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徐前容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作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口腔頜面部感染是頜周、顏面及口咽區(qū)軟組織感染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感染部位局部腫痛,甚至可出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WBC)改變及發(fā)熱癥狀。研究指出,口腔頜面部發(fā)生感染后可導致縱隔膿腫、膿毒癥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及住院時間的同時,不利于患者預后〔1〕。同時老年患者因各項生理功能下降,重要臟器功能出現(xiàn)退行性改變,在發(fā)生感染后上述并發(fā)癥、病死風險增加,進一步影響患者預后〔2〕。因此,尋找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既往研究指出病程、住院時間是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3〕。但上述研究并不能有效指導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治療方案的擬定,還需尋找其他因素。本研究擬分析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 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本研究方案,并批準實施,選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納入標準:符合《口腔科學》〔4〕中關于口腔頜面感染的診斷標準;首次發(fā)病;均接受治療。排除標準:存在免疫抑制或缺陷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長期免疫抑制劑治療史;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頭頸部放療史?;颊呒覍倬炇鹬橥鈺?。其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齡60~78 歲,平均(67.20±3.08)歲;感染部位:咽旁間隙17 例,頜下間隙21 例,眶下間隙53 例,其他9 例;合并高血壓30 例,合并糖尿病25 例。
1.2 預后評估及分組方法 住院期間,統(tǒng)計所有患者并發(fā)癥(顱內(nèi)感染、胸腔積液、呼吸道梗阻、皮膚缺損、再次切開引流、縱隔或心包炎)、住院時間延長(住院時間≥30 d)及病死情況,并將上述患者納入不良組,反之納入良好組。
1.3 基線資料評估方法 設計基線資料統(tǒng)計表,詳細統(tǒng)計兩組基線資料,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75 歲、<75 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感染部位(眶下間隙、頜下間隙、咽旁間隙、其他)、感染來源(腺源性、牙源性、其他)、合并糖尿病〔5〕(空腹血糖≥11.1 mmol/L,葡萄糖負荷試驗2 h 血糖≥11.1 mmol/L)、合并高血壓〔6〕;實驗室指標:入院時,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3 000 r/min 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5 cm,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紅蛋白、C 反應蛋白(CRP),另取患者外周血3 ml,采用日本希森美公司生產(chǎn)的XE100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WBC 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及Logistic 回歸分析;繪制森林圖直觀顯示Logistic 回歸分析中各個指標的效應大小。
2.1 不良組與良好組基線資料比較 住院期間,100 例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24 例(24.00%),預后良好76 例(76.00%)。不良組與良好組年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合并糖尿病、血清CRP 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良組與良好組基線資料比較(±s)
表1 不良組與良好組基線資料比較(±s)
組別n性別〔n(%)〕感染來源〔n(%)〕腺源性牙源性其他不良組2413(54.17)11(45.83)13(54.17)11(45.83)14(58.33)8(33.33)2(8.33)男女年齡〔n(%)〕75~78 歲60~74歲良好組7642(55.26)34(44.74)23(30.26)53(69.74)42(55.26)28(36.84)6(7.89)χ2/P 值0.009/0.9254.523/0.0330.098/0.952組別n發(fā)病至入院時間(h)感染部位〔n(%)〕眶下間隙頜下間隙咽旁間隙其他并糖尿病〔n(%)〕不良組247.32±1.0313(54.17)5(20.83)4(16.67)2(8.33)13(54.17)良好組765.20±1.2140(52.63)16(21.05)13(17.11)7(9.21)12(15.79)t 或χ2/P 值7.737/<0.0010.026/0.99914.328/<0.001組別n血紅蛋白(g/L)CRP(mg/L)WBC(×109/L)中性粒細胞()〕不良組24119.31±8.3215.31±3.6216.32±2.1382.01±4.208(33.33)7(29.17)images/BZ_7_1523_349_1542_386.png±s,%)入院前抗生素使用〔n(%)〕合并高血壓〔n(%良好組76117.65±9.1310.67±2.6915.69±3.0181.85±4.7326(34.21)23(30.26)χ2 或t/P 值0.792/0.4306.752/<0.0010.951/0.3440.148/0.8830.006/0.9370.010/0.919
2.2 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影響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1=不良,0=良好),將2.1 基線資料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逐個納入作單項Logistic 回歸分析,后將P條件放寬至<0.2,納入符合條件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其中年齡:1=75~78 歲,0=60~74 歲;合并糖尿病:1=是,0=否。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發(fā)病至入院時間長、高齡、合并糖尿病、血清CRP 過表達均是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影響的森林圖見圖1。
表2 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影響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圖1 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影響的森林圖
口腔頜面部因解剖關系在出現(xiàn)感染后迅速擴散,出現(xiàn)多頜面部間隙感染,治療難度增加,延長治療時間,且若治療不當可增加顱內(nèi)感染、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及增加病死風險,對患者預后不利〔7,8〕。陶峰〔9〕研究對200 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進行觀察,結果有51 例住院期間預后不良,占比25.50%。本研究結果較上述研究結果低,可能與入選病例條件設置及樣本量有關,但仍提示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高風險。同時老年患者因全身疾病較多,增加重癥感染機會,增加膿毒性休克、縱隔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進一步影響患者預后〔10〕。因此,尋找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的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十分必要。本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病至入院時間長、高齡、合并糖尿病、血清CRP 過表達均是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可能的原因,高齡:年齡越大的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生理功能下降越嚴重,重要臟器出現(xiàn)退行性改變,機體抵抗能力降低,尤其是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間易發(fā)生顱內(nèi)感染、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嚴重可導致患者病死〔11〕;且年齡較大的患者因免疫力下降,在治療過程中超廣譜耐菌株發(fā)生率較高,加上長期臥床,在感染后敗血癥及縱隔膿腫的發(fā)生風險較高,增加患者預后不良風險〔12〕。對此,建議對于年齡大的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應針對性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避免重點預防相關并發(fā)癥,改善患者預后。發(fā)病至入院時間長:發(fā)病至入院時間越長,增加治療難度的同時,延長治療時間,同時發(fā)病至入院時間長可能會因患者接觸的流動人員多,導致交叉感染,增加感染嚴重程度,繼而影響治療效果,增加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風險〔13,14〕。對此,建議對于發(fā)病至入院時間較長的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應實施積極、規(guī)范化治療措施,降低感染程度,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風險。
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可能會因高血糖引起機體血漿滲透壓增高,抑制白細胞活性,減弱吞噬細胞的殺傷力,繼而導致機體免疫蛋白生產(chǎn)減少,機體抵抗力減弱,同時高血糖環(huán)境利于細菌定植、生長,直接影響臨床干預治療效果,增加患者預后不良風險〔15,16〕。對此,建議在治療期間應嚴格管理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口腔頜面感染患者的血糖水平,如通過飲食控制、藥物治療等來調(diào)節(jié)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老年口腔頜面感染患者預后不良風險。
CRP 主要由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生成,當機體出現(xiàn)感染時CRP 水平顯著升高,且有研究指出,CRP在感染性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方面評估有重要意義,且感染程度與CRP 水平呈正相關〔17〕。而若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血清CRP 異常過表達,可能會激活釋放更多細胞因子、炎性遞質(zhì),增加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不利于預后〔18〕。對此,建議對于治療前應密切監(jiān)測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的血清CRP 水平,若出現(xiàn)異常過表達,可采取積極的抗感染治療措施,減輕患者炎癥狀態(tài),降低老年口腔頜面部感染患者的預后不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