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越
內蒙古清水河縣林業(yè)和草原局
清水河縣209國道陡坡邊坡綠化
清水河縣位于內蒙古高原和山西、陜西黃土高原中間地帶,年平均降水量413.8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2577.2毫米。由于長期受流水的侵蝕切割,高原地貌被破壞,形成地表千溝萬壑、縱橫交錯、波狀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在公路、鐵路、城鎮(zhèn)建設和礦產(chǎn)開采中,形成了很多陡坡邊坡,大部分為土質邊坡,采用植生袋、客土噴播技術恢復植被,具有固定難度大、成本高的缺點,而且植被多為草本植物,穩(wěn)定性和抗逆性差,影響了綠化效果。
近年來,清水河縣采用了陡坡邊坡打孔植苗技術,具有見效快、成本低、植被恢復效果好的特點,廣泛應用于25°~60°的土質陡坡邊坡綠化,營造出了良好的綠化景觀,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生態(tài)、社會效益。
清除作業(yè)坡面雜物及松動巖塊,對坡面轉角處及坡頂?shù)睦饨沁M行修整,使之呈弧形,對綠化坡面進行細致整理,凸出部位要鏟平,坑洼處要用黏土填平,盡可能將坡面整平,保證施工前作業(yè)面的平均凹凸度為10厘米,最大不超過15厘米。
根據(jù)土壤類型及植物的不同,種植孔的孔徑一般為15~20厘米,深30厘米,打孔方向與坡面呈45°角,有利于提高植物成活率。
在坡面畫方格網(wǎng),每個方格邊長30厘米,相鄰緯線的種植點呈梅花狀交錯排列,株行距30厘米。
邊坡綠化應選擇耐干旱、耐瘠薄等抗逆性強的植物種,清水河縣常選擇沙地柏、側柏、地接金葉榆營養(yǎng)杯苗,紫穗槐、檸條一年生苗,以及繡線菊、景天等。苗木規(guī)格一般為苗高30~50厘米,地徑0.5~0.8厘米,根長25厘米以上。
沙地柏、側柏一般選擇春季或雨季栽植,即5月初至8月初;地接金葉榆、紫穗槐、檸條、繡錢菊選擇春秋季栽植;景天選擇6月至7月栽植。
陡坡邊坡一般土壤貧瘠,栽植前要配置營養(yǎng)土,以保證苗木生長所需養(yǎng)分,將農田土與羊糞按照3∶1(體積比)的比例充分混合,再加入適量復合肥。栽植時,先將苗木放入種植孔內,之后填入營養(yǎng)土,孔口頂部保留5~6厘米的空隙,以收集雨雪和澆水,邊填土邊將苗木向上輕輕提一下,使苗木根系舒展,最后將營養(yǎng)土踏實,扶直苗木。栽植后,及時采用噴灌或滴灌方式澆水。為能較快達到綠化效果,栽植密度可適當大一些,沙地柏、側柏、地接金葉榆每孔栽植2~3株,紫穗槐、檸條每孔栽植3~5株,繡錢菊、景天每孔栽植15~20芽。
由于栽植地坡度大,極易形成地表徑流,要采用微噴或滴灌方式澆水。栽植后當天澆水達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以后7~10天澆一次水,直到苗木成活,之后根據(jù)土壤墑情適時澆水。
首先進行土壤肥力診斷,確定施肥種類與施肥量,然后采用綜合施肥的方式,以顆粒肥料撒播或將肥料溶于水后噴灑為宜。應避免在夏季天氣晴朗高溫時噴灑,防止灼傷植物葉片。對較大苗木,可將肥料埋在根部進行穴施,既保證了氮、磷、鉀肥的供應,又能防止微量元素缺乏。同時,還要施用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及土壤生物結構,促進養(yǎng)分的有效利用。
通過割斷匍匐雜草的根莖、在開花季節(jié)剪除雜草的花等方式,并結合水肥管理提高邊坡目標植被的種群優(yōu)勢,控制雜草的種類、數(shù)量與高度。雜草并非全部除掉,應視坡面具體情況(目標群落、景觀效果)而定,適當保留雜草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維護坡面的穩(wěn)定性。
借助林草部門發(fā)布的病蟲害測報信息,加強防治遷飛性農林害蟲,堅持“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對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加強看守防護,防止鳥類、嚙齒動物以及人畜活動對幼苗的破壞。
對邊坡的喬灌木進行修剪時,要根據(jù)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特征,以及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境條件,選擇適宜的修剪時間和修剪方式。邊坡上的植物多為矮生類,可不必修剪,但如果覆蓋不良,可以通過修剪刺激分蘗,提高覆蓋率,增強邊坡的景觀效果。修剪次數(shù)和修剪時間要根據(jù)植物種類和生長時間而定,留茬高度要依據(jù)植物類型、品種及管理水平而定。整形修剪一般在冬季進行,及時清除枯枝病葉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
定期維護坡面,對受雨水沖刷嚴重的坡面進行修補,用黏土或渣石將坑洼處填平夯實,對坡面垃圾和散落石塊進行清理。在適宜的季節(jié),根據(jù)氣候和土壤條件,對缺苗處進行補植、補種,及時澆水、施肥,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清水河縣在造林綠化實踐中,通過推廣應用陡坡邊坡打孔植苗技術,提高了邊坡穩(wěn)定性,營造出了良好的綠化景觀,成為當?shù)匾坏懒聋惖娘L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