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瑩,李容華,何彥霖,吳苗苗,蔣 晨,王 甍**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神經性耳聾又稱感音神經性耳聾,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耳蝸及聽神經供血不足,營養(yǎng)缺乏或炎性滲出變性,導致內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功能紊亂引起的聽力障礙,甚至聽力下降[1],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耳朵不同程度地進行性聽力障礙,甚至耳聾,伴有低調耳鳴、耳內閉塞或脹滿感等癥狀[2]。造成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內耳病毒感染、累及聽覺傳導通路的炎癥、聽神經病、年齡相關性耳聾幾個方面[3]。因內耳的需氧量較大,而對缺氧的耐力低,供血供氧的不足可使內耳血循環(huán)障礙,導致內耳毛細胞、血管紋、螺旋神經節(jié)、聽神經或聽覺中樞產生永久性損害,故西醫(yī)治療上可選擇擴血管藥、降血黏藥物、激素、高壓氧療等[4],未能特異性地針對內耳的缺血進行干預,未能逆轉內耳損傷。在我國,古代醫(yī)家對耳聾耳鳴的病因病機和治療進行了大量的探索?,F代研究證實,針刺治療確實能改善耳部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增加耳部血供,改善聽力損傷[5]。多項臨床研究[6]證實了針灸治療神經性耳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神經性耳聾即耳聾或耳鳴。耳聾的病因有很多,如勞聾、風聾、虛聾、暴聾、卒聾、久聾、氣聾等,不外乎虛實兩類,實為風、火、痰上擾,蒙蔽耳竅;虛為精、氣、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竅失養(yǎng)。腎藏精氣通于耳,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脈強盛,則耳聞五音。耳部經絡空虛,邪風乘虛而入,阻滯經脈氣血,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于濡養(yǎng)而導致耳竅失用,聽力下降,甚至出現耳鳴、頭暈等[7]。
《內經》言:“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開竅于耳”,“耳為腎之外候”,“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心通竅于耳,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兜は姆ā吩疲骸吧w十二經絡,上絡于耳”。故耳聾耳鳴與五臟、十二經脈皆密切相關?!对∈健吩弧谩胺怖先酥畾馑ィ嗖☆^目昏眩,耳鳴或聾?!薄毒霸廊珪ざQ》曰:“耳聾證,總因氣閉不通耳”,“氣閉者,多因肝膽氣逆,其證非虛非火,或因恚怒,或因憂郁,氣有所結而然”。指出耳聾為肝膽火熱上擾阻滯耳朵的氣血流通,是實火致塞?!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載“耳聾耳腫,乃膽經之為病也”。現代醫(yī)家方震依從經典的學術思想,認為耳聾之實證為肝氣上逆或五臟不和致使氣血瘀阻,耳竅閉塞不通;虛證為脾胃虛弱或腎精虧虛致耳竅失養(yǎng),并擅近取耳周穴位針刺,配合補瀉手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組織細胞缺氧狀況,促進血液與迷路之間的物質交換,使內耳細胞和聽神經得到修復及再生[8]?!妒備洝吩?“耳者心之寄竅,腎氣所通也,腑臟和平,則其竅通而無礙”。劉建教授[9]亦認為,耳聾為“氣閉不通耳”,治則應以“補而透之以啟閉,瀉而通之以開閉或透泄并用”,注重以開通耳道為利耳之法。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言:“邪熱上攻,故耳聾目?!?還提出瘀血致聾之說:“耳孔內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
針刺治療耳聾在我國已有多年經驗,認為“暴聾屬實,久聾屬虛”。早在《內經》即記載了耳聾的針刺方法:“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耵聹,耳無聞也?!倍屑绰爩m、角孫,耳前動脈處的耳門穴,《針灸甲乙經》曰:“耳聾聽宮主之。”通過針刺刺激耳周圍的穴位,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頭竅陰、率谷、完骨、天沖等穴,稱為耳周圍刺法。耳前三穴指耳門、聽宮、聽會,分別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腧穴,此三條經脈循行均“入耳中”,可疏通耳部經絡氣血?,F代醫(yī)學認為,其機制在于刺激耳周局部能直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耳部組織的新陳代謝,阻止毛細胞壞死,提高耳蝸功能及聽中樞皮層誘發(fā)電位波幅[10]。程為平教授采用“耳周圍刺法”治療30例神經性耳聾患者,患者耳鳴、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耳聾患者痊愈了9例,復發(fā)率低,療效顯著[11]。氣血榮于上,則五竅通利。數據分析亦發(fā)現神經性耳聾最常用的前5個穴位均為耳部周圍穴位即聽會、翳風、聽宮、耳門及中渚[12]。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眹乐刂旅@者,取關沖、竅陰穴,耳鳴選中沖?!懊@而不痛者,取手少陽,聾而痛者取足陽明?!倍@實證主要由肝郁化火、風熱上擾清陽、氣滯血瘀阻滯耳絡、肝膽火上擾導致[13]。樊旭教授主張以清瀉肝火、舒暢氣血、宣通耳竅為治療原則,常選取宣通耳竅之聽宮、翳風、外關、中渚為主穴,擇之合谷、太沖、曲池穴位為清熱要穴。合谷、太沖合稱開四關,最擅調氣機逆亂,且合谷疏通經絡最善治頭面部疾患,太沖穴可平肝息風,清熱利濕?!秱浼鼻Ы鹨健分休d:“曲池,主耳痛”。滎主身熱,還可以加用內庭、俠溪以增強療效。并采用繆刺法,調逆行氣血,使其歸于正常[14]。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腧穴,此三條經脈均“入耳中”,“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可遠處選穴,疏通耳部經絡氣血。莊禮興教授認為,針刺少陽經腧穴以調動少陽,使之循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治療因經氣不通所致的耳聾,選用手少陽三焦經之腧穴,中渚,為手少陽經經氣滲灌之處,調節(jié)三焦經氣而疏通耳脈[15]。配合率谷、天沖,疏通少陽經絡、清肝瀉火,兩穴的連線又恰好位于暈聽區(qū),暈聽區(qū)為皮質聽覺中樞的頭皮投影所在,針刺該部位可以改善聽覺中樞血流動力學,從而治療耳鳴耳聾[16]?,F代研究發(fā)現,針刺三焦經輸穴能降低耳蝸基底膜毛細胞的凋亡,增加耳蝸新生血管的形成以保護聽力,改善耳聾的癥狀[17]。李紹榮等[18]認為,耳鳴耳聾患者為上部有熱而下焦腎虛,利用“瀉南補北法”,即對風市穴行瀉法,對腎關(陰陵泉直下1.5寸)行補法,并對風池、聽會使用電針,治療30例神經性耳鳴耳聾患者療效顯著。
對虛證耳聾,多由肝腎虧虛、或脾虛氣陷,致上部耳周精血失養(yǎng)。數據挖掘證明肝腎不足、腎精虧虛或腎虛型耳聾選用頻次最高的配穴依次為太溪、腎俞、關元[19]。脾氣虛弱型主要表現為耳鳴如蟬,持續(xù)不息,四肢倦怠等,田彥林治療脾氣虛弱型耳鳴注重扶本,常配百會升清陽、足三里健脾胃,配合耳周聽宮、聽會穴疏通耳部氣血及投射區(qū)天沖、率谷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取得良好的療效[20]。腹針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達到補脾益氣、疏肝理氣、引氣歸元的效果,并配以患側耳門、聽宮、聽會、風池、完骨、翳風等穴位進行針刺。因腹針更能培本固元,通調一身之氣,對神經性耳鳴耳聾的治療起到“固本”的作用[21]。壯醫(yī)臍內環(huán)穴配合太溪、照海、聽宮、外關等穴常規(guī)針刺亦能改善腎虛型耳聾患者的癥狀[22]。楊氏耳內虛鳴方選用患側聽會,遠端取穴:腎俞、足三里、合谷、太溪。并配合薄氏腹針,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及患側陰都、商曲、大橫以引氣歸元,健脾益氣,補腎益精,或配合溫灸腎俞加強溫通經絡、填精益髓、濡養(yǎng)耳竅之功[23]。薄智云腹針是以神闕布氣為核心,集先天、后天系統于一腹,選腹部穴位更能補腎益精、健脾益氣,調節(jié)臟腑失衡,改善全身氣血輸布[24]。
臨床上根據神經性耳聾的局部氣血經絡不通的病因,在針刺的基礎上加用溫針灸法,該法具有針刺與艾灸的雙重效應,借助艾葉的溫熱之性,有效溫通經絡、活血化瘀,能直接改善內耳的微循環(huán),消除內耳淋巴水腫,以達到改善耳鳴的目的。臨床觀察表明,加用溫針灸治療神經性耳鳴療效確切,患者聽力、耳鳴程度較前明顯改善,且抑郁情緒也得到改善[25]。曹奕[26]觀察了98例耳鳴患者,觀察到溫針灸可加強針刺對內耳局部刺激量,減輕血管內膜水腫,改善血供,從而提高聽力水平。
頭針療法是在大腦皮層相應的頭皮投射區(qū)進行針刺來獲取療效的一種針刺方法。大腦皮層聽覺功能定位于暈聽區(qū),即顳葉外側溝的顳橫回上,針刺此區(qū)域能增強神經反射,改善內耳血液、淋巴循環(huán),緩解內耳迷路水腫,同時疏通經絡,通行氣血,調節(jié)陰陽,促使大腦皮層血管擴張,改善相應耳內供血供氧[27]。馮愛春擅用頭針配合耳周穴位,選用顳后線,由率谷透曲鬢穴,認為頭針能更直接刺激和調節(jié)大腦皮層神經活動,緩解焦慮情緒,對修復聽覺神經功能有積極作用[28]。
穴位注射法更能利用藥物的特性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內耳產生持續(xù)刺激,營養(yǎng)受損聽神經。針刺率谷穴聯合丹參穴位注射治療110例神經性耳聾患者,證明穴位注射能有效減輕患者的耳鳴癥狀、降低耳鳴響度、改善耳聾殘疾程度[29]。加強穴位刺激的還有電針療法,王兵等[30]選取神經性耳鳴耳聾患者105例,觀察電針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針刺組,表明電針更能改善耳部循環(huán),增強耳部神經元的修復。耳周穴位注射甲鈷胺尤其適用于腎虛型神經性耳聾患者,能更好地修復神經元鞘,促進核酸與蛋白質合成,改善細胞代謝,提高神經傳導速度[31]。
皮膚針療法以輕刺激手法叩刺耳廓周圍,叩至局部潮紅,開瀉耳周皮部瘀滯,通導經脈阻塞,并刺激經氣循行耳周,以達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之效。現代醫(yī)學研究亦表明皮膚針叩刺局部組織使之充血、發(fā)熱的同時,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與組織代謝,消除組織水腫,并提高細胞活性,改善神經功能損害,從而恢復神經傳導功能[32]。
針灸治療耳聾耳鳴自古以來積累了許多經驗,結合現代醫(yī)學對神經性耳聾的病理機制,根據中醫(yī)基礎理論進行個體化辨證論治,可充分發(fā)揮中醫(yī)傳統特色療法,療效好,無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