豐富的文化意義。

      最后,方法論的文化自覺。方法論的文化自覺是指研究者要自覺將文化融入心理學的研究方式、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當中,讓方法論體現(xiàn)出社會文化歷史的根基與視野。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和思維體現(xiàn)的是以現(xiàn)象學或解釋學為基礎的方法論,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和思維體現(xiàn)的是以實證主義和客觀主義為基礎的方法論,兩者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對文化的觀照方式和程度大不相同,探索如何帶著方法論的文化自覺開展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和思維為一體的綜合研究,可能是未來更有效地研究心理與文化之間關系,真正將心理學與文化關聯(lián)起來的路徑選擇。

      猜你喜歡
      心理學歷史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长治市| 垣曲县| 新泰市| 乐陵市| 天气| 武定县| 赣榆县| 德兴市| 萝北县| 永宁县| 布尔津县| 当阳市| 都匀市| 黄浦区| 达日县| 靖安县| 香港 | 开远市| 神木县| 大田县| 木里| 凯里市| 临湘市| 莱阳市| 台中县| 上犹县| 宁南县| 遂溪县| 通化市| 化德县| 林口县| 西昌市| 瑞安市| 安庆市| 宝清县| 淅川县| 天气| 新郑市| 子长县| 勃利县|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