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周族的遷徙路徑與文學(xué)書寫

      2022-12-31 09:34:39鄭曉峰
      關(guān)鍵詞:后稷文化

      鄭曉峰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哈爾濱 150025)

      先周族的遷徙史雜糅著傳說與歷史,史事中有緣飾,傳說中有史實素地。這種神圣化敘事的書寫邏輯、話語方式、結(jié)構(gòu)框架,在“史實素地”的基礎(chǔ)上不斷疊加神性、傳奇色彩,在非邏輯的合目的性的敘事方法上,重構(gòu)了先周族史詩遷徙的路徑與文化記憶。

      一、先周族起源地的學(xué)術(shù)史梳理

      周族起源地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四種說法:關(guān)中說、晉南說、山東說、河套—寧夏說。周族起源地研究大都指向“邰”地望的探尋,進而擴展到對先周族遷徙路線與活動范圍的研究。

      (一)關(guān)中說

      此說代表的學(xué)者有齊思和、石璋如、徐錫臺、張光直、宋鎮(zhèn)豪、尹盛平、楊寬①齊思和《西周地理考·周民族之發(fā)祥地》,載《燕京學(xué)報》1946年第30期,70-73頁。石璋如《周都遺跡與彩陶遺存》,載《大陸雜志特刊》第1輯下冊,1952年,357-380頁。徐錫臺《早周文化的特點及其淵源的探索》,載《文物》1979年第10期。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93頁。李學(xué)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頁。尹盛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載《文物》1984年第7期。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這些學(xué)者皆有充分論證,當(dāng)然還有很多學(xué)者書中稍有提及,在此不贅述。等。學(xué)者們關(guān)注的焦點是《詩經(jīng)·大雅·生民》“即有邰家室”中“邰”的地望問題。《漢書·地理志》右扶風(fēng)下:“斄,周后稷所封?!鳖亷煿抛ⅲ骸皵粒x曰邰,今武功故城是也?!保?]1547-1643斄、漦、、邰、駘、胎音同通用,周人作邰,秦人作犛,漢人作斄,古今字異,重在記音而已?!端?jīng)·渭水注》:“渭水又東過武功縣北?!妓謻|逕斄縣故城南,舊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保?]唐李泰《括地志》、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jì)》、明康?!段涔h志》、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清《陜西通志》等皆沿襲此說。

      斄既然是周后稷的封地,那么,又由何人何時所封?

      《毛傳》云:“邰,姜嫄之國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國后稷于邰,命使事天以顯神,順天命耳?!保?]1143《史記·周本紀(jì)》也記述“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4]146《尚書·舜典》也有近似的表述“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3]274通過傳世文獻溯源,邰,似乎既是周族的起源地,也是舜封后稷之地。“邰”的地望,據(jù)漢人說約在今陜西武功、扶風(fēng)間。

      但是,這里還涉及到初封與后封的問題?!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巴跏拐不覆o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薄墩x》云:“今案其地,芮在魏之西南百余里耳。岐在駘之西北,無百里也?!对姟贩Q后稷封邰,與岐、畢相近,為之長可矣。計魏在邰東六百余里,而令邰國與魏為長,道路太遙。”[3]4466魏與邰相隔遙遠,怎能管轄兩地為長?雷學(xué)淇對此作了辨析,“考《傳》云:‘下接武王克商云云?!谴宋宓亟晕耐跻郧皣?,受于唐虞夏商者,絕非夏后之世并建此五國也。魏乃后稷之采地,芮乃豳國之異名,亦絕非周時之魏國、芮國也。鄭康成《詩箋》謂:‘邰為后稷之改封?!芍廑⒁郧耙延惺骋??!秱鳌吩疲何厚~是稷之初封,即魏是已?!对娮V》謂:‘周之魏國,南枕河曲,北涉汾水?!端?jīng)·河水注》謂:‘商時芮國,周之魏國,皆近河。’《汾水注》謂:‘汾之南岸有稷山,相傳后稷播谷于此,即《左傳》晉侯治兵于稷者。’”[5]后稷初封在魏,即山西聞喜西南。后封于邰。從文獻看,對于“邰”的地望,似乎也并不影響,但給晉南說留下了空間。

      (二)晉南說

      錢穆、陳夢家、鄒衡、許倬云、江林昌①錢穆《古史地理論叢·周初地理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第3-82頁。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92-293頁。鄒衡《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42頁。許倬云《西周史》,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版,第51-91頁。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308頁。等主張周族起源于山西晉南聞喜、絳縣、稷山一帶。錢穆認(rèn)為駘即金天氏之裔臺駘,在今山西之聞喜?!昂箴⑹挤w,固在此萬泉、聞喜一帶之山,為汾洮之原地,故聞喜有稷山”,“臺駘氏所處太原,兼帶汾洮,在河?xùn)|,障大澤,實相當(dāng)于今之聞喜,即姜嫄之有邰,而后稷之所生也?!保?]對此,陳槃作了辯證,“今案玄冥,水師。其子臺駘能守其官,帝封之汾川;至?xí)x而為晉所滅;即此可知此臺駘之國非彼有駘舊居。何也?彼有駘當(dāng)后稷時,即已改封后稷而為后稷‘家室’矣,何待至?xí)x而始為所滅?晉所滅之臺駘、仍為金天氏裔子臺駘之后,則此臺駘必非姜姓之有駘,可無疑也。聞喜之去武功也,六百有余里。若謂國于聞喜之臺駘非有駘,則聞喜何以有姜嫄、后稷之古跡?此其故,未可知?!祟惔筘岛檬抡邽橹?。聞喜之有姜嫄、后稷陵墓,豈非亦其例也?”[7]1272金天氏裔子臺駘與后稷有駘舊居,是兩回事,此證恰當(dāng)。另《隋圖經(jīng)》有:“稷山在絳都,后稷播百谷于此山。亦《左氏傳》謂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保?]很可能,錢穆是按照《隋圖經(jīng)》這個思路推演的結(jié)論。至于錢穆還提到“晉南說”等四條證據(jù)?!搬佟薄⑦摴沤褡?,皆得名于山西汾水。古公亶父名源于汾水的一條古水?!把亍敝c晉南“郇瑕氏”之地似。周之得名與聞喜附近的周陽故城有關(guān)。錢穆用地名考證的方法,盡管后來學(xué)者做了各種修正,但仍然是說服力不夠的。陳槃以為“以此四事論之,則錢氏以美陽之岐為移殖之說,槃愚,未敢以為然也”[7]1280。李峰更是直接否定,“事實上那里沒有任何一個考古學(xué)遺址可以被斷定為先周時期,且與周王朝時期的文化有明顯的承襲聯(lián)系”[9]。

      (三)山東說

      學(xué)者主張此說的有何幼琦、景以恩、楊朝明②《〈山海經(jīng)〉新探》,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73-92頁。景以恩《華夏血緣族團源于東方新探》,載《復(fù)旦學(xué)報》1999年第1期。楊朝明《先周文化淵源研究管見》,載《人文雜志》2001年4期。楊朝明說:“其具體的地點或許正在景以恩先生所指出的山東章丘以南,這應(yīng)該就是周族淵源探究的合理結(jié)論?!钡取_@些學(xué)者所采用的論證材料主要來自南宋羅泌的《路史·后紀(jì)》卷九“高辛”條下,“上妃有駘氏曰姜嫄,清凈專一而好稼穡。衣帝衣,履帝敏,居期而生棄”后,羅注:“今齊之章丘縣龍盤山上有神跡祠焉,《皇覽》云:‘即姜嫄所履者。’亦見《十道志》及《述征記》。”又“虞帝乃國之漦,號后稷”后,羅注:“(斄)與臺、邰同,一作駘。昔景王使詹桓責(zé)晉,曰:‘我自后稷,駘、芮、歧、畢,吾西土也?!⑽涔⒊鞘恰!妒葜尽吩疲骸盼淖髋_,然稷之母有駘氏,《傳》皆作漦,其地在齊,世不知也?!庇郑堵肥贰o(jì)》卷甲“炎帝后姜姓國”下“駘”條“后稷母有駘氏,后泰王復(fù)取于駘。(《盟會圖疏》云:邰,炎帝之后,周棄外家。)魯東鄙地,今沂之費縣南故駘亭是,地接齊邾,亦作臺。故越使魯,還邾田封境,至于駘上。(哀十七年。)莒人伐我圍臺。(襄十二年,伐我東鄙圍臺,季孫宿救臺,遂入鄆。)洎哀公時齊亂,景公子荼遷于駘。則入齊矣,非武功之駘?!保?0]

      日本人竹添光鴻《毛詩會箋》注“即有邰家室”云:“是大姜乃有逢氏女,非有邰氏女也?!蹲髠鳌ふ讯辍逢套友杂蟹瓴昃铀F氏之墟,以及大公居之,是大姜之國在瑯邪,而非有邰也?!保?1]

      羅泌與竹添光鴻共用了《左傳》昭公九年和二十年的材料,指出姜女之駘在瑯邪,至周仍存。

      (四)河套—寧夏說

      根據(jù)傳世文獻的記載,先周族最值得注意的是農(nóng)業(yè)與牧業(yè)之間來回轉(zhuǎn)換的問題。張肇麟據(jù)此從周族本是胡族,牧業(yè)是其本分的研究點出發(fā),參照《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之外……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12]11-12和《周本紀(jì)》“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牧區(qū)在不窋故城,即慶州弘化縣(今甘肅慶陽),那么周族祖先大概生活在慶陽西北。慶陽西北的農(nóng)業(yè)區(qū)在何處?可以推測這個農(nóng)業(yè)區(qū)當(dāng)在河套、寧夏一帶。沿著這個思路,再從考古文化上證明,得出西周文化的考古文化系列為:朱開溝文化—寺漥文化—劉家文化—碾子坡文化—鄭家坡文化—西周文化[12]584。此說問題在于以《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之外”為參照系,尋找慶陽西北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區(qū)的合理性何在?李峰曾說:“我們并不認(rèn)為先周文化來源于朱開溝,但是朱開溝的發(fā)掘給我們一種啟示:在涇水中上游有沒有相當(dāng)于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如果有,那也許正是先周文化的來源。”[13]280換句話說,在河套、寧夏一帶黃河上游尋找周族的起源地似乎遠了些。

      二、先周族遷徙路徑的考古學(xué)證明

      先周文化首先是一個文獻載錄的歷史概念,與之相對應(yīng)的還應(yīng)有一個考古上的文化實存?!皬目脊艑W(xué)角度探索先周文化始自1933年”“相關(guān)的重要考古學(xué)文化有灃西—斗雞臺類遺存、晁峪—劉家類遺存、碾子坡類遺存、鄭家坡類遺存。”[14]碾子坡早期居址和早、晚兩期墓葬,其年代大約在古公亶父遷岐之前[13]280、282。鄭家坡遺址早期的年代相當(dāng)于二里頭文化晚期至二里崗下層,絕對年代晚于客省莊二期文化。鄭家坡遺址中期年代約在太王遷岐前后,晚期約在文王作豐時[15]。

      20世紀(jì)70年代以來,主要有兩種意見:陜西本地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與山西太原一帶的光社文化。這兩種觀點由于缺少80年代以來考古新資料的支持,漸趨式微。

      近年來,學(xué)術(shù)界又提出先周文化可能來自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李峰研究指出,二者盡管與先周文化有聯(lián)系,但是都不可能是先周文化的來源。應(yīng)該在涇水中上游發(fā)掘出年代早于碾子坡遺址的文化遺存。鄭家坡早期遺址是否是后稷所居之邰①李峰《先周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淵源探討》,載《考古學(xué)報》1991年第3期,第280頁。鄒衡《夏商周考古學(xu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42頁。否定后稷之“邰”是扶風(fēng)、武功一帶。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載《文物》1984年第7期,第45頁??隙ê箴⒅佰ⅰ笔欠鲲L(fēng)、武功一帶。,現(xiàn)仍在爭論之中。但是可達到夏末的鄭家坡早期遺址可與不窋之前的歷史時段相連接,對古史傳說期的探尋多少能提供一些線索。

      曹書杰先生指出:“不窋之后,周人開始獨立發(fā)展,所以在他們的記憶中只保留了那比較遙遠模糊的卻令他們最為難忘的英雄始祖——后稷的傳說。后稷只是周人記憶中比較遙遠模糊的英雄始祖,絕不是近世的真正的血緣祖先?!保?6]89據(jù)此看,周人的歷史應(yīng)從周人的血緣祖先——不窋族系開始,從文獻與考古學(xué)上都可以感知到不窋族系的影像。

      《史記·周本紀(jì)》:“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保?]147《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wù),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17]3-4關(guān)于周代的世系,在不窋之上缺代系,學(xué)者多有論及。主要可以歸納為,“后稷卒,子不窋立”,司馬遷不說“棄卒”,顯然這里的“后稷”當(dāng)為官守,絕非服事虞夏的后稷。這是史遷筆法,世次缺損,無法確準(zhǔn),以官守代個體。不窋因失其農(nóng)官,竄至戎狄間。具體地望,《括地志》:“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保?8]戴震亦言:“不窋所竄,又在豳北二百余里,今慶陽府安化縣有不窋城?!保?9]寺洼文化在層位上晚于齊家文化而早于西周文化,其分布區(qū)包含甘肅慶陽、平?jīng)黾拔涠嫉鹊貐^(qū)。大體與不窋與公劉時期周族的活動時空重合。寺洼山出土的陶鬲為分襠鬲,而東部地區(qū)寺洼文化多見單耳或無耳的聯(lián)襠鬲。蘇秉琦在考察斗雞臺袋足類瓦鬲時,認(rèn)為寺洼與斗雞臺的“錐形腳袋足類”多近似之處[20]?!霸凇抖冯u臺》的《結(jié)語》中,清醒指出在時間上錐腳袋足鬲按形態(tài)而言是前一階段的,使它轉(zhuǎn)化為折足鬲那種形態(tài)的原動力,‘大概是受外來的影響’。這實際上是說錐腳袋足鬲的形態(tài),不是源自周文化的?!麄冊诜鲲L(fēng)劉家發(fā)掘的一處墓地,又說明那種錐腳袋足鬲,原來是源自陜甘鄰境地區(qū)另一支屬于姜戎系統(tǒng)的青銅文化的?!保?1]以瓦鬲為突破口,運用類型學(xué)方法,區(qū)分出袋足鬲和聯(lián)襠鬲各有文化淵源,蘇秉琦為先周文化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盡管袋足鬲屬于姜戎文化體系,但是這恰好為不窋竄于戎狄提供了物質(zhì)實體佐證,同時,東部出土的聯(lián)襠鬲也為周人與戎狄雜處做了注腳。即使有些學(xué)者甚至據(jù)此認(rèn)為周人出于戎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將寺洼文化等于先周文化,顯然還是有些過激的。夏鼐據(jù)火葬來推定寺洼文化屬羌人文化是有根據(jù)的[22]53。在臨洮寺洼山出土的器物底部留有谷物的印痕[22]66。這些說明后稷族裔在竄于戎狄時,仍然有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草原文明與農(nóng)業(yè)文明在此交匯。

      先周族遷徙遺跡的考古學(xué)證明,顛覆了《公劉》“由邰遷豳”說。明馮復(fù)京《六家詩名物疏》對周族的史詩遷徙路徑的描述頗合乎實際,“不窋徙居戎翟(狄)之間,在今慶陽府,公劉遷豳,在今邠州淳化縣西廢三泉縣界,當(dāng)涇水之西,其道甚便,而沮在涇之東,漆又在沮之東,俱隔大山。公劉初遷,必不至馮翊之漆、沮也。及大王自豳遷岐,踰梁山,始至岐山北,漆、沮合流之處,梁山在今西安府乾州城西北五里,當(dāng)豳之西南”[23]。不窋避夏患而徙居涇河支流的馬蓮河流域挖窯制陶,從事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公劉“思輯用光”,遷居豳地,休養(yǎng)生息,和同光大祖道。正如崔述所言:“蓋自不窋竄戎以后,地非安樂,事多草創(chuàng);歷三世至公劉,有令德,而生聚亦漸蕃,物力亦漸充,于是始擇善地而遷,立法定制以垂永久;其后遂守之而不改耳?!保?4]大王從豳遷岐,來到膴膴周原,完成了由北到南,從西向東的遷徙。

      豳的地望,大體可知,“廢三泉縣”,即“舊三水縣”。豳的具體地勢如何?

      孫之騄《考訂竹書》曰:“《郡縣釋名》曰:‘周公劉修后稷之業(yè),乃立于邠之谷為豳國。后魏置豳州,唐以豳字類幽,改為邠城。東北三十里有豳谷,舊三水縣,公劉立國處……班云“扶風(fēng):栒邑,豳鄉(xiāng)”。邠之三水西南三十里有故邠城;今豳亭、栒故城皆在三水?!锻ㄖ尽吩疲骸耙啬嫌腥?,源出石門山,流經(jīng)王泉、白馬泉、稍泉,故以名縣。”’”[25]豳、邠古今字。豳谷寒溫適宜,向陽和暖。三泉水緩緩流淌,浸潤著隰原,徹田為糧,適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地勢險峻陡峭,易守難攻,便于立室家、設(shè)宗廟,休養(yǎng)生息?!吨鼙炯o(jì)》曾說:“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保?]147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篤公劉耕種豳谷,將祖業(yè)發(fā)揚光大。古豳地的范圍對應(yīng)的考古遺跡正是馬蓮河與涇河連接處的碾子坡遺址。“碾子坡周人遷岐之前的物質(zhì)文化遺存,與岐、豐、鎬、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先周遺存和西周遺存之間,即周人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基本特征方面,存在著十分密切和異常明顯的同一性和連續(xù)性”[26]140。通過出土的陶鬲和居址遺跡與岐邑劉家村墓葬比較,大體推知“碾子坡先周文化早期遺存的年代略早于古公亶父時期,大致與殷墟二期文化的年代相當(dāng)”[26]139。在居址中發(fā)現(xiàn)碳化高粱,但出土農(nóng)具數(shù)量少,說明先周族在農(nóng)業(yè)上還去戎狄未遠,但是“后稷好農(nóng)”的族群記憶仍在。

      《史記·周本紀(jì)》曰:“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谑枪殴速H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保?]148周族在農(nóng)業(yè)上的進步是在古公遷岐之后,“貶戎狄之俗”,周原之上的刀耕火種,堇荼如飴,“廼將廼理”?!毒d》詩記載古公遷岐前的住所是“陶復(fù)陶穴”,三家“復(fù)”作“”[27]?!稘h石經(jīng)》[28]亦是?!墩f文·穴部》:“,地室也。從穴,復(fù)聲。”[29]掏土覆蓋地穴之上,即地上加蓋的半地穴屋室。到周原后開始“筑室于茲”“縮版以載”“百堵皆興”,平地起屋,筑室作廟,陾陾薨薨,鼛鼓不停。這也得到了在岐山鳳雛村西南,發(fā)現(xiàn)的周早期宮室建筑基址的考古實物的證明,其建筑質(zhì)量、規(guī)模和形制屬于宗廟之類的宮室遺址,“和灃西張家坡西周早期的土窯式房屋完全不同”[30]63。這些宮室基址極有可能是周人的明堂,從寬度看近似“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3]2007之?dāng)?shù),當(dāng)為文獻記載的“宗周”所在處。

      周原南有渭河,北有岐山,東至武功,西至鳳翔、寶雞。易守難攻,為周族“實始翦商”提供了優(yōu)渥的地理環(huán)境,奠定了政治和經(jīng)濟基礎(chǔ)。

      《詩經(jīng)·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以伐崇墉?!笨资瑁骸懊茼?,紂黨,所以文王得征兵者。杜預(yù)云:‘密須,今安定密縣’,則在文王統(tǒng)內(nèi)?!稌穫髟疲骸耐跏苊攴ッ茼?,則阮、徂、共又在伐密之前……’‘紂黨多矣,所以獨伐崇者,當(dāng)此之時,崇侯虎導(dǎo)紂為無道之事,其罪惡尤大,故伐之?!保?]1122、1124文王伐密須、伐崇,在周原甲骨中都有佐證。涉及密須有三片:H11:136“今秋王西克往密(密須國)”。H11:31“于密”。H31:5“密城”[30]129。這也與《史記·周本紀(jì)》、今本《竹書紀(jì)年》①〔漢〕司馬遷《史記》,第153頁?!懊髂?,伐密須”。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jì)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38頁?!懊苋饲秩?,西伯帥師伐密。”“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師,遂遷于程”。所記相參證。H11:22殘片有“蟲(崇)白(伯)”,疑為崇侯虎?!段耐跤新暋吩疲骸凹确ビ诔纾饕赜谪S。”伐崇之后,營建豐邑,完成了為翦滅大邦殷而作的最為重要的準(zhǔn)備工作。

      還應(yīng)看到,為翦滅大邦殷還需要思想準(zhǔn)備,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工作?!拔耐跏苊背蔀橐庾R形態(tài)強化的重點,但絕不是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之權(quán)力。今本《竹書紀(jì)年》:“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有赤烏集于周社?!保?1]公元前1059年五月,在岐山觀測到五大行星聚集在西北天區(qū),赤烏降臨,棲于周社。此罕見天象成為天命文王伐殷有國的預(yù)兆,文王受命觀念成為周人敢于伐殷建國的思想基礎(chǔ)。《清華簡·程寤》:“隹王元祀,貞月既生魄,大姒夢見商廷隹棘,廼小子發(fā)取周廷梓,樹于厥間,化為松柏棫柞。寤敬驚,告王。王弗敢占,詔太子發(fā),卑靈名兇,祓。祝忻祓王,巫率祓大姒,宗丁祓太子發(fā)。敝告宗方(祊)社禝,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承(烝),占于明堂。王及太子發(fā)并拜吉夢,受商命于皇上帝。……擇用周,果拜不忍,妥(綏)用多福?!保?2]“太姒之夢”與“文王受命”關(guān)涉極大,學(xué)者多有探討。但至少應(yīng)該看到,文王與太子拜受吉夢,受命于天,遍告臣民,和順萬民,德綏四方;陰行善,決平諸侯的“受命之君”形象已然深入人心,與臣民達成了思想共識,帶有天象、吉夢預(yù)兆色彩的“文王受命”成為了周人開始建構(gòu)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chǔ)。

      《大明》:“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烈把笱?,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编崱豆{》云:“殷盛合其兵眾,陳于商郊之牧野,而天乃予諸侯有德者,當(dāng)起為天子。言天去紂,周師勝也。”“言天期已至,兵甲之強,將帥之武,故今往伐此大商。會合兵眾,以朝旦昧爽清明之時伐之也。”[3]1094-1094甲子日清晨,武王牧野會戰(zhàn)開始,這在《尚書》之《牧誓》《武成》中也有印證。

      1976年3月陜西臨潼出土青銅器《利簋》(《殷周金文集成》4131),經(jīng)過唐蘭、于省吾、張政烺、商承祚、楊寬、劉釗②唐蘭《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載《文物》1977年第8期。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載《文物》1977年第8期。張政烺《〈利簋〉釋文》,載《考古》1978年第1期。商承祚《關(guān)于利簋銘文的釋讀——與唐蘭、于省吾同志商榷》,載《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1978年第2期。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頁。劉釗《利簋銘文新釋》,載《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84頁。等學(xué)者的釋讀,可以知其大意。湯志彪在綜合檢討各家學(xué)說的基礎(chǔ)上,所作釋讀,較為切近?!拔渫跽魃?,唯甲子朝歲(會),貞克聞(泯),夙又(有)商。其意為周武王征伐商朝,甲子日清晨(與商軍)展開會戰(zhàn),大破(商軍或商國),迅速占領(lǐng)商都?!保?3]辛未,即武王克商后的第七天,駐扎管地,賞賜利,利為此鑄造利簋。《利簋》對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的記述可謂“實錄”。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結(jié)束了天邑商的統(tǒng)治,開啟了周王朝的嶄新時代。先周族帶著草原民族的狂野不羈與農(nóng)耕民族的質(zhì)樸渾厚融合的性格,在史詩遷徙的漫長的民族長成中,終于使蕞爾小邦成為萬邦之方,宅茲中國,光宅天下。

      三、先周族史詩遷徙的文學(xué)書寫

      “周的史詩”是周族代代相傳的共享的歷史記憶,在族群發(fā)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事跡都熔鑄在族群血液里,編輯在文化基因上。先周族史上產(chǎn)生了眾多的英雄人物,為何有選擇的記憶?作為周族生長中的大事件,史詩遷徙的地名卻又有異地同名的現(xiàn)象,原因何在?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

      《詩經(jīng)》文本提供的遷徙路徑為:由《生民》后稷的邰地遷到《公劉》的豳地,《綿》記誦了公亶父,將都城由豳遷到岐山,定都周原。

      通過傳世文獻和考古實跡互證,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另一條路徑:后稷的邰地,雖地望存疑,但不窋徙居戎狄之間的慶陽府還是有根據(jù)的,再由公劉遷豳,及大王自豳遷岐,踰梁山,始至岐山北,漆、沮合流之處。

      對舉可知,《詩經(jīng)》文本有意地規(guī)避了徙居戎狄一段歷史,這種書寫的用意顯然是刻意抹掉戎狄背景,在文學(xué)書寫中強化了權(quán)力話語的立場?!抖Y記·明堂位》記載了“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fù)斧依南鄉(xiāng)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酥芄魈弥灰?。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3]3223。天子、三公、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以及下至九夷、八蠻、六戎、五狄等,具有等差,表明尊卑 有 序?!蹲?傳》閔 公 元 年 有“戎 狄 豺狼”[34]256,襄公四年有“戎,禽獸也”等語[34]936?!秶Z·周語中》亦有近似言語“狄,豺狼之德也”“狄,封豕豺狼”[17]49。這明顯帶有儒家“用夏變夷”的主導(dǎo)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在歷史與文學(xué)的書寫中,可以感知權(quán)力話語的掌控,文學(xué)書寫的刻意遮蔽與歷史書寫的“實錄”差異。

      有關(guān)先周族史,傳世典籍只記述其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十五王”,《國語·周語》著錄了“十五王”這一名詞,而《史記·周本紀(jì)》《三代世表》詳述其名號與世系。

      《國語·周語下》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保?7]100

      《國語·周語下》又云:“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保?7]131

      《國語》中通過周太子晉、衛(wèi)大夫彪傒之口,籠統(tǒng)言說“十五王”,而無具體的傳承譜系。而在《史記·周本紀(jì)》《三代世表》則系統(tǒng)梳理了先周傳承譜系。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卒,子慶節(jié)立,國于豳。慶節(jié)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4]147-151

      《三代世表》所記個別文字稍異,“毀隃”為“毀渝”,“公叔祖類”為“公祖類”。其余基本一致。

      對先周“十五王”代數(shù)的質(zhì)疑,在《史記索隱》中譙周“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數(shù)也。若以不窋親棄之子,至文王千余歲唯十四代,實亦不合事情”?!妒酚浾x》引孔穎達《毛詩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數(shù)耳。命之短長,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jù)信也。”[4]147事實上,從后稷到公劉非四世,而是“積德累善十有余世”,《漢書·古今人表》,將《史記》的十五世擴增到十九人十八世次,《路史·后紀(jì)九》之高辛氏、《發(fā)揮四·周世考》有據(jù)《世本》《山海經(jīng)》《漢書·古今人表》將之又增補為二十一人二十世次[16]51。后代學(xué)者不斷據(jù)史料增補、填充完善,努力還原先周族千年的傳承譜系。為了解決“失其代數(shù)”的問題,學(xué)者們希望在破解“棄—后稷”的身份之謎上尋求突破。

      《詩經(jīng)·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孔穎達疏引許慎《五經(jīng)異義》佚文曰:“《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圣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左氏說:圣人皆有父。”[3]1140這里涉及今、古文之爭中圣人感生還是同祖的重要命題。今文經(jīng)學(xué)認(rèn)為圣人無父,其母與天神交感而生子。古文經(jīng)學(xué)認(rèn)為圣人皆有父且同祖。司馬遷《史記》一方面記述“高辛生后稷,為周祖”[4]619,另一方面記述姜嫄踐履帝跡而生后稷,又肯定其無父,感天而生。這種書寫上的矛盾如何解釋呢?其實,在《史記·三代世表》后附的褚少孫文字,已然對此有質(zhì)疑。張夫子問褚先生曰:“《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今按諸傳記咸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乎?”[4]634褚先生的回答恰恰也暗合司馬遷的意圖。二者都承認(rèn)今文經(jīng)學(xué)的“圣人無父感生說”,同時,也做出一定的折中處理。后圣的姓氏為先圣所定,可以編造圣王的承傳譜系。另外,還應(yīng)看到司馬遷記載的五帝三王的血緣譜系資料來源于《五帝德》與《帝系姓》。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贊》:“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保?]54當(dāng)然,隨著古文經(jīng)學(xué)的興盛,圣王的承傳譜系才得到越來越多的回應(yīng)。但可以看到,司馬遷的后稷身世書寫多少帶有了調(diào)和的味道,也可以說是對后稷身世書寫中權(quán)力話語的一種反撥形式。

      對后稷的認(rèn)識,呂思勉提供的三種意見可為代表。“‘后稷’二字,凡有三解:‘號曰后稷’之‘后稷’,指棄;‘后稷之興’之‘后稷’,指棄以后不窋以前居稷官者;‘后稷卒’之‘后稷’,則不窋之父也?!保?5]這三種解釋,將后稷做了不同人與官守的身份處理,應(yīng)該說,區(qū)分還是合乎實際的。如果從先周族是后代建構(gòu)中的一個想象共同體的視角來重新思考這一問題,或許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在周人的文化記憶里,篩選出在先周族興盛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十幾代,加以記誦,代代相傳?!鞍褌€別事例提升成共相,或把某些部分和形成總體的其它部分結(jié)合在一起時,替換就發(fā)展成為隱喻。”[36]先周人的詩性邏輯,可以說是通過隱喻傳遞了具體的感性意象,用局部替代了全體。從這個詩性邏輯看,先周十五王“失其代數(shù)”是帶有選擇性的“歷史記憶”,“彌補代數(shù)”則是后代在接受中不斷重構(gòu)的歷史?;氐健对娊?jīng)》語境,“大雅五詩”更是選取后稷、公劉、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有限的幾個關(guān)鍵人物來寫,相較于《史記》更是少之又少?!皩懺娺@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xué)意味,更被嚴(yán)肅的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所謂‘有普遍的事’,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會說的話,會行的事,詩人首先追求這目的。”[37]無論《詩》還是《史記》,對先周王的詩性書寫都是帶有普遍性意味的,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尋找共相的詩學(xué)隱喻。先周族是富有詩性智慧的,篩選“幾代”或“十幾代”極少數(shù)的關(guān)鍵人物,用詩文來記憶并傳達神諭,這些偉大人物使時間靜止,獲得片刻永恒,但再細密的梳理考量,都無法驅(qū)除周族遷徙史上符號化的祖先記憶。

      為了強化對祖先的神圣記憶,標(biāo)識自然空間場域,這成為族群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先周族早期記憶中的空間場域不斷被復(fù)制,不斷重現(xiàn),逐漸被符號化、神圣化。正如揚·阿斯曼所舉的實例,“在一些重要節(jié)日中,他們?nèi)ネ囟ǖ牡攸c朝圣,這些地點負(fù)載了對祖先們的回憶,同時也是他們的發(fā)源地,通過這些活動,群體的身份認(rèn)同得到確認(rèn)”[38]。若模糊了時間,空間便成了記憶的線索,不斷徘徊在記憶中的空間場域,成為了先周族遷徙路上不斷復(fù)現(xiàn)的精神密碼?!爸苋讼仁肋w徙范圍,不過在涇渭之間兜了一個大圈子”[39]。若離開這個圈子去尋找先周族的起源地,似有南轅北轍之虞。通過實際踏察先周遷徙地,可以看到,無論邰,還是慶陽、豳、周原、酆、鎬等地,地勢形態(tài)都極為相似,特別適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墻,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本甚備”[1]1642。也許稼墻農(nóng)桑一直是縈繞在周人記憶深處的本業(yè)。狹長的谷地,腹地河流穿行,漫山遍野的莊稼,芳香滿谷的油菜花,形似的徙居地成為先周族遷徙的圣地,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再認(rèn),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涇渭重復(fù)空間奔徙的周人帶著對起源地的原型記憶,不斷尋找形似徙居地的過程,也就是對群體身份認(rèn)同的反復(fù)確證的過程。當(dāng)然,戎狄侵?jǐn)_,土地板結(jié),也是促成屢次遷徙的客觀原因之一。

      周族起源地的不同書寫,異域同名現(xiàn)象也可以從記憶與身份認(rèn)同視角加以解釋。先周人的共同始祖逐漸被神化、道德化,這種共同體始祖神話代代相傳,慢慢成為族群的公共記憶。先周人離散各地后,帶著對祖先的神圣記憶,在各地不斷演說著祖先的歷史。帶著故土印象的異域空間成了散居各地的周人的情感慰藉。山東有姜女之駘,山西有金天氏之裔臺駘,豳即邠等,這些異域同名現(xiàn)象若從共同體的神圣空間記憶角度考查,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對始祖乃至族群起源地的的記憶可能是一個過程,也可能是篩選后的一個結(jié)果。從過程看,是代代口耳相傳的文化記憶;從結(jié)果看,則是意識形態(tài)選擇后書寫的結(jié)果。西周建國后,分邦建國的政治話語權(quán)摶鑄而成的文化語境,著眼于天下萬邦。在文化共同體立場上,追述祖先圣地的這種神圣化書寫帶有虛實參雜的敘事邏輯,恍惚無征的話語表象,但其深層的書寫結(jié)構(gòu)卻是觀念的一統(tǒng)與思維方式的趨同。

      結(jié) 語

      學(xué)界研究先周族的遷徙路徑,大體是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由西南向東北,最后攢聚于涇渭之間的地理圈。追逐黃土層,漸由邊緣走向中心。拋開后稷傳說時代的迷霧,先周族史應(yīng)由血緣祖先不窋始,當(dāng)然二者交匯后,巫風(fēng)史筆彌漫開來,這里既有始祖神圣化書寫的虛實參雜,語焉不詳;也有先周族跋涉千里、櫛風(fēng)沐雨的艱辛奮斗史。從考古遺存看,不窋后的史跡昭然可征,而起源地與始祖史文獻恍惚無征。從文化記憶與身份認(rèn)同視角,重新審視這一書寫差異,我們看到這正是政治話語權(quán)力的介入,摶鑄而成的文化語境使然。從詩、史文獻看,運用選擇性記憶來標(biāo)識人地,以少總多,帶有普遍性的意味,文化共同體的書寫立場,建構(gòu)了先周族的敘事與闡釋文本,一統(tǒng)的觀念與思維模式調(diào)控了書寫的話語選擇與邏輯結(jié)構(gòu)。但我們應(yīng)看到,民間敘事文本與地方性知識生產(chǎn)的缺席,使先周族的“宏大敘事”成為可能。

      猜你喜歡
      后稷文化
      文化認(rèn)同視域下后稷文化產(chǎn)業(yè)的開發(fā)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稷山縣啟動“重走后稷路 奮進新征程”文化交流活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后稷族居地在關(guān)中不在晉南
      誰遠誰近?
      后稷的傳說
      清徐县| 嘉峪关市| 枝江市| 乡城县| 海原县| 塘沽区| 安丘市| 威海市| 祁东县| 安仁县| 蓝田县| 银川市| 侯马市| 安溪县| 金溪县| 即墨市| 金湖县| 朝阳县| 乐亭县| 体育| 定结县| 玛曲县| 登封市| 乐平市| 曲松县| 四川省| 桂林市| 日照市| 张掖市| 华蓥市| 于都县| 溆浦县| 扎囊县| 涿州市| 抚松县| 尤溪县| 阿克陶县| 祁东县| 平果县| 恩平市| 金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