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詩作為中西方重要的詩歌題材之一,傳達著作者對逝去者的沉重悼念和深深哀情。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以下簡稱《江城子》)與彌爾頓的《夢亡妻》在中西方悼亡詩歌史上各自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但仔細觀察,兩首詩的詩歌內容、情感基調、意象典故不盡相同,值得進行比較研究。本文旨在探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蘇軾的《江城子》與彌爾頓的《夢亡妻》之間的異同,以及中西悼亡詩背后體現(xiàn)的死亡觀與愛情觀的差異。
一、兩首悼亡詩綜合對比
(一)詩歌內容
彌爾頓的《夢亡妻》與蘇軾的《江城子》同樣描寫了自己在夢中回憶妻子,牽動情思的情形。《夢亡妻》中作者用“臉上罩著面紗”“一身素服”描摹妻子圣潔美麗的形象,妻子仿佛散發(fā)著柔和的光芒;《江城子》中詩人寫夢回故鄉(xiāng),又見妻子“小軒窗,正梳妝”,生活化的場景讓人感覺到溫情。兩相比較,雖然兩首詩中作者都提及了關于妻子形象的內容,但彌爾頓,更加注重描繪妻子卡特琳的外貌與服飾,妻子穿著一身的素色衣服,臉上罩著薄紗,“愛、溫柔、善良在她身上發(fā)光”。他用“愛”“溫柔”“善良”這樣抽象化的形容詞描繪妻子面容氣質給人的感覺,使得妻子在天堂中的形象更加美好而圣潔。而蘇軾筆下王弗的模樣更加平實,他注重描繪妻子的動作,“小軒窗,正梳妝”背后,讀者能想象到一位女子對鏡梳著長而烏黑的秀發(fā),仔細整理自己的妝容,顯得平和溫柔。雖然兩者都是在夢境中刻畫妻子的形象,但重點存在區(qū)別。
除此之外,夢中重逢相遇的場景也有差異?!秹敉銎蕖分袕洜栴D想象自己用幻想的眼看到了妻子的面容,歡喜過后,當妻子俯身,二人即將相擁之時,“我醒了,她逃逸了”,彌爾頓又陷入黑夜般的空虛,這里有一個從夢中醒來,情感由喜悅再到因妻子離去而悵惘的過程;《江城子》中是先設想二人重逢卻因“塵滿面,鬢如霜”難以相認,二人相顧無言,看著淚水順著彼此的面頰淌下。從設想相遇時的兩鬢斑白到在夢里真正相遇卻把言語化作淚水,王弗與蘇軾是真實地在夢里相遇重逢,雙方都給予回饋,眼眶含淚。而彌爾頓與卡特琳之間卻隔著距離,詩人瞧見妻子的容顏,但妻子從天堂越發(fā)地向他走近,想要擁抱他時卻是夢醒時分。
(二)情感基調
彌爾頓與第二任妻子卡特琳結婚時已經(jīng)雙目失明,很可惜他未能見到她的面容,所以在夢境中他通過他那“幻想的眼”看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未曾見過的亡妻時,有如“阿爾塞斯蒂斯”被約夫之子送回人間與丈夫團聚時那般歡喜。在他對圣潔的妻子的描述中,他望見妻子穿著雪白的衣裳,罩著輕巧的薄紗,詩人袒露內心無比的歡喜,但卻在與妻子即將相擁時“醒了”。發(fā)覺夢醒,詩人也直言“白晝帶回了我的黑天”,夢境中的一切美好終是一場空,詩人抒發(fā)了無比的歡喜和夢醒的悵惘失落,歡喜過后又陷入悲傷,鮮明的對比之下,情感上的波折起伏帶給人強烈的沖擊。
而蘇軾的《江城子》上片開篇即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強忍不去想念你,卻已是難以忘記。思念刻入骨髓,待之便已如常,給人一種彌漫開來的悲戚感,“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更是點明了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滿腔話語想要訴說而不得,心中凄苦,夢中相見。“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終于重逢竟失語,看著對方任憑眼淚流淌,哀傷酸楚之感越發(fā)濃郁?!傲系媚昴昴c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收束全文,回歸現(xiàn)實,也將情感推至高潮。詩人發(fā)覺年復一年,還是只能對著亡人長眠的灑滿冷月清光的松岡,訴諸心中的思念?!督亲印啡~始終給人一種郁結于胸的悲傷感,好像被凄冷的寒霧罩住,并且悲傷隨著現(xiàn)實進入夢境,哀傷凄苦的情感逐漸被推至高潮,凄凄慘慘,悲悲切切。
不同于《江城子》遞進式的悲傷之情,《夢亡妻》的情感變化是有巨大落差的,復見的欣喜轉瞬即逝,失落的悲傷接踵而至。相比《江城子》如石子落池,漣漪一般源源不斷蕩漾開來的沉痛凄楚,《夢亡妻》中的情緒似乎讓人可以直觀地觸摸到。由此可見,兩首作品雖然都以悲傷收束,但是其中的情感變化還是存在較大不同。
(三)意象典故
《夢亡妻》與《江城子》的典故與意象選擇都別有一番趣味。《夢亡妻》中兩次運用極富有宗教色彩的典故,詩歌的第一節(jié)詩人運用了“阿爾塞斯蒂斯”的典故。在希臘傳說中,因種種原因善良的阿爾塞斯蒂斯為她的丈夫犧牲,但是赫拉克勒斯受其故事感動在她的墓地同死神搏斗,救她重返人間。彌爾頓在詩中將亡妻比作“阿爾塞斯蒂斯”,為愛勇敢地奉獻自己,這里的典故也能看出在彌爾頓眼里,亡妻的形象始終高潔,“如圣徒般”,使人見了喜悅。第二節(jié)里,詩歌提到“古戒律規(guī)定的凈身禮”這一典故,凸顯妻子肉體的純潔與美好,妻子的周身好像散發(fā)著圣潔的光芒,使詩人在天堂里“充分地瞻視”,抬頭仰慕。再說《夢亡妻》涉及的種種意象,“素服”“純潔”“罩著面紗”“愛、溫柔、善良”這些積極光明的意象,使得全詩營造了一種置身于天堂般的美好感覺,妻子的四周被夢幻的光芒環(huán)繞著,彌爾頓凝視著她,仰望著她,她仿佛帶著祥和的微笑,向詩人緩緩走來。通過這些意象,透過妻子的面容與氣質,人們似乎能感受到她圣潔的心靈。
再看蘇軾《江城子》的典故,《本事詩·徵異第五》記載:“開元中有幽州衙將姓張者,妻孔氏,生五子,不幸去世?!焙笃夼按遄樱资虾鰪内V谐?,題詩贈張,有兩句是:“欲知斷腸處,明月照孤墳?!贝颂幷腔昧似湟?,承接上片“千里孤墳”,指亡妻的墳墓。尾句中的“料得”雖是推測之詞,語氣卻十分肯定。這里化用“欲知斷腸處,明月照孤墳”,“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跟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边b相呼應,寫詩人夢醒之后重新陷入了“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悲哀?!澳c斷處”是指亡妻的孤墳,而斷腸人則兼指生者和死者。全詞渾然融為一體。再把視角轉向《江城子》中的意象,相比于《夢亡妻》中運用的具有鮮明宗教特征和源自古希臘神話的典故和意象,《江城子》中運用的意象則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詩歌審美。蘇軾在《江城子》中運用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意象,多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景物,如“孤墳”“明月”“夢”“松崗”等意象?!肮聣灐毕笳髦拮拥碾x去,借以高懸夜空的“明月”,傾訴對離人的思念,而“夢”是離愁別緒最好的棲息地,清醒時的刻骨銘心都被安放到夢里,“松崗”是妻子的所葬之地,代表著墳墓和死亡。這些意象給人孤寂清寒的感覺,凄寒的氛圍一方面烘托了蘇軾對妻子的思念,可以越過人間天上直抵愛人心里;另一方面,十年光陰已逝,物是人非,烘托了詩人面對這一切的無力感。
二、從兩首悼亡詩觀中西方文化背景
(一)死亡觀
中國傳統(tǒng)生死觀融合了諸子百家的思想,但從社會影響來看,儒家的生死觀影響了世代人關于生死信念的確立。儒家從生的角度來看待生命,是一種入世的生死觀。儒家重視生命,理解生命、安頓生命,更講求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生這件事,很少有人認真設想人死后靈魂會以怎樣的狀態(tài)存在。正是在這樣的生死觀念中,蘇軾的《江城子》設想“千里孤墳”“明月夜,短松岡”,睹物生情,全詩縈繞渲染著一種極度悲傷的情緒,使人體悟到詩人的刻骨懷念之情。不設想死后的世界,死亡代表著結束、離開,在這樣生死觀的背景之下,全詩極言哀傷,悱惻動人。
西方文化有著不同于中國的傳統(tǒng),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希臘哲學中的生死觀與宗教結合,成為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浇汤^承了古希臘“靈魂不滅”的思想,注重終極的天堂世界。死亡固然是人生的終點,但同時也是人們通往天堂的起點,所以死亡在西方人眼里不代表斬斷與世界的一切,它意味著另一條路的開啟。在彌爾頓的《夢亡妻》里,看到身在天堂的妻子時,作者會感到歡欣愉悅,而非感慨物是人非,流下眼淚,這也才有《夢亡妻》中感情格調由喜悅到哀傷的變化。
(二)愛情觀
中國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傳統(tǒng)愛情觀的阻力往往來源于封建社會的制度與思想觀念。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關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礎上,男女都難以掌握對愛情和婚姻的自主權,甚至有的新婚男女在締結婚姻關系前都并不相識,所以中國古代的男女關系常?;诩彝リP系進一步增進與發(fā)展。再看悼亡詩中描繪的場景,大多是追憶夫妻彼此之間相處的生活場景,如《江城子》中的“小軒窗,正梳妝”,就是蘇軾在夢中看到妻子對著小窗子仔細梳妝,他靜靜看著她,好像回到了從前歲月靜好的時候。賀鑄《鷓鴣天》里的“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也是在遙想未來還有誰替他深夜挑燈縫補衣衫。
同時,傳統(tǒng)中國文化因受儒家思想中“禮”的影響,始終堅持克己復禮,對待兩性關系抱有“發(fā)乎情,止乎禮”的態(tài)度,抒發(fā)情感上比較含蓄和內斂,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兩性之間的情感表達。中國的悼亡詩中往往沒有直白的欲望表達,而是借由象征物,回憶、追溯和悼念來表達情思,幾乎沒有直接涉及“愛”這樣的字眼,尤其在欲望的觀念上,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表達往往是內斂的、隱晦的。蘇軾的《江城子》有一種濃重的凄冷孤寂感,奠定了詞的感情基調,十年一晃而過,但蘊藏在心底深處的思念從未消減,含蓄卻濃重的憂傷貫穿著全詞。詩人并不擅于直接袒露想念,而是把感情裝進夢中相逢時汩汩流淌的淚水里,悲傷沒有通過多么熾熱的言語傳達,更深的沉痛被收在了心里,但止不住的淚水里仿佛寫滿了千言萬語。
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倡導個性解放,強調人的價值,鼓勵人們追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幸福,反對“禁欲主義”。朱光潛先生說:“西方社會側重個人主義,愛情在個人生命中最關痛癢,所以盡量發(fā)展?!蔽鞣饺顺缟欣硇院妥杂?,講求夫妻雙方是獨立的個體,這決定了西方科學文化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個體性自我情感,這在悼亡詩中也有體現(xiàn),詩人十分注重表現(xiàn)自我的真情實感。同時,西方人表達愛情的方式是熱情而奔放的,他們追求感情的無拘無束,對待愛情直率強烈。再看彌爾頓的《夢亡妻》,其中充斥著對妻子濃墨重彩的描寫,相比《江城子》通過想象與妻子閨房相處的日常之景,彌爾頓描繪妻子的形象時沒有用工筆細細勾勒描摹妻子的輪廓,而是用“愛、溫柔、善良在她身上發(fā)光”充分抒發(fā)了亡妻的美好。不像中國的詩歌將濃重的思緒隱藏在心底,詩人直接表達對亡妻的愛慕之情,令他“在天堂毫無障礙地充分地瞻視”,凸顯亡妻在他心中神圣的形象。
三、結語
全文從詩歌內容、情感基調、意象典故三個方面,比較中西方代表的悼亡詩作品蘇軾的《江城子》與彌爾頓的《夢亡妻》,再聯(lián)系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討悼亡詩中體現(xiàn)的死亡觀與愛情觀的差異?!岸嗲樽怨艂x別”,面對逝去的亡妻,彌爾頓與蘇軾都在長久的思念中留下著名的詩篇,千年來回響依舊,字字嗚咽,篇篇雋永,至今仍穿越時空,觸動無數(shù)讀者的心弦。
(福建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林昕迪(2002—),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