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侃 李華錫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六條提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教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主義,樹立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為指引,開展家庭教育。
法律單獨提到了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情懷,我覺得非常好。
不少人認為家國情懷這個概念比較寬泛,和家庭教育離得比較遠。其實恰恰相反,我們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家國情懷的,家國情懷要從小培養(yǎng)。
什么樣的人會擁有家國情懷呢?我覺得是有安全感的人。如何讓孩子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呢?
有研究顯示,家長在孩子附近,孩子活動的范圍會比較大。因為家長在身邊,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就容易害怕。所以,家庭給予孩子安全感的核心是陪伴。
家長需要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給孩子講故事、讀書,周末和孩子一起參加休閑活動……在家長的陪伴下,孩子就會有一種依靠感,從而在心理上建立安全感。
另外,如果國家積貧積弱、連年戰(zhàn)爭,國民的溫飽問題都沒辦法解決,安全也自然沒辦法得到保障,孩子就不容易建立安全感,影響孩子家國情懷的建立。
現(xiàn)在我們國富民強、繁榮昌盛,孩子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國家的強大,感受到國家?guī)Ыo自己的安全感。
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愛國愛家,家國情懷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每到國慶假期或重大節(jié)日,孩子們會看升國旗、唱國歌,歌唱和贊美祖國,就是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一個機會。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家國情懷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逐漸培養(yǎng)和形成。
具體怎么做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家長首先應該做到愛國愛家,并通過言談舉止?jié)撘颇貍鬟f給孩子。
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中的精華,給孩子講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故事、紅色故事;讓孩子了解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了解國富民強和民族復興后可以給國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等。
二、家長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可以帶孩子在國內(nèi)旅游參觀,真實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到革命烈士紀念館祭奠英烈,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等。
三、家長要告訴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為社會作貢獻就是最好的愛國愛家。
人生的意義是成就自我,人的貢獻和價值一定是在社會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是人的社會性。培養(yǎng)家國情懷就是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
優(yōu)秀的人會為社會作貢獻,不管貢獻是大是小,只要有貢獻,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存在的價值,社會需要自己,國家需要自己。慢慢地,孩子就會更加愛國愛家,家國情懷也會更加牢固。
家國情懷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所有的心理狀態(tài)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體會到這一點,家長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一部為父母帶娃賦能的法律,那么,父母究竟該如何做,才能既合格又合法呢?本欄目邀請家庭教育領域知名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為父母提供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