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宗
1988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蕭克將軍的《浴血羅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作為開國上將,蕭克同時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和八一南昌起義,是紅軍高級將領,而《浴血羅霄》更讓他成為唯一一個寫過長篇小說并獲茅盾文學獎的開國將軍。
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中,能詩善書的蕭克的確可以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將,能文能武,正如海倫·斯諾在《中國老一輩革命家(自傳)》中所評價的那般:和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一樣,蕭克是中國人所稱的“軍人學者”。蕭克在書法藝術方面,也有特別的興趣,甚至還曾仰仗著一手好字糊口度日:1927年蕭克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遭到伏擊后,部隊潰散,他流落到廣州時已身無分文。為了生存和找到黨組織,蕭克就在一個老先生的賣字攤子上留了下來,鋪紙磨墨,偶爾也寫上幾筆,解決了生計問題。
對文學創(chuàng)作,蕭克一直非常感興趣。他并不把文學創(chuàng)作看得很神秘,一生都喜愛著這件事,只不過公務繁忙,偶有“事太多”與“時間少”的感慨罷了。
即使是喜愛文學的人,下決心寫一部長篇小說,也并非常見,更何況是一位戎馬倥傯的部隊領導。真正促使蕭克寫作《浴血羅霄》的,是一本蘇聯小說。西安事變后,蕭克讀到了亞歷山大·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這本書1931年由曹靖華翻譯為中文,魯迅為譯本做了序,稱贊它是“鮮艷的鐵一般的鮮花”?!惰F流》中俄國工農武裝的故事及塑造的紅軍指戰(zhàn)員的英雄形象,令蕭克激動不已。行軍路上,“放眼黃土高原,追思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他感到心潮起伏: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比俄國大,時間比俄國長,影響也更深遠。他經歷的戰(zhàn)爭,遠比《鐵流》里的要復雜和精彩得多。應該有人記錄下這一切,寫出中國的《鐵流》。
蕭克決定自己寫。經過構思,他準備以第四次“反圍剿”時期羅霄山脈紅軍一支小游擊隊伍成長的歷程為故事主線,以展現中國革命力量的興起?!捌咂呤伦儭鼻埃呀涢_始動筆。他平常極少參加其他娛樂活動,擠出不多的時間來用于寫作。有時戰(zhàn)事繁忙,小說創(chuàng)作也不得不中斷。遇到部隊短暫的休整,他就又重新執(zhí)起筆來,每天晚飯后,“在小飯桌上點一支洋蠟,放一摞白紙,一寫就到深夜”。關向應政委打趣地說:“老蕭,你要不當兵,準會去搞文藝工作。”
不久后,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蕭克也作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來到了平西馬欄村,在齋堂組建了冀熱察挺進軍??谷諔?zhàn)爭年代,除了打仗、反掃蕩、軍隊建設,還有政權建設和群眾工作,一位司令員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寫作的時間一般還是在夜晚,或是躲飛機的時候。
那時,日寇設在北京的航空學校,以平西作為演練目標,常常來轟炸射擊。每到防空襲的時候,蕭克就搬上個小凳子,朝村外的山坡上邊一坐,就開始寫作了。當時躲敵機沒有像樣的防空洞,多是在老鄉(xiāng)挖煤的洞子里。蕭克在后記中回憶道:“這時,無論飛機怎么飛來飛去,都影響不了我的思路?!薄对⊙_霄》的初稿,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在煤洞子里,蕭克用了兩年多業(yè)余的時間寫成的。
小說初稿暫定名為《羅霄軍》,有40萬字。隨后的四五年里,蕭克又先后作了多次慎重修改,但他還是對自己業(yè)余時間急就的作品感到不太滿意,即使很多人好奇,他也沒有拿出來示人。
作家馬加曾生動地記述過抗戰(zhàn)時期蕭克在馬欄的畫面:蕭克指揮著“平西”“平北”“冀東”三個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但他并不顯得疲憊或者匆忙,他用掌握部隊的技術掌管自己的時間。不做無聊的消遣,不說一句閑話,不吃零嘴(幫助思考的當地特產海棠果是例外)。他也能抽出時間去看小說,桌頭放著《鐵流》《紅樓夢》《被開墾的處女地》一類作品。在馬加的描述中,蕭克對自己的作品表示了“非常的謙遜”,他對《鐵流》卻稱贊不已,認為“那是無產階級斗爭的史詩”。
時任《晉察冀日報》主編的鄧拓是蕭克小說初稿的第一個讀者,他讀后對蕭克說,還可以再充實一些,不怕內容多,多了可以刪。蕭克虛心聽取了意見,又做了兩次修改。
1985年底,蕭克從繁忙的一線退下來,這才下決心再次修改這部書,準備出版。從開筆到出版,歷經了許多波折,半個世紀過去了,蕭克也從一個29歲的青年成為81歲的老人。夏衍在一口氣讀完《浴血羅霄》后表示:這是一部“奇書”。雖然寫軍事、長征的作品有很多,但總是容易把雙方都寫成鐵板一塊,像這樣真正寫出工農的生活和思想斗爭的很少。
作品的真實可感,使《浴血羅霄》成為“一個紅軍指揮員的戰(zhàn)場日記”。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是蕭克有意識地去努力達到的。在馬加的回憶中,蕭克曾惋惜地對他說:“中國有革命戰(zhàn)爭,但是沒有描寫革命戰(zhàn)爭的切實作品。描寫戰(zhàn)爭的作品是多的,但是千篇一律,沒有變化。比如描寫槍聲總是用‘啪啪’幾個字來代替,炮聲一定用‘轟轟’的字眼,大家全成為習慣了?!闭鎸嵉膽?zhàn)場情況其實是,“槍聲在高處是一種聲音,在低處又是一種聲音,遠近,有沒有危險,一個有戰(zhàn)斗經驗的人全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聲音聽出來”。
蕭克將軍以80高齡,再次執(zhí)筆修改小說初稿時,他閉門謝客,并在工作室掛了一副自己寫的對子:“雕蟲半世紀,今再操刀,告老不惜老。戎馬六十年,樂得解甲,賦閑更難閑。”因擱置了多年,原來的好多情節(jié)都淡忘了,他就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原稿,一章一章地記下內容提要,一個人物一個人物地寫出小傳,再一點一點地記下自己的修改構思……為了體會當年的真情實感,盛夏之際他還專門到南方當年戰(zhàn)斗過的地方走了一趟。對于書中引證的歷史資料,他也力求準確,哪怕是一句古語,也盡力查到出處,予以校訂。對于一些善意、合理的批評意見,他也在修改中都適當吸收了。據責編董保存回憶,“定稿送工廠之后,他又從頭到尾把25萬字的底稿連看了兩遍。不僅改了一校稿樣,而且還親自??戳硕痈濉?。
經過了一年多的修改,文稿付印,定稿時書名由《羅霄軍》改為《浴血羅霄》,在1988年“八一”建軍節(jié)如期出版。蕭克也沒有忘記小說第一個讀者鄧拓對《浴血羅霄》的建議,此時鄧拓已經離世,蕭克還特意邀請了鄧拓的夫人丁一嵐出席首發(fā)式。這部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奇書,就這樣終于與廣大讀者見面了。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