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添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承制的五集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于2021年8月2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以來,好評如潮。該片由《一諾千鈞》《脫貧攻堅》《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和《關鍵一步》組成,有力地展現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經驗與科學規(guī)律,對實現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深刻啟示,值得深入解讀與精致闡釋。本文認為,這部電視專題片在對第一個百年成就進行視聽書寫時,除了充分運用領袖話語與創(chuàng)新要求引導作品主題,運用典型案例與精準數據進行交叉敘事,運用精辟議論與點睛評說支撐全片結構外,還運用多點拍攝與合理剪輯優(yōu)化傳播形態(tài)。該片創(chuàng)作的獨特手法體現在不但用宏觀闡述與微觀敘事互相觀照、現實與歷史交相輝映;還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既有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場景,又有雄辯的事實和豐富的數據,更有深刻的思辨性、哲理性與啟發(fā)性。
主題是電視專題片的靈魂,是創(chuàng)作者對大量素材經過提煉后,其思想意圖在作品中的集中體現。英國學者霍爾認為,“在視聽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作為編碼的傳播者所組織生產的符號是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而作為解碼者的觀眾則會在已經形成的自我認識的基礎上來破解被傳播的信息”[1]。一般來說,任何電視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都必須有一個鮮明的主題。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都應該以真人真事真情為核心內容。主題的表達方式通常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畫面和解說詞外,也可以用同期聲來表現主題。在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中,創(chuàng)作者多次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來引領主題。圍繞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戰(zhàn)略舉措、焦點難點,習近平總書記都做了深刻論述和專門指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思想引領。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余年以來,已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依然不會辜負歷史和人民,“因為中國共產黨有著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2]。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的歷史敘事和現實評說,始終圍繞“小康是人民的小康”這個創(chuàng)作主題,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熱切期盼,這是因為每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有著密切聯系。
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在第一集《一諾千鈞》的片頭,采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片段:“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xù)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f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雹倭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接著是一組氣勢宏大的航拍鏡頭,解說詞也是從現在進行時切入:“這是2021年的中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高山到大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分享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喜悅……”隨后又以此為由展開敘述。在第二集《脫貧攻堅》中,除了開頭第一句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話“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外,還引用了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上明確提出的“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講話同期聲。這“五個一批”的要求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指明了方向,也為這一集的故事敘述與評說明確了主題?!叭娼ǔ尚】瞪鐣笔橇暯娇倳浀闹甘疽螅?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弊髌芬源藖斫M織和搜集材料,使主題更加鮮明。
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以典型案例與精準數據的交叉敘事,以跳躍式的時空跨越和多角度的影像呈現。片中的理念表達主要通過故事片段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地折射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進步,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大成就,對觀眾來說具有很強的貼近性與共情感。讓貧困地區(qū)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qū)的群眾脫貧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最為繁重和艱巨的任務,這也是貫徹落實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精準脫貧”和“打響脫貧攻堅戰(zhàn)”等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決策部署的現實舉措。
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在第一集《一諾千鈞》中就開宗明義地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更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初心使命和莊嚴的歷史承諾。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的內涵在不斷豐富,標準和要求在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踐行承諾的奮斗目標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實。隨后的四集則重點通過對老百姓身邊故事的客觀講述,以現在時和過去時兩種紀實手法,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程中攻堅克難的決勝壯舉,通過對脫貧攻堅領域的集中報道,直接闡明了創(chuàng)作者的觀點和立場。在介紹易地搬遷、生態(tài)補償、發(fā)展生產、社會保障兜底和發(fā)展教育脫貧等做法的同時,《人民的小康》對遼寧海城發(fā)展南果梨,陜西富平種植柿樹,山東青島“養(yǎng)殖航母”,河南光山養(yǎng)殖麻鴨,浙江安吉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等具體扶貧成果進行了詳細報道,向觀眾說明深度貧困地區(qū)群眾的“脫貧攻堅奔小康”是實在的、具體的,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在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中,選取是講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細微故事,如江蘇泗陽洪澤湖漁民袁剛、劉圓夫婦從以前的“水上漂泊”到如今的“洗腳上岸”、長年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阿布都拉,通過易地搬遷生活狀況明顯好轉。這些事例雖然很小、很細碎,但切切實實地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片中還用一系列可供對比的精準數據來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說服力,如“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是1949年的648倍,1978年的188倍;城鎮(zhèn)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底的39.8平方米;截至2020年度,全國有960多萬貧困群眾搬進了新落成的266萬多套的住房;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就能到達最近醫(yī)療點;100%建制村實現直接通郵”。①國家統計局.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EB/OL].中國經濟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192045121534582&wfr=spider&for=pc.此外還列舉了全國眾多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部隊參與扶貧等事例。
專題片是基于客觀事實之上,“根據某個專門的思想或宣傳主題、某類專門的題材內容等對象進行拍攝創(chuàng)作的視聽作品”[3]。在電視專題片中,故事化敘事一般是對過去時態(tài)的陳述和再現,以避免教條式的灌輸與枯燥化的表達,通過對典型事件、人物等元素的情節(jié)化展示與細節(jié)化刻畫,增強專題片的說服力與藝術感染力?!度嗣竦男】怠冯m然采用的是典型案例與精準數據的交叉敘事,但作品的敘事脈絡非常清晰。首先,通過歷史視角的考察與現實觀照結合的方法,增強了內容的表現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其次,展示的事例涉及全國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從北到南、由西向東,從城市到鄉(xiāng)村,體現出了空間的廣闊性;最后是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又涵蓋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就業(yè)、住房、養(yǎng)老等多個方面,反映出了覆蓋領域的全面性與廣泛性。
專題片創(chuàng)作應該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從百姓生活中挖掘亮點,如此才能使觀眾感同身受與同頻共鳴。通過典型案例和精準數據相結合的手法進行交叉敘事,特征是由點到面、以小見大,可信度高與受歡迎度強。在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中,內容具有很強的貼近性,通過聚焦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等實際需求的變化和提升,用小人物詮釋大道理,用小事情折射大變化,以小視角見證大時代,真正實現了感性講述與理性敘事的高度統一,這也是該片在敘事和說理有機結合方面的創(chuàng)新模式。
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傳播者的最終目標是影響受眾的思想和行為,而專題片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并非通過部分片斷就能完全表達,而是會反映在整部作品之中。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為了兼顧故事性與政論性、觀賞性與教育性,采用敘述、評說和議論等手法,把典型事件、人物代表與所要表達的宏大主題密切結合起來,向觀眾有效傳達了“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的理念。
用精辟議論與點睛評說支撐全片結構,是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創(chuàng)作的又一大特色。該片在表達思想時采用了將觀點與事實交叉顯現的方式,以此來影響和感染觀眾,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在每一集中,既有用畫外音的形式發(fā)表議論,又有對專家學者的現場采訪,由他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進行評說。如第一集《一諾千鈞》中有段非常煽情的畫外音形式的議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這一百年的目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偉大光榮?!钡诙睹撠毠浴分挟嬐庖粜问降淖h論是:“讓14億多中國人民一起奔向小康,共享祖國發(fā)展的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第五集《關鍵一步》中畫外音形式的議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痹谶@一集中,制作者還引用了方志敏烈士于1935年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中對未來中國的憧憬:“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chuàng)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恨?!狈街久舻倪@段話放在這里,讓觀眾觀看時潸然淚下——今天,我們可以告慰方志敏等革命先輩,他們所憧憬、所夢想的美好生活,在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下已經變成了現實。
在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中,專家學者的評說也充分到位,通過他們的解讀與評說,作品所要表達的觀點和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被通俗化與大眾化,黨中央脫貧攻堅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被形象化與路徑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被具體化與可視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全面”與“小康”具有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系,前者強調發(fā)展的協調性、平衡性與可持續(xù)性,覆蓋的區(qū)域和人群更全面;后者要求的則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多向度的幸福感指標。片中專家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發(fā)表了鮮明的觀點,他們的點睛評說讓觀眾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落實在物質生活層面,也反映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包括高質量的教育、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社會安全感以及國人的幸福感等。出鏡的專家學者們都認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科學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經驗,從而為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理論依據和歷史自信。正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艾四林所說:“全面小康覆蓋的區(qū)域要全面,是城鄉(xiāng)區(qū)域共同發(fā)展的小康?!雹侔牧?千年小康 夢圓今朝[EB/OL].國際在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355710455201175&wfr=spider&for=pc.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教授則認為:“精準扶貧就是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又要堅持務實真干的工作方法,同時又要體現一張藍圖繪到底、不解決問題決不收兵這個攻關的決心和意志?!雹诶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之道[EB/OL].北京日報客戶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594267627919014&wfr=sp ider&for=pc.由于專家學者在表達思想觀點時都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因此他們的評說不僅能引發(fā)共鳴,還能提升社會認同感。
為了使所闡述的理念能夠流暢地表達出來,確保作品結構的完整性,電視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講究敘事、議論、評說之間的關聯性與邏輯性。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結構嚴密,呈現內容時注重空間的全覆蓋和時間的跨越對比,為議論和評說積累了豐富的事實基礎。如回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程的縱向敘事,梳理各地區(qū)和不同領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輝煌成就的橫向敘事,立體化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與多維敘事等,都為觀點的闡述提供了扎實論據。在五集正片中,如果說敘述的事實材料是血肉,那么精辟的評論和點睛的評說就是每一集作品的骨架,“血肉”與“骨架”的有機結合,定格了這部作品的優(yōu)質水平。
電視專題片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注重理念傳播,這既離不開大量事實的全面展現,也需要議論與評說。一般來說,電視專題片的敘事結構大多是線性的,這有利于故事的講述,但《人民的小康》涉及的材料橫跨百年,既要濃縮精華,又要對典型事例進行取舍。為了讓段落和布局層次分明,創(chuàng)作者重點用議論和評說作為結構的支撐,讓人耳目一新。作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敘事主題,并根據全片的結構安排進行議論和評說,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傳播力、引導力和感染力。許多網友在看了該片后紛紛在評論區(qū)留言,認為收看這部專題大片,不但對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有了充分了解,在心靈上也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禮。
在電視專題片的敘事過程中,前期要注重拍攝視點,在積累素材時多拍有效鏡頭,把獨特的拍攝視角當作引導觀眾思維方向的主要手段;后期制作要強化編導思維,通過剪輯保持作品敘事的完整性。這都離不開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懊商妗痹緸榻ㄖg語,主要是指裝配和構成。盧米埃爾兄弟發(fā)明電影后,“蒙太奇”在法語中被引申為剪輯的意思。隨著蘇聯電影導演愛森斯坦拍攝的電影《戰(zhàn)艦波將金號》的問世,“蒙太奇”又發(fā)展成為電影中的鏡頭組合理論?!懊商妗睅淼呢S富審美效果不僅反映在電影語言上,也體現在后來的所有視聽作品之中。在如今的一些電視作品的剪輯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①王馨凰.蒙太奇理論下現實主義的美學[J].戲劇之家,2017(08):136.當各種不同景別的畫面組接在一起時,電視專題片能夠產生單個鏡頭無法表達的豐富含義。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對視聽符號不是簡單地濃縮和傳播,而是用多點拍攝與合理剪輯優(yōu)化了作品的傳播形態(tài)。尤其是在拍攝視點多元化基礎上的多景別呈現,以及在畫面合成時的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敘事,使作品的敘事更加流暢,在回望歷史、觀照現實的同時,喚醒了觀眾的集體記憶并傳播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
電視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拍攝既需要在拍攝時滲透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識,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主張和看法,又需要對生活情境進行藝術加工,最終用視聽符號與豐富語言來優(yōu)化傳播形態(tài)。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創(chuàng)作者可以根據作品的要求,大量運用比喻、象征、對比、烘托、聯想等修辭手法。電視專題片的拍攝時空相對自由,可以記錄過去、現在,還可以展示未來,“正由于時空變化比較大,創(chuàng)作者通常是依照表達的需求來選擇材料,不大講究素材的連貫性。”[4]長期以來,電視專題片往往給人一種刻板和嚴肅的印象,可看性不強。因此,創(chuàng)新電視專題片的傳播形態(tài),增強其藝術感染力,追求視聽符號的復合傳播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電視專題片的美學表征既可以體現在內容方面,也可以反映在形態(tài)方面,具有感性形象和理性抽象的綜合性。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片也面臨著如何提升收視率與點擊量的挑戰(zhàn)?!度嗣竦男】怠樊嬅嬲Z言豐富多彩,既有珍貴的歷史資料鏡頭,也有實拍的新鮮畫面,在列舉數據時還采用了直觀的圖表。為了使畫面更具有可看性,該片無論在展示“天眼”探空、“神舟”飛天、高鐵奔馳、長橋遠架等磅礴場景,還是在反映新農村的欣欣向榮、城市的車水馬龍等美輪美奐的畫面時,都采用了氣勢宏大的航拍鏡頭,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生動地畫面詮釋。每一集的片頭可以說是全片典型畫面的集錦,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度嗣竦男】怠返穆犛X語言除了解說、采訪同期聲和現場音響外,還有烘托主題的音樂,從而使作品的藝術性更強。尤其是片中背景音樂和每集的片尾音樂的選用,更是達到了盡心竭力的程度。
音樂是形象化的聽覺傳播符號,在電視專題片中,用好音樂元素能夠為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當然,音樂應該與畫面協調一致,為畫面的敘事服務。藝術性很強的音樂元素在《人民的小康》中的廣泛運用,是一次影視作品利用聽覺傳播符號進行主題烘托的重大突破性嘗試,其效果則是明顯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度嗣竦男】怠芬载S富的視聽語言和獨有的藝術手法描繪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和擔當。直面這樣一幅壯麗畫卷,對觀眾既是一次精神洗禮,也是一次行動感召。在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全國各族人民將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繼續(xù)奮發(fā)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電視專題片《人民的小康》以非常豐富的典型案例、非常精準的數據演算、大量的歷史影像資料和實拍鏡頭,真實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戰(zh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深度展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新風貌、新氣象和新成就。該專題片在講述干部群眾感人故事的同時,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這既是對第一個百年成就的視聽書寫,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yōu)勢的有力說明,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鮮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