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娟|浙江省杭州市豐潭中學
當前,學生在初中歷史復習中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死記硬背、知識碎片化,這不符合學業(yè)評價從考查知識向體現(xiàn)素養(yǎng)的轉變;二是對圖片只讀表面、思維淺層化,無法將各圖片聯(lián)系起來,更無法將前后歷史知識以及中外歷史知識聯(lián)系起來;三是缺少章法、學習情緒化,期望教師有提分奇招。初中歷史以“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為核心概念,以人類社會的歷程為框架,以人類文明的傳承為主線,進程復雜、時間跨度漫長、內容冗雜繁多。筆者認為,復習時以圖片為載體,運用恰當?shù)姆椒▽⑾嚓P知識重新規(guī)劃、整合,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歷史圖片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保持學習積極性。而濃厚的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基石。學習的最好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感興趣。
圖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且以直觀、簡易、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把復雜的歷史信息、歷史事件展現(xiàn)給學生。學生從圖片中獲取信息并篩選,剔除無意義信息,整理、分析、歸納、總結有效信息,這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可以鍛煉其歷史綜合思維。
史料是歷史的根基,圖片作為史料重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具有其他史料所沒有的優(yōu)勢。一是比其他史料更加一目了然,學生接受起來更快;二是用圖片佐證歷史更加簡明扼要,便于剖析歷史信息,建立歷史關聯(lián),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應用以及遷移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圖片中的內涵、發(fā)現(xiàn)圖片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以圖證史的能力。
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tǒng)編教材”)中的圖片主要可以分為歷史人物圖片、歷史地理圖片、歷史文物圖片、歷史漫畫圖片四類。所謂圖圖聯(lián)系,指將歷史圖片以對比圖、因果圖、主題圖等方式進行組合,通過分析找尋歷史事件的相互關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師可借助圖圖聯(lián)系,圍繞有意義、有難度、有困惑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進而掌握學科核心知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
1.巧用因果找聯(lián)系
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從不同的方面和視角可以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如直接關系、間接關系、內在關系、外在關系、從屬關系、并列關系等,其中最直觀也最簡單的是因果關系。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理順圖與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復雜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用歷史圖片來表現(xiàn),就可通過因果組圖構建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
【案例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復習教學
筆者出示《新航路開辟航線圖》和《“三角貿易”示意圖》,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兩張圖片涵蓋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分別有哪些,然后分析圖片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生:最早開始進行新航路開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它們不斷向海外殖民擴張,販賣非洲黑人、強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掠奪美洲資源,給非洲和拉美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歐洲殖民者卻大發(fā)橫財,并用賺來的錢投資工商業(yè),使當?shù)毓ど虡I(yè)迅速發(fā)展起來。新航路的開辟促成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引發(fā)并促進了“三角貿易”,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做好了經濟方面的準備。
2.巧用對比找差異
不少歷史事件的相互關系表現(xiàn)為并列關系。教學中,教師可把屬于并列關系的歷史事件用歷史圖片來展現(xiàn),讓學生通過對比組圖構建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作探究。對比組圖不僅會引起強烈的視覺沖擊,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且有利于學生將理論實踐經驗和認識上升為理論知識,進而從不同視角看待歷史,鍛煉綜合思維能力。
【案例2】“經濟重心的南移”復習教學
筆者出示《唐長安城平面圖》和《北宋汴梁城平面圖》,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感受其規(guī)模的宏大、商業(yè)的繁榮以及城市規(guī)劃的技術水平。學生將兩城市的平面圖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長安城布局規(guī)整,城市街道、住宅規(guī)劃有如棋盤,“市”與“坊”界限分明;而由于商業(yè)繁榮,北宋汴梁城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業(yè)活動不再限制在特定區(qū)域,并且出現(xiàn)了娛樂場所。如此,通過圖圖對比,生產進步、城市繁榮的歷史脈絡就能一目了然。
3.巧用主題找共性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不是由某一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很多時候是由內部外部、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因素混合造成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歷史進程中厘清思路,找到教學主線,教師可將與教學目標有關的歷史圖片組合在一起,形成鮮明的主題。同一主題的組圖最好是某一類型的圖片,比如歷史場景的照片、歷史事件進展的海報、歷史實物圖等。但不論是哪一類型的圖片,以怎樣的順序組圖,主題組圖都要反映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
【案例3】“民族危機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復習教學
面對世界工業(yè)文明大潮的沖擊,清朝后期中華民族的命運發(fā)生重大轉折。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頻繁遭受東西方列強的侵略,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步步淪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侵略”與“抗爭”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筆者抓住“侵略”這一主題,帶領學生回顧圖片(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場景照片)背后的歷史,對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內容進行分析。
1.層次分明知循序
精心設計讀圖順序和讀圖流程是圖組教學的關鍵所在。對難度較大的讀圖任務,教師要將其分解,使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去解答。教師在圖組運用中應建立有序、明晰的邏輯系統(tǒng),即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的讀圖流程。讀圖從哪里“起步”、哪里“爬坡”、哪里“引導”、哪里“探究”,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有效組織學生讀圖。
【案例4】“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拓展”復習教學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美、法、俄、日等國相繼進行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這些歷史事件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
萌芽階段:筆者出示但丁像和伏爾泰像的組圖,提問:“組圖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它們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有什么關系?”(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與新制度的確立在時間上相差1個多世紀,卻為新制度的確立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段歷史從復習的整體架構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重點,因此點題即可,不需要過多展開)
確立和鞏固階段:筆者出示兩組圖片:第一組由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作戰(zhàn)圖、波士頓傾茶事件圖、攻占巴士底獄圖組成;第二組由俾斯麥像、林肯像、亞歷山大像、明治天皇像組成。提問:“這些圖片分別與哪些國家有關?請任選一個國家,撰寫一份大國崛起之路的解說詞,請?zhí)貏e說明大國崛起路上的重要事件,熠熠發(fā)光的成果,并分析這些國家為什么能走上大國崛起之路?!?/p>
該主題組圖通過梳理17—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到19世紀中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促進學生體悟思想解放對于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性。
2.虛實變化現(xiàn)本質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雖不能概括事實的全部,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記載的虛虛實實。
【案例5】“明朝的統(tǒng)治”復習教學
明太祖朱元璋有相貌之謎。筆者將教材中朱元璋面貌和善的畫像與被丑化過的奇異畫像組合在一起,以形成強烈反差,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異人異相的原因,促使其理解朱元璋對建立大明王朝所起到的作用。
3.化圖為題換角度
以圖組為單位進行復習,教師不能就圖說圖,而要設計一些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變換角度,化圖為題,層層設問,將知識要點化為圖圖聯(lián)系的思考點,引導學生深化讀圖,使其知識構建更具體、有效,對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更清晰、深刻。
【案例6】“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復習教學
概述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原因時,革命前法國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學生理解的重難點。筆者使用教材中的《法國社會等級制度》圖和藏于巴黎卡納瓦萊博物館的名畫《但愿這場游戲很快結束》來講述,并設問:(1)游戲結束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哪些人希望游戲快結束?(2)最終游戲什么時候能結束?怎樣結束?(3)你認為圖片反映了18世紀法國怎樣的社會特點?
1.史地結合建空間
歷史具有一去不復返的特點。課堂上僅靠教師的書面文字講解,不能給予學生最強烈的直觀感受,也不利于學生掌握歷史發(fā)展線索。在復習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親自去畫一畫、查一查、走一走,能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培育綜合思維素養(yǎng)。
【案例7】“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復習教學
學習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課程后,筆者提供《中國行政區(qū)劃》空白圖,指導學生在地圖上將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分別開放的通商口岸用不同顏色標注出來。學生通過觀察地圖不難得出,西方列強的侵略勢力已經逐漸從中國南方擴展至中國北方,從周邊沿海擴展至內陸腹地。將歷史知識與地理地圖結合起來,既能鍛煉學生的史料分析、綜合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擴大和繼續(xù)”這一知識,也能使其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認識鴉片戰(zhàn)爭的性質。
2.史政融合引共鳴
政治是歷史的延續(xù)。借助時事新聞,在拓展實踐中開展復習教學,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歷史學科的魅力,是提高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方法。
【案例8】“良渚文明的重要歷史地位”復習教學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筆者及時將這則新聞和身邊的歷史資源進行結合,展開良渚文明拓展學習活動。筆者出示良渚古城遺址圖片、良渚出土文物(玉琮、陶瓷等)圖片以及“良渚文化的輝煌”介紹詞圖片,讓學生從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中體悟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認識到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良渚古城的發(fā)現(xiàn)對印證我國文明起源有重要價值。
3.史實轉化悟價值
歷史課本是人類活動的縮影。教師不能忽視隱藏于教材文字中的歷史,因為每一段敘述,實際上都是將活靈活現(xiàn)的歷史轉化成了思路清晰的文字。要促進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教師可將相關的文字轉化成歷史圖片,并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繪畫中感悟歷史。
【案例9】“新文化運動”復習教學
在復習“新文化運動”這一內容時,學生用生動形象的漫畫方式,將陳獨秀、胡適、魯迅、蔡元培四位先鋒人物在新文化運動中創(chuàng)辦雜志、集會演講、辯論、參加工人運動等活動表現(xiàn)了出來。先鋒人物通過先進的方式以最大的努力帶動廣大青年學生和勞苦大眾不斷接受新思想,使中國社會悄然發(fā)生改變,也正是這些新思想為后來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好了準備。學生在繪畫中進一步體悟了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價值。
圖圖聯(lián)系的初中歷史復習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理解歷史學科的價值并深入思考,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綜合思維素養(yǎng)建立和養(yǎng)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僅要十分熟悉課標和教材,還要能對相關內容進行主題挖掘和有機整合,并且能夠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水平。
集體備課制度是適應現(xiàn)代教育理念革新、推進資源共享、實現(xiàn)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一種有效策略,得到許多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的推崇認可。通過教師自備、集體研討和完善教案等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優(yōu)化對圖圖聯(lián)系的認識,提升圖圖聯(lián)系教學的能力,確保學生在歷史課堂中能進行深度學習。
課堂調控能力指教師對教學進行狀態(tài)具有靈敏強烈的感知能力,并能根據(jù)感知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這是教師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教學藝術的魅力所在。教師可通過挖掘圖圖背后的情感因素,研究如何提升學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以及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等,讓課堂成為師生生命發(fā)展的舞臺。
檢測教學效果的方式,除了常用的紙筆測試以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進行圖組命題嘗試。讓學生站在教師的立場上出題,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程度。學生自主進行圖組命題的過程,就是圍繞主題,將知識、方法和思維進行融合的過程。通過小組命題和教師追題等方式,學生不僅能領略精美的圖片,避免復習課習題堆砌、索然無味的困境,還能在內涵豐富的圖圖聯(lián)系中,升華自己對知識的系統(tǒng)構建,達成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