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我是一名初二的學(xué)生,我覺得現(xiàn)在父母特別不理解自己。周末休息的時候,我用了大半天時間安裝好一臺樂高四驅(qū)車。我爸加班回到家后,我開心地跑過去向他展示,卻換來他冰冷的懷疑:“這怎么可能是你自己拼的呢?”類似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我從小性格活潑開朗,可不知道怎么了,現(xiàn)在爸媽一說我,我就容易哭。爸媽一見到我流眼淚就煩:“一個男孩子,怎么那么嬌氣?”他們瞪著我的樣子、句句扎心的言語,都讓我控制不住地想哭。其實,我在外面不怎么掉眼淚,但在爸媽面前,特別在他們誤會我的時候,就很容易這樣。變成這樣我也覺得好煩,可又憋不住。我該怎么辦?
小健
你好!
在看你文字的時候,我想到了一部電影《狗十三》,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13 歲的女孩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她和父親的感情一直不是很好。有一次父女倆爆發(fā)矛盾,父親買了一只金毛犬作為禮物“賠罪”,女孩終于有了可以寄托自己情感的對象。
有一天這只小狗跑丟了,她發(fā)了瘋似的找。家人卻勸她不要找了,大不了再買一只。在女孩的眼中,狗是她情感的寄托,而在家人的眼中,那只不過是一條狗而已。
我想,這就像你和爸爸的互動,當(dāng)你滿心歡喜拿著拼好的樂高四驅(qū)車向他展示的時候,他看不到你的情感需求。你的樂高,就像那只狗一樣,在大人眼里,它們都只是一個符號。
或許在生活中,你有過無數(shù)次這樣類似的體驗,在你傷心、失落、懊惱的時候,父母對你的情緒識別并不敏銳,可能還會誤解你,所以你內(nèi)心有很多委屈和憤怒的情緒無法釋放。
那這個“哭鼻子”的情緒究竟從何而來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一下:
人到了一定年齡,身體激素水平會有所變化。比如,青春期的你會因激素水平分泌增高而出現(xiàn)身體上的一些變化,而激素水平增高時還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攻擊性變強,尤其是男孩子,這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而如果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壓力,使得這些本能沒辦法釋放,那種被壓抑的體驗,會非常難受。在一件哪怕很小事情的刺激下,也很容易出現(xiàn)情緒不佳、點火就著、抑郁愛哭。
你是男孩子,不知道你從小有沒有聽到身邊的人告訴你“要勇敢”“承擔(dān)責(zé)任”“你是男孩子,不要哭”之類的話呢?
缺少情感細(xì)膩的關(guān)懷和撫慰,以教條、刻板為主的養(yǎng)育方式,很容易讓男孩在成長中變得既難理解別人,也不懂得表達(dá)自己,因為極少有機會被允許表達(dá)。
在這里,我大膽做個猜想,或許你的父親從小也是這樣被期待著長大的。他不僅離你的情緒很遠(yuǎn),他離自己的感受或許也很遠(yuǎn),所以他看到你哭的時候,會本能地推開你,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他的錯。
然而,作為男孩子其實比女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成長,甚至男孩需要更多的機會,去接觸自己內(nèi)心柔弱的部分,這樣才能感受到安全和放松。
青春期,身體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情緒也是。還拿電影《狗十三》來說,女孩的狗丟了,如果你是她的好朋友,你會怎么說?
(1)“這有什么好哭的?大不了再買一只……”
(2)“我知道你很難過,別哭了,說不定它會自己回來的,會好起來的……”
(3)“我知道你很難過,以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那時候我老想著它,吃不好睡不好的,所以我能體會這種感受……”
第1 種是否認(rèn),第2 種是理解和勸導(dǎo),第3種是共情和接納。這三者的區(qū)別在于,你是否能夠理解對方當(dāng)下的感受,以及是否認(rèn)同其有這樣的情緒。
當(dāng)你逐漸長大,可以有意識地感受自己的真實情緒是怎樣的,就像拼樂高一樣,了解自己情感里不同的配件與組合,以及這些配件放在哪里是合適的。
即便父母不能夠理解,你也可以待在那個情緒里面,跟這樣的情緒相處一下。如果一個人在不被理解的時候,在經(jīng)歷“悲傷”體驗的時候,能足夠體驗到悲傷和難過,過一段時間,自己是會走出來的,那些不允許自己難過和悲傷,走不出來的,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攻擊,比如,否定、批評和指責(zé)自己。
所以,你說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會難過,會流淚,說明你的情緒是有出口的,如果不哭,就像下水管道被污垢堵住了,那不是更糟糕嗎?
關(guān)鍵在于,在父母不理解你、難以回應(yīng)你的時候,你也可以有表達(dá)情緒的權(quán)利,你可以向他們表達(dá)你真實的感受,告訴他們你想得到怎樣的回應(yīng),你更可以學(xué)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過程里,或許父母需要一些時間慢慢了解你的生理變化和心理需求,你也可以提出要求,讓他們盡量包容自己的情緒,給自己一些時間來消化和處理這些情緒。
青春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是不一樣的;和你的同齡人相比,很多情緒反應(yīng)都是正常的。希望你能把這個時期當(dāng)作成長的一份禮物,有不安,也一定有收獲,有快樂,也一定伴有酸楚,五味雜陳;希望你把這個階段里發(fā)生的故事,變成你終身可用的資源;希望你的父母也能輕松地陪伴你一路成長。
(張思娜,《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dǎo)師,北京宣武心理咨詢與治療聯(lián)盟心理咨詢師,出版圖書《孩子,我想更懂你》)
(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