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淑敏
“怕”好像歷來是個貶義詞。怕什么?別怕!天不要怕,地不要怕……好像是人生的大境界。
其實人的一生總要怕點什么,這就是中國古代說的“相克”。金木水火土,都有所怕的東西。要是不相克,也就沒有了相生,宇宙不就亂了套?
人小的時候,怕父母。俗話說衣食父母,我的理解就是衣食來自父母。要是父母火了,不給你吃,不給你穿,你就喪失了基本的生存條件,饑寒交迫的活不下去了,還談什么別的?所以父母叫你上學你就得上學校,叫你成績好你就得努力。要是一個人從小對慈愛他的父母沒有畏懼之心,沒有討他們歡喜之心,那這個人長大了,多半要成為不法之徒。
漸漸大起來,就怕老師,怕上級,怕官怕權……總之是怕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人。我想,這不單是一種懦弱,而是弱小動物生存的本能。想我們?nèi)祟惖淖嫦?,不過是些個猴子,雖說腦子還算得上機靈,體力實屬一般。在漫長的動物排行榜上,只能列在中等靠下的位置。假如什么都不怕,早就被老虎獅子大蟒蛇饕餮了。所以“怕”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怕是正常的,不怕卻是需要鍛煉的事。
人須怕法,那是眾人行事的準則。人還須怕天,那是自然界運行的規(guī)律。怕是一個大的框架,在這個范疇里,我們可以自由活動。假如突破了它的邊緣,就成了無法無天之徒,那是人類的廢品。
人有最終的一怕,就是死,因為死去的人都不曾回來告訴我們那邊的情形,所以我們并不確切地知道死亡是怎樣一回事,我們只是盲目地怕著,我們怕的實際是一種未知的狀態(tài)。人們怕死,很大的一部分是怕痛,要說死其實一點兒也不痛,就像在沙灘上曬太陽,暖烘烘的就過去了,怕的人一定少得多。
怕雖有理,卻并非總是有利。怕的直接決策是躲,但躲不過的時候,就只有迎頭而上。古人們所有教誨我們不要怕的語錄,就發(fā)生在這一時刻。民不畏死,何以懼之?將對最大的未知的恐懼置之度外,所有已知的苦難都不在話下,這個人的戰(zhàn)斗力實在不可低估。
但不怕死的人,也仍有一怕,那就是怕自己。死和你作對,只有一次。自己要和你作對,會有無數(shù)次的機會。勝利的時候,它會讓你驕傲;失敗的時候,它誘你氣餒;貧困的時候,它指使你墮落;飽暖的時候,它敦促你放蕩……自己的實質(zhì)是欲望。欲望使我們勇敢,欲望也使我們迷失。
人生的發(fā)展,一是因為愛好,一是因為懼怕。前者,比如音樂,它并沒有更實際的用途,而只是使我們愉悅。那些更實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基本上緣于“怕”。因為害怕冷,人們發(fā)明了衣服,房屋,火爐;因為害怕熱,人們發(fā)明了扇子,草帽,空調(diào)器;因為害怕走路,人們發(fā)明了汽車,火車,飛機;因為害怕病痛,人們發(fā)明了中藥、西藥、X光、B超;因為害怕地球的孤獨,人們向茫茫宇宙進行探索……
害怕實在是讓人類文明,讓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