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婷
廣西是一個由12個世居民族匯集的少數民族地區(qū),語言藝術具有豐富且包容的特征。近年來,在廣西諸多設有音樂專業(yè)的院校中,關于曲藝這一傳統藝術體裁的傳承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普及。然而,與國內其他省份院校相比,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上略滯后于對其理論的普及?;诖?,如何運用桂北曲藝展示廣西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便成為了需要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題。
桂北曲藝藝術源遠流長,是刻畫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謳歌人民生活的藝術精品,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等地。其中以廣西文場、廣西漁鼓兩種曲種最具代表,特別是廣西文場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重要的保護及傳承意義。多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北曲藝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在國內各曲藝平臺都能看到桂北曲藝的身影。隨著國家“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提倡,曲藝也逐漸走進廣西高校校園。
縱觀曲藝在高校中的傳承與教學,其在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已有學者發(fā)現在音樂教學中對于傳承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輸入還較薄弱,在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探討上也不夠深入和全面。于是教育界部分專家針對這一問題發(fā)表了相關曲藝文獻綜述類論文及曲藝進校園的文章。例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李剛老師的論文《試論高校曲藝教育與曲藝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就是以南開大學為例,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曲藝發(fā)展狀況,試圖探索曲藝在大學生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思路,其中特別提到了曲藝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其他的如《淺談曲藝高等教育的現狀及發(fā)展策略》《點亮曲藝傳承,弘揚美學精神-曲藝進課堂教學初探》《從曲藝的舞臺化趨勢看實施曲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等論文,都提出了在高校培養(yǎng)曲藝人才的重要性。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王宜文也曾提出,曲藝發(fā)展的當代路徑是傳承教育,教材開發(fā)和學科建設。他明確了現代大學教育,除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之外,更重要的是素質和人文教育。以中國曲協為代表的曲藝行業(yè)更是提出了發(fā)展方略:通過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建立獨立的曲藝學科。在當今日益虛擬化、數字化、互聯網化的社會背景下,曲藝面臨著傳承和發(fā)展的問題,而由中國曲藝家協會精心編撰的中國曲藝全國高等院校系列教材的出版,順應了時代的特點,為當代曲藝發(fā)展開辟了堅實的道路。這些都是高校教師和曲藝家們在理論上提出的見解,還需要我們付出進一步的行動去實踐。
在教學實踐方面,針對曲藝學科建設,首屆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論壇的召開,指出了曲藝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肯定了高等教育對曲藝傳承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而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聯盟的成立旨在為全國各大、中專院校開設曲藝專業(yè)、開展曲藝教學搭建平臺,使之在教學教法、教材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相互借鑒與交流,以此來促進全國曲藝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聯盟的推動下,目前全國僅設有“蘇州評彈學校”和“中國北方曲藝學?!眱伤髮哟吻囋盒#€有北方極少數大學零星開設了曲藝專業(yè),而南方一些藝術院校只是組織了一些曲藝講座或是在音樂會的排練時有所涉及。少數關于曲藝傳承的研究,內容上也停留在學校社團層面,而在院校音樂專業(yè)中開設地方曲藝課程目前也處于起步階段。
在充分研究國內曲藝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如何將桂北曲藝運用到高師聲樂教學中成為我們當下最為關注的命題。廣西官話“桂柳話”流行地域及影響相當廣泛,在廣西大多都以“桂柳話”作為交流工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利用語言優(yōu)勢率先將以“桂柳話”為代表的桂北曲藝帶進高校,開設專業(yè)課程。在電子化、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地方曲藝藝術資源進行音樂教學改革,在高等教育環(huán)節(jié)完善曲藝的藝術傳承鏈條,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通過人文倫理道德深厚的曲藝藝術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在教學中提高思政教育,深度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樹立更加深廣的文化自信,是現今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
將桂北曲藝課程融入高師聲樂課堂,讓學生了解桂北曲藝各個曲種的音樂特征及藝術特點,為下一步曲藝表演打下基礎。進一步通過鑒賞曲藝作品,激發(fā)學生對曲藝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桂北曲藝歷史淵源、藝術特征及寫作表演特點的過程中,找到曲藝創(chuàng)作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通過曲藝學習及曲藝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技藝精湛的曲藝唱作人,壯大高校曲藝表演隊伍,為桂北曲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打下夯實的基礎。[1]
在音樂專業(yè)中開設桂北曲藝課程,構建桂北曲藝融入廣西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理清桂北曲藝與高校音樂專業(yè)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將教學觀念進行轉變,豐富教學內容,將桂北曲藝與廣西高校音樂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分層,把原有音樂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革,對現有的音樂教學模式來說是一個積極的嘗試,也能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同時也能進一步強化曲藝的傳承和傳播功能,更好地適應黨和國家關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要求?;诖?,在教學內容上遵循教育教學基本法則,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安排,具體如下:
1.收集整理桂北曲藝相關內容,選取最具代表性及適合學生學習的曲種作為教學內容
桂北曲藝是廣西曲藝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藝形式,目前現存豐富寶貴的資料,為我們挖掘桂北曲藝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提供了有利參考,對于傳承傳播廣西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為我們如何將桂北曲藝引入廣西高校音樂課堂搭建了一座橋梁。在研究桂北曲藝藝術特征、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及代表人物的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拓寬桂北曲藝的深度和廣度,選取最具代表性和易于掌握的曲藝內容收編成冊,作為課程教材進行教學。同時,在課程理論內容中,加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作品,讓學生從中感受真善美。在課程實踐中演唱悅耳悠揚含蓄的傳統音樂,讓學生通過自身演繹來領略傳統音樂的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曲藝作品中有很多取材于教育意義深刻的故事,也蘊含很多精粹的傳統文化,倡導愛國、尊重、仁孝、禮儀、倫理、責任、報國志向等,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著深遠的意義。
2.探索桂北曲藝在音樂教學中的模式
課程分為理論學習(桂北曲藝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劇目)及演唱表演(廣西文場、廣西漁鼓、零零落、廣西大鼓)兩個內容。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初可以通過現場觀摩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調整;在此基礎上,還可聘請曲藝專家進行講座來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對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進一步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探索曲藝音樂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模式,逐步構建具有濃郁特色的曲藝課程。
3.搭建桂北曲藝課程教學與實踐平臺,促進桂北曲藝傳承發(fā)展
在對桂北曲藝進行深刻研究并選出教學內容后,結合曲藝自古“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把曲藝知識點融入到教學當中。除了平時的課堂教學,還可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及外來教學資源,將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網絡授課的便捷性和廣泛性,為學生搭建“第二課堂”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及時補充曲藝營養(yǎng)。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各類曲藝比賽和演出,提高學生舞臺實踐能力,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曲藝作品,并在每次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 培養(yǎng)創(chuàng)作、表演、研究、教學、傳播、管理等多方面發(fā)展的曲藝專業(yè)人才,進一步強化曲藝的藝術功能,促進桂北曲藝的傳承發(fā)展。[2]
4.開發(fā)桂北曲藝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的課程考核模式
在課程考核方面,鼓勵學生通過現場觀摩、即興表演作為平時成績與課堂表現,通過自身實踐切身體會傳統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平時成績計算方式中,學生更樂于通過進行現場觀摩獲得好評,而舞臺演出現場帶給欣賞者的震撼與感受是平時課堂教學難以獲得的。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觀摩,如果條件允許,用音樂會所呈現的舞臺表演來記錄期末成績,這種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課堂到課外,從教室到舞臺,有針對性地、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檢查和考核,真正達到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桂北曲藝課程作為曲藝傳承的重要途徑,其意義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一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曲藝始終保持著口傳心授的方式實現薪火相傳,缺乏進行集約化人才培養(yǎng)的現代學校教育機制。這對于以學歷衡量人才,以文憑認證水平的當今時代,是非常難于滿足社會需求的,這樣的傳承方式不利于曲藝人才培養(yǎng),也不利于曲藝的藝術傳承和文化傳播。學校教育是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聚集著大量的物資、人員、課程和科研資源,相比民間音樂的其他傳承方式,高校傳承具有很大優(yōu)勢。
2.利用高校的現有資源,選取廣西最具代表的桂北曲藝融入學校音樂教育,把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由原有的“口傳心授”,引進高校作為基礎教學,將更有利于曲藝的系統學習。
3.由院校專業(yè)教師“洋為中用”,把西洋優(yōu)秀的聲樂教學方法及鋼琴伴奏方式與說唱式的曲藝表演模式相結合,更有助于音樂專業(yè)學生對曲藝技巧的掌握。
4.在演唱中融入曲藝的戲劇特點,不僅為音樂表演創(chuàng)新了新的方式,也將成為廣西民族特色課程成功范例,為曲藝進入高校的可行性提供了經驗,為高校開通傳承渠道提供了參考。
5.課程化傳承模式將會讓曲藝變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把“桂北曲藝”的創(chuàng)新實踐及其對廣西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要求進行系統思考,較為全面地構建曲藝進課堂的課程知識體系。
6.隨著新課程的設置,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教材作為教學輔助。教材的出版旨在將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己任的同時,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嚴格遵循美育拓展的研究范式,采用“科學邏輯”與“實踐邏輯”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突出展現教材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guī)范性。[3]
桂北曲藝教學可以從音樂課程和校園文化兩方面入手,探索出曲藝在高校傳承的可行性模式,通過課程開設,將桂北曲藝滲入到音樂專業(yè)教學中,這對原有課程來說,是一種教學內容、乃至模式上的豐富和擴充,為原有的課程內容增添了新鮮血液。除此之外,音樂專業(yè)曲藝人才的培養(yǎng),也影響著整個校園文化,可以帶動校園的社團,為曲藝愛好者提供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由于我國目前還未建立曲藝學科,致使曲藝高等教育教學缺失。雖然有學者對曲藝進入高校教育教學和開展學習均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在廣西高等院校開設桂北曲藝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卻還不夠深入。目前研究桂北曲藝大多集中在研究它的藝術特點及傳承策略上,至于如何落實在高校教育上,如何發(fā)揮大學生的傳承優(yōu)勢,也還停留在討論的狀態(tài),缺乏關于桂北曲藝高師聲樂教學的實踐研究,沒有可借鑒的應用策略和模式。因此,將桂北曲藝融入高師聲樂課堂,對廣西高校音樂知識體系的各分支內容進行細化縷析,并從傳統活態(tài)與歷時動態(tài)的互動視角探討桂北曲藝與廣西高校音樂間的相互關系,能行之有效地促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普及。這不僅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和應用意義,也填補了曲藝進入大學本科教學研究的空白。[4]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出現了單一歌唱性樂曲教學的局面。癡迷于流行歌曲的學生較多,他們對于我們的民族藝術諸如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形式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觀念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也對曲藝不感興趣,忽視曲藝知識的學習,以致不能有效地發(fā)揮曲藝藝術的影響力,更談不上將曲藝融入校園文化。而另一方面,傳統曲藝教學把曲藝表演放在首位,缺少曲藝文本及音樂創(chuàng)作的人才培養(yǎng)。因此,桂北曲藝課程在音樂專業(yè)中的開設與實踐探索,將曲藝內容滲透到音樂專業(yè)教育中,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進行改革,不僅能加強學生對非遺的認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提高藝術素質,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yǎng)出既能創(chuàng)作又能表演的一專多能的曲藝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曲藝創(chuàng)作人才的空缺。另外,將廣西高校音樂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會使多數民族或美聲唱法的科班畢業(yè)的廣西高校聲樂教師,在授課時將民族文化與之融合,促使聲樂課程變得多樣化,也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們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以期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為培養(yǎng)綜合音樂應用型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也能提高大學生傳承傳播曲藝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適應黨和國家關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要求。
綜上所述,以桂北曲藝在音樂專業(yè)的開設與實踐為研究,探索曲藝藝術融入高校后產生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同時構建桂北曲藝在音樂專業(yè)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音樂專業(yè)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舞臺表演機會與就業(yè)機會,對傳承傳播廣西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1]齊 園.傳承民族文化,展現中華精髓-淺談中國藝術教育改革[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4):115—117.
[2]葛乙瑾.談曲藝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J].神州(中旬刊),2016(09):22—23.
[3]韓 利,譚 勇.西南少數民族曲藝研究現狀與前瞻[J].民族學刊,2017(03):84—89.
[4]劉 雷.曲藝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曲藝,2020(1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