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紅
(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fā)展,建設數字中國”,并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2021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
我國老齡人口日益龐大,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達到2.5億,占全國人口的18.70%。隨著老年人口持續(xù)增長及智能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老年人在信息技術方面面臨的“數字鴻溝”越來越大,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和擁抱數字生活,成為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也是關系到社會治理、保障民生的重大課題。
(1)“社會支持”理論。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個體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的應對來自各種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來自政府、社會機構、民間組織、志愿者團體的支持屬于正式支持網絡,另一方面,來自家庭子女、親戚、朋友的支持屬于非正式支持網絡。
(2)“數字鴻溝”理論?!皵底著櫆希―igital Divide)”,是指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qū)、行業(yè)、企業(yè)、社區(qū)之間,由于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差別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貧富進一步兩極分化的趨勢。“數字鴻溝”這一概念最早見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一些媒體報道和政府公告中,主要是指技術接入擁有者和技術接入缺乏者之間的差距。這一理論強調不同的社會群體對互聯(lián)網的可及性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
隨著技術進步和數字化進程加速,以智能化、數字化為主要形態(tài)的科技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社會文化,帶來方便的同時,但是也給老年人在出行、購物、人際交往等方面帶來了數字壁壘。
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網民規(guī)模達1.19億。但在這些老人中只有20%的老年人能夠上網搜索查找信息,有23%的老年人可以通過APP購買生活用品。2020年至今,通過社會各方努力,只有30%的老年人能夠獨立完成出示健康碼、行程碼的操作,能夠相對嫻熟地使用手機完成掃描查驗的疫情防控操作。
(3)社會支持視角下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我國社會傳統(tǒng)的“9073”養(yǎng)老格局,即90%居家養(yǎng)老,7%社區(qū)養(yǎng)老,3%機構養(yǎng)老。當前數字化時代和老齡化時代交疊,老年人面對信息化的挑戰(zhàn)被迫不得不學習新媒體技能以融入當前的數字生活。老年群體 “數字鴻溝”的本質即數字社會代溝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年群體退休后因為社會參與度下降、價值感降低等因素 ,導致老年群體“數字鴻溝”問題越來越嚴重。
智能技術發(fā)展與老齡化發(fā)展不協(xié)調,在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推進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和障礙,老年群體使用數字技術的痛點和難點。
在老年幫扶體系中存在著支持保障不健全的問題。 政府作為正式的支持系統(tǒng),在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過程中應擔負起主要職責,政府作為主導機構,需要在財政資金、地方法規(guī)等方面,給出相應的配套支持政策,但是目前還不健全不配套,導致智慧助老跨越“數字鴻溝”的幫扶行動落實不夠協(xié)同、執(zhí)行效果不理想。
老年幫扶體系中還沒有實現數據的共建和共享。在老年幫扶體系中存在信息孤島,數據共享難,智慧養(yǎng)老服務痛點亟待突破。政校企社多方協(xié)作,需要建立數據平臺,共享培訓數據和資源,將更多老人與養(yǎng)老組織鏈接起來,將線上和線下的資源進行鏈接,幫扶過程中實現數據信息共享,為社區(qū)、學校、企業(yè)等基層治理機構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
老年幫扶體系中,“政校企社”四方協(xié)作未形成合力。 目前主要依托老年大學開設的老年課程,存在服務渠道單一和受眾覆蓋面窄問題,還存在著課程資源建設無法共建共享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老年數字教育的推廣和實施,迫切需要政府、學校、企業(yè)、社區(qū)四方協(xié)作形成合力。其中社區(qū)作為社會支持網絡的基本單位和社會支持資源的主要集聚地,社區(qū)需要在“政校企社”多方合作跨越老年群體數字鴻溝中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智能技術在健康和養(yǎng)老領域的應用需要社會系統(tǒng)的支撐。在數字社會融入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如表1所示。
表1 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
各級政策法規(guī),對保障老年群體平等地享有參與互聯(lián)網的權利,對彌合老年群體數字鴻溝起到了積極顯著的作用。
社會支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正式的社會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前者指來自政府、社會正式組織的各種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門,如各級社會保障和民政部門,以及準行政部門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實施。社會各界更要關注老年人數字社會代溝問題。在增強老年人數字生存能力教育,積極跟進老年人適應數字生活的適網教育。
政府應該推動各級部門、學校、企業(yè)、社區(qū)等社會組織之間加強合作,積極推動多元協(xié)同,在各級老齡委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作用,將實施“智慧助老”行動納入政府相關部門考核方案。推動社會組織與企業(yè)的合作,積極探索“公益+商業(yè)”助老新模式。聚焦社區(qū)老人群體的實際需求來提供助老服務,將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列為老年再教育的重點內容,多層面、多形式開展老年人的智能技術教育培訓,做到精準幫扶老年群體提供數字化應用技能。
將智能技術運用相關內容納入老年大學、社區(qū)老年學習點等的學習課程,組織各類教育機構針對老年人研發(fā)新媒體課程體系,把“老年智能化技術應用”作為社區(qū)教育課程建設的重點任務。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服務事項,制作簡易使用手冊和視頻教程。鼓勵更多的老年人家人參與教學指導,制定家庭“數字反哺”計劃,讓更多老年人也能成為“數字化生活 ”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開展針對老年智慧幫扶的專項志愿服務,在政務便民、醫(yī)療衛(wèi)生、金融服務、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行業(yè)服務場所設立老年群體志愿服務崗,組織社區(qū)志愿服務工作者開展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技術培訓;組織涉老相關社會團體、志愿服務組織等,以智能技術運用培訓為主題開展面向老年人的專項志愿服務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智能技術培訓的覆蓋面。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的作用,倡導全社會推動、關注、參與“智慧助老”行動。
建立和完善五大體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智慧養(yǎng)老幫扶通道,真正做到智慧助老服務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多舉措幫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會。
一是建立幫扶網絡體系。由市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社區(qū)、居民小組的四級幫扶網絡體系。打通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智慧養(yǎng)老幫扶通道。二是建立政策保障體系。鼓勵政府,擴大智慧助老的覆蓋面。將有使用智能手機基礎的與沒有基礎的老年人結成學習伙伴,通過同伴之間手把手教學和通過體驗學習的教學方式,動員運用智能技術能力較強的老年人帶動、幫助、培訓其他老年人,提高有意愿的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三是建立資源共享體系,進行資源共建共享。社會支持網絡工作模式的運作必然涉及到社會資源的占有和使用問題。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激勵政策,調動學校、企業(yè)、社區(qū)的積極性,共同構建多種形式的智慧助老學習資源庫。四是建立志愿者服務體系。以學校、企業(yè)、社區(qū)三方志愿者緊密合作,在政府的協(xié)調支持下,統(tǒng)一組建志愿者服務團隊。五是建立老年群體困難求助體系,開展技能培訓志愿服務。
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全民關心落實”的指導方針指引下,落實政府主體責任,整合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服務渠道,為老年群體融入信息時代提供社會支持。基于數字鴻溝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社會各界更要關注老年人數字社會代溝問題。以信息化技術創(chuàng)新養(yǎng)老服務模式,信息化賦能養(yǎng)老服務管理新模式,探索“互聯(lián)網+養(yǎng)老”建立養(yǎng)老服務新模式。在增強老年人數字生存能力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探求各類社會支持變量與老年人使用互聯(lián)網的相關性,創(chuàng)新性地從社會支持的視角對老年人數字鴻溝展開研究,以期促進智能技術在老年人中的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