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丁兆平
敦煌寶藏中有一則被稱為神仙粥的養(yǎng)生食療粥方, 曾引起醫(yī)學專家的濃厚興趣。 專家考證認為, 由山藥等幾種中藥煮制而成的敦煌神仙粥是我國最早的山藥粥方,具有重要的食療價值。
《敦煌卷子》中記載的神仙粥的做法和吃法如下:
原料:山藥50克,芡實(雞頭米)25克,粳米50克,韭菜籽5~10克。 制作:將生山藥蒸熟,去皮碾碎(或將干山藥搗碎成粉)。 山藥粉、芡實粉與粳米合于一處,慢火煮粥。 待成,加入韭菜籽末攪勻后再略煮一會,即成。
煮神仙粥用到的主要原料是山藥和芡實,這兩種均是可以藥食兩用的珍品,并被《神農本草經(jīng)》等歷代醫(yī)藥學古籍列為補虛益氣的佳品,常服有耳聰目明、健身延年的效果。 粥中還有韭菜籽,其性溫熱,能壯陽固精。 這幾種中藥配合健脾補胃、滋養(yǎng)強身的粳米熬成粥,營養(yǎng)豐富,能治療多種疾病,堪稱養(yǎng)生祛疾的藥膳良方。
以山藥為主的神仙粥具溫熱之性, 有補虛勞的作用,并能益氣、壯陽、止遺,特別適合于因脾腎陽虛氣弱而出現(xiàn)虛勞羸弱、氣短乏力、精神萎靡、泄瀉日久、健忘、遺精等癥的人作為藥膳進行食養(yǎng)食補。
生芡實300克,雞內金150克,面粉750克。 將生芡實、雞內金研末,與面粉和勻,均勻烙成20個餅。 早晚各吃1個。
功效:具有健脾祛濕、消積止瀉的功效,適合于大便溏薄、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勞累后或進食油膩食物后腹瀉加重,同時伴有腹脹、疲倦乏力、飲食不振等癥狀的人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