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世世代代流經河南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河南因大部分地域處在黃河之南而得名。
河南黃河兩岸,歷史悠久,風云際會。黃河九曲,在黃河的襟抱中,河南是華夏文明形成與發(fā)展的核心地區(qū)。鄭州、安陽、洛陽、開封,名都互望,城垣相疊;天文歷法、儒學經典、唐詩宋詞、宋明理學……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與先哲圣賢,在這里演繹著中華民族的輝煌,創(chuàng)造了燦爛多姿的黃河文化。近年來,作為河南黃河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河南黃河河務局深入挖掘河南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河南黃河治理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人民在與黃河長期相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縮影,體現(xiàn)著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狀況和水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是對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產生和發(fā)展中的科學定位。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所謂“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血脈。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體文化。黃河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黃河流域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傳統(tǒng)習俗力量,并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tài),不斷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域文化,留下了宏偉的物質標志。黃河流域農業(yè)的起源奠定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基礎,黃河流域一個又一個都城遺址是數千年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fā)展的標志,這些都成為民族的血脈而賡續(xù)不斷。
所謂“魂”,多指精神層面??v觀中華文明的傳播和發(fā)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傳承黃河文化的精粹,并沿著黃河文化的文脈演進和擴展。黃河文化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積累和傳承了豐富的中華民族集體記憶,把中華兒女的文化感情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始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黃河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正是有了黃河文化的滋養(yǎng),中華民族才得以安身立命,永續(xù)發(fā)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河南黃河文化及其時代價值
河南黃河在整個黃河流域具有特殊意義。黃河自孟津出峽谷進入華北大平原,由于泥沙淤積,逐步形成“懸河”。這里河道最寬、懸差最大、灘區(qū)面積最大、歷史災害最為嚴重、防汛任務艱巨?!包S河寧,天下平?!焙幽宵S河的治亂往往與歷代王朝的政治安定和經濟盛衰密切相關,自古以來就是黃河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由此產生的黃河治理文化,源遠流長,博大厚重。黃河治理文化,包括黃河歷史文化、黃河制度文化、黃河科技文化、黃河工程文化、黃河名勝古跡等,以物質形態(tài)和非物質形態(tài)廣泛分布,延續(xù)時代久遠,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河治理典籍浩如煙海,從《禹貢》所記“禹河故道”,到官修正史中的《河渠志》,再到諸多私家修史中河工技術等,積聚了豐富的治河工程文獻。黃河遺址遺存豐富多樣,黃河故道、千里黃河大堤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和奮斗史,成為直接產生歷史觸動的最佳載體。黃河兩岸的治黃遺址,流域內的石刻、碑刻等,凝結了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獻價值。黃河治理文化內涵豐富,其核心內容表現(xiàn)為為民思想、斗爭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團結合作和生態(tài)理念等,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凝結著厚重的人文情懷和哲學理念,彰顯了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近年來,河南黃河河務局積累了大量黃河文化資源,在黃河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河南黃河河務局黨組明確將黃河文化建設擺上重要地位,出臺了《保護傳承弘揚河南黃河文化工作方案》,把“講好河南治黃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列為河南治黃“八大攻堅”計劃之一,明確了黃河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推進河南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具體措施。河南黃河河務局先后舉辦了兩屆黃河與河南論壇,陸續(xù)出版了《河南黃河志》《河南黃河大事記》《黃河與河南論壇文集》《黃河文化專題研討會文集》《大河安瀾》《河南黃河之最》《戰(zhàn)洪圖》等一批文化書籍;制作河南黃河防汛搶險、工程展示等各類短視頻500余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初步建成了臺前影堂險工、鄭州花園口水利風景區(qū)等8處兼具黨建示范、法治示范和黃河歷史、文化示范多點合一的黃河防洪工程,彰顯了品牌示范效應,成為河南黃河閃亮的名片;圓滿完成水利部下達的蘭考東壩頭、武陟黃河文化展示室兩處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示范點建設任務;濮陽“一河三館”、焦作楊莊改道展廳等黃河文化展廳建成開館,吸引了社會關注;對黃河號子、黃河埽工等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技藝傳承,黃河號子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埽工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只有不斷弘揚、傳播才能促成文化的整合、增值、積淀和變遷,才能讓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發(fā)掘其時代價值,有助于全面展現(xiàn)黃河治理開發(fā)的發(fā)展脈絡和偉大成就,是進一步促進黃河治理開發(fā)與建設,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實踐
一是加快推進防洪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2022年伊始,河南黃河河務局依托黃河下游千里堤防等完善的防洪工程設施,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謀劃將黃河河南段豐富的工程文化生態(tài)資源轉化為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可親近、可感知、可體驗的研學資源,全面展示以黃河為紐帶的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年度內計劃完成《“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研學資源解讀手冊》編印;參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洛陽市政府聯(lián)合承辦的第三屆世界研學旅游大會,推介“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項目;配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協(xié)調有關地方及河務部門,落實武陟御壩、嘉應觀研學基地建設項目及其他有關項目專家、設計團隊的調研考察,持續(xù)推進研學之旅項目建設和路線規(guī)劃、課程設置、研學產品設計等;組織開展“黃河工程我來講”講解員大賽,挖掘黃河文化資源,為研學之旅提供基礎支撐。
二是搶救保護河南黃河水文化遺產。開展治黃文化普查,建立河南治黃文化名錄,重點對一些損害嚴重或瀕臨消失的治河遺跡、治河器具、治河傳統(tǒng)技術等進行搶救和保護。對黃河埽工傳統(tǒng)搶險技術技藝等,以視頻記錄、場景再現(xiàn)等手段進行留存保護。對黃河號子、黃河埽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開展搶救、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
三是精心打造出新出彩的文化產品。系統(tǒng)挖掘地域性治河典故、黃河故事,編寫完成《河南黃河防洪工程名錄》《最憶是長河》《河南黃河故事——焦作卷》等,推出一批河南黃河文化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博采眾長,改進展陳方式,在“小而精”上做文章,建成河南黃河綜合展廳;打造一批具有河南黃河特色的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提升河南黃河文化吸引力和關注度。
四是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結合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和行業(yè)文化建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水利精神、黃河精神。對河南黃河治理歷史進行全面梳理建構,加深對治黃方略、防洪工程和黃河治理成就、黃河生態(tài)文明等認知,從社會、經濟、環(huán)境、科技、生產等不同角度解析黃河文化的內涵,傳遞具有中國價值理念的黃河治理文化和黃河生態(tài)文化,為當代黃河治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五是配合推進重大黃河文化建設項目。積極配合支持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集中展示黃河流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配合地方政府統(tǒng)籌謀劃,推動以“鄭汴洛”為核心的“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帶建設,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故事的新載體;配合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進一步做好沿黃地區(qū)黃河水文化和生態(tài)旅游資源的挖掘與整合,為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新動力。
六是著力講好河南黃河治理故事。大力宣傳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河南黃河治理開發(fā)取得的偉大成就,講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河南沿黃黨政軍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大力開發(fā)利用黃河水資源,讓黃河成為安瀾河、興利河的奮斗歷程;講述一代代河南治黃職工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選取治黃不同階段、各個領域的勞動模范、先進人物、基層職工代表進行采訪,深入挖掘他們身上的家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對黃河的深厚感情,采寫有深度、有溫度、接地氣的系列報道,激勵一代又一代黃河人拼搏奉獻,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接續(x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