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蕾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廣西北海 536000)
一是從有關潿洲島旅游文化的研究上看。在知網(wǎng)檢索關鍵詞“旅游文化翻譯” 得到239 篇研究論文;檢索關鍵詞“海島旅游文化翻譯”得到0 篇論文;而檢索“潿洲島翻譯”這個關鍵詞,也同樣是0 篇文章。由此可以得知,研究旅游文化翻譯的文章較多,范圍較廣且時間較早; 而研究與海島旅游文化翻譯和潿洲島翻譯的文章為0。同時,在檢索“Weizhou Island tourism culture translation”時得到189 條檢索結(jié)果,但經(jīng)過仔細地閱讀此類文獻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真正與潿洲島旅游文化翻譯相關的文章非常少,大多數(shù)的文章是關于潿洲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態(tài)對旅游的影響,或者是在研究旅游發(fā)展策略等其他方面時少量提及,沒有對潿洲島旅游文化翻譯進行研究。
二是從潿洲島的旅游文化宣傳上來看。沒有與潿洲島旅游文化翻譯相關的出版物,在網(wǎng)上只有少量英文版的與潿洲島旅游相關的網(wǎng)站,但是相關的英文介紹也很少,多數(shù)是在介紹北海的時候少量介紹幾句。
以上說明潿洲島旅游文化翻譯的研究不足。潿洲島作為近年來北海市政府開發(fā)的重要旅游項目,加上隨著全球化和“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北海潿洲島勢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游客來游玩和參觀,應更多地挖掘北海潿洲島的特色海島文化,深入研究其旅游文化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推進北海潿洲島的國際化步伐。該文意在從以下方面進行潿洲島旅游文化翻譯的研究和探討。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更多地關注翻譯實踐當中“直譯”還是“意譯”的問題。而尤金·奈達則認為“在動態(tài)對等中,譯者關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關系,即譯語者和譯語之間的關系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在之后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他又把“動態(tài)對等”[1]這一概念轉(zhuǎn)換為“功能對等”,并側(cè)重于翻譯的功能用途,強調(diào)翻譯應該結(jié)合語言學和文化背景,打破不同語言之間形式結(jié)構(gòu)差異所造成的束縛,盡力促使譯入語讀者與源語讀者在閱讀原文時的理解一致。功能對等理論提出,在翻譯過程中,為了能夠達到原文本與譯本功能對等,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彌補或調(diào)整[2]。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提出了3 條翻譯原則:第一,努力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xiàn)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即力求兼?zhèn)湫魏吓c意合。第二,如果內(nèi)容和形式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可以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xiàn)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即放棄形合,從而達到意合。第三,如果形式的改變?nèi)匀徊蛔阋员磉_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創(chuàng)”的方法來彌合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所謂的“重創(chuàng)” 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jié)構(gòu)[3],也就是用譯入語對源文本進行闡釋說明,從而使目的語和源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
3.1.1 海洋文化之地質(zhì)景觀
海島(island),作為受海洋文化影響最大的地域,其旅游文化是與海洋文化密切相關的,可以說一個海島的旅游文化是基于其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的。
潿洲島位于北海東南面的北部灣海面上,是廣西第一大島,也是中國地質(zhì)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在經(jīng)歷了幾百次火山噴發(fā)、海洋風暴、地震海嘯之后,潿洲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火山地貌、 海蝕地貌和珊瑚礁地貌綜合體[4]。
在對中英文的文獻資料、 英文新聞和英文旅游網(wǎng)站進行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對潿洲島的英文介紹非常少,大多數(shù)情況是在對北海的整體介紹的情況下順帶提及幾句。英文新聞主要來自China Daily,但以圖片為主,僅有簡單幾句話介紹。英文旅游網(wǎng)站上的介紹則各有側(cè)重,但在英文的翻譯上沒有做統(tǒng)一。例如,在距離潿洲島東南9 海里的地方有一座斜陽島。在關于潿洲島各類的旅游景點介紹當中,斜陽島都屬于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就這個出現(xiàn)頻率如此之高的名稱,都出現(xiàn)了 “Xieyang Island”和“The Setting Sun Island”兩種不同的翻譯。這兩種翻譯其實都是有翻譯的理論依據(jù)的,第一種是直接音譯,第二種是意譯。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的第一條翻譯原則,力求兼?zhèn)湫魏吓c意合,即盡量做到保留原文形式,又能表達原文意思,可以把兩種翻譯統(tǒng)一成一種,即The Setting Sun Island。之所以選擇意譯,是因為直接對斜陽島進行音譯存在一個問題,即“Xie”這個是中文的拼音,在英文當中沒有相同的音。英文中有[ie]這個音標,但是發(fā)音與中文的拼音不一樣。筆者邀請了幾位外國友人來讀“Xieyang Island”,得到了不同的讀音,有的類似于 “Xueyang”, 有的是“Ziyang”,有的是“Xiyang”。這個是存在于英文國際音標發(fā)音和中文拼音發(fā)音方式兩者間的問題。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其英文名是“Bing Dwen Dwen”。在中文拼音中“Dun Dun”讀“敦敦”,但是在英文中,字母U 在重讀閉音節(jié)當中讀[?],因此,“Dun”的讀音是[d?n]。為了避免讓外國友人讀出來的差別過大,因此在翻譯時做了一定的折中。由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功能對等視角的指導下對潿洲島旅游文化翻譯進行進一步規(guī)范,可以更好地讓外國游客了解潿洲島的旅游文化。
3.1.2 海洋文化之珊瑚石
珊瑚石是大自然的饋贈。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潿洲島的居民就利用珊瑚和貝類等石化而形成的珊瑚石建造住宅。這樣的房子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潿洲島的居民長期以來就住在珊瑚石建成的房子里,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游客若想要體驗一下珊瑚石房子,可以住在潿洲島上那些古樸、有海洋文化韻味卻又充滿新生力量的民宿里,感受珊瑚石帶來的冬日“溫情”和夏日“清涼”。
以下英文為筆者對上一文段的試譯,僅供參考。
Corallite is considered to be a gift from nature.From a very early time, the residents of Weizhou Island have built their houses with corallite formed by the calcification of coral and shells. These kind of hous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Residents in Weizhou Island have lived in these Corallite houses for a long time and formed unique living habits and lifestyle. If visitors want to see the style of corallite houses, they can live in those quaint,full of marine cultural charm and vitality home accommodations on Weizhou Island, and feel the "warmth" in winter and "refreshing" in summer brought by corallite.
筆者反復研究文段大意,了解所涉及的專業(yè)領域以及相關術語,對當中的一些比較散文化的表述進行評估。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翻譯方法,推敲原語與目的語的信息量、語意、語言風格等方面,檢查拼寫和譯文內(nèi)容的連貫性。
在對上面文段的翻譯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文段最后一句的句子較長。對于這種類型的句子進行翻譯,可以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直接按照中英文互譯當中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先寫主要的簡單句,再把其他的內(nèi)容變成后附的,用一些關聯(lián)詞進行連接。二是對原有句子進行重構(gòu),不能用與原文一樣的文體格式,就改變句子格式,在維持原有句子內(nèi)容和意思的情況下對句子進行改寫。
在數(shù)字媒體發(fā)達的今天,可以在各種數(shù)字平臺上看到潿洲島的旅游文化宣傳文章和視頻??梢栽谛麄鳟斨校砑訉挠⑽暮诵脑~匯、句子和文段的翻譯,這樣更有利于分享和轉(zhuǎn)發(fā)宣傳文案,擴大海外影響力。
對潿洲島旅游文化的翻譯,要基于其文化特色。潿洲島四面環(huán)海,擁有極其典型且豐富的海洋文化,充分挖掘其海洋文化,把潿洲島的居民長久以來認識、把握、開發(fā)和利用海洋、與海洋共生的生產(chǎn)和生活行為推廣開來,用這些形成潿洲島的旅游文化,不僅可以更好地繼承原來優(yōu)秀的文化,還能讓更多地人來了解這個有豐富地方特色的小島。
3.1.3 海洋文化之博物館內(nèi)的英文翻譯
潿洲島有國家地質(zhì)博物館,這是中國首座建在海島上的火山地質(zhì)博物館。館內(nèi)有多個不同功能的展廳,主要介紹潿洲島基本情況、火山地質(zhì)、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展示潿洲島的地形地貌、濕地生態(tài)、海底珊瑚、海島歷史等。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潿洲島屬于百越之地(先秦古籍對南方沿海一帶諸族的泛稱),因交通不便利,故島上的居民很少。后來,福建的客家人成為了潿洲島上最早的島民,因此,潿洲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雖然由于島禁,潿洲島的居民被迫三次內(nèi)遷。但在清朝的時候,雷州和廉州有大批客家人為躲避戰(zhàn)亂,冒著風險重新上島定居,辛勤開墾荒地,共同耕織,島上的居民又多了起來。潿洲島上有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但居民最常用的方言是客家話、粵方言(包括廉州話、疍家話和北海話等)和閩南方言(黎話)[5]。在潿洲島的旅游業(yè)真正發(fā)展起來之前,潿洲島上的島民是在各自的區(qū)域講自己的方言,發(fā)展自己區(qū)域的文化。由于島上80%的居民為客家人,因此客家文化在島上具有其獨特的并且較漫長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如今,島上的風俗沿襲了客家人在建筑、服飾、飲食和信仰上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同時也融合了潿洲島上典型的海洋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衍生出具有濃厚海洋文化特點和海島特征的客家文化。
以下英文為筆者對上一文段的試譯,僅供參考。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izhou Island belongs to Baiyue (the general name of the nationalities along the south coast in the ancient books of the Pre-Qin Dynasty).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ce of traffic, there are few people on the island. Later, Hakka from Fujian became the earliest island people on Weizhou, so the Hakka Culture in Weizhou Island has a distant region. Although the residents of Weizhou Island were forced to move in three times due to the ban on the island,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Hakka families in Leizhou and Lianzhou took risks to resettle on the isl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wa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y worked hard to reclaim wasteland, cultivated and weaved together.And then the residents on the island increased again.There wer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n the island, but the most common dialects of residents are Hakka dialects, Cantonese (including Lianzhou dialect, Danjia dialect and Beihai dialect) and Minnan dialect (Li Dialect). Before the tourism of Weizhou Island really developed, the islanders on Weizhou Island spoke their own dialect and developed their own regional culture in their respective regions. Since 80%of the residents on the island are Hakka, Hakka culture has its unique and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on the island. Nowadays,customs on the island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habits of Hakka people in architecture, clothing, diet and belief.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integrates the typical marine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Weizhou Island,and derives Hakka culture with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culture and island characteristics.
對潿洲島景點的翻譯研究,一定要在了解潿洲島的發(fā)展歷史和當?shù)仫L俗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能夠理解本土特色的景點介紹,才不會因為直譯而導致外人無法理解。在對上一文段進行翻譯之前,筆者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在對“百越之地”進行翻譯時,不僅詳細地了解了其中文含義,還在知網(wǎng)和萬方上對不同的翻譯進行了分析和比對。“百越”有“Yue”“Baiyue”和“Hundred Yue”等翻譯方式[6]。在知網(wǎng)和萬方上搜索關鍵詞“Baiyue”,分別得到376 條和145 條相關中英文結(jié)果,因此可以判斷,“百越”翻譯成“Baiyue”的普適性較高。“百越”,其中文解釋筆者選擇備注在后,在翻譯時選擇“Baiyue”這個音譯的方式。網(wǎng)上有一些文章是將“百越”翻譯成“the southern part”,但筆者認為這個翻譯會讓外國人在理解上出現(xiàn)誤區(qū),與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弄混。并且,古代漢語中還有“嶺南”這個詞,“the southern part”時而也被這樣使用,因此,沒有使用“Baiyue”的特點鮮明。
翻譯是一個地域的地理景觀、歷史、社會、經(jīng)濟、文化活動的體現(xiàn),因此,翻譯的策略也應根據(jù)不同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調(diào)整。博物館翻譯涉及專門領域的翻譯,潿洲島的國家地質(zhì)博物館館內(nèi)的公共標識有英文翻譯,重要內(nèi)容介紹文章的題目有英文翻譯,但大部分的具體介紹內(nèi)容是沒有英文翻譯的。由于館藏內(nèi)容涵蓋面廣,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生產(chǎn)生活文化和發(fā)展史等多個方面,因此在進行博物館內(nèi)文史資料的翻譯時需參考和借鑒的東西就非常多。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應在公共空間中選擇合適的語言來反映深層次的文化取向。博物館內(nèi)的文史資料以說明類文體居多,根據(jù)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時可先考慮不改動原始文獻的格式,盡量保持原文的結(jié)構(gòu)。在文章格式不能一定保證的情況下,要確保內(nèi)容上一致,同時還要兼顧翻譯的準確性和連貫性。每個翻譯領域都有其特殊性,在進行潿洲島博物館翻譯時可以請專業(yè)人士進行指導,借鑒大型博物館的經(jīng)驗,并根據(jù)潿洲島的特色旅游文化進行量身定制,凸出特色,強調(diào)核心詞,用好核心詞,讓好的博物館翻譯為潿洲島的旅游文化翻譯增加亮點,創(chuàng)造獨特的風景線,同時讓外國友人能通過博物館的介紹,更好地了解潿洲島的歷史和人文背景。
潿洲島上有一個非常重要且有特色的旅游景點——天主教堂。自1867年清政府開放海禁之后,法國天主教在廣州一帶的傳教士借著開放島禁的機會,在潿洲島發(fā)展教徒,建造教堂。潿洲島四面環(huán)海,通往島上的唯一方式是坐船,因此當時島上的建筑材料嚴重短缺。傳教士便帶領教徒就地取材,用火山石、石灰和珊瑚石來修建教堂。這就是耗時十年修建而成的、 具有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 外國傳教會在我國建成的第二座天主教堂——盛塘天主教堂。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期,教堂的傳教士保護了島民,得到了島民的信任。在那之后,潿洲島的島民有很多天主教信徒,這是潿洲島獨特的文化發(fā)展脈絡。時至今日,這座教堂的主體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而這些珍貴的歷史也仍留存在人們心里。盛塘天主教堂,作為一個曾經(jīng)見證了潿洲島的發(fā)展歷程的歷史建筑,成為了游客到島上感受潿洲島獨特文化的一個重要景點。而其作為教堂,象征著圣潔,因此也一直是新人拍攝婚紗照或舉行婚禮的地方。
以下為筆者的翻譯,僅供參考。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distinctive tourist spots on Weizhou Island - the Catholic Church. After the Qing government opened the sea ban in 1867,French Catholic missionaries in Guangzhou took the opportunity of opening the island ban to develop believers and build churches on Weizhou Island.Weizhou Island is surrounded by sea, and the only way to get to the island is by boat, so there was a serious shorta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island at that time. The missionaries led the believers to use local volcanic stones, lime and corallite to build churches.Shengtang Catholic Church, which took ten years to be completed and has a typical Renaissance French 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 was the second Catholic church built by foreign churches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War of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the missionaries of the church protected the islanders and gained their trust. After that, many islanders in Weizhou Island believed in Catholicism, which is the uniqu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eizhou Island. Today, the main building of this church is still well preserved, and people still keep these precious histories in their hearts. Shengtang Catholic Church, as a historical building that has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Weizhou Isl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cenic spot for tourists to feel the unique culture of Weizhou Island. As a church, it symbolizes holiness, so it has always been a place for couples to take wedding photos or hold weddings.
在各類的英文介紹當中,這座教堂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的建造與使用是與潿洲島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密不可分的。對于這樣一個有歷史滄桑感卻又溫暖感人的地方,翻譯的時候需要先了解清楚其真實的發(fā)展歷程,在查閱相關歷史文化資料的時候,要理解透徹。
“這就是耗時十年修建而成的、具有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 外國傳教會在我國建成的第二座天主教堂——盛塘天主教堂。
Shengtang Catholic Church, which took ten years to be completed and has a typical Renaissance French 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 was the second Catholic church built by foreign churches in our country. ”
筆者在對上段中文進行翻譯時,運用了功能視角翻譯理論的第二條理論——如果內(nèi)容和形式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可以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xiàn)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即放棄形合,從而達到意合。中文的介紹把盛塘天主教堂放在了最后,但在英文翻譯中,筆者把其放在了開端,在句子的形式上,兩者并不對等,但從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來看,“盛塘天主教堂” 才是這句話的核心詞,句子的其它部分都圍繞其展開的。雖然中英文翻譯沒有在形式上做到一致,但是目的語和源語達到了意義上的對等。
“一帶一路”的提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這股洪流之中,找到立足之根本,才不會隨波逐流。北海潿洲島的旅游文化蘊含了多元文化,融合了海洋文化、客家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從地理、歷史、人文、社會等方面向世人展示了潿洲島發(fā)展的地域特色和歷史印記。筆者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進行切入,注重原語文本在譯語文本里功能的對等,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注重有效傳遞信息,同時以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來審核,強調(diào)觀者的感受,把這些彌足珍貴的內(nèi)容以旅游文化解說和翻譯的方式呈現(xiàn)到世人面前,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潿洲島的美和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