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濰坊職業(yè)學院,山東 濰坊 261041)
伴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呈現(xiàn)大眾化趨勢,高職院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高職教育蓬勃發(fā)展。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卻是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能力不足──“教”與“學”的矛盾日漸突出。著眼于英語教學方面,如何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在原有薄弱的基礎上提升能力,就需要通過因材施教,結合實際的方式來實現(xiàn)。隱性分層教學法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方法──正視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結合教學目標,在尊重學生自尊的大前提下,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群體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最終實現(xiàn)每名學生的學習成績穩(wěn)步提升。
隱性分層教學,即采用一種只有教師和學生心照不宣,方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針對目標學生進行溝通和干預的教學形式來因材施教,避免明顯分類給學生帶來不好的自尊影響,同時又能實現(xiàn)教育目標,提升學生成績和能力。
隱性分層首先是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在此基礎上有效開發(fā)學生多元智力。當前的素質教育發(fā)展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其被動為主動,如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被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也會正向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隱性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既能保護學生自尊又能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先進方法,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和意義[1]。
高職院校的生源來源通常相對復雜,有中專畢業(yè)生、技術學校畢業(yè)生、職業(yè)高中畢業(yè)生、普通高中畢業(yè)生等等,其中全日制普通高中的畢業(yè)生英語水平相對較高,其他類院校畢業(yè)的學生相對英語底子薄弱一些,而且來自不同學校的畢業(yè)生因為個人學習經歷的不同,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也有差別,而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一般都是采用一刀切,難以顧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最終對教學效果也很難提升。
高職院校的專業(yè)分類較多,不同科目教學多著眼于本專業(yè)的應用,而英語教學則在教學的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過于“粗放”,即便很多學生對涉及本專業(yè)的英語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具體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實際并未被充分考慮,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和閱讀學習的工具,其實用性被忽視,或許有些學生最終成績比較好,但是實際應用中,應用能力卻較差。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專業(yè)課知識學習之余,英語學習的時間精力有限,很多學生不重視,也不愿在英語學習中花費大量時間,加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實行大課形式,課堂學生眾多,教學時間有限,難以有效地組織管理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僅依靠課堂成績或考試成績進行英語水平分級,既不利于隱性分成教學的開展,也影響了最終教學效果[3]。
針對上述高職院校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系統(tǒng)科學而有條理地采用隱性分層教學方式,可以實現(xiàn)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的目的,也有助于提高不同基礎的學生英語水平。因此,研究隱性分層教學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目標就是學生群體本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對教學目標的隱性分層,主要目的是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水平,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學生群體的教學工作:對于基礎較好,底子較厚的學生,注重發(fā)揮其個性優(yōu)勢,加強弱項能力的提升,適當提高教學難度;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應加強方法引導,引導學生完成基本教學目標,尤其要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以此激發(fā)其學習的自主性、信心和興趣。同時,結合其專業(yè),還可適當加入專業(yè)方面的英語知識。教學目標的隱性分層,除了實現(xiàn)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精準教學目標,還應注意設定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整體隱性分層教學的落地服務于總體教學目標,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各層次學生都能得到開發(fā)鍛煉與知識能力的水平提升,具體教學中隱性分層教學應該是動態(tài)性的,注重最終效率。
3.2.1 課堂教學的隱性分層
在課堂教學實操中進行隱性分層,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控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同樣會受到考驗,因為這要求施教教師的隨堂提問和點評既不會讓分層過于明顯,又能夠發(fā)揮隱性分層教學的有效性。
具體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分組進行學習討論,同時引導學生分析英語知識點和分解重難點,引導英語水平相對出色的學生分享問題答案,鼓勵英語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理解答案的來由[2]。在案例列舉時,可選擇不同難度梯度,較為簡單的案例針對水平薄弱的學生學習理解知識重點,相對難度較大一些的案例,則針對學習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習水平。在教師與學生課堂互動問答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把控不同難度等級的問題,精準針對不同層次基礎的學生,對學生的提問都要進行分析和解答,以此來確保各個層面的學生群體都能獲得知識的補充。此外,教師還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群體,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例如,對于整體水平相對較高的班級,可以采用話題討論或英語演講比賽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活躍學習氣氛,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進行合理引導,并啟發(fā)學生理解,條件允許時,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結合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利用網(wǎng)絡熱點,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呈現(xiàn)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教學質量和成果的提升。
3.2.2 教學內容的隱性分層
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在實踐中,需要教師結合不同水平基礎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即“因材施教”,這是隱性分層教學質量的保障和關鍵。
教師應該根據(jù)整體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分布,選擇合適的英語教材。英語的學習過程包含很多內容,聽說讀寫四大基本技能需要確保兼顧提升。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考慮能力培養(yǎng)綜合性強的教材,提升培養(yǎng)其英語的應用能力,制定相對具有發(fā)展性的學習目標,擴展其知識范圍,著重培養(yǎng)其聽、說、讀、寫以及翻譯等方向上的綜合英語能力;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群體,應該選用基礎性較強的教材,夯實其基礎詞匯語法等內容的掌握,必要時,可根據(jù)需要利用課下時間,對其進行統(tǒng)一的補充教學,確保他們對于最基礎的英語語法和基礎詞匯、句型的知識掌握;對于處于中游水平的學生,同時也要設定提高性的教學目標,兼顧詞匯、語法、閱讀、聽說等方面能力的進階性鍛煉,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逐步加強口語翻譯、閱讀理解、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意在將學生群體劃分,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確保他們在學習上的實際獲得,基礎好的學生,鍛煉他們的表達和應用能力,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基礎英語能力和語感[4]。另外,在不同教學階段,應動態(tài)調整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際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隱形分層的前提下,傳統(tǒng)單一教學評價測試手段,現(xiàn)在不再合適合理,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測試手段也應該靈活多樣,體現(xiàn)多元化,考評的側重點和維度也應該有別,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科學嚴謹?shù)脑u價學習成績效果。具體而言,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主要測試評價其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情況,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主要考核其將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應用能力如何。測評的維度也不應局限于考試成績,還應該涵蓋學生的課堂狀態(tài)、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等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例如考勤、課堂任務評價、課后作業(yè)任務評價,授課教師基于分層分類要求,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根據(jù)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要求,將評價體系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全面性、公正性、客觀性、務實性評判,以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為最終考量標準,而不是以單一的某次考試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判,保證學生能夠有學習進步的明顯獲得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和關注,激發(fā)學習的信心熱情[5]。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隱性分層,是著眼于學生學習需求的一種蘊含人性關懷和務實態(tài)度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在當下的英語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意義。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熱情和信心不足的現(xiàn)狀,隱性分層教學有針對性地著眼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和未來實際應用,同時兼顧學生的自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體現(xiàn)了高職院校改革教育背景下,提高人才培養(yǎng)水平和質量的教育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