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澤慧
(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721)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習近平,2013),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國聲音,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已成為當代譯者的重要課題,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
地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體現(xiàn),大慶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其建市歷史、工業(yè)發(fā)展中孕育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更是中國民族精神的代表。得體、精準地對外宣傳大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一種有力途徑。而代表著大慶地方特色的文化詞匯,正是承載著大慶地域這些獨特而鮮活的歷史、文化及精神的詞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它們與大慶地區(qū)文化伴隨而生,蘊含著大慶文化的底蘊,彰顯著大慶文化的特有氣質與特點,是世界了解大慶文化的主要載體。如何對其進行準確、規(guī)范、順暢地日譯,向世界展示大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今天對外交流的大背景下變得更加舉足輕重。
大慶市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著名工業(yè)城市。又有“天然百湖之城,綠色油化之都”之稱,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大慶地方特色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代表性文化詞匯是大慶人民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獨特性和傳承性等特點[1]。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優(yōu)秀的大慶文化在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且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在翻譯學術層面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同時,隨著2021年8月25日大慶油田古龍頁巖油勘探取得重大戰(zhàn)略性突破,“大慶底下再找到一個大慶”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慶的社會關注度必然會進一步提升。準確、得體地對外翻譯、宣傳、報道顯得至關重要。在英語語種對外宣傳單一的情況下,適當增加翻譯語種維度,對提升大慶地區(qū)的知名度,對中國文化的輸出與傳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大慶地區(qū)歷史悠久,地方文化特色突出,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與經(jīng)濟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數(shù)量眾多的地方特色詞匯。但如果不加選擇地全面進行日譯既不現(xiàn)實也沒有必要。因此,應首先界定大慶特色文化的內容,對其進行選擇和分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日譯需求較大的、能夠體現(xiàn)大慶獨特文化的關鍵詞匯,對其進行系統(tǒng)整理并日譯[2]。根據(jù)大慶特色文化內容及日譯需求量可將大慶地區(qū)特色詞匯分為民族精神類詞匯、飲食類詞匯、經(jīng)濟類詞匯、歷史文化類詞匯、特色旅游景觀類詞匯。
在20世紀60年代那場波瀾壯闊的石油會戰(zhàn)中,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大慶石油人”憑借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開發(fā)建設了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油田,從此大慶油田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石油,結束了中國人依賴洋油的日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民族精神類詞匯孕育而生,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優(yōu)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大慶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東北,飲食習慣深受東北菜系的影響;另一方面,大慶因油而興,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又把各自的飲食風味帶到了大慶[3]。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交流碰撞、融合發(fā)展,大慶形成了既有濃郁東北風味,又有大慶自身特色的美食系列,團結路刀削面、鐵鍋燉大鵝、地三鮮、坑烤等美食都是大慶飲食文化的代表性詞匯。
大慶油田的開發(fā)建設,發(fā)揮了強大的輻射拉動作用,在曾經(jīng)貧瘠的鹽堿地上,大慶人民邊生產(chǎn)邊生活,一步步建立了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生活舒適便利、設施功能基本配套的中國石油最大的現(xiàn)代化油城,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jīng)濟社會繁榮發(fā)展,因此與石油工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詞匯都是大慶經(jīng)濟發(fā)展的代表型詞匯。同時在大慶油田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下,“大廣高速”“漠大線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快速建成,“沃爾沃大慶汽車工廠”等企業(yè)的引進,加大了油氣經(jīng)濟圈的輻射力,帶動了就業(yè)和城鄉(xiāng)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推動了地方財政的快速增長[4]。
大慶地區(qū)有著漫長歷史文明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從新石器時代的大青山、沙家窯遺址到青銅時代(夏商周)的白金寶遺址、小拉哈遺址,都證明了這片沃土很早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后經(jīng)遼金時代、清代等兩千余年社會發(fā)展進步,到近現(xiàn)代之后,中東鐵路文化遺存、抗日及剿匪時期歷史文化遺存及石油文化遺存等都展現(xiàn)著大慶地區(qū)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地域與民俗文化。其中石油文化遺存的“松基三井”和“鐵人第一井”都屬于國家級保護文物。
大慶“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的生物資源豐富,具有面積大、鳥類密度高、原生性強等特點,并具備較強的稀有性、獨特性、自然性以及便利的交通條件,2003年3月正式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除此之外,大慶地區(qū)還擁有豐富的天然溫泉資源,其中大慶市林甸縣在2004年6月被礦產(chǎn)聯(lián)合會評為“中國溫泉之鄉(xiāng)”,并于2005年10月被世界衛(wèi)生大會評為“世界溫泉養(yǎng)生基地”,擁有“溫泉旅游村”的美譽,溫泉旅游已經(jīng)成了大慶市旅游的一大特色。
文化詞匯的翻譯不同于其他文本,文化差異、文化空缺、價值觀不同等因素都影響著翻譯的準確度,處理不得當甚至會引起文化誤解。因此文化詞匯的翻譯不可盲從隨意,要有一定的翻譯理論作為指導,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理解偏差。
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賴斯、漢斯威密爾等學者提出的。功能主義學派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單靠語言學不能解決翻譯的所有問題。翻譯目的決定翻譯實踐中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譯者應優(yōu)先考慮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譯文所要達到的功能預期。該理論最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在于跳出了語言學的桎梏,將翻譯置于更為廣闊的維度進行宏觀研究。該理論中的文本類型理論強調文本類型是影響譯者選擇適當翻譯方法的首要因素;目的論作為功能翻譯理論的主要觀點,闡釋了目的性、忠實性和連貫性三大原則對翻譯行為的影響。而地方特色文化詞匯日譯屬于跨文化交際行為,主要目的是向日本民眾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地方文化,讓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因此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符合文化詞匯傳遞的強目的性,并且可以提供譯者選擇翻譯策略的基本原則,因此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可為大慶地區(qū)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提供理論指導[5]。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了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所謂異化翻譯策略就是指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表達方式和文化特點,力圖讓讀者去接近作者;而歸化翻譯策略則是以目的語的語言習慣、遣詞造句來表達原作的內容,讓作者接近讀者,減少讀者的理解障礙。由于異化翻譯策略的原則是盡量貼近原作,并保留原作特點,所以能最大程度保留源語文化特征及文化內涵,再現(xiàn)中國特有文化及價值觀,因此為了向世界準確、順暢地傳達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詞匯的日詞翻譯可以異化策略為主,歸化策略為輔。
目前,關于大慶地區(qū)的對日翻譯還屬起步階段,日譯案例較為稀少,筆者通過查閱人民網(wǎng)日文版報道與《習近平關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等中央文獻的日譯版本,結合其中部分關于大慶地區(qū)文化詞匯的翻譯案例,提出以下文化詞匯的日譯翻譯方法。
3.3.1 直譯
直譯,即按字面意思直接進行翻譯,是一種能傳達原文意義、體現(xiàn)原文風格、保持原文形式的常用翻譯方法。在不涉及中日文化差異的情況下,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可保持文化詞匯的形式、風格與意義,可使特色文化詞匯準確地表達傳遞。例如: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基地)(太陽光発電·エネルギー貯蔵の屋外実証実験),冬泳(寒中水泳),百湖之城(百湖の城)等詞匯的日譯處理均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
3.3.2 移譯
移譯,即不進行任何翻譯操作,直接按照原文拼寫進行導入。當?shù)胤教厣幕~匯在目的語中處于缺失狀態(tài),原樣導入又不影響目的語受眾理解時,采用移譯的翻譯方法可保持源語的語言特點與文化特征,又可促進中日文化的相互理解、接納與交流。例如:王進喜、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王進喜、鉄人精神、大慶精神),大慶油田工業(yè)建筑群(大慶油田工業(yè)建築群),北國溫泉時光郵局(北國溫泉時光郵便局)等固定詞匯在日語中屬于缺失狀態(tài),采取移譯的翻譯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化詞匯的特色并體現(xiàn)了文化的自信。
3.3.3 移譯或直譯+注釋
為了讓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詞匯內涵,可對移譯或直譯的內容加以補充注釋,既可保持源語的形式與特點,又降低了目的語讀者理解的難度。例如:肉夾饃(肉夾饃〈中國式ハンバーガー〉),大廣高速(大広〈大慶-広州〉高速道路)等詞匯,括號中的內容對詞匯進行了一定的補充詮釋,翻譯的過程既保持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又方便了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與接受。
3.3.4 解釋性翻譯
解釋性翻譯是直接將缺失的信息融入譯文中,是一種隱性填補方法。當兩種語言差異及文化使一種語言文化中的常見事物在另一種語言中無法表達時,可以通過解釋性翻譯適當?shù)靥砑觿h改,在源語使用者和譯語使用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跨越由于文化不同造成的鴻溝。例如:沃爾沃汽車大慶工廠(スイスの高級車メーカーであるボルボ中國大慶工場),高寒高鐵(高原·寒冷地域の鉄道)等詞匯,在翻譯的過程進行了適當?shù)难a充解釋,貼近了目的語讀者語言習慣,降低了其理解難度。
在上述翻譯方法中,如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需要注意保持忠實原則與連貫原則的平衡,對于部分文化內涵艱澀,采取直譯時無法易于讀者理解的詞匯,需要采取直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同時,根據(jù)中日文化中是否存在完全對應的詞匯,來選擇是否采用移譯的翻譯方法。對于無法對應的詞匯,采取移譯時需加上注釋,用以彌補文化空缺,便于保持讀者閱讀的連貫性。對于解釋性翻譯,要注意根據(jù)譯者的翻譯目的,選擇適合當時語境的解釋翻譯[6]。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大慶地區(qū)特色文化詞匯的日譯可采用直譯、移譯、直譯+注釋、移譯+注釋、解釋性翻譯等翻譯方法,其中解釋性翻譯為歸化翻譯策略,其余翻譯方法均為異化翻譯策略,傾向異化策略的運用可更好地將地方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傳遞出去,促進跨文化交際,提升話語權,提高中國軟實力。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不斷深入,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勢在必行。到目前為止,對于大慶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譯相關內容,雖然有個別學者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英語語種,關于日譯的研究還基本處于空白,還需更多的參考與借鑒以及學術界的關注。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對大慶地方特色文化詞匯的日譯提出以下建議。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話語權的加重,重要的中央文獻、權威網(wǎng)站等都出現(xiàn)了日譯版本,力求向日本民眾傳遞更多的中國信息。此類資料的日譯都經(jīng)過慎重、準確的翻譯,參考價值較高,因此可通過文獻、新聞、網(wǎng)絡報道等有效途徑收集一定數(shù)量的大慶文化翻譯作品,進行整理、規(guī)范,建設成一定數(shù)量的大慶特色文化內容翻譯語料庫。通過語料庫中的已有日譯,結合大慶地方政府文化傳播和地區(qū)形象宣傳的需要,從不同翻譯版本選取合適的翻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語言博大精深,譯者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應保持文化自信,在語言翻譯方面,不應人云亦云,更不能一味地按照外來文化的要求照本宣科,要掌握一定的自主權,體現(xiàn)出一定的個性,地方文化詞匯有時雖然很土,卻具備草根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不墨守成規(guī),大膽地翻譯出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才能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關鍵詞解釋小冊子”是將大慶關鍵文化詞匯的產(chǎn)生背景、內涵等進行深入詳細說明,以幫助受眾理解。其中可以包含重要術語、重要概念、相關歷史背景、相關國情背景的闡釋,如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詞匯產(chǎn)生的歷史等進行解釋,減少受眾的理解障礙,幫助其跨越將來譯文中可能出現(xiàn)的文化障礙。
大慶地方文化的對外翻譯和傳播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大慶地方文化的內涵和具體表現(xiàn)形式眾多,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新背景下,對對外翻譯與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伴隨著大慶精神上升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對大慶地方文化的對外翻譯和傳播更應該提高重視度,樹立新標準,增加對大慶地方文化介紹和研究的文章、專著,建立大慶地方文化譯介語料庫,規(guī)范化管理,在語言、文化,以及交際等維度上實現(xiàn)最佳契合,真正達到翻譯與傳播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