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碩
翻開紫禁城的地圖,在乾清宮東南廊廡有一組名為“上書房”的建筑。其實,此處最初并不叫“上書房”,而是“尚書房”,始建于雍正初年,坐南向北,共五楹。直到道光年間,道光帝才下詔改稱“上書房”,是皇子們平日的讀書之所。乾隆朝后期,由于乾隆帝在位時間長達60 年,故亦有部分皇孫、皇曾孫在上書房讀書學習。
按史料所載,這些生長在深宮禁院里的皇子,也是在年滿6歲之時前往上書房學習,只是,此處的6“歲”是虛歲,相當于今天的5 周歲左右。為皇子授課的老師被稱為“授讀師傅”,由上書房總師傅翰林掌院學士保薦、引薦。被舉薦之人均系品學兼優(yōu)的翰林官,次日由天子親自“面試”,“察其器識端謹者”,則欽點為某位皇子的授讀師傅,作為該名皇子學習的主要負責人。
同時,還會另選一兩位副師傅輔弼正職,謂之“上書房行走”,被選者咸具公輔之望。此外,授皇子清文(滿文)者謂之“塞傅”;授皇子弓馬、蒙古語者曰“諳達”。在上書房中,懸掛有清世宗胤禛的親筆宸翰:“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p>
沖齡入學的皇子們,在卯初(上午5 點整)準時開始讀書,未正二刻(下午2:30 左右)散學。所學之內(nèi)容,既有《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又有《資治通鑒》等編年史書,還包括皇室家訓類的《御制圣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舉凡讀書之時,皇子、皇孫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反復上口后,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在內(nèi)廷進行文化學習的同時,皇帝同樣注重孩子們的騎射教育。每隔五天,皇子們還要在西北郊圓明園內(nèi)學習騎射,以示不忘“國之舊俗”。
由是可知,皇子們的學習以五日為一個周期,循環(huán)往復,鮮有間斷,“實非庶士之家所及也”;唯有在元旦、端陽、中秋、萬壽(皇帝生辰)、自壽(自己生日)才能放假。換言之,每年僅有5 天假期。
一般來說,皇子們在10 歲左右,就要學完《論語》《大學》《孟子》三部經(jīng)典,不僅要倒背如流,還要能理解基本含義,隨時面臨皇帝抽查。這種近乎嚴苛的讀書生涯,并不會因為皇子封爵、分府或婚娶而終止。道光年間的惠端親王綿愉,雖然年將四十兼掌職任,公事完畢后亦照常讀書。再如,咸豐五年,恭親王奕?初解軍機,仍赴上書房讀書。
那么,是不是所有皇子的讀書場所都在上書房呢?答案是否定的。
同治朝初年,小皇帝幼年繼位,開創(chuàng)了在弘德殿啟迪圣學之制。從年齡上看,6 歲的鳳子龍孫通常都應在上書房讀書。然而,咸豐十年(1860 年)八月,英法聯(lián)軍在通州八里橋之戰(zhàn)擊潰了僧格林沁統(tǒng)率的3 萬精騎,兵鋒直指北京,咸豐帝匆忙逃往熱河。次年七月,年僅31 歲的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嗣子載淳繼位。
盡管貴為天子,但小皇帝畢竟年幼,教育問題成了當務之急。原本咸豐帝在世時,已為其獨子載淳選好了授課師傅——“清流領袖”李鴻藻,并召其入京。突如其來的庚申之變,打亂了既定規(guī)劃。李鴻藻只得在熱河避暑山莊講授課業(yè)。
“辛酉政變”之前,戎馬倥傯,加之天子駐蹕熱河行宮,各種規(guī)制較之大內(nèi)稍松。咸豐十一年(1861 年)九月底,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等人合謀,突然對咸豐帝臨終前指定的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八大臣)發(fā)難。政變過后,塵埃落定,兩宮對載淳的教育問題更加重視。
如何妥善解決載淳的讀書場所,成為首要問題。若是請皇帝和同齡的皇親們一起在上書房學習,顯然不合規(guī)制。可是,讓6歲的孩童自己一個人讀書,又缺少學習氛圍。于是,兩宮太后便想了一個折中之策——將弘德殿改為載淳的“御用上書房”,又于宗室之中甄選了惠端親王綿愉之子奕詳、奕詢?yōu)榘樽x。
至同治朝,出于對載淳學業(yè)的考慮,兩宮遂將弘德殿改為“學堂”,以恭親王奕?為首,負責定期稽查載淳的學業(yè)。凡天子讀書的具體事宜,則由惠端親王綿愉專司其職。
同治一朝,陸續(xù)有李鴻藻、祁寯藻、倭仁等博學鴻儒負責講授學業(yè),而翁心存、翁同龢父子二人先后入值弘德殿,被譽為“父子帝師”。在學習內(nèi)容上,弘德殿“擬照上書房規(guī)矩”,不過,在座次上是同治帝御讀案,南面正坐,而師傅共案傍坐,與上書房體制稍異。
作為一名年僅6 歲的孩子,面對如此繁重的課業(yè),以及內(nèi)容相對晦澀的經(jīng)學、史學經(jīng)典,他們能承受得了么?答案顯而易見。
以同治帝為例,從翁同龢的日記中便可見端倪。同治五年(1866 年),彼時已11 歲的載淳,在弘德殿讀書之際,仍時有倦怠,或“精神不聚”,或“戲動”、“多嬉笑”。有鑒于此,在小皇帝最初開蒙之際,師傅們選用的蒙學讀本,并非四書五經(jīng),而是圖文并茂的《帝鑒圖說》,類似今天小孩子的繪本。
《帝鑒圖說》編定于明代,是托孤重臣、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為明神宗朱翊鈞精心打造的一部“兒童繪本”。隆慶六年(1572 年),明穆宗在乾清宮駕崩,年僅10 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登基,是為萬歷帝。為了幼主的教育大計,張居正會同禮部右侍郎馬自強、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呂調(diào)陽等人,共同編撰了這部書籍。
同治帝即位兩個月后,給事中孫楫亦向兩宮太后呈遞《帝鑒圖說》一書。慈禧太后覽之,甚為喜愛,如獲至寶。一方面,將《帝鑒圖說》作為同治帝的日講內(nèi)容。另一方面,慈禧太后自己也從這部“繪本”中汲取養(yǎng)分,提高史學修養(yǎng)。
受《帝鑒圖說》啟發(fā),慈禧太后還命人專門編纂了講述漢、唐以降各代君王,尤其是女主、太后臨朝主政事跡的《治平寶鑒》,作為兩宮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jù)。不僅自己時常召翁同龢等人“隔簾侍講”,還頒旨讓師傅們給同治帝講授《治平寶鑒》,務必使他心悅誠服地接受母后秉政垂簾的事實。
隨著小皇帝年齡的增長,蒙學繪本顯然已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如果天子想要進一步充實自己,閱讀更多的典籍,就要借助文淵閣所藏的《四庫全書》了。
明代亦有“文淵閣”,但其位置眾說紛紜,已不可考。后人今天見到的清代文淵閣,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兩年后竣工落成。文淵閣位于紫禁城東南文華殿之后,是原明代故宮圣濟殿舊址。閣頂覆以黑琉璃瓦,四周為綠琉璃瓦剪邊;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五色之說”,“黑色”象征著“水”,可以起到“以水克火”的寓意。是故,文淵閣在一片黃色琉璃瓦的紫禁城中格外惹眼。
作為紫禁城中唯一一處黑琉璃瓦建筑,乾隆帝下詔營建文淵閣的初衷,主要是為了庋(音guǐ,讀“詭”)藏中國歷史上最大部頭的叢書——《四庫全書》。
文淵閣
《四庫全書》的編纂沿襲了歷代開館修書的文獻整理模式,編撰于乾隆年間。整部《四庫全書》多達7.9 萬余卷,如此皇皇巨著,勢必要修建專門的藏書場所妥善保存,同時還要滿足乾隆帝隨時查閱、信手拈來的需要。
《四庫全書》共被抄錄七部,分儲各處。經(jīng)乾隆帝再三考慮,最終決定在紫禁城、京郊圓明園、熱河避暑山莊以及奉天盛京故宮四地,營造四座皇家藏書樓,賜名文淵、文源、文津和文溯,統(tǒng)稱“內(nèi)廷四閣”(北四閣)。文淵閣的建成時間雖然稍晚,但《四庫全書》抄繕事畢后,最先入藏于此處,故實為七閣之中首座閣書合璧的藏書樓。
《四庫全書》被保存在皇家禁苑,普通儒生士子難以利用。為了滿足自己南巡期間就近查閱叢書的需求,也是為了嘉惠江南士林,乾隆帝下詔將《四庫全書》另抄三部,分庋鎮(zhèn)江、揚州、杭州的三座藏書閣內(nèi),賜名文宗、文匯、文瀾,稱江浙三閣(南三閣)。三閣由典書官管理,讀書人只需前往藏書閣辦理借閱手續(xù),便可利用典籍。
然而,七閣的命運卻與近代以來的戰(zhàn)火相始終,劫難不止。庚申之變(1860 年),英法聯(lián)軍闖入圓明園,縱火劫掠,文源閣和《四庫全書》化為烏有。40 年后,八國聯(lián)軍攻入京城,文淵閣中的部分《四庫全書》亦被搶走。至20 世紀30 年代,日本侵略者將侵略矛頭指向平津,殘存的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與故宮博物院的其他藏品踏上了漫漫南遷之路,輾轉(zhuǎn)上海、四川等地??箲?zhàn)勝利后,文淵閣《四庫全書》先運抵南京,最終被運往臺北,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