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子
子城內(nèi),大咖云集。九如巷里,住著張家四姐妹,以及另一位身為泰斗的鄰居;錦帆路邊,住過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你會不會好奇,這些名人之間,會有一張怎樣的社交網(wǎng)呢?
1918年,來自合肥的教育家張冀牖帶著家人們住進了九如巷3號。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難免有不少抽鴉片、賭博等惡習(xí),張冀牖卻潔身自好。他從小嗜書如命,書籍使他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會受到陳舊積習(xí)的沾染影響,遂舉家遷往上海,后又至蘇州。
張冀牖先生有四女,她們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被稱為“最后的名門淑女”。長女張元和,熱愛昆曲,丈夫顧傳玠是名噪一時的昆曲名家;次女張允和,擅詩書格律,丈夫是著名的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三女張兆和文采極好,丈夫是一代文豪沈從文;四女張充和通書法,執(zhí)教于耶魯大學(xué),丈夫傅漢斯是著名的漢學(xué)家。此外張冀牖還有六個兒子,分別是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與張寧和。
張冀牖與張家四姐妹在近現(xiàn)代史中頗有名氣
九如巷4號里,住過張家的大咖鄰居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隔壁鄰居也是一位在書畫界非常有名的大咖。
與九如巷3號相鄰的4號是一棟三進的青磚洋房,旅美收藏家、書畫家,20世紀中國畫收藏領(lǐng)域里的泰斗,被稱為“將中國書畫藝術(shù)推向西方的靈魂人物”的王季遷就住在里面。
王季遷又名王季銓,生于東吳世家,為王鏊第十四代嫡孫。因為家族中常有能書擅畫的雅士,往來的也都是書香門第,家族收藏十分可觀。除了在家中的耳濡目染,王季遷早期曾隨畫家顧麟士習(xí)畫,就讀東吳大學(xué)法律系時又拜名家吳湖帆為師。為自謙,他取“人一能之、己千之”,改名為王己千。
張家與王家的交際,在之后張家兄弟姐妹們的交流中就能看到蛛絲馬跡。張允和曾在1961年寫給弟弟張宗和的信中說:“說起日記,假中能摘錄些昆曲故事,從蘇州家中起,到谷音,青島,南京,昆明……我簡直把許多曲友的名字都忘了,你記不記得九如巷中隔壁王公子,門懸‘王季銓大律師’,東吳法科學(xué)生,現(xiàn)在紐約,是個收藏畫的專家。太太到此后從項馨吾學(xué)曲,夫妻均能畫,亦收徒弟,亦賣畫。”可見這位隔壁鄰居在法律系畢業(yè)后,還是從事了律師行業(yè)作為本職工作。
張允和與王季遷都留居美國,在他鄉(xiāng)相遇,交往也就密切了。她給張宗和的下一封信中寫道:“上星期日項馨吾夫妻、王季銓夫婦(九如巷邊上王公子)都來唱了一天曲子,項的嗓子不大好,笛子吹得很滿,很風(fēng)頭,在美國真是算一把好手了。王季銓是個畫家,鑒賞家,要算第一流了,太太鄭元素以前也是畫家,現(xiàn)在專門替先生裱畫,裝鏡框,兩人氣味極好。我在這里想當初王家求婚事成了,大姐當又是與現(xiàn)在不同?!痹瓉懋斈?,王家還曾向張元和求過婚。想來王季遷生于1906年,張元和生于1907年,兩人的年紀的確十分相當。當然,后來兩人各自都找到了陪伴一生的良伴。
中國書畫收藏家王季遷也曾住過九如巷
1964年12月8日張充和落筆的信中又提及:“前天王季銓(九如巷隔壁王公子)、項馨吾以及我的學(xué)生在我處曲敘一下午,他們見我又做硯臺,又做笛子,又寫字畫畫,便問我:‘你有兩個孩子,這一屋子以及一日三餐如何有工夫做這么多笛子及其他興趣上的事?’我答以:‘惟忙者能樂此,不忙者惟有此不樂也。’因我以此作為休息,否則人即毀了。他們初大笑,后即以為真理。季銓的夫人能唱曲,能畫,就是不能入迷,故在此覺得受不了,精神崩潰,凡所好即迷,寄托就有了,也不管成就,就只是一股勁的向前進,怎能不進步呢。我一輩子打磨不少,可是愈磨愈銳,年齡是到了,可是還心不老?!贝藭r真是他鄉(xiāng)遇故知,還是九如巷的故知。
談及張家四姐妹,很多人了解她們的優(yōu)秀,是來自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的那句:“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由此可知,葉圣陶對張家是十分熟悉的。
葉圣陶先生一家與張家為世交,兩家在蘇州的家距離也不遠。當時張冀牖創(chuàng)辦的蘇州樂益女中開設(shè)了很多新式的課程,如戲劇、美術(shù)、體育等,但同時注重實踐,常組織學(xué)生們外出游覽山水,寫詩作畫,并在校內(nèi)開設(shè)了烹飪、花木等生活實踐課程,培養(yǎng)社會和家庭的實用人才,鍛煉學(xué)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葉圣陶曾受邀在此執(zhí)教,也曾送女兒葉至美入樂益女中讀書。兩家在抗戰(zhàn)時期仍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相互照顧。
同時,葉圣陶與張兆和的丈夫沈從文相識也比較早,20世紀30年代中期,兩人在蘇州相聚時還會相約游覽靈巖山。
抗戰(zhàn)勝利后,張元和與張充和常在上海參加曲會,并與昆曲表演藝術(shù)家俞振飛搭檔演出《白蛇傳》,不少到場名家稱贊不已。觀眾中不乏曲界有識之士、文史名人,葉圣陶也在其中,他帶著家人前來看戲,看完后興奮不已,欣然在日記中記下:“以項馨吾殷震賢之《佳期》,俞振飛張氏姊妹之《斷橋》為佳?!?/p>
葉圣陶與張家是世交
張家搬到九如巷后,皇廢基周邊還十分“空曠”。十多年后,錦帆路才迎來了國學(xué)泰斗——章太炎。
1932年秋,國學(xué)大師金松岑邀章太炎到蘇州講學(xué),并在滄浪亭組織了盛大的歡迎會。章太炎的到來也受到蘇州人的熱烈歡迎。李根源及蘇州著名士紳張一麐見狀,商議在蘇州成立一個講學(xué)團體,遂于1933年成立“蘇州國學(xué)會”,由金松岑主持事務(wù)。
章太炎第二次到蘇州講學(xué),未與夫人湯國棃商量,就決定在蘇州買房子定居。有人向他介紹侍其巷一棟房子,章太炎進去看了看,就與賣家拍板成交。結(jié)果湯國棃一考察,發(fā)現(xiàn)居所旁有一家紡織廠,機器嘈雜之聲終日不絕于耳,不適合居住。當時章太炎的學(xué)生得知錦帆路有房主將遠行,湯國棃就以28000元買了下來。可是侍其巷內(nèi)房子的購買手續(xù)已經(jīng)辦妥,加上房子嘈雜,不宜居住,只得暫時空關(guān)。
1935年9月16日,章氏國學(xué)講習(xí)會正式開講,地點就設(shè)在章太炎在錦帆路的寓所。章氏國學(xué)講習(xí)會開講的時候,學(xué)生不到100人,此后逐漸增加,最多時達到500人之多。在20世紀30年代國家多難、風(fēng)雨飄搖的日子里,錦帆路邊時常傳來吟誦之聲,仿佛是世外桃源。
章太炎寓居蘇州時,林語堂等人到蘇州拜訪。那時章太炎身體欠佳,但仍抽煙不輟。當林語堂等人提到胡適時,章太炎哈哈一笑說:“哲學(xué),胡適之也配談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適之,他連‘根’都沒有。”對于老師晚年的態(tài)度,許多弟子表達了不同意見。魯迅就曾說:“太炎先生雖先前也以革命家現(xiàn)身,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xué)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濒斞高€說:“因為我主張白話,不敢再去見他了?!钡@些并不妨礙魯迅對他的尊敬。
1936年,章太炎去世,蘇州、南京、上海及全國各地到章府吊唁者絡(luò)繹不絕。親自到蘇州來吊唁的有丁惟汾、張繼、段祺瑞。拍發(fā)唁電或派代表到蘇州吊唁的有蔣介石、馮玉祥、張群、張學(xué)良、楊虎城、孫科、于右任、孔祥熙、李烈鈞、唐紹儀等?;ㄈΑ⑼炻?lián)從廳堂一直擺放到大門,連矮墻上的紫藤也掛滿了白花,向這位國學(xué)大師表示最后的尊敬。
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的社交圈里都是﹃頂流﹄
錦帆路邊的章太炎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