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芳
他有家有父母,卻活得像個流浪兒,被人嫌棄,而這一切的起點是多年前未被看見的悲傷。
一個原本正常的孩子成了被人嫌棄的“傻子”
9歲的東東第一次來到咨詢室,是班主任楊老師帶來的。只見他低著頭,雙手絞著衣角,身上的校服油跡斑斑,袖口和褲腳上也都是泥點,離他近一點兒就能聞到一股酸臭味,仿佛幾天沒洗澡。
楊老師讓他跟我打招呼,他沒有說話,抬起頭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就往楊老師身后躲。
由于孩子身上有氣味,楊老師指指一米外的地方,讓他在那里站著。他就乖乖站到那里,兩只手繼續(xù)絞衣角。
很明顯,東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與楊老師溝通后,我梳理了他的基本情況:爸爸患有白癜風,很少出門,也很少管東東。媽媽一個人扛起了家庭重擔,常年在外打工。東東的生活主要由奶奶照顧,但奶奶脾氣不好,經常打罵他。他不愛洗澡,身上總有股怪味,說話有些結巴。同學們都笑話他是個傻子,不跟他玩。
楊老師還提及一件往事:班里轉來一名新生軒軒,有一次分零食給東東吃,從此他一下課就黏著人家,罵都罵不走。軒軒被同學嘲笑“有傻子的味道”,于是不愿意來上學。軒軒媽媽要找東東父母理論,可東東家沒有一個人出面,氣得軒軒媽媽指著東東發(fā)了一通火。
楊老師很無奈:“東東媽媽說,他小時候挺聰明的,說話也不結巴。她拜托我多照顧他,可我也搞不清楚這孩子什么情況?!?/p>
一邊聽楊老師的介紹,我一邊觀察東東。他雖然一直低著頭,可目光并不呆滯,時而會偷偷看一眼老師。當楊老師提到媽媽時,他絞衣角的手明顯更用力了。
東東在學校面對的是嘲笑、指責,回到家,媽媽不在,爸爸不管,又經常被奶奶打罵,他的內心該有多孤獨無靠啊。年幼的他不知道怎么辦,所以,誰對他好,他就黏上誰,黏上了又失去讓他陷入更深的孤獨。
強烈而持久的孤獨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甚至引發(fā)精神焦慮、自傷行為。東東結巴、黏人、怕生人,明顯是已經受到很大影響。
我?guī)е鴸|東來到沙盤室,示意他可以隨意玩。每拿起一個沙具、擺放一個位置,他都要看一下我的反應,小心翼翼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智商沒有問題,卻被人說成傻子,生活上有奶奶照顧,卻總是臟兮兮,東東到底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我對他的父母越來越好奇。
被貼“沒用”標簽,父母也放棄了他
隨著咨詢繼續(xù),東東開始喜歡來這里了,但始終不太愛說話,而且每次還是臟兮兮的。
我給他的家人打電話,邀請他們陪東東一起來,只有奶奶來過一次。奶奶開口就說:“老師,他是個沒用的東西,我什么方法都試過了?!蹦棠踢@么說時,東東緊張地看了我一眼,把頭埋得更低了,生怕我也認為他沒用。
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奶奶看上去不像是個邋遢人。為什么東東卻像個流浪兒呢?
原來,是東東自己不肯洗澡。因為洗澡的事,他和奶奶、媽媽經常發(fā)生沖突。去年,媽媽又生了個小的,奶奶忙于照顧老二,更加懶得管東東了。
爸爸生病,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怎么會又生一個孩子呢?這讓我很疑惑。
有一次,東東在沙盤室失去了往常的自在。他擺了好幾個沙畫,每次都是開頭還好,玩到后面就開始亂搞一通。但是,有一個場景他擺好后一直沒有拆:那是一條馬路,路上有輛汽車,車旁有個女偶拉著行李箱,像是要出遠門。
我問他:“這是媽媽嗎?”
他的眼淚一下就流出來了:“媽媽每次坐汽車出去掙錢,要好久好久才回來。”
這句話,他說得很順暢,一點兒結巴也沒有??磥?,要想解開東東內心的結,關鍵在媽媽。
東東媽媽在外打工回不來,我們改成了視頻咨詢。
咨詢中,媽媽向我抱怨,很害怕接到老師的電話,每次老師找她,無非是東東黏上哪個同學惹了麻煩,或是沒寫作業(yè)拖了班級后腿。她告訴我:“他爸也試過指導他學習,可是沒有用。還有他愛黏人的毛病,我們教過、罵過,甚至打過,可他就是改不掉。去年他爸身體好轉,我們生了二胎?,F在我和他爸都不想管他,也不再指望他?!?/p>
被奶奶說沒用,被爸媽放棄,換誰都會很難受。東東的自卑、不安全感以及黏人,似乎都能解釋得通了。
但是,從媽媽那里我還得到一個重要信息:小時候的東東聰明伶俐,親戚朋友見了都喜歡,可自從6歲那年爺爺去世以后,他變得不愛干凈不洗澡,人也越來越木訥。爺爺突發(fā)腦出血去世,當時家里只有東東在,沒有人知道發(fā)生過什么。
為了解開這個謎,在接下來的咨詢中,我一邊繼續(xù)陪伴和觀察東東,和他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詢關系,一邊試圖了解他與爺爺的關系。
未解決的悲傷,囚住了稚嫩的心靈
隨著咨詢的深入,東東慢慢變得活躍起來,很愿意和我講他的故事,結巴有了好轉。
有一次,東東帶來一塊石頭,是他從最愛去的小樹林里撿回的。我鼓勵他用石頭做沙具。
這天,他做了個小樹林,一棵樹下有個小男孩在玩石子游戲,遠處有片田野,田野上有個爺爺在耕種。他告訴我,爺爺去干農活兒時,就把他放在旁邊的樹蔭下。
這是他第一次主動說起爺爺。
我抓住機會引導他繼續(xù)聊爺爺。他回憶起爺爺經常帶他去樹林里放牛,給他摘果子吃,讓他騎牛,還聊到了洗澡。
“爺爺給你洗澡時會玩游戲嗎?”我繼續(xù)引導他。
誰知,東東聽到這話,忽然就哭了。
原來,那天爺爺給東東邊洗澡邊玩游戲,起身時突發(fā)腦出血,沒救回來。東東偷偷聽到大人說,爺爺是因為太累引發(fā)了腦出血。
“如果不是我洗澡纏著爺爺陪我玩,爺爺就不會累死。”
東東哭得非常傷心。
原來,他以為爺爺的死是自己造成的,一塊心病從此而生。
孩子問題的癥結終于水落石出了:從小缺失父愛母愛的東東在爺爺身上找到了愛和依戀。爺爺的突然離世給他留下了巨大的悲傷,甚至把爺爺的死因歸結于自己,因此對洗澡有了陰影。這份悲傷和自責沒有被及時疏導,以至于積憂成疾,幼小的心靈一直被困其中。
根據依戀理論,因失去至親而長期處于悲傷的孩子容易變得焦慮和退縮,不敢與他人有親密關系,還影響社會能力。
如何幫助東東走出這份悲傷呢?一方面,我經常鼓勵東東和我聊爺爺,幫他疏導郁結于心的悲傷,同時請他的家人多和他說爺爺的趣事,以此讓東東感受到雖然爺爺不在了,但那些美好回憶和對他的愛一直存在。另一方面,我也指導東東的家人多花時間陪伴他,多給他理解和肯定。
慢慢地,東東不再抗拒洗澡,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說話也越來越順暢。有一天,他帶了一束鮮花來感謝并告訴我,他在學校交了一個好朋友。陽光下,我倆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