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敏
(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眩暈門診,天津 30014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稱“耳石癥”,是由頭部位置變化所誘發(f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短暫性眩暈和眼球不自主震顫為主要特點,常具有自限性,容易反復發(fā)作[1]。耳石復位是臨床治療BPPV的主要方法,該方法操作簡便,效果良好,但復位過程患者配合欠佳,復位后會遺留頭暈等殘余癥狀,且復發(fā)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BPPV在中醫(yī)上可歸屬于“眩暈”范疇,近年來有研究表明[2],中醫(yī)辨證施治在提高BPPV復位治療有效率、減輕復位后遺留癥狀、降低復發(fā)率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诖耍疚膶︶樉寞煼?、中藥敷貼、艾灸、耳穴貼壓、推拿等多種中醫(yī)外治療法輔助治療BPPV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耳石癥的方法。
眩暈病位在耳,反應在腦,“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穴位所歸屬的經脈循行時經過頭部,針刺頭頸部和耳周的相關穴位,能夠疏通頭部氣血經絡從而達到止眩暈的目的[3]。針刺是臨床上治療眩暈病的重要療法之一,該方法操作簡便、安全無副作用?,F(xiàn)代醫(yī)家學者在古人經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多種針刺療法,包括以下幾種:
1.1 毫針針刺
1.1.1 化痰醒腦針刺法 舒?zhèn)サ萚4]選擇120例BPPV患分為兩組,對照組予以單純Epley復位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療法的基礎上加用化痰醒腦針刺法辨證施治,選穴(太陽、百會、頭維、上星、合谷、風池、豐隆、太沖、足三里),均雙側取穴,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化痰醒腦針刺法聯(lián)合Epley復位法可有效改善眩暈癥狀,提高療效。
1.1.2 益清定眩針刺法 田中華等[5]將篩選入組的30例BPPV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行管石手法復位,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益清定眩針刺法治療。取穴百會、太溪、天柱、曲泉穴、申脈、風池,配合辨證取穴,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復發(fā)率、殘余量表評分、復位后殘余癥狀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該項研究表明在BPPV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進行益清定眩針刺法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BPPV復發(fā)率,減少殘余癥狀發(fā)生率。
1.1.3 單純針刺法 李虹等[6]研究認為,中老年BPPV患者出現(xiàn)的復位后殘余頭暈癥狀,多因督脈失調,髓海失養(yǎng)所引起,故在患者行Brandt-Daroff習服訓練基礎上采用針刺印堂、神庭、聽宮、風府、百會、完骨穴治療,結果表明納入針刺治療可明顯縮短患者殘余頭暈的持續(xù)時間。
1.2 頭針療法 暈聽區(qū)位于頭部兩側,其下分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分支,通過針灸等方法刺激暈聽區(qū),從而改善大腦皮層和內耳血液的循環(huán),通過增加供血供氧,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7,8]。祝鵬宇等[9]將對照組BPPV患者采用單純手法復位;觀察組BPPV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針刺暈聽區(qū)療法,主穴取暈聽區(qū)、百會穴及辨證對癥選穴,結果顯示針刺暈聽區(qū)聯(lián)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董永書等[10]將122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予相應的管石復位術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選取百會、風池、太陽穴、暈聽區(qū),采用快捻久留針刺治療,結果顯示快捻久留針刺法聯(lián)合管石復位治療,可減輕BPPV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眩暈殘障量表評分。由此可見,頭針療法治療BPPV的效果確切,值得應用。
1.3 項針療法 項針是一種針刺辨證取穴、風池穴、翳明穴等穴位,通過改善椎-基底動脈及枕動脈、頸內動脈和耳后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有效緩解手法復位后殘余癥狀的療法。張華[11]研究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口服倍他司汀,給予治療組項針針刺供血穴(風池穴直下1.5寸)、風府、翳明、風池穴,配合辨證取穴,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隨訪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證實,項針可以通過改善耳周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耳周神經功能,從而改善BPPV殘余臨床癥狀,且針刺治療無毒副作用,還能預防復發(fā),患者接受程度較高。
1.4 暈痛針療法 杜青等[12]對手法復位后仍殘存頭昏或頭重癥狀的BPPV患者采用“暈痛針”療法,主穴為四神針、雙側太陽穴、印堂穴,配合辯證取穴針刺治療1周后,結果顯示該療法提高了療效,降低了眩暈殘障量表評分。表明暈痛針具有益氣血、開竅提神、止痛止暈之功,可作為減輕BPPV手法復位后殘留癥狀的治療方法。
1.5 眼針針刺療法 姜和等[13]對20例BPPV患者行眼針治療,選擇肝、脾、腎和上焦區(qū)穴、雙側取穴,同時結合觀眼和白睛脈絡診療法,選取絡脈顏色暗淡且走形迂曲的經區(qū),采用框外橫刺法,治療后結果顯示,眼針療法對BPPV患者癥狀、體征、中醫(yī)癥候評分改善效果較好,且總有效率較高。由此可見,眼針療法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而且治療周期短,值得臨床應用。
經絡聯(lián)系臟腑,溝通內外,內臟病變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所屬腧穴上。將藥物貼敷于相應穴位,可被腧穴所在部位皮膚直接吸收,又可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激發(fā)經絡系統(tǒng)的功能,起到糾正臟腑氣血陰陽的偏勝偏衰、活血通絡、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等作用。武婷[14]自擬眩暈貼穴位貼敷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眩暈,眩暈貼藥物有天麻、茯苓、白蒺藜、澤瀉、石決明、鉤藤組成,將其研磨成粉劑,與生姜汁、白醋調制成糊狀,貼于太沖、陰陵泉、內關及足三里等穴,治療后結果表明,該療法療效確切,且中藥敷貼操作簡單,實用性強,安全易行,不僅避免了藥物口服對胃腸的刺激,適用范圍更廣。李杰等[15]將80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穴位貼敷貼膏方劑選擇天麻、半夏、茯苓、石菖蒲、鉤藤、白蒺藜、石決明、澤瀉等中藥,研磨成粉并用白醋和生姜汁調成糊狀,貼敷于內關、陰陵泉、太沖穴,治療1周后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穴位貼敷聯(lián)合手法復位可增強療效,減少復發(fā)。
耳廓可以看作是全身各部位的縮影,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與各臟腑、經絡關系密切。刺激耳穴能夠調治相應的臟腑。楊莉等[16]在臨床研究中對BPPV患者予耳穴腎、皮質下、神門、脾、耳尖貼壓王不留行籽治療4周,結果提示耳穴貼壓能顯著減輕BPPV復位后的殘余頭暈癥狀,尤其對在發(fā)病后2周之內的效果更加顯著。朱千凱等[17]將70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單純手法復位治療,觀察組采用手法復位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結果表明手法復位聯(lián)合耳穴貼壓效果優(yōu)于單純手法復位治療。
4.1 一指禪推拿療法 一指禪推拿療法是作用于頭頸部經絡及穴位,緊推慢移,指力深透力強,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瘀之功。袁海光等[18]對BPPV手法復位后殘留癥狀患者采用一指禪纏揉法治療,結果顯示一禪纏揉法在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留癥狀的時效性方面,有較好的優(yōu)勢。分析認為,一指禪纏揉手法沿頭項膽經、膀胱經循行處操作,能起到平肝息風、醒腦止眩之功效,而作用于督脈及頸夾脊穴,振奮陽氣、營養(yǎng)髓海,及早采用一指禪推拿手法治療,可縮短病程,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殘留癥狀,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4.2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主要作用于頸椎骨關節(jié)及軟組織,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并重塑韌帶、關節(jié)囊及肌肉分布的本體覺感受器,從而改善頭暈癥狀、縮短殘余癥狀持續(xù)時間,達到有效治療作用。孫建峰等[19]將70例BPPV殘余頭暈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治療組運用龍氏正骨推拿治療,手法以揉、拿為主,枕寰及寰樞關節(jié)錯位者用仰頭搖正法,在枕骨嵴、頭半棘肌、多裂肌、胸鎖乳突肌止點、枕下小肌群疼痛區(qū)給予強刺激按揉法,用拇指或掌根順著肌肉走行方向給予推按;對照組給予改良Epley手法復位治療,治療后結果表明相比于改良Epley手法復位治療,龍氏正骨推拿治療BPPV殘余癥狀具有較好療效。
隔姜灸融合了經絡腧穴刺激、艾灸熱力刺激、藥物透皮吸收等的綜合調節(jié)作用,通過艾灸的溫熱效應激活具特異性的腧穴,增強經絡腧穴的疊加和放大效應,加強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強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功效[20]。倪琳斐等[21]研究中,觀察組的BPPV患者先予聽宮穴行隔姜灸,后行手法復位治療,對照組行單一手法復位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隔姜灸不僅療效良好,還能有效減輕手法復位時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溫針灸的作用機理是“借火助陽,開門祛邪,以熱引熱”。透過加熱的針體,由腧穴將火熱直接導入人體,被導入之火熱可通過腧穴、經脈,直接于人體內激發(fā)經氣,促進氣血的運行,溫壯臟腑的陽氣。馮亮等[22]將72例BPPV復位后仍有殘留頭暈癥狀的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溫針灸組給予完骨穴、風池穴行溫針灸治療,西藥組給予甲環(huán)酸倍他司汀口服治療,訓練組給予前庭習服治療,治療2周后,溫針灸組眩暈殘障量表評分降低最明顯,且溫針灸組復發(fā)率低于其他兩組。該項臨床研究證實,溫針灸完骨穴、風池穴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留頭暈癥狀療效顯著。
中藥封包治療是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亦屬《黃帝內經》中“燙”法的范疇,以溫熱類藥物為原材料,外解風邪,能夠去除發(fā)病誘因,緩解癥狀。崔美蓮等[23]研究中,選取對照組BPPV患者給予手法復位治療,觀察組BPPV患者在手法復位的基礎上加以自制中藥封包治療,中藥封包由吳茱萸、花椒、補骨脂、白芥子、葫蘆巴中藥研磨成散劑,放入小布袋中裝好,將中藥封包放入微波爐內高溫加熱2~3 min,溫度達70 ℃~80 ℃,放到患者后頸部用均勻力度來回熱敷,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在治療時間、復位次數(shù)、復發(fā)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中藥封包聯(lián)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的效果確切,可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復發(fā)風險。
中醫(yī)外治法在BPPV的綜合治療中具有操作簡便、副作用小的獨特優(yōu)勢,其種類較多,包括針灸、中藥敷貼、艾灸、耳穴貼壓、推拿、隔姜灸、溫針灸、中藥封包等,同時結合手法復位等綜合治療,能夠減輕患者在手法復位過程中頭暈,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縮短復位時間,減少手法復位次數(shù)及復發(fā)率,使患者能夠真正受益。然而,不同治療方法的選擇還需根據(jù)患者病情狀況辨證施治。目前,相關研究缺乏多中心樣本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積極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試驗,增強廣大學者對于中醫(yī)藥治療BPPV的認識,同時探索多種途徑、多樣模式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