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的小說《純真年代》,主人公是一個叫紐蘭的年輕人,他出身高貴,風度優(yōu)雅。他曾經(jīng)非常心儀埃倫,但是埃倫后來跟別人結婚了,所以紐蘭在內(nèi)心深處對她充滿了懷念和依戀。沒想到,后來埃倫離了婚,又回到美國,他們再次相逢。這個時候他們該怎么辦?
在大家眼中,埃倫是一個異類,她打破了貴族社會的很多規(guī)矩。比如說,貴族們哪怕婚姻不美滿,也要裝出幸福的樣子,服從各種禮儀要求,滿足大家對秩序的期待。但是埃倫不這樣做,她有一種現(xiàn)代女性的特質(zhì),骨子里帶有自由的激情和愿望。
紐蘭看著她,特別想跟她在一起,埃倫其實也很喜歡紐蘭。生活中總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兩個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人,中間卻橫著一道阻礙。本來這兩個人結合會很幸福,但這道阻礙把他們的幸福攔腰截斷。
這是愛情里的一個問題,也是幸福這個命題下的一個大問題。
一天,埃倫站在海邊看著大海,而紐蘭站在后面遠遠地看著埃倫。這時海上有一艘帆船正在航行,紐蘭想:在帆船駛過燈塔前,如果埃倫回過頭來看我一眼,我就走向她。
埃倫明知紐蘭正在看她,也知道自己一回頭,紐蘭就會勇敢地表白,但埃倫就是不回頭。她期待這個男人能夠不顧一切地奔過來,而不是等她回頭,因為她覺得這就是愛和不愛的區(qū)別。
所以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兩個人停住了。
也就是說,在紐蘭身上,還有一塊地方是他自己夠不著的,這關鍵的一步需要對方來給他一個推力。人生那么有價值的幸福,居然被這樣的小阻礙扼殺了,兩個人最后沒有走到一起。所以幸福有時候無處不在,但你可能永遠抓不住它。
從人性的角度看,這就是人性中巨大的局限性。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公約規(guī)則等,無處不在地阻隔著我們。所以生活要做減法,想獲得幸福就要做減法,不斷地減去那些阻隔著我們的東西,我們才會獲得自由。
如果換作今天這個時代,也許紐蘭和埃倫的想法會發(fā)生變化。比如,埃倫可能會像新女性那樣,像喬治·桑那樣更積極、更主動。
與紐蘭相比,當下的很多年輕男性會更加不顧一切。但是如今又發(fā)生了一個新的質(zhì)變,很多男性的不顧一切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因為他覺得不表達白不表達,沒有成功就趕緊換一個。這種情況太多了,這種做法不符合幸福的定義,而是一種非常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做法。
這樣說來,作為埃倫,她不能變,她要對男性進行一種檢驗,所以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到幸福與我們的距離是既近又遠的。幸福有時候就是一步之遙,但是你可能永遠到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