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學校 雷其坤
2022全國高考語文北京卷大作文第(1)題
古人說,“學不可以已”,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請以“學習今說”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任選角度談你的思考。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
“學習今說”,簡潔明了:“說”字猶如《師說》之“說”一樣,鮮明地顯示出議論文標題的特征,肯定是要寫議論文;作文要“說”什么呢?“學習”兩字就限定了作文論說的話題。還有“今”字,萬萬不可忽略。標題既不是“學習說”,也不是“學習古今說”,而是“學習今說”,作文就要扣住“今”論學習,也就是要結合現(xiàn)實思考要如何學習,表達對學習的認識和感悟,要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標題前面的導入語,引導考生聯(lián)系教材。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以“學習之道”為主題,其中課文《勸學》開頭便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眴卧獙W習任務之三要求以“‘勸學’新說”為題寫一篇文章。高考作文題扣合教材,激發(fā)考生調動積累,引導考生將中華民族重視學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結合起來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
題目之后還有提示語,這是命題者引導考生打開思路:“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皆可“說”,還有“等”字,學習的其他方面也可“說”。這給了考生充分的自由。
這道作文題平和、樸實,又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入手不難,但要出類拔萃,須有深刻、獨到的思想。
1.比較異同,猶如答題。有人就“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來行文,全文都在回答學習古今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2.老生常談,了無新意。學習要重視積累,要持之以恒,要用心專一……全文論說的,是在《勸學》中就有的,至今已覺不新鮮。
3.面面俱到,蜻蜓點水。一篇短文,論說關于學習的許多方面,但都浮淺得很,不能深入下去,不能給人啟迪。
學習今說
北京市十一學校 雷其坤
“學不可以已”,君子“善假于物”,古今皆然。古往今來,新時代學子,自當與時俱進,繼往開來,不惟遵“積土成山”“鍥而不舍”“用心一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等有益古訓,更須著眼當下,建構致用。
何為建構致用?簡而言之,就是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形成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猶如聯(lián)散珠而成美項鏈,串山楂而制糖葫蘆;又如廚師將各種食材烹飪成美味佳肴,建筑師以鋼筋水泥建造出高樓大廈。
為何建構致用至關重要?大致說來,有如下兩端。一是建構致用能提升學習效率。隨著年歲漸長,學歷遞增,學習成果不斷積累,建構致用就顯得越發(fā)重要。如果任由其在頭腦中零零碎碎或雜亂堆積,則凌亂無序,需要時無法快速提取。只有將相關內容有機關聯(lián),相關知識結構化,方能越學越活,富有成效。二是建構致用能真正體現(xiàn)學習的意義。學習不為裝點門面,而重在解決問題甚至經世致用。融會貫通才能活學活用,建構致用方能生長智慧。閱讀比萬·貝克的小說《風蛇》,明白好奇心的危害,閱讀卡梅隆的演講詞《好奇心的力量》,理解好奇心的積極作用,還可以閱讀費霞的《好奇心的雙刃性》,學會審辨思維。這樣融會建構,能形成對“好奇心”的辯證認識,寫相關作文自然能從容應對。學習而不知建構致用,飽學之士也只是“兩腳書櫥”。
那么,如何有效地建構致用呢?
首先,要強化建構致用的意識。只有充分認識到建構致用的意義,才會在學習中自覺、努力地去追求。文化經典《論語》,因為是語錄體,正如李零所說“雜亂無章,漫無頭緒”。在通讀的基礎上,可就“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賢”“士”“友”“君子”“小人”“中庸”等主題梳理整合,寫成議論性的文章或者學術性的小論文。這樣積極融會建構,不僅有利于文化傳承與理解,而且有助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其次,要勤于思考,掌握建構之道。建構致用并非易事,須下一番功夫。不同文本可相輔相成,形成強化、補充、深化等關聯(lián),或相反相成,形成對立、對比、矛盾等關聯(lián)。學習李清照《夏日絕句》,可以關聯(lián)杜牧《題烏江亭》和王安石《疊題烏江亭》等詩,還可以關聯(lián)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以及《不以成敗論英雄》等文,從而全面認識項羽這個形象,通過審辨思維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建構致用更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王國維摘取佳句而成治學三境界,魯迅塑造人物“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都是建構致用的典范。融會貫通見功力,巧妙建構顯神奇。
第三,要立足現(xiàn)實,聯(lián)系當下。語文教材古詩文占比較大,死讀書、讀死書不合時宜,要讓古詩文“活在當下”才好。學習孟子影響深遠的名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聯(lián)系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思考: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困窘之中,吟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聲,甘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窮亦兼濟天下”的情懷,難能可貴。當今世界,聯(lián)系密切,環(huán)球同此涼熱,難以“獨善其身”。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具有這種“窮亦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新冠疫情暴發(fā),武漢封城,35歲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毅然決然地駕車接送醫(yī)護人員,成為受人敬仰的“平民英雄”。這樣建構致用,體現(xiàn)現(xiàn)實意義。
當然,建構不只是“做加法”,有時也要“做減法”:善于建構,丑樹根可化為藝術品,玉璞中琢磨出和氏璧,大理石雕刻出維納斯……
蜘蛛吐絲妙結網,燕子銜泥巧筑巢。蟲鳥尚且如此,莘莘學子更當致力于建構致用。不會建構致用,學習事倍功半;學會建構致用,學習事半功倍。
現(xiàn)身說法
“學習今說”關鍵是要扣“今”而“說”,體現(xiàn)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想到有學生苦惱:語文學習無邊際,想要提升很困難,有什么妙招?有家長疑惑:孩子讀了不少書,語文成績不突出,這是為什么?竊以為,癥結在于學習中忽視了建構致用;學習重視建構致用是解決問題的良策。那么,何為建構致用?為何建構致用至關重要?如何有效地建構致用?這自然是人們迫切關心的問題。本文就按照“何為”—“為何”—“如何”的思路,分三個層次逐層深入地展開論證,不說空話套話,力求切中肯綮,給人啟迪?!盀楹巍庇址謨蓚€小層次,“如何”則分三個小層次,這樣文章整體就如金字塔一樣穩(wěn)固。為了深入淺出展開說理,在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因果分析等論證方法的基礎上,刻意多處使用比喻論證,增強了議論文的生動性。
學習今說
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二 尹鈺沨
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代在進步,學習途徑也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日新月異,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依然是學習的兩大主要途徑,但具體路徑與方法與傳統(tǒng)已有顯著不同。
讀萬卷書是學習的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書籍不但領域更廣而且來源更多,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發(fā)展使相關方面的書籍數量顯著增多,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突飛猛進,彌補了古代中國對于此方面記載的空白,使書籍涵蓋的領域更加廣泛與全面。除此之外,由于當今世界緊密相連以及翻譯工作的進步,我們能夠更加便利地接觸到來自古今中外的名著,這大大拓寬了書籍來源的渠道,使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面對新時代提供的豐富選擇,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全面閱讀與學習,不給自己設限。新時代需要的是全方位人才,博采眾長的人更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當拓寬視野,對不同領域的書籍都加以學習,在此基礎上再對某一領域深入研究,這樣有利于發(fā)揮知識之間的聯(lián)動作用,發(fā)掘自身的潛力,從而促進學習系統(tǒng)化、整體化,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認知。
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新時代的學習還須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主要包含輸入內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名勝古跡的參觀、對名川大山的游覽等屬于學習的輸入階段,通過身臨其境更深入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從而達到學習的新境界。例如通過參觀國家博物館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了解當時青銅手工制造業(yè)的繁榮與青銅器的禮樂內涵。如今,許多學校開展的游學活動,正是行萬里路的體現(xiàn)。通過引領學生走出書本,走向自然,拓寬課堂的邊界、打破書本學習的局限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完成從感性具體到思維具體的認識飛躍。在經歷了學習的輸入階段后,還應在行萬里路中吧所學用于實踐。在新時代,學習的輸出階段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實踐上,如志愿講解、實踐研究、山區(qū)支教等活動,這些活動有利于在實踐中檢驗學習內容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從而形成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與認識。因此,在讀萬卷書后,應善于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在行萬里路中增長知識,深化學習成果;而非局限于書本,將理論與實際、書籍與現(xiàn)實隔離?!氨颈局髁x”背離了學習的初衷,只有在行萬里路中檢驗并發(fā)展真理,才能步入學習的最高境界。
由此觀之,與往日相比,新時代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 更加豐富的條件,萬卷書的領域更廣、來源更多,同時為行萬里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我們應當抓住機遇并充分利用現(xiàn)有條件,在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中不斷學習與進步。
點評
相對于絕大部分就學習“有字之書”而立論的作文而言,本文的亮點在于視野宏大,將學習“有字之書”與學習“無字之書”結合起來思考,立論高遠而有現(xiàn)實意義。作者認為,學習有“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兩大途徑,行萬里路又分輸入內化與親身實踐兩個方面,強調學子應當抓住機遇并充分利用現(xiàn)有條件,在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中不斷學習與進步,給人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