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每期的《青年文摘》,都會生出別樣的驚喜,有時如微風波瀾, 有時似掀天巨浪, 敲擊心弦的,仍然是那些滾燙的文字。本期的《青年文摘》,又能在文字的海面上領略到怎樣的美景、感受到怎樣的情味呢?
輕輕捧起《假如有一顆星星分給我》,宛如捧起一尾草,一瓣花,一枚未成形的棗,仰望那些星光,你會生出出塵的想象,想象擦拭這個星辰上面的灰塵,想象在星辰上種植黃瓜、豆角、韭菜和牽?;ǎ虐俣嗄昵暗臇|坡居士暢游赤壁后,也有這出塵的想象——“挾飛仙以遨游”。
讀完《“植物獵人”楊宗宗:我被植物選中了》,你會忽然省悟,原來人本就是一株絳珠草,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楊宗宗有著對新疆戈壁峽谷的摯愛、對那里一草一木的癡迷,他創(chuàng)辦“自然里植物學社”,他廣泛宣傳科普知識,他出版《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鑒》,他發(fā)現(xiàn)諸多植物新物種,他說出植物想說的話——他有顆草木之心!
這是一片安靜的園子——北京動物園,這里安養(yǎng)著世界級珍稀動物,動物園的每位工作人員都是它們的朋友,他們尊重動物園里的每一只動物,精心準備動物飼料,為動物營造舒適的環(huán)境,還為動物保健和看病,和善之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存的秘訣!這就是《5111只動物在最貴的土地上》帶給我們的溫暖。
一枚零花錢,總會勾起溫暖的回憶。《不會長大的零花錢》的主人公,為了填塞貪欲的溝壑,便把手伸向了母親的錢柜,先是一元,繼而五元、十元、五十元,成長路上靈與肉的煎熬和痛苦,最終讓人收獲良多!
《17 歲在家旅行》的文字是一顆顆朝露,是夜空中閃閃的靈光,是成長路上的短暫休整。線上教育,抑或是線下教育,在緊張、疲憊的學習中,誰沒有過思想的逃逸?疫情期間,從線上那頭傳來老師的聲音,如陣陣仙風,把線上這頭的學子吹上了旅行之路,幸好有班長發(fā)來的一張“照片”,把逃逸的翅膀收進了現(xiàn)實的天空。——這是青春路上的一次打盹。
在《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真的嗎》里,這位同學的問題,問出了不少人成長路上的困惑,而心理師的娓娓話語,如良藥,如母親溫柔的手,撫慰、療治受傷的心靈,讓人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穩(wěn)健,更長久!
《買來的名字》讓人眼角泛淚。靜思冥想,一頂舊帽子、一件破衣衫、一把老蒲扇,都曾浸透了親情,易安居士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原來情是有重量的。一個名字“淑敏”,勾連出了父母的足跡與人生的無奈,更勾連出了奶奶的期許與摯愛,還勾連出了作者謙遜好學的品質,雖然是買來的名字,卻意義非凡!
每個人都有朋友圈,都有自己的粉絲,不妨來看看《契訶夫的朋友圈》吧,他的朋友圈有不少重要人物,高爾基、托爾斯泰、克尼碧爾,前兩位是契訶夫的文友,后一位是他的妻子,他們中有哪些趣聞?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不妨去契訶夫的朋友圈瞧瞧吧!
翻看《那個改變我命運的人,走了》,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化成蒼穹的星光,那位主任醫(yī)生給“我”加號,每次七點半第一個給“我”看病,這是榜樣,更是力量;若干年后,“我”成了醫(yī)生,也給病人加號,也在七點半第一個給病人看病,主任雖然走了,但那束星光在承續(xù),在閃爍。
《“小不點”降服“小不點”》,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亦如植物界的生存之道——解決問題并不是需要多大的聲勢,而是要找到合適的方法。
這里有旖旎風光,有無窮的風景,讀《青年文摘》,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你收獲的不僅是愉悅的心情,更是文字的馨香、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