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新,吳健彬,鄺星辰
(1.滄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河北滄州 061001;2.滄州工貿(mào)學校信息技術(shù)教學部,河北滄州 061001)
滄州位于河北省東南部,轄新華區(qū)、運河區(qū)2 個市轄區(qū),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4 個縣級市,滄縣、青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10 個縣。地名是人們賦予個體地理實體或個體地域的專有名稱[1],滄州擁有多座千年古縣[2],滄州地名見證了滄州歷史文化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價值。該文搜集到滄州政區(qū)地名5 474 個,根據(jù)《河北政區(qū)聚落地名由來大典》[3]所記載的地名得名由來,我們從地名文化的角度對這5 474 個地名進行了全盤梳理,并歸納成9 個大類,即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學術(shù)文化、經(jīng)濟文化、顏色文化、政治文化、社會文化、心理文化、其他文化,每個大類之下還列有若干小類,囿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展示。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進一步提煉出了4 個小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即滄州人物地名文化、滄州多彩地名文化、滄州儒學地名文化、滄州文脈地名文化。這4 個小類的共同之處在于極具“滄州特色”,對其進行深入挖掘,能夠系統(tǒng)呈現(xiàn)“滄州特色”地名文化。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以人物命名的滄州地名大約有400 多個,可分成以下四類:以英雄豪杰、軍事將領(lǐng)命名的地名;以官職爵位、科舉功名命名的地名;以群眾百姓命名的地名;以神話人物命名的地名。
以英雄豪杰命名的地名,如“三杰村”(任丘市議論堡鄉(xiāng)),原名“天宮村”,為紀念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牛文良、牛文倉、牛文長三兄弟,改名為“三杰村”。以軍事將領(lǐng)命名的地名,如“杜林村”(滄縣杜林回族鄉(xiāng)),為紀念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在此作戰(zhàn)陣亡的將軍杜林而得名。
以官職命名的地名比較多,如“尚書村”(任丘市青塔鄉(xiāng)),早年有一姓梁的本村人,官居兵部尚書,所以用其官職命名該村。以爵位命名的地名,如“張侯村”(河間市臥佛堂鎮(zhèn)),該村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張郃的故里和墳墓所在地,因張郃是三國曹魏的侯爵,所以取村名為“張侯村”。以科舉功名命名的地名,如“劉進士村”(滄縣汪家鋪鄉(xiāng)),明嘉靖三十五年,劉子延遷到此地建村,此人身為“進士”,所以用其姓氏和功名命名該村。
以群眾百姓命名的地名比較多,可分成以下四類:第一,用建村人命名,如“葉茂李村”(鹽山縣望樹鎮(zhèn)),明永樂二年,李葉、李茂兄弟二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所以用建村人的姓名命名該村。第二,用本村的后起之秀命名,如“張會亭村”(海興縣張會亭鄉(xiāng)),該村原名為“李法師堂大張莊”,清朝雍正十三年,該村張會亭考中了秀才,為了紀念這位后起之秀,就用其姓名命名該村。第三,用善人義士命名,如“前張祥”“后張祥”(獻縣韓村鎮(zhèn)),該村張祥處處為人做好事,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用善人張祥之名命名該村。第四,用職業(yè)命名,如“鐵匠莊”(任丘市辛中驛鎮(zhèn)),明朝有兩戶鐵匠從山東濟南遷來此地居住,以打鐵為業(yè),就用職業(yè)命名該村。
“大盤古村”“小盤古村”(青縣盤古鄉(xiāng)),因相傳盤古在此定居而得名,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盤古墓,類似的還有“何呂店村”(孟村回族自治縣辛店鎮(zhèn)),“何”“呂”分別指何仙姑、呂洞賓。
與顏色有關(guān)的滄州地名有46 個,涉及“白”(24個)、“紅”(5 個)、“黃”(5 個)、“黑”(4 個)、“烏”(3個)、“金”(2 個)、“赤”(1 個)、“青”(1 個)、“紫”(1個)等9 個顏色詞。我們將相近的顏色進行合并,分成了以下七類。
按照顏色的不同載體,以“白”命名的顏色地名可分成以下四種情況。第一,“白”指地理環(huán)境,如“大浪白村”(黃驊市滕莊子鄉(xiāng)),因此地地勢低洼,常年積水,白浪滔滔,所以取名“大浪白村”。第二,“白”指人工建筑,如“白塔村”(滄縣大褚村回族鄉(xiāng)),因村邊有一座白塔,所以取名“白塔村”。第三,“白”指植物,如“大白冢村”(滄縣風化店鄉(xiāng)),因此地有亂墳數(shù)座,墳上長著白茅草,所以取名“白草冢村”,后改為“大白冢村”。第四,“白”指動物,如“白馬劉村”(東光縣東光鎮(zhèn)),據(jù)傳明朝姓劉的人騎著一匹白馬逃難至此,后定居建村,所以取名“白馬劉村”。
以“紅”命名的顏色地名,如“紅廟村”(滄州市運河區(qū)小王莊鎮(zhèn)),因此地建有龍王廟,廟墻涂紅,所以取名“紅廟村”。以“赤”命名的顏色地名只有一個,即“赤塔村”(河間市詩經(jīng)村鄉(xiāng)),因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避險,為紀念此次經(jīng)歷,修建了一座紅塔,所以取名“赤塔村”。
以“黃”命名的顏色地名,如“東黃瓦口村”“西黃瓦口村”(肅寧縣尚村鎮(zhèn)),這兩個村均建于古河渡口處,此渡口經(jīng)常儲存黃瓦,所以取名“東黃瓦口村”“西黃瓦口村”。
以“黑”命名的顏色地名,如“黑牛王村”(鹽山縣慶云鎮(zhèn)),相傳村中有一位財主買了百頭黑牛放牧,其中有一頭碩大無比,名聞遐邇,所以取名“黑牛王村”。以“烏”命名的顏色地名,如“烏馬營”(南皮縣烏馬營鎮(zhèn)),因傳說宋遼兵馬交戰(zhàn)時,此地曾駐扎一個騎兵營,戰(zhàn)馬均為黑色,所以取名“烏馬營”。
以“金”命名的顏色地名,如“金馬駒村”(泊頭市王武莊鄉(xiāng)),據(jù)傳明永樂十八年,一位南方人追趕一匹金馬駒至村邊廟中不見,后在此定居,以金馬駒落此之意,取村名為“金馬駒村”。
以“青”命名的顏色地名只有一個,即“青牛莊”(泊頭市洼里王鎮(zhèn)),明永樂三年,張、史異姓兄弟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兩兄弟共喂一頭青色牛,所以取名“青牛莊”。
以“紫”命名的顏色地名只有一個,即“紫洋口村”(肅寧縣窩北鎮(zhèn)),坐落在古唐河北岸,當年該河決口,一片汪洋,水呈現(xiàn)紫色,所以取名“紫洋口村”。
與儒學有關(guān)的滄州地名有37 個,涉及“和(和睦)”“義(和睦)”“孝(孝道)”“慈(慈愛)”“仁(仁德)”“禮(禮法)”“儒(儒學)”等關(guān)鍵詞。其中,以“和”“義”命名的地名最多,共計17 個,彰顯了滄州人民“以和為貴”的儒學思想。
以“和(和睦)”命名的地名,如“清和莊”(青縣上伍鄉(xiāng)),明朝永樂年間,張姓來此占產(chǎn)立村,后來又有一戶張姓也遷此落戶,為了爭奪莊園,兩張結(jié)下冤仇,清朝初期,官府差人給兩家調(diào)解和好,為取清朝兩張和睦之意,稱“清和莊”。以“義(和睦)”命名的地名,如“八義莊”(滄縣張官屯鄉(xiāng)),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八戶人家,建村時為了和睦相處,共同商定,取村名為“八義莊”。此外,還有以“義和”聯(lián)合命名的地名,即“義和莊”,滄州一共有5 個“義和莊”,分別位于滄州市運河區(qū)小王莊鎮(zhèn)、南皮縣劉八里鄉(xiāng)、河間市郭家村鄉(xiāng)、滄縣紙房頭鄉(xiāng)、滄縣大官廳鄉(xiāng)。
“大孝子墓村”(青縣新興鎮(zhèn)),明朝初期,宣、于二姓立村,村中一子守靈三年,其死后,為表彰其孝,所以取名“孝子墓村”,后來該村逐漸擴大,更名為“大孝子墓村”。
“慈莊”(黃驊市滕莊子鄉(xiāng)),明永樂二年,于、寧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為取慈愛和善之意,定村名為“慈義莊”,后演變?yōu)椤按惹f”。
“大仁村”(黃驊市黃驊鎮(zhèn)),明永樂二年,劉姓由甘肅蘭州遷來,為取仁德之義,所以取村名為“大仁村”。
“學禮村”(獻縣高官鄉(xiāng)),明朝永樂年間,陳、安等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后來成為清朝官員紀曉嵐的佃戶莊,紀家為了讓佃戶遵禮守法,所以取名“學禮村”。
“儒林藻村”(滄縣高川鄉(xiāng)),明永樂二年,楊、張、李、孫四姓遷來此地定居,四姓文人相聚,唱和詩賦,自詡才華,所以引用古成語“儒家文林”“摛藻如春華”為該村命名,取名“儒林藻村”。
滄州擁有六大特色文化脈系,即運河文化、詩經(jīng)文化、渤海文化、武術(shù)文化、醫(yī)藥文化和雜技文化[4]。除了雜技文化之外,其余五大文化脈系在滄州地名中均有所體現(xiàn),其中與運河文化有關(guān)的地名有46個,與詩經(jīng)文化有關(guān)的地名有7 個,與渤海文化有關(guān)的地名有17 個,與武術(shù)文化有關(guān)的地名有11 個,與醫(yī)藥文化有關(guān)的地名有14 個,合計95 個。
在滄州地名中,有直接以“運河”命名的地名,即滄州市“運河區(qū)”,因南運河穿越區(qū)境而得名。以運河堤岸、堤口、渡口、碼頭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如“云河堤村”(滄縣汪家鋪鄉(xiāng))、“大龔堤口村”(滄縣捷地回族鄉(xiāng))、“泊渡口村”(青縣清州鎮(zhèn))、“東碼頭村”(東光縣東光鎮(zhèn))等。此外,還有以運河方位、形狀等命名的地名,如“河東街道”(泊頭市區(qū))、“陳嘴村”(青縣陳嘴鄉(xiāng),因南運河繞半個村,形成嘴狀而得名)等。
在滄州地名中,直接以“詩經(jīng)”命名的有3 個,即河間市的“詩經(jīng)村鄉(xiāng)”及其下屬的“東詩經(jīng)村”“西詩經(jīng)村”。西漢政權(quán)建立時,先秦典籍皆毀于秦火,漢河間獻王博士毛萇在此口授《詩經(jīng)》,因此而得名。毛萇作為“毛詩學”的傳授者,為《詩經(jīng)》的傳承做出了杰出貢獻,其在河間講學的足跡也深深印在滄州人民心中,據(jù)傳“君子館村”(河間市詩經(jīng)村鄉(xiāng))建于西漢景帝年間,因毛萇在此講學,河間獻王劉德曾在此設(shè)招賢館,以此取村名為“君子館村”。此外,還有一些地名取自于《詩經(jīng)》,如滄縣“崔爾莊鎮(zhèn)”的“崔爾莊”,原名“崔石莊”,后改為“崔莊”,當?shù)乜谡Z發(fā)音為“崔兒莊”,后人為雅化其名,取《詩經(jīng)》“彼爾維何?維常之華”中的“爾(華盛之意)”字,改為“崔爾莊”。
滄州東部瀕臨渤海,“滄州”之名取的就是“滄海之州”之意[5]。物產(chǎn)豐足的渤海為滄州帶來了繁榮的漁業(yè),“海興”之名正是取“靠海而興”“繁榮發(fā)達”之意,類似的還有“海豐村”(海興縣香坊鄉(xiāng),為盼漁業(yè)豐收而得名)。其他直接以“?!泵臏嬷莸孛€有“于渤海村”(東光縣秦村鎮(zhèn))、“紅海村”(黃驊市呂橋鎮(zhèn))、“海子王”(鹽山縣楊集鄉(xiāng))等。此外,還有與海邊、入??谟嘘P(guān)的地名。與海邊有關(guān)的地名,如“邊莊”(海興縣香坊鄉(xiāng)),因靠近海邊,所以取名“邊莊”。與入??谟嘘P(guān)的地名,如“大流口村”(滄縣風化店鄉(xiāng)),因此處是洪水入海的泄水口,所以取名“大流口村”。
滄州是武術(shù)之鄉(xiāng),名家輩出,所以有不少地名是以武藝超群之人命名的,如“王武莊村”(肅寧縣肅寧鎮(zhèn)),明朝永樂年間,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村中有武術(shù)名師,所以取名“王武莊村”,類似的還有“前小平王村”“后小平村”(獻縣小平王鄉(xiāng),紀念“小平王”唐太)、“棒張村”(孟村回族自治縣牛進莊鄉(xiāng),紀念張姓英雄)、“武祖行曹莊”(東光縣東光鎮(zhèn),紀念曹姓武術(shù)名師)、“王奉一村”(泊頭市寺門村鎮(zhèn),紀念武術(shù)名家王奉一)、“吳指揮村”(東光縣于橋鄉(xiāng),紀念武進士吳道正)、“劉奇村”(南皮縣潞灌鄉(xiāng),紀念武舉人劉奇)、“張漢家村”(南皮縣馮家口鎮(zhèn),紀念張姓習武之人)等。此外,還有以習武場地命名的地名,如“建昌店村”(泊頭市王武莊鄉(xiāng)),此地建有習武射箭地,所以取名“箭場店”,后來諧音為“建昌店村”。
滄州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名醫(yī),比如金元四大醫(yī)家之首河間劉完素,他醫(yī)術(shù)高超,同時又留下了很多醫(yī)學著作,對中國醫(yī)學貢獻卓著。為了紀念名醫(yī)劉完素而命名的滄州地名一共有5 個,如肅寧縣“師素鎮(zhèn)”的“師素村”,據(jù)傳醫(yī)學家劉完素故于此地,人們尊稱劉完素為師,所以取名“師素村”,類似的還有河間市西九吉鄉(xiāng)的“前劉守村”“中劉守村”“后劉守村”。在滄州地名中,也有紀念其他醫(yī)者的地名,如“李財神村”(東光縣東光鎮(zhèn)),明末該村有一位姓李的大夫醫(yī)術(shù)高明,能為村民治病驅(qū)災,該村因此得以興隆昌盛,后人為紀念他,所以取名“李財神村”,類似的還有“舍藥張村”(泊頭市王武莊鄉(xiāng),紀念張姓醫(yī)者)、“于仲舉村”(吳橋縣楊家寺鄉(xiāng),紀念醫(yī)者于仲舉)。此外,還有以藥鋪、藥材、藥王廟命名的地名。以藥鋪命名的地名,如“劉藥包村”(東光縣找王鎮(zhèn)),有一位劉姓中醫(yī)大夫在此開設(shè)中藥鋪,所以取名“劉藥包村”。以藥材命名的地名,如“龍化村”(獻縣陳莊鎮(zhèn)),明朝永樂二年,郭、王等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當時以種紅花(藥材)為生,所以取名“紅花村”,后來諧音為“龍化村”。以藥王廟命名的地名,如“藥王廟村”(滄州市運河區(qū)小王莊鎮(zhèn)),明宣德三年,此地建藥王廟,所以取名“藥王廟村”。
以上我們從滄州人物地名文化、滄州多彩地名文化、滄州儒學地名文化、滄州文脈地名文化四個方面,對滄州特色地名文化進行了展示。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6],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名文化進行梳理與研究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帶有特色文化的地名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同時也是一種滲透性強、影響力持久的寶貴財富,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既能夠進一步完善滄州地名文化研究資料,又可以直接用于滄州文化宣傳工作,同時還能為“滄州地名文化公園”建設(shè)構(gòu)想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