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從孝,胡傳偉,武艷芳,陳開榮,陳 龍
(棕櫚生態(tài)城鎮(zhèn)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0000)
“山無石不齊,園無石不秀”,景觀置石不僅豐富了園林景觀要素,也帶給人們無限的精神愉悅。景觀置石以不具備完整山形的山石材料獨立構景或附屬造景,小中見大表現(xiàn)出山石的個體美或局部的組合美,以觀賞為主,附帶有功能性的作用,施工較容易實現(xiàn),但對單個景石形態(tài)要求較高[1]。置石在空間組合可以起到分隔、連接及導向的作用,而景石獨特的紋理、輪廓、造型在空間中亦能起到點睛作用。中國園林文化源遠流長,在景觀置石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大躍進式的園林建設速度,造成景觀置石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尤其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造園技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方面,為保證園林工程景觀置石施工品質,筆者探討了置石的相關技術,以期為同行提供借鑒。
我國地域面積廣闊,物產豐富,石頭種類更是豐富多彩,《云林石譜》中宋代的杜綰收錄了116 類景石,《素園石譜》中明代林有麟記載了100 余種景石,明代計成在《園冶》中亦收錄了15 種園林景石種類[2]。而當代園林工程常用的景石的類別有以下幾種,即黃蠟石、英石、靈璧石、龜紋石、千層石、雪浪石、房山石、泰山石、卵石、石筍等,施工中可根據景觀風格特點和構景中的主次關系加以選用。
置石施工由于受到技術人員和施工班組專業(yè)技能高低的影響較大,在大面積施工前須先施工樣板段,達到理想品質后才能大面積施工。為了方便置石施工技術快速傳播,筆者按照施工邏輯總結了一二三四五口訣,即“一選二埋三尺度,四求趣味五類足”的簡易口訣。一選即相地和選石,選用合適的景石,布置在適宜的位置;二埋即所有景石需扎根土中,宛自從大地中長出一樣,生根于地;三尺度即大尺度、小尺度和復合尺度三類尺度,根據場地的尺度大小選用不同體量的景石;四求趣味指景石布置講究設計意圖明確,常見有布局趣味、立意趣味、構圖趣味和實用趣味四類設計布置意圖;五類指置石常見五種類別,分別有孤置、對置、散置、搭配置、器物置。
相地即選合適的地點,景石一般放置在空間多變化的地方以突出焦點;選石即選合適的石頭,選擇具有高觀賞價值材質的種類或具有高觀賞價值觀賞面的景石個體。景石最佳觀賞面的選擇應該注意3 個方面即形狀、紋理、顏色,景石應選擇自然、未經切割具有原始意味的石材,純粹圓形、方形等幾何形體的石頭,因為經過機器打磨、施工受損的石頭均為不佳品,景石如有風化痕跡,水流強烈沖擊或侵蝕,化學變化的銹跡或附生苔蘚,則能給人以歷史的厚重和樸實的感覺[3]。景石無貴賤之分,建議就地取材,最有鄉(xiāng)土特色的石材也最為可取,要挑選出質量上乘的天然景石,就必須根據各種石質的特點加以甄別。
自然山石和植物皆生根于大地之上,因此,師法自然的置石施工必須要景石下端埋進土壤。施工放置景石的第一個動作即是開挖土壤、挑選好最佳觀賞面后埋石于土中,多塊景石布置時,為了均衡和協(xié)調,部分景石需適當深埋,但不能少于10cm,保證觀感上能看到景石生根于土壤。
尺度感是置石評判是否合理的關鍵指標,置石工程開始時,須先分析所處空間,根據景石體量和尺寸確定景石擺放距主觀賞點的距離,從而獲得最佳觀賞效果。置石高度H 與最佳觀賞距離L 之間的關系為H/2<L<2H。大尺度、小尺度和復合尺度三類尺度空間置石各有要求,大空間類型,應當簡約、大氣、震撼,盡量選擇大體量景石;小空間類型,應當講究精致,小巧,盡量選小體量景石;復合空間類型,置石的處理方式講究靈活,根據場地和要求進行配置,景石的體量往往根據現(xiàn)場情況靈活選擇。
置石講究趣味,通常體現(xiàn)在布局趣味、立意趣味、構圖趣味和實用趣味4 個方面。
(1)布局趣味可分為大尺度布局和小尺度布局。大尺度布局主要指尺度稍大的空間布局,主要以“起、承、轉、合”作為置石的要點。小尺度布局主要指小尺度空間內的布局,強調“先立賓主之位,再定遠近之形”,技術要點是主次關系,嚴禁雜亂無章。
(2)立意趣味是指景觀置石講究立意明確,需要對山石本身的尺度、紋理、造型和色彩幾個方面有整體的把控,與周圍環(huán)境融合,要么置石作品能講故事,亦或能體現(xiàn)并反映場地文化內涵。
(3)構圖趣味是指構抓住石頭外觀紋理觀感和形狀,根據紋理和形狀指導構圖。構圖自然生動,應遵行“三不等”原則,即大小不等、高低不等、間距不等,形成不等邊三角形排列,前后高低錯落,意仿自然,以自然為美。
(4)實用趣味是指對于置石除了觀賞性外,讓石景能與使用者互動,做到可賞、可用、可互動。實用性主要體現(xiàn)在可與游人發(fā)生互動,有較強參與性,通過一些人性化小細節(jié),可以增強人與石頭的互動,獲得回歸自然的喜悅。
置石屬于我國園林藝術的經典造景工藝,與植物造景類似,其景石材料的布置手法一般分為孤置、對置、散置、搭配置和器物置5 種。
(1)孤置,又叫特置,通過單獨布置的形式,營造獨特的景觀,多選用體量大、輪廓優(yōu)、姿態(tài)豐富、色彩突出的山石,可置于廣場中心、水邊、路口等位置,構成障景或對景,作為局部空間的構景中心。但并不是所有的景石都適用于孤置,外形和紋理都不突出的石頭,無太大觀賞性,用作孤置石會與周圍元素不協(xié)調,孤置類景石要求體量大,色彩特別,紋理突出,輪廓和外觀必須有較強的觀賞性,作為一個空間的主景,周邊所有景觀設施最好都圍繞著它來進行布置[4]。
(2)對置有對應、對景的含義,一般是指在門廳、道路、橋頭或建筑兩側沿著一定的軸線對應布置山石,用以襯托環(huán)境,大小形態(tài)相似或者相對,對比錯落或立臥相對,顧盼有情,富有情趣[5]。對置一般是兩塊石頭進行擺置,且兩者之間相互呼應,每塊石頭輪廓突出、紋理自然、姿態(tài)多變、色彩相似,一般在距離不遠的地段,一大一小配置,遙相呼應,對置立石在構圖藝術手法上講究均衡性,但并不意味著就是嚴謹的對稱,相反需要強調對比,打破呆板的嚴格對稱,在數量、體量和形態(tài)上無須對等。
(3)散置需要結合地形,挑選觀賞性強的景石。散置又稱散點,常用于布置內庭或散點于山坡上作為護坡,散置石可分為大散點和小散點,大散點能減緩地表徑流的沖刷,同時增加奇特嶙峋之勢,小散點顯得深埋淺露,有斷有續(xù),散中有聚,脈絡顯隱[6]。三塊景石散置的擺放通常選擇材質相差不大,一大兩小,采用“一立、一平、一臥”的方式靈活放置,布局宜以突出主石為要,常見的是中間主石兩側賓,或主石一側兩賓結合,遙相呼應,形斷氣連。多塊景石散置通常使用五到七塊景石為一組,結合微地形,高低、大小、遠近搭配,多塊景石布局必須先定主石,主石高度最高,可利用微地形或通過不同埋深強調主石,配石依次搭配,做到主次分明,平面和立面均形成不等邊三角形。
(4)搭配置是指造景為了達到最佳造園意境,設計師會將景石與水體、建筑、植物等景觀元素搭配組景。景石與水體搭配的常見類型是景石駁岸,擺放時不可全部平接或散點,忌諱相鄰的石頭成排成行、無進退或相鄰石頭高度相同、大小一致,需做到搭配疏密有致、大小搭配、進退有序、高低起伏;景石與植物配置可增加景石的趣味性,景石避免放置在過大的背景組團中,一般與小型植物組團配置時效果較好,且景石盡量在顯眼處,周圍植物配置要豐富,線條形質感的植物如金邊麥冬、沿階草、南天竹、蘇鐵、鳳尾竹、春羽、龍舌蘭、腎蕨等與山石搭配效果較佳,忌諱整形修剪植物與景石組景;景石陪襯建筑,可減弱建筑的人工氣息,少量山石在建筑周圍裝點,營造一種建筑物建立在自然山巖上的意境,用景石點綴弱化建筑物的拐角,削弱墻角的突兀之感,采用景石對建筑物臺階的兩端進行處理或采用自然山石做成踏步,可強調建筑物入口,豐富立面。
(5)器物置一般指的是經過加工后的石頭,做成各種器物,如石桌凳、石雕、蓄水器、石燈籠、花盆基座等布置在園林中,滿足一定功能需求的置石,也可作為景觀小品放置在園林中單獨成景,結合場地,合理擺置,有一定的實用功能,也有一定的觀賞趣味。
通過與設計師、業(yè)主的溝通,了解設計理念和周邊氛圍,根據實際景石的外形進行靈活配置。如可在景石周邊預留的位置配植綠化,并與主要觀賞路線及景石的造型、擺放相結合,使之煥發(fā)著勃勃生機的植物與各種造型不一、錯落有致的景石相映成趣,形成生動和諧的園林景觀。運用植物材料打造地域特色,較復雜的景石單項工程,施工單位會參與設計方案,共同完成并做出三維模型,然后再指導施工,方能達成較佳景觀效果[7]。
景石施工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要求現(xiàn)場的實際操作者對空間與藝術美感都要有著足夠的想象能力,技術人員需要在現(xiàn)場實時指導,防止出現(xiàn)吊裝安全問題,景石吊裝后需要進行固定,并注意其整體朝向,正式吊裝開始前,需要對所有設備與安全防護設施進行檢查和試吊裝[8]。安裝施工中,技術員必須掌握好每塊景石的安裝立面與效果、石與石之間的銜接部位及紋理過渡,處理好景石整體平面布局的聚散關系、立面造型的高低錯落、遠近、虛實關系以及主石、副石、襯石布置等。景石組合空隙間,需要預留出足夠的空間,方便后期在對應位置布局綠植,提升組景效果。
片石假山置石屬于置石中的散置手法,始于貝聿銘先生2005 年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寫意假山營造案例,設計靈感來源于米芾的山水畫,以寫意取勝,試圖創(chuàng)造出“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藝術作品[9]。片石假山借鑒嵌壁隱山“以壁為紙,以石為繪”高低錯落布置景石,以其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形成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選材多為雪浪石、泰山石、青石等。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片石平面布置為品字形、交錯布置,片石數量為3 塊以上的基數,石形狀整體輪廓為三角形、立置,工廠粗加工形狀,邊緣輪廓安裝后現(xiàn)場人工打鑿為自然邊,片石厚度50~200mm,厚度與單塊片石大小成正比。以中山小欖頤真園置石施工為例,片石假山采用有天然紋理的澎湖青石作為片石材料,非觀賞的背面單面平切、正面保留天然紋理,并適當打鑿,片石13 塊,大小不一,白粉影壁墻體作為背景,片石周邊以直徑約5mm 的深色碎石作為覆蓋物,片石間隙填充種植土,并栽植微型植物,設置微型流水,總規(guī)模約25m2,片石假山主景寬度為6m,最終打造出一處平遠山水畫的意境。
童寯先生有云:“吾國園林,無論大小,幾莫不有石”,因此景石在園林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優(yōu)勢。景石作為園林建設的構成要素,雖然用料少,篇幅不大,對施工也無特殊要求,但要達到以少勝多,量少質高卻非易事。施工中我們應明確使用景石的目的,反復推敲,把景石與其他景觀要素結合,創(chuàng)造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空間環(huán)境,為此方能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置石與假山不同,假山用石講究紋理銜接和整體脈絡處理,奇險峻峭,以型造勢,使觀賞者望其形而入其境,而置石數量多寡、體量輕重、分布眾寡靈活不限,除少數造型奇異獨賞的置石外,多數置石是服務于周圍環(huán)境作為配景而存在的[10]?,F(xiàn)代施工技術及人造石材料的發(fā)展逐漸使創(chuàng)造多變和豐富的山石景觀成為可能,尤其是當代結合光電技術、智能化、新型材料,景觀置石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變型,增加了景觀多樣性,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園林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