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聰
蔡皋被譽為“中國原創(chuàng)圖畫書泰斗”,她的一天是從“接太陽”開始的:清晨6點鐘左右,登上樓頂小花園,與幾百種植物一起真切地感受新的一天生活。澆水、掃地、照料花草蔬菜,有時可得新鮮蔬果,用荷葉包上,再下樓做早餐。
樓頂花園是十幾年前蔡皋與鄰居一起建造的,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固執(zhí)地保有一方綠洲,用這十幾層樓高的空中花園守著一個關于土地與田園的夢。這個夢也多次出現(xiàn)在蔡皋作品中,在畫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以及落英繽紛溪岸的《桃花源的故事》時,在為《寶兒》中的孩子點上藍色眼眸時,在《火城》里畫下一只風箏時……心系土地,守望田園,蔡皋的生命并不單與文學傳統(tǒng)中“避世歸隱”相關,而真切地來自最初的生命體驗,來自她的童年。
見過蔡皋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童真、煙火氣與明亮的智慧在她身上和諧并存,作品與人生互為印證,成就了如今被稱為“長沙好外婆”“寶藏奶奶”的蔡皋。對于這樣的稱呼,她自得其樂:“一個藝術家能有外婆的感覺,這是個好消息?!?/p>
熱愛,人生中最強的成長動力
其實,蔡皋36歲才進入出版行業(yè)。上世紀90年代伊始,國際間的出版交流頻繁。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來訪中國,將圖畫書這一圖書形式介紹給中國的編輯和讀者—蔡皋就是其中一位?;叵肽莻€年代,她說:“那是談起圖畫書,人們眼睛會閃閃發(fā)光的年月?!?/p>
蔡皋看過松居直先生的文章,翻閱過湖南省圖書館的“滋賀文庫”—那里的藏品中,有很多日本孩子簽名贈送給中國孩子的繪本。她一邊看,一邊學著創(chuàng)作、編輯圖畫書,“像學齡前孩子那樣讀書,沒有文字作為拐棍,感受通過讀圖讀懂故事的樂趣”。
她嘗試過多種題材的創(chuàng)作,有像《海的女兒》《李爾王》等世界著名故事以及《我是中國的孩子》等中國當代兒童題材的創(chuàng)作。在摸索學習中,蔡皋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與題材—她最愛的“中國風格”?!陡蓪⒛啊贰痘脑返茸髌肪〔挠谥袊鴤鹘y(tǒng)民間故事,蔡皋探索多重色彩的表達,如用幽深的黑襯托兒童熱烈的紅,在此之前,如此濃烈又充滿對撞的用色很少在中國童書中看到。
1993年,《荒原狐精》(后更名為《寶兒》)獲得第14屆布拉迪斯拉發(fā)國際兒童圖書展(BIB)“金蘋果”獎,成為中國獲此國際獎項的第一人。2001年,在松居直先生的鼓勵下,蔡皋與其合著《桃花源的故事》,蔡皋的名字從此蜚聲國際。
退休后,蔡皋進入創(chuàng)作高峰期,畫圖畫書《花木蘭》《孟姜女》等,創(chuàng)作紙本水粉系列作品《春水》《人與花》等,舉辦《月亮粑粑》《啊,布籽的季節(jié)》等個人主題畫展。2019年,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問世,充滿自然氣息與擁抱一切境遇的清明之心,也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畫家身份之外的散文高手蔡皋。
“許多年來,書寫筆記已是蔡皋的日常,她喜歡以這種‘老派的方式記錄與時間、與自然、與自己的對話。無論是案頭花間,不拘方法材料,寫寫畫畫,都是為了留住當時的種種好心思,不知不覺累積了幾十本筆記、畫本?!眱鹤宇W釉趲椭鷭寢屨砉P記時這樣說。
2020年,樂府文化策劃出版《記得當時年紀小》系列圖畫書,精選自蔡皋創(chuàng)作十幾年卻未曾公開過的經折裝圖畫書。最傳統(tǒng)的水墨畫在經折裝冊頁上,看起來傳統(tǒng)又鄉(xiāng)土,簡單純粹,盈盈一握的小書,冊頁隨指尖一幀一幀在眼前展開,讓人贊嘆:這樣的出版嘗試實在是太先鋒了。2021年,《記得當時年紀小》系列榮獲中國“最美的書”稱號。
蔡皋筆下的圖畫書有著濃厚的中國風格,她果真像一位“外婆”,將影響自己童年的故事、童謠悉數(shù)畫給孩子,就如同幼年時,她的外婆在做家務間隙向她娓娓講述一樣。有人說蔡皋的畫很“土”,這個“土”指的是來自土地的生命力。她用傳統(tǒng)中國的大紅大綠,也用輕輕淺淺的水墨丹青,畫下快要被大眾忘卻的那個民間的中國,記錄下生機勃勃的童年—民間、土地與童年是其作品的核心,也是根源。
《桃花源的故事》是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對質樸農耕文明的回望;《花木蘭》是直面生活艱難的隱忍與堅強;《寶兒》是從黑土地中生長出來的一段精神,強烈的紅與綠像孩子那樣銳聲尖叫,試圖表達出它們的渴望;《孟姜女》有著戲劇舞臺的斗轉星移,有著俗世生活的溫暖與螻蟻人生的悲情,有著坍塌與殘缺的滄桑感喟;《記得當時年紀小》以童年為主線,卻是寫給大人的作品,希望所有走過童年的人不要忘記童年,走過半生,仍舊能夠循著光找到“回家”的路。
童年,一輩子最甜的幸福源泉
蔡皋1946年出生于湖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匱乏的物質生活、身不由己的選擇組成了她的年少青春?!靶液梦矣幸粋€挺好的童年,我的感覺和趣味其實都是童年就給了的。第一口奶、第一本書、第一首兒歌、第一首搖籃曲,我都歷歷在目……”這個挺好的童年中,最重要的人物便是外婆。
外婆帶給蔡皋的是不經意的影響,是清澈豐富的生活本身。外婆有情有致地安排一家人的生活:“春節(jié)祭祖,辦年飯,小孩子則玩羅漢,玩香棍子,香棍子用來做‘毛姑姑;清明則為外公掃墓兼踏青;夏至吃立夏坨(長沙人愛吃的一種用糯米做的小吃);秋至則做‘秋至胡椒;端午包粽子、做雄黃酒、看龍船??傊?,有滋有味,四季分明?!?/p>
外婆每日最主要的事情是帶孩子們一起勞作,勞作之時念歌謠、講故事給孩子們聽。蔡皋姊妹們學會了做活計,也聽了一肚子故事。外婆喜愛看戲、熱愛社交,充滿鄉(xiāng)野智慧。直到今日,這些歌謠與故事都讓蔡皋念念不忘,也構成了她人生和藝術表達的底色。
蔡皋喜愛畫畫,寬松的家庭氛圍成全了她的熱愛:最初拿著床腳下摸找出的木炭在家中門后的粉墻上畫,亂七八糟、黑乎乎的,也沒人念叨,家人親友甚至成為她第一批觀眾。
青少年時代的蔡皋癡迷文學,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被回應的問題,書中的人物給她解答。后來,蔡皋考上長沙第一師范學院。在大學課堂上、在學生運動中、在階級斗爭的洪流里,她學會了很多,比如堅信文學藝術可以軟化堅硬的現(xiàn)實,因此立志當畫家。而在那個時代,想當畫家的思想是被抨擊嘲弄的,但蔡皋不以為意。
憑著自己的熱愛,蔡皋在艱難困頓的年代過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超越那個時代基本生存真實的、向內向上的精神探尋:在文學世界當中看見天上星星的幸福。這些幸福是那么微小,僅僅存在于一個小姑娘的心靈里,又是那樣巨大,將小姑娘拉向了廣闊的世界。在遵從本心之路上,蔡皋不疾不徐地向前走著。
師范學院畢業(yè)后,蔡皋分配到株洲縣文化館工作。一年后,重新分配到農村做教師。人如漂萍的年月,所有青春都被風吹散了,所有確定性也被洪流沖得粉碎。但彼時的蔡皋覺得自己并不孤單,因為她已經遇見了愿與她同往“絕境”的伴侶。孩子們是鮮活的,教師也是一份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蔡皋循著自己遇見的那些難忘的老師的樣貌,在這里扎根6年。
待蔡皋獲得機會進入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回到城市的時候,一雙兒女均已是小學生了。在編輯崗位上,蔡皋為孩子做書、畫書,得了很多獎,但驅動著她繼續(xù)探索的并不是獎項加身,而是她最珍視的童年。
談到后來的成就,蔡皋稱都是水到渠成,她接受并感恩這樣的安排:“每一個地方回想起來,我都覺得它安排得真好,非我所想,非我所思。所以,我的作品里面畫的是自尊、自愛、自覺,然后才有自我超越?!?/p>
人生給予蔡皋的衣衫并不華美,粗布袍子般的生活磨礪著她,忙碌在灶臺間,周旋于大家族的關系,承擔起小家庭的責任。女兒翱子認為媽媽最令她欽佩的是:即便經歷過重重苦難,但并不害怕苦難,她深切地擁抱溝溝壑壑的生活,并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對此,蔡皋表示:“我喜歡溫馨的事物。喜歡的事情就干,不喜歡的如果回避不了,就面對它,讓它成為另一種動力,成全我喜歡的事情。”
家庭,一個人最后的精神掩體
蔡皋與先生蕭沛蒼(著名畫家,曾任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戀愛于下放時期,兩人因畫畫相識相知,并選擇在最苦最看不到未來的下鄉(xiāng)運動中結合。他們因傾慕彼此的才華而相愛,在各自獨立又相互成就的婚姻中相守。
藝術家的生活各式各樣,蔡皋與丈夫蕭沛蒼不僅有相濡以沫的愛,有舉案齊眉的尊重,還有熱氣騰騰的生活。在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里,我們經??梢钥匆娛捙嫔n化身“沛先生”“沛老倌”形象在蔡皋的筆記中飄過。
蔡皋寫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場景:某日陷入回憶,少年時代那些異常珍貴的可愛時刻正在她的腦海中走馬燈似的閃爍:“沛老倌走過來問一句什么什么,我對他揮揮手,不想他進入這種時間。他悻悻然去廚房。半刻拿來一個削好的蘋果,自己在啃一個梨?!愠蕴O果,蘋果好些。他說‘好些是講‘意思好些:梨子是不能切開分吃的。他這樣認真老派,我也就認真享受蘋果的平安恬適,這是此時此刻……”沒有直白的表達,但愛就在這個蘋果里,在每一個這樣的“此時此刻”中。
蔡皋愿意好好地做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她享受著烹飪與食物帶來的樂趣:紅辣椒、青辣椒橫切很好看,一起入菜,顏色鮮艷好看;蔥段橫切,則像一本小書;大蒜根也不必扔掉,涼拌味道最好……在蔡皋的理解中,最好的家庭生活要有煙火氣,要像蒸包子打開鍋蓋的時候,有騰騰熱氣。
談到父母,女兒翱子和兒子睿子不約而同地表示,父母對自己的影響無處不在,給予他們最好的東西是寬厚的尊重與支持,是他們的精神掩體。
翱子時時感念生長在一個非常有愛的家庭,爸爸媽媽用寬松的慢養(yǎng)心態(tài)養(yǎng)育了她和弟弟。她日日所見是父母在讀書、畫畫,有滋有味地生活。直到現(xiàn)在,她總會想起小時候與父母散步回家的路上,言談甚歡的夫婦倆完全忘記背后還有一個女兒,女兒踉蹌奔跑、哭著追父母,以為自己被落下了。
翱子如今是大學藝術系的教師,也是一位圖畫書作家。她覺得自己是懵懵懂懂進入了藝術領域。第一次畫畫,是媽媽在做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她坐在教室后面,跟著其他孩子一起畫;接觸油畫,是她發(fā)現(xiàn)畫油畫的爸爸用的松節(jié)油很好聞,于是跟著爸爸玩了起來。父母從未手把手地教導過她,而是以自己為樣本,給孩子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翱子自然而然地將藝術當作自己的夢想,并一路走到現(xiàn)在。
相比從小就有藝術氣息的姐姐,弟弟睿子認為自己是非常典型的“熊孩子”??吹綃寢尫府嫯嬌硇木闫r,他暗暗發(fā)誓:“長大我才不要干這個!”而現(xiàn)在的睿子是一名圖書設計師,《記得當時年紀小》整套圖書設計都出自他手。命運用奇特的方式引著那個執(zhí)拗的小孩找到了自己的天賦與熱愛。自2014年起,睿子漸漸介入媽媽的圖書設計、展覽策劃工作,“幫媽媽做書是最有意思的事”。
在做了爸爸之后,睿子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母,曾經被寬容的愛滋養(yǎng)過,他說:“現(xiàn)在孩子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但我也希望盡力做到爸爸媽媽為我們做的:雖心有期待,但不強加于人。支持孩子,做他們的精神掩體。”
人人都說蔡皋夫婦有著神仙眷侶般的婚姻生活,一家四口皆為藝術從業(yè)者,兩代人有藝術事業(yè)作為另一種聯(lián)系,有共同的方向和話題,實屬罕見的幸運。而回望這一家人的生活,不難發(fā)現(xiàn),父母不過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而他們唯一教授給孩子的就是生活本身。
拓展閱讀:
作者:馬怡? 繪:翱子
設計:蔡皋
出品:樂府文化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