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平,楊通平,向江*
(1.張家界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2.湖南醫(yī)藥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一種慢性功能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上腹痛、上腹燒灼感、餐后飽脹及早飽感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該病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患病率約為10%~30%[2],在我國的患病率亦在2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3]。雖然FD為非致命性疾病,但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易反復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與生活質量[4]。目前西醫(yī)方面多以抑酸、促胃腸動力、抗焦慮抑郁等對癥治療為主,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存在較高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中醫(yī)藥治療FD療效明顯,且不良反應較少[3,6-8]。
中醫(yī)雖無FD之名,但根據(jù)FD的癥狀,可將該病歸屬于“痞滿”“積滯”“胃脘痛”等范疇,其基本病機多以脾虛為本,氣滯為標,治療則多以健脾和胃,溫中散寒為主[9]。黃芪建中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勞諸不足”的經(jīng)典方劑,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有多項研究顯示,該方治療脾胃氣虛型FD臨床療效顯著[10-13]。因此,探究其分子作用機制十分必要。
網(wǎng)絡藥理學可揭示中藥成分和靶點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機制,為客觀評價和優(yōu)化中藥復方的療效性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同時有助于推動中醫(yī)從經(jīng)驗醫(yī)學向循證醫(yī)學的創(chuàng)新性轉變[14]。分子對接技術可體現(xiàn)藥物成分與靶點之間的結合活性,對所獲得的潛在作用機制進行驗證,為網(wǎng)絡藥理學結果提供一定的客觀依據(jù)。目前,關于黃芪建中湯是通過哪些通路以發(fā)揮治療FD的作用,仍未有相關報道。本研究將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技術,初步探索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分子作用機制,為該方治療FD及后續(xù)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本研究通過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分析平臺(TCMSP,http://tcmspw.com/tcmsp.php),檢索黃芪建中湯的有效活性成分。因該數(shù)據(jù)庫中暫缺“飴糖”的相關成分,亦未在TCMID (http://www.megabionet.org/tcmid/)檢索到,故本研究未將其納入。以口服利用度≥30%,類藥性≥0.18為標準進行篩選;運用UniProt數(shù)據(jù)庫(https://www.uniprot.org/)對靶點基因進行標準化匹配。
運用OMIM數(shù)據(jù)庫(https://www.omim.org/)、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https://genecards.org/)及Drugbank數(shù)據(jù)庫(https://go.drugbank.com/)對FD的相關基因進行檢索,獲取疾病基因與黃芪建中湯的藥物基因的交集靶點;利用Cytoscape 3.7.1繪圖軟件繪制中藥—成分—靶點網(wǎng)絡圖。
將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靶點導入String(https://string-db.org/)數(shù)據(jù)庫,物種設為“Homo Sapiens”,獲取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interaction,PPI)關系;運用Cytoscape 3.7.1軟件構建PPI網(wǎng)絡圖;借助R 4.0.0軟件繪制核心靶點蛋白PPI條形圖。
通過微生信在線繪圖工具(https://www.bioinformatics.com.cn)對黃芪建中湯與FD的交集基因進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對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
選取PPI結果中排名前5的核心靶點蛋白,在PDB數(shù)據(jù)庫(https://www.rcsb.org/)獲取靶點蛋白的結構;利用PyMOL 2.4.0軟件對蛋白去水、切除配體,使用Auto Docks Tools 1.5.6軟件對其進行加氫處理;通過Pubchem數(shù)據(jù)庫(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下載對應活性成分的2D結構。運行AutoDock進行分子對接,借助PyMOL 2.4.0軟件對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以對網(wǎng)絡藥理學結果進行驗證。
將TCMSP數(shù)據(jù)中檢索到的成分進行去重,共得到有效活性成分122種;將UniProt數(shù)據(jù)庫中查詢到的靶點蛋白進行去重,共有248個。各個中藥成分和靶點數(shù)量具體見表1。
表1 中藥—成分—靶點基本信息統(tǒng)計
以“Functional Dyspepsia”為檢索詞,在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中得到2523個靶點,在OMIM數(shù)據(jù)庫中獲得13個,在Drugbank數(shù)據(jù)庫得到2個,經(jīng)去重,最終共得到2533個基因。將FD基因與黃芪建中湯中的基因取交集,相交基因共有155個,具體見圖1。將相關藥物、成分、靶點導入Cytoscape 3.7.1軟件,繪制中藥—成分—靶點網(wǎng)絡圖,共得到378個節(jié)點,3078條邊,見圖2。圖中三角形代表藥物,圓形代表藥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其中深藍色圓形為藥物之間的共有成分),菱形代表靶點基因;圖中圖形大小代表degree值的高低。
在String數(shù)據(jù)庫中導入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相關靶點,設最低要求互動得分為0.4,將其PPI關系以TSV格式文件導出;應用Cytoscape 3.7.1軟件繪制PPI網(wǎng)絡圖,見圖3。圖中圓形的大小和顏色深淺與度值成正相關。利用R 4.0.0軟件作PPI條形圖,按度值排序,排名前5的蛋白分別為蛋白激酶B1(AKT1)、腫瘤蛋白53(TP53)、腫瘤壞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胱天蛋白酶3(CASP3)、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A(VEGFA),具體見圖4。
對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靶點進行GO功能富集分析,如圖5。圖中圖形的顏色與P值功能富集的顯著性密切相關,圖形的大小與功能的靶點數(shù)目成正相關。結果顯示,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機制主要與細胞運動的正向調(diào)控、細胞成分的正向調(diào)控、激素反應及無機物反應有關。對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靶點進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將顯著性排名前15的通路進行結果展示,見圖6。圖中圓形顏色越深,P值功能富集的顯著性越大;圓形越大,該功能富集的靶點數(shù)目越多。由圖可知,黃芪建中湯治療FD主要與脂質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流體剪切應力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晚期糖基化終產(chǎn)物—糖基化終產(chǎn)物受體(AGE-RAGE)通路有關。
將PPI結果中排名前5的核心靶點蛋白(AKT1、TP53、TNF、IL-6、CASP3、VEFGA)與相應的化合物(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芍藥苷、β-谷甾醇、β-胡蘿卜素)進行分子對接。一般認為,結合能<-5kcal/mol時,提示靶點與分子之間結合活性較好。結果顯示,有超過3/4的結合能<-5.0 kcal/mol,表明本研究中靶點與相應成分結合活性較好,網(wǎng)絡藥理學結果較為可靠;其中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芍藥苷、β-谷甾醇可能是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具體見表2。在各種對接方式中,以β-谷甾醇與CASP3結合活性最強,其次是芍藥苷與TNF、芍藥苷與IL-6,對接結果展示圖見圖7。
表2 核心靶點蛋白與活性成分分子對接結合能
根據(jù)分子對接結果可知,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芍藥苷、β-谷甾醇與相應靶點結合活性較好,可能是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研究表明,槲皮素可獨立于一氧化氮途徑,直接通過調(diào)控鉀離子ATP通道而誘導胃腸平滑肌松弛,從而發(fā)揮改善胃腸肌肉運動障礙,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15]。柚皮素可減輕焦慮樣行為障礙,考慮可能與改善線粒體功能,增強外核苷酸酶和乙酰膽堿酯酶活性有關[16]。山奈酚具有較強的抗炎活性,可對抗幽門螺桿菌引起的炎癥反應,考慮可能與該成分能夠下調(diào)促炎因子(TNF-α、IL-1β、IL-8等)的表達以及抑制幽門螺桿菌細胞毒素相關基因A (CagA) 和空泡化細胞毒素A (VacA) 易位有關[17]。芍藥苷具有促胃腸動力的作用,這可能與提高胃促生長素和胃動素水平有關;同時,該成分又可發(fā)揮類似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升高血漿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降低血漿丙二醛及海馬一氧化氮等有關[18]。β-谷甾醇同樣亦可發(fā)揮抗抑郁作用,其機制可能與調(diào)控5-羥色胺、多巴胺及γ氨基丁酸等有關[19];亦有研究表明,但該作用需經(jīng)過酯化衍生化處理,增加脂溶性后才可實現(xiàn)[20]。綜上,以上5個成分可能是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物質基礎。
由PPI結果可知,TP53、IL-6、TNF、AKT1、VEFGA、CASP3為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核心靶點。TP53是目前已知與人類腫瘤發(fā)生相關性最高的抑癌基因,有研究表明該基因多態(tài)性可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發(fā)生胃癌的風險,且與病理分級有關[21]。TNF作為受關注度較高的炎癥因子之一,同樣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嚴重者可致胃黏膜屏障受損,發(fā)展為胃潰瘍[22]。IL-6作為另一重要的炎癥因子,與胃腸功能有一定的相關性。研究表明,IL-6水平與FD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成正相關性,臨床中應重視此指標的檢測[23]。AKT1與組織細胞生長、發(fā)育及存活密切相關,激活后可加速炎癥反應,考慮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另外,該靶點雖有抗抑郁作用[24],但目前仍無黃芪建中湯抗抑郁的相關機制研究。VEGF具有促進神經(jīng)細胞增長、保護神經(jīng)細胞的作用。研究表明VEGF與抗抑郁療效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其水平偏低,抑郁核心癥狀程度越重,可能是潛在的療效指標[25]。CASP3作為細胞凋亡途徑中的關鍵酶,是白芍的作用靶點之一,亦與抗抑郁相關[26],但目前尚需更深層次的研究。經(jīng)分子對接驗證,以上靶點與黃芪建中湯成分結合活性較好,可能在治療FD方面發(fā)揮著主要作用,驗證了網(wǎng)絡藥理學結果的可靠性。
根據(jù)GO功能富集分析可知,黃芪建中湯治療FD主要與細胞運動的正向調(diào)控、細胞成分的正向調(diào)控及激素反應等生物過程有關,體現(xiàn)了其治療過程的多樣性。由KEGG通路富集分析可知,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機制主要與AGE-RAGE通路、流體剪切應力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及脂質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幽門螺桿菌存在密切的關系,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存在幽門螺桿菌,而幽門螺桿菌又可通過增強局部炎癥反應,加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27,28],故臨床中應將抗動脈粥樣硬化與抗幽門螺桿菌協(xié)同治療,齊頭并進,以起到較好的療效。AGEs和RAGE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和內(nèi)皮的損傷密切相關[29],而AGEs又與動脈僵硬度相關,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0];剪切應力是作用于血管腔表面的摩擦阻力,過高或過低均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31,32];脂質代謝紊亂亦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33]。因此,動脈粥樣硬化是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關鍵性機制,而以上3條通路均與動脈粥樣硬化關聯(lián)密切,間接參與FD的發(fā)病,但目前仍無較為直接的相關性研究,今后可嘗試從此通路進一步加深對FD的研究。此外,從中醫(yī)角度亦可解釋以上3條通路與FD的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中醫(yī)病因可歸屬于“虛”“痰”“瘀”[34],氣虛不足以推動津血運行,致津聚為痰,氣機不暢,瘀血阻絡,這與FD“脾虛為本,氣滯為標”的病機極為相似?!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篇》云:“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故以補虛為根本治則,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FD具有一定的中醫(yī)理論依據(jù)。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方法和分子對接技術,初步探討了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分子作用機制。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可能是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芍藥苷、β-谷甾醇,該方可能通過調(diào)控AGERAGE通路、流體剪切應力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及脂質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作用于TP53、IL-6、TNF、AKT1、VEFGA、CASP3等核心靶點,而促胃動力、抗幽門螺桿菌、改善焦慮抑郁狀態(tài),最終發(fā)揮治療FD的作用。因目前關于黃芪建中湯治療FD的相關機制研究較少,本課題組今后將參考網(wǎng)絡藥理學結果,設計相關動物實驗,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