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欣 ,蔣夢真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北京 100083
翡翠是原產于中國、緬甸、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一種珍貴寶石,是以硬玉(一種鈉鋁硅酸鹽礦物)為主要組成的多礦物集合體[1]。其材質的美學價值可以分為兩種:顏色美和種質美。翡翠因多變的致色元素或雜質(如:鉻元素產生綠色、錳元素產生紫色、含鐵雜質產生紅色和黃色),可形成綠、紫、黃、紅、白等繽紛的色彩;并由于結構的粗細,產生多變的“種”[2]。有史以來,翡翠因其清透亮澤的色彩和溫潤晶瑩的質地,成為中國人最為喜愛的首飾材料之一,并逐漸成為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
20世紀初期,裝飾藝術運動在西歐火熱進行,珠寶首飾的設計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跨界的趨勢,東方風格成為了一些西方設計師競相采用的元素[3]。翡翠作為一種具有典型東方氣質的材料,再加上其硬度較高(6.5~7.5)、韌性較強的優(yōu)良品質,在這一時期更是受到西方銀匠甚至大牌設計師的特別關注與青睞,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翡翠開始大量盛行于西方珠寶領域[3]。一些產品將翡翠和中國傳統(tǒng)的花鳥圖案與雕刻技術相結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東方的神秘色彩和雍容氣質。世界知名的首飾品牌Cartier和Dior更是早在20世紀初就將翡翠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之中,并塑造出一系列經典的產品[4]。在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中,翡翠材質的應用成為西方視角下中國風格的體現(xiàn),這種類型的翡翠首飾在設計理念、工藝手法乃至創(chuàng)作方式上已經脫離了純粹的中國風格首飾的范疇,而成為了在一定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混合風格首飾[4],同時,它們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出西方設計師對翡翠材質美的獨到理解與把握。藝術是文化的縮影,對裝飾藝術風格首飾中翡翠的應用研究,既有利于對西方視角下中華翡翠文化特征進行探索,也有利于翡翠在國際市場的進一步宣傳推廣。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是一項歐美設計革新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世界博覽會時期法國藝術家吉馬德、貝羅特和德卡等人組成的裝飾藝術家協(xié)會[5],協(xié)會的最初宗旨是向世界展示法國裝飾藝術的發(fā)展。1925年,協(xié)會成員在巴黎舉辦“國際現(xiàn)代工業(yè)和裝飾藝術博覽會”并成功吸引到了商界的目光,使得這種藝術風格得到了初步的發(fā)展[5]。而裝飾藝術運動真正得到流行,是在20世紀30年代晚期到4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之后,這種風格經歷了20年左右的衰落期,隨后又于60年代重新興起,并于80年代迎來了新的盛行時期,并影響了隨后的許多藝術流派。
裝飾藝術風格總體而言呈現(xiàn)出多樣化、現(xiàn)代化的特征。首先,它明顯受到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機械元素以及飛機、電燈、收音機等新發(fā)明的影子均體現(xiàn)在本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其次,它追求異域文化的美感,吸收了來自古埃及、東方以及非洲的設計元素;再者,它在形式上打破常規(guī)設計理念的桎梏,使用大膽的色彩搭配與新材質進行創(chuàng)作;除此之外,裝飾藝術風格還受到立體主義、俄國構成主義、意大利未來主義的影響,簡單的幾何圖形、不規(guī)則線條以及多面體元素得到較為廣泛的運用[6]。
由于強調裝飾化效果,裝飾藝術運動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傳統(tǒng)的設計運動的范疇,主要為社會上層服務,在意識形態(tài)上區(qū)別于現(xiàn)代主義。裝飾藝術運動從材料運用到裝飾動機等都有可以借鑒學習的地方。雖然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它僅僅被視為“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繼續(xù),然而實際上,它全新理念的設計風格、折中主義的立場,已帶給新世紀設計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它將人情化與機械化融為一體的嘗試,更是當今設計研究的重點[7]。
在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下,西方首飾設計主要呈現(xiàn)出造型均衡化、色彩明艷化、材質創(chuàng)新化、文化包容化等特點[8]。
首飾造型均衡化,指的是這一風格的首飾注重幾何感的設計,梯形、矩形、三角形以及風箏形等此前很少使用的元素被充分地運用于首飾設計的領域。與此同時,工業(yè)革命和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也體現(xiàn)于這一時期的首飾造型中,汽車和輪船等造型以線條和對稱的幾何圖形的樣式出現(xiàn),既體現(xiàn)出工業(yè)時代的風貌,也創(chuàng)造出屬于此風格首飾的獨特美感[9]。
首飾色彩明艷化,指的是這一風格的首飾使用飽和度高、對比強烈的色彩,跳出了以往藝術風格對配色的桎梏[10]。20世紀20年代,受到美國“咆哮的20年代”的影響,西方世界對于藝術的表達方式趨向于大膽化與個性化[11],鮮艷的爵士風格圖案與高對比度的法國女士禮服的面料都對此做出了生動的詮釋[12],這一特點也在同期的首飾產品上有所體現(xiàn)。
首飾材質創(chuàng)新化,指的是設計師們不再局限于曾經的貴金屬與寶石搭配的原則,將一些以前很少用到的新材料引入首飾設計。塑料在剛剛出現(xiàn)時,因其多變的色彩和便捷的澆鑄方式,也被視為一種絕佳的裝飾材料,得到廣泛的關注[12]。還有一些設計師將其他材料與寶石、貴金屬混合,以達到豪華的裝飾效果。George Fouquet在此方面是佼佼者,他設計的18k金鉆石彩石鑲嵌琺瑯吊墜(圖1)完美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
首飾文化包容化,指的是裝飾藝術風格首飾的總體格調呈現(xiàn)出容納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的趨勢。20世紀初期,隨著埃及圖坦卡蒙墓發(fā)掘的成功和各種非本土文化傳入歐洲,設計師開始將不同的異域特色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神秘的古埃及文明、狂野的非洲文明及優(yōu)雅的東方文明都成為了他們借鑒的目標[14]。尤其是東方文明,在材質、色彩乃至工藝方面都對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下,一些著名的首飾品牌也設計出了盛極一時的作品。例如,Cartier將眾多顏色迥異的寶石用幾何的形式組合在一起,產生了空前的視覺效果,并通過對寶石的雕琢和排列來表現(xiàn)裝飾藝術風格下的濃郁異域風情[14]。它的“水果錦囊”系列(圖2)便是這一風格的大牌珠寶的代表產品[15]。
圖1 裝飾藝術時期18K金鉆石彩石鑲嵌琺瑯吊墜(設計者:George Fouquet)[13]Fig.1 18K gold enamel pendant with inlaid diamonds and colored gemstones in Art Deco period (designer: George Fouquet)
圖2 裝飾藝術時期Cartier“水果錦囊”(Tutti Frutti)手鏈[16]Fig.2 Cartier's bracelet of "Tutti Frutti" in Art Deco period
雖然翡翠擁有綠色、紫色、紅色和黃色等多種色彩,但是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師們明顯偏愛最具代表性的綠色翡翠,綠色幾乎覆蓋了裝飾藝術運動時期的所有翡翠首飾,其他顏色則極為罕見。這與翡翠最早傳入歐洲時的情況有關,也與綠色在翡翠所有顏色中占有的高比率有緊密的聯(lián)系。翡翠被西班牙人引入歐洲后,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用于治療腰病[17]。直到1863年才由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總結出了現(xiàn)代意義上翡翠的寶石學特征[18]。盡管如此,翡翠和祖母綠同色的形象早已在西方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裝飾藝術運動開創(chuàng)了翡翠大量運用于西方珠寶首飾的先河[3]。綠色,作為翡翠在大眾第一印象中的顏色,便壟斷了這一時期的大部分作品。
中國人欣賞翡翠時將“種水”放在重要的位置,“種水”好的翡翠往往會在市場中有更高的價格。在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中,“種水”則顯得不是那么重要,這源于東西方對翡翠的理解不同:在中國,翡翠承載著人們的道德追求,是“君子德行”的象征,“種水好”的翡翠體現(xiàn)的“德行”較為高尚,因此中國人對翡翠的“種水”要求極高。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師更多地是將翡翠看作一種單純的材質,并不去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再加上西方人以首飾的明亮和厚重感為美,在中國人看來“種水好”的翡翠無法達到這一效果。因此,質地不透明的豆種、糯種翡翠便成為了他們的首選。例如,LACLOCHE FRERES在20世紀上葉推出的翡翠梳妝盒(圖3)就使用豆種的翡翠,使產品呈現(xiàn)出鮮艷又厚實的感覺。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還和裝飾藝術風格的特征有關,這一風格的設計師注重色彩的大膽運用,首飾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撞色搭配的元素[20]。與種水好的翡翠相比,色調更為干脆利落的不透明的豆種、糯種翡翠似乎因為能夠更好呈現(xiàn)出首飾顏色的對比度,而更加受到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師們的青睞。
圖3 LACLOCHE FRERES的翡翠梳妝盒,20世紀20年代[19]Fig.3 LACLOCHE FRERES' jadeite jade compact in the 1920s
在裝飾藝術風格的產品中,翡翠不再僅以單純蛋面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根據(jù)其材料與色澤加以設計與雕刻[3],使之呈現(xiàn)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案。而在這些產品中,設計師對翡翠的雕刻技法區(qū)別于中國本土的玉雕技術,他們講究立體構成學的應用,將點、線、面、體、色彩和空間等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組成新的立體,并強調對比與調和、多樣與統(tǒng)一[21]。
Cartier于20世紀中葉上架的翡翠黃金鉆石套裝(圖4)便是一套典型的具有上述風格的作品。這套首飾旨在描繪一個西方設計師眼中神秘的東方世界。設計師將中國的山水、樓閣、寶塔與神龍的元素體現(xiàn)在首飾設計的創(chuàng)意中,并用黃金和鉆石加以輔飾。值得注意的是,設計師并未按照中國人的審美標準進行選材,而是選用了顏色較為深沉的豆種翡翠,在寶石和金屬之間形成了深色與淺色、冷色與暖色的對比,整個作品莊重沉穩(wěn)、視覺沖擊力較強,與裝飾藝術風格作品大膽的色彩應用理念不謀而合。
圖4 Cartier翡翠黃金鉆石套裝,20世紀中葉[22]Fig.4 Cartier's jewelry set with jadeite jade,gold and diamond in the 1940s~1950s
在西方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對翡翠的處理不拘泥于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技術:西式的爪鑲、群鑲以及采用刻面寶石作為配石的點綴手法被大量運用到這一風格的翡翠飾品中。在這些首飾作品里,翡翠多以主石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作雕刻處理或者僅僅進行拋光與打磨,使其顯現(xiàn)出精致的中國韻味與東方風情[23]。鉆石、紅藍寶石等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寶石作刻面處理并且給翡翠作配,愈發(fā)凸顯翡翠高貴莊嚴的特性。
1929年巴黎珠寶商Mauboussin推出的翡翠花片胸針(圖5)便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設計師選用濃郁的帝王綠色翡翠,將其細致雕刻與拋光處理后,以爪鑲的形式鑲嵌于底座之上。與此同時,底座又使用群鑲的鉆石與埋鑲的黑瑪瑙作為綴飾,使得整體效果光彩奪目,以鉆石的耀眼襯托出翡翠的柔美,形成金剛光澤與玻璃光澤的碰撞、亮白色與翠綠色的對比,這在當時乃至現(xiàn)在都不失為一項大膽的嘗試[24]。
圖5 Mauboussin的翡翠花片胸針,1929年[25]Fig.5 Mauboussin's jadeite jade engraved brooch in 1929
與Mauboussin的翡翠花片胸針相比,Cartier推出的翡翠耳環(huán)(圖6)則使用了更加具有中國本土特征的設計元素:平安扣和中國紅的色調。在大眾眼里,首飾配色直接影響著觀賞者對首飾的感覺[26]。在這件作品中,設計師選用了略微清透的冰糯種翡翠材料,并獨具匠心地用鉆石的點綴和鏤空的手法使得這件首飾在大膽的撞色之余顯現(xiàn)出別樣的亮眼與清新。作為配石的鉆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主石翡翠的氣色,讓首飾的整體效果在簡約中不失奢華與格調。這件作品所運用的西式鑲嵌工藝讓翡翠迸發(fā)出嶄新的活力,這種裝飾手法不僅體現(xiàn)了裝飾藝術風格的包容性與創(chuàng)新性,而且對當今國內與國際市場的輕奢翡翠首飾風格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圖6 Cartier的翡翠耳環(huán),1926年[27]Fig.6 Cartier's jadeite jade earrings in 1926
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大多由簡約的直線、曲線、放射線與幾何圖案相結合而成,并且許多作品通過講究形式上的對稱來營造視覺的平衡感。翡翠往往先被切割成矩形、梨形或者圓形,然后再進行精雕細琢。
在裝飾藝術運動時期,中國的花窗元素受到西方設計師的關注。翡翠與花窗的結合往往出現(xiàn)在胸針的設計中[16]。以一件裝飾藝術風格的配飾(圖7)為例,設計師選用色彩飽和度高的豆種翡翠,將其切割成長方形并進行鏤空處理后裝飾在嵌有白鉆和黑瑪瑙的底座之中,綠色、黑色與白色相結合,給予觀賞者和佩戴者視覺上的層次感與舒適感。首飾整體的形態(tài)和紋路呈現(xiàn)出嚴格的對稱與幾何化處理,使得大膽的色彩與造型因首飾總輪廓的限制被合理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會造成雜亂的效果。這件作品整體的設計理念有張有弛,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與心理層面的愉悅。
圖7 裝飾風格翡翠胸針,20世紀20年代[28]Fig.7 Jadeite jade brooch of Art Deco style in the 1920s
與圖7的翡翠胸針相比,Boucheron于20世紀20年代推出的裝飾風格翡翠胸針(圖8)在形態(tài)上則更為規(guī)整。雖同樣運用了豆種翡翠、鉆石與黑瑪瑙的組合,Boucheron的胸針呈現(xiàn)出更明顯的幾何構型和更嚴格的對稱化處理。在這件作品中,翡翠沒有經過雕刻處理,而是直接以梨形蛋面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對首飾的色彩起到點綴作用,使得作品在整體格調上顯得更為簡約和現(xiàn)代化,同時在色彩的運用上也能夠帶來一定的沖擊力[29]。除此之外,梨形翡翠的排列呈現(xiàn)出放射狀的特點,胸針邊緣以及中心的三角形裝飾則由剛硬的直線組成,以形成曲與直、剛與柔的對比。位于胸針兩側的黑色瑪瑙鑲片與白色的鉆石交相輝映,大膽的配色與形狀選取體現(xiàn)出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師富有冒險精神的設計理念。
綜上可以看出,在這些作品中,翡翠更多是作為一種沒有額外文化意義的寶石材料被應用于首飾的創(chuàng)作中。
圖8 Boucheron的裝飾風格翡翠胸針,20世紀20年代[30]Fig.8 Boucheron's jadeite jade brooch of Art Deco style in the 1920s
裝飾藝術運動時期,翡翠首次在西方首飾中得到大范圍應用。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上說,有一定的進步性,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這一時期,設計師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進步性的“中西結合翡翠首飾”。翡翠作為主材之一,在其中功不可沒,對世界首飾設計風格的多樣化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對東西方首飾文化的交流互動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將翡翠運用到裝飾藝術風格首飾的設計中,是一項具有進步性的舉措。
然而,在中國經歷數(shù)千年沉淀的玉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西方人深刻領悟的。這些西方設計師對翡翠的應用依然停留在較為機械的階段,僅僅將其作為一種單純的寶石材料,而未能完全理解中國人對翡翠之美的評價標準,這導致種水好、色澤佳的上等翡翠在這一時期未能合理地在國際市場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中華玉文化的精髓也未能充分地在國際舞臺得到展現(xiàn)。因此,這些裝飾藝術風格的翡翠首飾在本質上來說只是西方用來豐富自己的多元首飾文化的插曲,主要受眾還是以西方消費者為主[21],在細節(jié)上難以契合中國受眾的情懷。
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從宏觀角度上來看,裝飾藝術風格首飾對翡翠的運用依然是有正面意義的。它啟示著人們,當選用異域風情的材質進行首飾設計時,要將其與本國流行的裝飾手法相結合,才能讓其迸發(fā)出嶄新的活力;在吸收他國優(yōu)秀文化元素的同時,要以深入其文化觀念的角度理解和運用材料,才能使一種材質真正地從靈魂上融入國際市場。這些啟示對推動當代珠寶首飾設計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裝飾藝術風格從萌芽發(fā)展至今,已有約百年的歷史。受其影響的設計師們以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深度的文化包容性,為世界貢獻了一批兼具東西方美感的獨特的翡翠首飾。
在對翡翠的選材方面,這一風格的設計師們選擇以綠色翡翠為主,并且對水頭要求不高,這與中國設計師對翡翠的選材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也體現(xiàn)出東西方對翡翠材質本質理解的差異;在對翡翠材質的處理方面,這些首飾結合中國圖案和西式浮雕技法,結合中國元素和西式鑲嵌工藝,并遵循著裝飾藝術風格幾何形態(tài)的翡翠構圖模式,為世界首飾寶庫增添了光彩的一筆。
雖然在西方視角下創(chuàng)造出的翡翠首飾在選材標準及細節(jié)刻畫上依舊與中國受眾的追求有差異,但是其在元素提取、設計觀念以及色彩搭配方面對當今首飾設計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