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劉進全
開放性試題是近年來頗熱的一種考試題型。這類試題具有材料呈現(xiàn)形式多樣、問題設置開放、參考答案多元等特點,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能有效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綜合素質等,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引導學生多角度辯證分析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鄧小平“南方談話”后,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快速推進。為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高考歷史命題專家在試題命制方面也在不斷探索,嘗試改革。
20 世紀90 年代末是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的早期實踐階段。這一時期的開放性試題在當時是一種典型的創(chuàng)新題,例如,1997 年高考全國卷歷史試題第44 題首次出現(xiàn)開放性設問:根據(jù)材料,結合時代背景,評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國方針、措施和后果(要求:表述應當成文)(12 分)。150 字左右,超過180 字扣分。此設問已帶有開放性試題的味道。
1998 年高考全國卷歷史試題第45 題再次出現(xiàn)開放性設問:根據(jù)材料,評述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努力。要求:內容應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經過、目標、結果及評價。答題應成文,無需羅列材料,限180字以內。
1999 年高考全國卷歷史試卷第40 題的設問:根據(jù)材料,評述1975 年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改革。要求:內容應包括全面整頓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義。評述應成文,無須羅列材料,限180 字以內。第42 題的設問: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有消極作用;(二)主要是消極的,但也有積極作用。請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并闡述理由。這兩道題旨在考查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論哪一種觀點,或有別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據(jù)均同等評分。這兩道題是中國高考歷史試卷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試題。
這些試題強調無須羅列材料,注重考查學生知識的“質”而非“量”。該類型試題不斷出現(xiàn),充分說明其得到高考歷史命題專家的肯定,為當下此類題型的廣泛應用做了鋪墊。
21 世紀初期開放性試題短暫地淡出了高考歷史試卷研究者的視野,直到2010 年在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歷史試卷重新采用了開放性試題。如全國卷文綜第40 題第3 問:根據(jù)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一段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對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的認識。
2011 年高考文綜試卷開放性試題則以單道試題的形式呈現(xiàn),設問為:評論杰克戈德斯通《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中關于西方崛起的觀點。
2017 年,開放性試題的題號由第41 題變?yōu)榈?2 題,分值為12 分,此模式自此在全國卷中固定下來。
自20 世紀90 年代起,開放性試題一直受到高考歷史命題專家的好評和認可。自2010 年以后,更是連續(xù)出現(xiàn)在高考全國卷文綜歷史試題中,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眾多創(chuàng)新要素:
一般來說,歷史非選擇題(開放性試題除外)呈現(xiàn)的材料都是正統(tǒng)史料,如2019 年高考全國卷Ⅰ第46 題所呈現(xiàn)的材料選自王繩祖《國際關系史》;而開放性試題呈現(xiàn)的材料可以是正統(tǒng)史料,如選自呂思勉的《中國通史》(2017 年全國卷Ⅲ)、李亞凡編的《世界歷史年表》(2017 年全國卷Ⅰ)等;也可以是帶有虛構色彩的文學藝術作品,如《魯濱遜漂流記》(2018 年全國卷Ⅰ)。
開放性試題材料呈現(xiàn)形式具有多樣性,有文字材料形式,如2018 年高考全國卷Ⅱ第42 題以文字材料形式介紹了一個中國近代企業(yè)的發(fā)展;也有表格形式,如2018 年高考全國卷Ⅲ第42 題;還有地圖形式,如2021 年高考全國乙卷第42 題。
一般來說,歷史非選擇題(開放性試題除外)都是根據(jù)材料(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具體問題;而開放性試題的問題具有創(chuàng)新性,其問題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觀點評析(評述、論證)型: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
(2)自主探究型: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出一個觀點,并加以闡述;
(3)角色體驗型:根據(jù)材料,如果你當時是某某,你會怎么做?并解釋原因;
(4)聚焦時事型:如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友誼館中,有一組“天鵝之家”燒瓷工藝品——一只雄天鵝引頸展翅,一只雌天鵝曲頸梳理,三只小天鵝偎依在父母身邊,它們見證了中美友誼的開端。陶瓷天鵝下面的底座上寫著:“美利堅合眾國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主席致以最美好的祝愿!”這是1972 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時,贈送給毛澤東的國禮(美國人把白天鵝稱為“和平之鳥”)。請你談談1972 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贈送國禮白天鵝給毛主席的內涵;
(5)歷史論文型:如“1860 年代的誕生”。試以“1860 年代的誕生”為題,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6)續(xù)寫故事型:呈現(xiàn)一段故事,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結合當時情境進行續(xù)寫;
(7)材料多元型:材料多元有如下兩種情況:一是二元對立的材料,如中日兩國中學歷史教科書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材料,這組材料性質就屬于二元對立的材料;二是多元不對立的材料,如對人類歷史影響最大的100 個歷史人物就是多元不對立的材料。由多元材料組成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地對材料進行闡釋、評論的試題,就是材料多元型開放性試題。
對于一般的材料解析題,命題者會擬定一份參考答案供閱卷老師參考。而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明確觀點,要求史論結合,有理有據(jù),格式規(guī)范??梢哉f,答題要求相當嚴格,但是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確定性,一般會提供兩、三個答案示例。
對于一般的材料解析題,命題者會擬定一份參考答案,并且要求按點給分。而開放性試題會提供一份評分細則。脫離傳統(tǒng)的按點給分,通過分層給分,對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質化評價。
開放性試題是近年高考歷史的必考題型,常考常新。
2017 年高考全國卷Ⅱ第42 題,以表格形式展示從古代到21 世紀初鐘表的演變歷程。要求學生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
近幾年歷史開放性試題呈現(xiàn)的材料多與歷史大事有關,而該題呈現(xiàn)的材料內容卻介紹鐘表的演變,屬于日常小事,通過小事來聯(lián)系其背后的大事,這是其創(chuàng)新性的表現(xiàn)。
2018 年高考全國卷Ⅰ第42 題,材料介紹英國作家笛福創(chuàng)作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該書出版于1719年,其中許多情節(jié)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xiàn)象。要求學生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情節(jié),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xiàn)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xiàn)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jié)及歷史現(xiàn)象,對歷史現(xiàn)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
開放性試題是近幾年高考的必考題型,近幾年呈現(xiàn)的材料多來自歷史專家或學者的論著;而該題選用的材料卻來自英國作家笛福創(chuàng)作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屬于帶有虛構色彩的文學藝術作品。
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梗概,涉及的“情節(jié)”很多。學生只需提取一個情節(jié)進行論述即可。因而,該題設問更加具體明確,就開放程度而言不如往年。但是該題材料出自學生熟知的小說,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019 年高考全國卷Ⅱ第42 題,材料以時間和事件為要素組成“自然進程”和“人文進程”,反映了[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對19 和20 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注:“自然進程”是指人與自然的互動;“人文進程”是指文明與文明、人群與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有史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9 和20 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要求學生據(jù)此提出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jù),表述清晰)
往年開放性試題是以文字材料或圖片形式呈現(xiàn),而該題以時間和事件為要素組成“自然進程”和“人文進程”,讓人耳目一新。以一小段文字材料或一幅圖片形式呈現(xiàn),學生易于閱讀并分析材料信息,易于下筆進行論述;而該題材料“自然進程”和“人文進程”時間軸上下均有較多文字材料,該題字符合計307 個,信息量大,內涵豐富,試題難度明顯加大。
2020 年高考全國卷Ⅱ第42 題以圖片形式呈現(xiàn)歐洲聯(lián)盟的神殿式結構:歐盟的三大支柱,即歐共體、歐洲的外交與安全、歐洲的司法與內務。要求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列支柱中各選取一點,三點之間要有相互聯(lián)系,展開論述。(要求:明確列出三點,聯(lián)系符合邏輯,史實準確,論述充分,表達清晰)
由圖片可知:歐盟的三個支柱之第一支柱有四項共9 點內容,第二支柱有兩項共7 點內容,第三支柱有6 點內容。答題的要求是:從每個支柱各選一點,將三個點聯(lián)系起來進行論述,從理論上講,總共有9×7×6 即378 種方案。此題答案的開放性更強。
2021 年高考全國乙卷第42 題呈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間部分重要會議示意圖。要求從圖中任選兩次會議,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兩次會議間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并說明其原因。(要求:明確列出兩次會議,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高度,深刻闡明了認真學習歷史、涵養(yǎng)歷史思維的重要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精神指引下,從2016 年以來,高考關于中國共產黨黨史的考查明顯增多。
2021 年高考全國乙卷對黨史的考查出現(xiàn)在第42 題,以地圖的形式簡單介紹了黨的發(fā)展歷程,要求學生簡析兩次會議間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并說明其原因。以開放性試題的形式考查黨史是2021 年高考歷史試題最具創(chuàng)新之處。
同時,該題設問與以往以一次會議或一個歷史事件為中心的分析明顯不同,能夠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整體史觀。
最后,圖片共列舉了10 次重要會議,任選兩次會議進行論述,那么,理論上將有=45 種方案,答案的多元是創(chuàng)新性的體現(xiàn)。
開放性試題是近年高考全國卷歷史試題的必考題型,??汲P?。為應對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還應盡可能創(chuàng)設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新情境下多角度解析新材料,辯證解答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