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然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制造火箭所需的許多精密部件都沒有相應的工業(yè)制造支持,在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下,也不可能從國外引進,研究人員便到圖書館找資料,跑科研單位請教,下工廠實地考察,到物資部門了解材料品種規(guī)格等,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制造。有時甚至“土法上馬”,因陋就簡,如“T-7M”火箭采用的爆破薄膜銑削深度公差要控制在0.005毫米以內,當時的機械加工條件無法實現(xiàn),兩位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姑娘便靠手工制作,經過近千次試驗后終于達到了設計要求。此外,用小臺鐘改裝成延時裝置,控制爆炸螺栓的點火時間;把小燈泡敲碎,取其鎢絲裹上硝化棉制成點火裝置等,諸如此類“土發(fā)明”屢見不鮮。土歸土,但科研工作者們嚴格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通過充分的試驗來驗證了其可靠性。用錢學森的話說就是“用不十分可靠的元件做出非??煽康南到y(tǒng)”。
場地設置也頗費周折。沒有發(fā)動機燃料系統(tǒng)實驗室,總工程師王希季找遍設計院的每一個角落,最后選中了廁所門前約5平方米的小天井,在那里搭起了液流試驗臺,測試室則就近由廁所改裝而成?;鸺l(fā)動機試車有高壓氣、有毒氣體、高溫火焰,時刻存在爆炸、中毒和起火的危險,副院長楊南生便找到一座當年侵華日軍廢棄的舊碉堡。寒冬臘月,科技人員搬磚砌墻當“泥瓦匠”,利用碉堡的夾道建成了一個防爆、防毒和防火的發(fā)動機試車臺。
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自己設計研制的液體火箭終于豎立在了上海遠郊一個20米高的發(fā)射架上。借來一臺50千瓦的發(fā)電機,四周用蘆席一圍,頂上再蓋一張油布篷,就成了“發(fā)電站”。“發(fā)電站”離發(fā)射架和“指揮所”有100多米,中間橫著一條漂著死魚與枯枝敗葉的小河,來不及架設通信線路,沒有擴音器,也沒有步話機,發(fā)射場總指揮下達命令,只能扯著嗓門大喊,或使勁揮動手臂打啞語。給火箭加注推進劑時,沒有專用加注設備,只好用自行車的打氣筒做壓力源;沒有自動的監(jiān)測定向天線,就靠幾個人用手轉動天線去跟蹤火箭。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隨著一聲令下,火箭騰空而起,在8000米的高空留下了中國火箭史上里程碑式的一筆。
1960年5月28日,上海延安西路200號錦江小禮堂,毛澤東在視察了“T-7M”探空火箭實物后稱贊說:“8公里,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呀!”“我們要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隨后短短幾年時間里,從更先進的T-7火箭成功升空,到載有雌雄兩只小狗的生物試驗火箭完成高空往返,中國的火箭研制自力更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
(摘自《文史博覽》2021年第4期,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