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仙
季羔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執(zhí)法官員,曾經(jīng)砍掉過一個人的腳。不久,衛(wèi)國發(fā)生了蒯聵作亂的變故,季羔在暴亂中準備出城逃跑。當他跑到城門口,發(fā)現(xiàn)守門的是那個被他砍去腳的人(刖者)。
眼看追兵就要來了,刖者指著城墻對季羔說:“那里有個缺口,可以翻過去?!奔靖峄卮穑骸熬硬豢梢苑瓑??!彪菊哂种钢菈ι蠈靖嵴f:“那里有個洞,可以鉆過去?!奔靖峄卮穑骸熬硬豢梢糟@洞?!彪菊哂终伊苏?,對季羔說:“這里還有一間密室。”季羔這才同意躲進去。
追兵離開后,季羔從密室出來,準備離開。他對刖者說:“過去,我不能違背君主的法令,只能親手砍去你的腳?,F(xiàn)在,我遇到危難,這是你報仇的大好時機,但你卻找了三條路幫我逃走,這是什么緣故呢?”
刖者回答說:“被砍掉腳,本來就是因為我犯了罪。過去您懲治我時,反復推敲法令,想讓我免于或減輕刑罰。而等到犯罪判決下來,該對我行刑的時候,我看您完全沒有高興的神色,而是一臉嚴肅,我又明白您有不忍之心。您難道是因為對我有偏愛嗎?不是的。因為您天生是位君子,您為人處世的原則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佩您,這才在您遇到危難時出手相救。”
這個充滿人性光輝的故事,出自《孔子家語·致思》,它告訴我們什么叫作“公正”。公正并不是刻板地死守教條,而是在執(zhí)行規(guī)則時,既堅守原則,又有所變通,同時不忘記“執(zhí)法”的真正目的。就像這個故事里,季羔忠誠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但他也在職責范圍內(nèi)給了刖者免罪的機會,并且在事情無可挽回時,內(nèi)心懷有慈悲,不忘刑罰的真正意義是讓人改過自新。因此,即便是他砍掉了刖者的腳,但刖者也能理解他的善意和正直,最終消泯怨恨,在關鍵時刻幫了他。
忘了說一句,季羔的老師是孔子,那么孔子是怎么評價這件事的呢?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后,贊嘆道:“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謂歟!”——作為一個官吏,季羔做得好啊!因為他執(zhí)行法律時一視同仁并且懷著仁義之心。心懷仁恕就會樹立恩德,用刑殘酷就會與人結(jié)怨。執(zhí)法公正,大概說的就是季羔吧!
(本刊原創(chuàng)稿,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