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天祥 郭一銘 王朝亮 李琦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 鄭州 450052
腎上腺皮質(zhì)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是一種罕見的腎上腺皮質(zhì)內(nèi)分泌惡性腫瘤,預后較差,發(fā)病率為每年0.7~2.0/百萬人,高發(fā)年齡40~50歲,女性的發(fā)生率為55%~60%[1]。ACC預后不良,5 a生存率為16%~47%[2]。化療和放療對大多數(shù)ACC患者無效,手術(shù)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2-3],但預后差別也較大。腫瘤大小,Ki-67陽性率、激素分泌水平、手術(shù)切緣的完整性和臨床分期等,均可能與預后有關[4-6]。因此對新預后標志物的研究很有必要[7]。研究表明,腫瘤的微環(huán)境,特別是炎癥反應在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8-9]。外周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率(NLR)、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率(PLR)被認為是各種實體腫瘤預后不良的指標[4],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肺癌、結(jié)直腸癌、前列腺癌等[8]。NLR、PLR作為一種可靠、價格低廉且易獲得的指標,可能用于反映ACC患者的預后[7]。本研究通過對57例ACC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NLR、PLR對ACC患者預后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11—2022-01我院收治的57例ACC患者為ACC組。納入標準:(1)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2)入院前3天內(nèi)均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排除標準:(1)接受過化療、放療、靶向治療、介入治療等。(2)合并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等系統(tǒng)疾病,以及其他腫瘤病史。(3)臨床病理資料缺失。收集同期于我院治療的75例腎上腺皮質(zhì)腺瘤患者作為對照組。
1.2實驗數(shù)據(jù)收集抽取患者入院后首次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置于真空抗凝管中,送至我院臨床醫(yī)學檢驗中心檢測。NLR為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淋巴細胞絕對值,PLR為血小板計數(shù)/淋巴細胞絕對值。
1.3觀察指標及隨訪結(jié)果觀察終點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 OS)。以NLR、PLR指標為檢驗變量,死亡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線。根據(jù)ROC曲線確定最佳NLR、PLR截斷值,并根據(jù)最佳截斷值將患者分為高NLR組、低NLR組,和高PLR組、低PLR組,比較2組臨床特點。所有患者均電話隨訪,7例患者失訪,末次隨訪時間為2022-05。
2.1ACC組與對照組的PLR、NLR值ACC組的NLR和PLR的中位數(shù)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血常規(guī)NLR指標比較M (P25, P75)
2.2繪制ROC曲線,確定NLR、PLR指標的截斷值分別以NLR、PLR指標為檢驗變量,死亡作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ROC曲線(圖1)。分析NLR、PLR指標對ACC的預測診斷價值,NLR最佳截斷值為5.06,靈敏度為0.625,特異性為0.546,ROC曲線下面積為0.674,95%CI為(0.503,0.844)。根據(jù)最佳NLR截斷值將患者分為2組,NLR<5.06的患者40例為低NLR組,NLR≥5.06的患者17例為高NLR組。PLR最佳截斷值為208.68,靈敏度為0.500,特異性為0.829,ROC曲線下面積為0.674,95%CI為(0.456,0.809)。根據(jù)最佳PLR截斷值將患者分為2組,PLR<208.68的42例患者為低PLR組,PLR≥208.68的15例患者為高PLR組。
圖1 NLR和PLR時間依賴性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A.NLR時間依賴性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B.PLR時間依賴性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2.3ACC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側(cè)別、ENSAT分期、有無內(nèi)分泌功能、Ki-67指數(shù)、有無內(nèi)分泌功能,有無腰腹部疼痛癥狀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NLR分組ACC患者的臨床病理因素比較
2.4ACC患者總生存期的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中位OS為16(9,25.5)月。單因素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見表3),患者高NLR、PLR,ENSAT臨床分期、腫瘤大小、是否進行手術(shù)治療是ACC患者OS預后的影響因素;而性別、年齡、腫瘤側(cè)別、是否具有內(nèi)分泌功能、有無庫欣綜合征、有無腰痛癥狀、有無化療和使用米托坦治療,不是ACC患者OS的影響因素?;诨颊逳LR、PLR水平,ENSAT臨床分期、腫瘤大小、是否進行手術(shù)治療進行多因素分析,高NLR、腫瘤大小是ACC患者OS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3 腎上腺皮質(zhì)癌患者總生存期(OS)的預測因素
癌癥的主要標志之一是炎癥反應,它在腫瘤發(fā)生和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0]。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全身炎癥反應與多種實體腫瘤患者的預后有關,如C反應蛋白(CRP)濃度與結(jié)直腸癌的腫瘤進展有關,也與胰腺癌、直腸癌[11]、胃癌[12]和肺癌患者預后有關。最近NLR、PLR已經(jīng)被證實為一些實體腫瘤預后的有效指標,其升高與癌癥患者的生存率低有關[4, 8, 13]。NLR和PLR廉價易得,可在圍手術(shù)期常規(guī)檢測,但目前缺失NLR、PLR對ACC患者預后影響的研究,對于該研究的數(shù)據(jù)也十分有限[5, 7]。
癌癥患者的高NLR、PLR與不良預后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癌癥引發(fā)的全身炎癥反應,導致的中性粒細胞相對增加和淋巴細胞減少相關。腫瘤細胞可以產(chǎn)生趨化因子,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介素-1等,從而導致血液中性粒細胞升高。因此NLR被認為是腫瘤進展的指標[10]。血小板釋放炎癥介質(zhì),如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會加劇腫瘤中的炎癥微環(huán)境,使PLR成為另一種測量炎癥方法[14]。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57例ACC患者的NLR、PLR水平,提示高NLR、PLR的患者預后較差。文獻報道,NLP、PLR的截斷值分別為5和190[5],本研究中NLR、PLR的截斷值分別為5.06和208.68。顯示NLR>5.06、PLR>208.68的ACC患者預后較差。和其他腎上腺腫瘤比較,ACC患者的NLR、PLR的平均值均較高,提示該指標可以用于鑒別ACC和其他類型的腎上腺良性腫瘤。在單因素分析中,NLR與PLR高低、ENSAT分期、腫瘤大小,以及是否行手術(shù)治療,與ACC患者OS相關。在多因素分析中,NLR和腫瘤大小是ACC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與腎上腺良性腫瘤比較,ACC患者的NLR、PLR水平均更高。ACC患者的預后和腫瘤大小相關,NLR可作為ACC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PLR是ACC的獨立預后因素。因此,NLR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指標,可以聯(lián)合其他預后因素,作為判斷ACC患者預后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