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柔穎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集善小學,江蘇 昆山)
小學教育是打好學生終身學習基礎的重要保障。學生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對其后續(xù)的學習生活才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國家對小學階段的課程教育提出了相應的新標準、新要求,教師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不斷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主題,探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分析當前課堂教學的不足以及革新語文課堂教學的措施。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突出的一點意義就在于,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在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無須贅言。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往往會選用大量的閱讀內容以豐富語文課程教育,這將會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能力。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直接感受,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文本內容,同時還能幫助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記憶。所以隨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非一日之功所能完成。而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所選取的閱讀文本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與文學價值。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頻繁接觸這些優(yōu)秀文化作品后,文學審美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學生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接觸到大批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文學作品”,如果教師沒有培養(yǎng)學生相關審美能力,而是聽任學生自由閱讀,不加引導,那么學生面對網(wǎng)絡誘惑時便難以擁有相應的審美、免疫能力。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明確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后,教師就要充分革新當前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這樣才能夠切實達到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
就當前的語文課程教育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最根本原因是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觀念會更傾向于“一言堂”和“滿堂灌”,這或許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可以起到較明顯的作用,但這種教學觀念之下的學生,往往會出現(xiàn)高分低能。課程知識內容的灌輸會使學生缺乏自主探究、自我思考能力,語文綜合能力難以得到全面提升,想要培養(yǎng)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自然也會相對較難。
通過對當下眾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察,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以本為本”,完全依賴教材文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所能夠接觸到的語文知識的文化信息量點就顯得相對貧乏。眾所周知,文化大家沒有一位是靠讀有限的教材內容而成長起來的。他們通過課外的海量閱讀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底蘊,進而形成相應的文化思想核心素養(yǎng)。
小學語文屬于工具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講述大量的語法邏輯修辭和篇章結構句型等內容,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形成厭倦疲憊感。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相應地降低,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會隨之降低。而教師要想切實保證語文課程綜合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要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除了上述幾點不足之外,要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進行課程改革,教師還應該認識到語文課程難以順應時代發(fā)展中的問題,即語文課程目標缺乏時代感,課堂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不明確。雖然部分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再加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勢必難以達到課程改革的目標,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課程的整體質量有所下降,出現(xiàn)與既定教學目的背道而馳的結果。
在完成對上述內容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其作為課程革新的依據(jù)變換教學手段。以便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充分達成上述意義中的教學目標。
教師要想進行課程變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具體實踐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只有充分意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發(fā)展幫助以及具體要求時,教師才能夠徹底地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進而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由此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此,教師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fā):其一,將課程開展的中心從“教師的教”轉變?yōu)椤皩W生的學”;其二,將教學目的由傳授知識轉變?yōu)榘l(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及品質;其三,將教學手段由統(tǒng)一教學轉變?yōu)楸5撞环忭數(shù)姆謱咏虒W;其實,將課程練習從追求數(shù)量轉變?yōu)樽非筚|量。完成這幾個觀念的轉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其核心素養(yǎng)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五單元第十五課《搭船的鳥》為例,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就可以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不再利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手段,而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對文章進行自主探究,自己在旁給予相應的指導。如教師在讓學生通讀文章之后,可以引導其對小鳥的外貌進行探究,并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在描寫文章的過程中都應用到了哪些技巧。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的思維將被充分調動起來,其自身的探究能力、核心素養(yǎng)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價值的直接體現(xiàn),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我們要立足語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價值,以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是傳遞知識的媒介,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切入點??梢?,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離開教材便是緣木求魚。這就要求我們立足腳下,挖掘教材,深入分析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激發(fā)興趣,吸引注意。譬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草原》時,筆者先引導學生通過字里行間細細品讀和感知那“碧浪千里”的遼闊景象,然后從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過渡到濃濃的民族深情。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最好先飽含激情地給學生示范朗讀,讓美的旋律激蕩在學生的耳邊,渲染出美的語言情景和香醇的情感表達,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來感受草原美和民族情,同時學習和掌握教材中獨特的狀景手法和情感表達方式。如此設置,讓學生立足基礎,探析文本的知識性和人文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
要想依靠單一的教學內容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難度會相對較大,因為培養(yǎng)學生的某項能力并非某一篇文章便能夠達成,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嘗試將課內的教學內容與課外的知識點相連接,由此使課堂上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但在連接課內外知識點時,教師還應該多加留心,確保課內外知識點間存在相互關聯(lián),這樣才能夠使課程開展過程中資源更加豐富,避免出現(xiàn)課程內容過“滿”導致學生學習效率降低。
語文與別的學科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在于它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或者說是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語文的天地最廣闊,語文學習的天地也最廣闊。作為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語文作業(yè)自然也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內容,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應該把其觸角延伸到小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低年級學生,我們提示和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讀書、識字,譬如,在上學或放學回家的路上認讀路牌、店名等,在外出游玩時認讀名勝古跡介紹,在超市購物時,認讀商品包裝說明,和家人一起交流聊天,等等。對中、高年級學生,我們則要求他們回家盡可能每天看新聞,和大人一起說新聞,到大街小巷搜集廣告語、標語等,對聽到或看到的要留心體會,把觀察到的和體驗體會到的隨時寫下來。通過這些形式,語文作業(yè)就由原來的封閉走向開放,語文學習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其他各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就拓展了語文知識面,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币虼私處熞袕娏业馁Y源開發(fā)利用意識,特別是要有努力開發(fā)好自然人文景觀課程資源的意識。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內容為例,在這本教材中,其第六單元內容多圍繞自然風光而展開,如《望天門山》《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等。那么,在對這一單元展開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圍繞這一主題在課外尋找類似文章,像《瓦爾登湖》《徐霞客游記》都是與這一單元教學主題相關的經(jīng)典著作。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將這些不同的文章全部搬上課堂,利用段落間的區(qū)別分析不同作者對待相同或相似主體內容所展開的描述有何不同,在對比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得到對文章更為全面的理解,同時還能夠將不同的表達手法加以學習,這對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其綜合發(fā)展能力而言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同樣,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習作中,也可以利用課內外知識點豐富課堂中的教學資源。這次的習作是寫一篇命題作文——《國寶大熊貓》,大熊貓人見人愛,是我國的國寶。許多學生在電視上或書本上看見過,也有的學生在動物園里見過,通過各種媒體或實際觀察大熊貓,了解它的外觀和生活習性。但需要選擇大熊貓的幾個明顯特點來寫,寫出新意,寫出不同,對部分學生來說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例如,很多學生對大熊貓的外形、生活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問他們大熊貓為什么全身只有黑白兩色,眼睛周圍是一圈黑色,他們就說不出所以然來,都知道大熊貓是保護動物,那么大熊貓為什么會瀕臨滅絕,很多學生對于這些知識都是不太了解的,所以,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能夠給學生補充這些課外知識,將課內的教學內容與課外的知識點相連接,使課堂上的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更有滋有味了。
教師在轉變自身教學觀念、豐富課程中的教學資源后,還可以從教學手段這一方面對課程進行相應的革新,嘗試利用更具創(chuàng)新意識的手段開展教學,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激發(fā)其對課程的參與熱情,這樣就能夠使其更好地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先對本節(jié)課程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之后利用符合文章主題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動開展教學,這樣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中《“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可以事先對教材文本的內容進行相應的分析。本文的主題是通過記敘父母對孩子的不同評價,表現(xiàn)了父母之愛的深沉和寬廣。課堂教學在圍繞父愛與母愛展開的同時,要重視表達方式多利用對話的形式。因此,教師就可以根據(jù)這篇文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同時讓學生自行分組,對文章內容進行情境演繹,如此,學生會更容易將自己代入文章情感之中,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課程的意義,這對其自身綜合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格外重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理論與現(xiàn)實相結合對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舉例子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當下的熱點話題,再結合一些重大的主題,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又可以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這種方法既符合小學語文教學本身的需求,又能讓小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它的實用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舉例是教師在備課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教師要選擇一些有啟發(fā)性和精妙的例句,這樣才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靈感。在教學中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礎。有興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養(yǎng)他們的才氣和靈性。語文教師要兼有學者與詩人的氣質,引導學生去長期地接受優(yōu)質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以情動人,激發(fā)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jù)課型特點,利用電教媒體、直觀教具等形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加深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情感意境等。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確實能夠使課程開展更好地適應當前時代發(fā)展潮流,同時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幫助。但要想切實將這一理念完全融入教學之中,教師還需要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當前課程開展中存在的部分問題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后以之為據(jù),進行相應的課程革新,這樣才能夠順利達成上述教學目的,達到強化課程開展質量與效率、提高學生全面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