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明 王 帥
(1.中鋼集團山東礦業(yè)有限公司;2.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
鋼鐵產(chǎn)品作為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中重要的基礎材料,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已經(jīng)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之一[1-2]。鐵礦石是鋼鐵生產(chǎn)的主要原材料,我國現(xiàn)已探明鐵礦石儲量857.49億t,位居世界第四位[3]。雖然我國鐵礦石總儲量高,但鐵礦石資源稟賦差,伴生組分復雜,這也導致鐵礦石綜合利用難度高,利用率低[4-6]。在當前國際形勢緊張的背景下,為保證我國鋼鐵行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高國內(nèi)鐵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以及鐵礦石自給率,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7-11]。因此,對某礦石進行工藝礦物學研究,為該礦石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該鐵礦采礦場原采出礦石全鐵品位39.50%,主要有用礦物為磁鐵礦,可選性強。隨著深部鐵礦的開采,礦石性質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礦石中易選鐵礦石含量降低,難選貧礦石、菱鐵礦和脈石礦物含量增加,礦石的物相組成以及結構構造等特征更為復雜,礦石整體可選性變差。為了實現(xiàn)該礦石的高效開發(fā)利用,通過多種分析方法對該礦石的工藝礦物學特征進行研究。
礦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
由表1可知,原礦中除鐵外,其他有用元素含量較低,TFe品位37.82%;主要雜質為SiO2、CaO、Al2O3、MgO和S,其含量分別為16.86%,7.93%,3.19%,2.19%,0.98%,礦石中的硫可考慮綜合利用,原礦為半自熔性鐵礦石。
礦石鐵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
?
由表2可知,原礦中的主要鐵礦物為磁鐵礦、赤鐵礦和菱鐵礦,鐵分布率分別為45.56%,35.22%,13.66%,為該礦石中需要回收的主要目的礦物;此外還有少量硅酸鐵和硫化鐵。
礦石礦物組成及含量見表3。
?
由表3可知,磁鐵礦含量最高,為24.03%;赤鐵礦和菱鐵礦次之,含量分別為19.41%和8.46%;褐鐵礦含量較低。脈石礦物主要為碳酸鹽礦物,含量為16.94%;其次為黏土和石英,含量分別為9.31%和9.10%;其余脈石礦物含量較少。
礦石顏色主要呈灰黑色,部分礦石為灰白色。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少量斑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以塊狀構造產(chǎn)出的礦石主要呈灰黑色、致密塊狀,礦石中的主要有用礦物為磁鐵礦和部分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以硅酸鹽礦物為主(圖1(a));以斑狀構造產(chǎn)出的礦石主要呈黑白相間狀,礦石中主要含鐵礦物為黃鐵礦和磁黃鐵礦(圖1(b));少量礦石以浸染狀構造產(chǎn)出,黃鐵礦和磁黃鐵礦呈細粒浸染狀嵌于石英和硅酸鹽中(圖1(c))。
礦石中有用礦物的解離和選別受限于不同礦物顆粒的結構[8],該礦石的主要結構如下。
(1)粒狀結構。磁鐵礦和赤鐵礦呈自形、半自形或不規(guī)則粒狀分布。
(2)斑狀結構。部分磁鐵礦與脈石交代分割,呈斑狀或不規(guī)則團塊嵌于脈石中。
(3)交代殘余結構主要見于磁鐵礦和長石,磁鐵礦和赤鐵礦局部交代,形成半假象礦,長石與細粒高嶺石交代,兩者呈過渡狀態(tài)。
(4)共晶結構。部分磁鐵礦與褐鐵礦、黃鐵礦交代共生形成共晶結構。
(5)脈狀結構。黃鐵礦和方解石呈次生脈狀互層嵌布于礦石中。
(6)鱗片狀結構。絹云母呈鱗片狀集合體結構。
(7)網(wǎng)狀結構。赤鐵礦包裹細粒脈石呈網(wǎng)狀結構存在。
(8)浸染狀結構。部分細粒磁鐵礦、赤鐵礦呈不均勻浸染狀結構,與脈石礦物嵌布共生。
3.1.1 磁鐵礦
該礦石中的磁鐵礦主要呈不規(guī)則或近于四方形的粒狀嵌布于礦石中,單晶或組成集合體被脈石膠結(圖2(a))。其次呈斑狀產(chǎn)出,斑晶被脈石交代分割,所以其中含較多脈石包裹體(圖2(b)),有的斑晶還被赤鐵礦由外而內(nèi)交代,并與黃鐵礦共生(圖2(c))。少量磁鐵礦呈浸染狀散布于礦石中,共生的脈石主要為碳酸鹽、石英以及綠泥石,形成磁鐵礦-碳酸鹽、石英、綠泥石組合。
3.1.2 赤鐵礦
赤鐵礦主要呈粒狀、碎屑狀嵌于脈石礦物中(圖3(a)),單晶和集合體均有分布。部分赤鐵礦呈網(wǎng)狀嵌布,網(wǎng)眼中充填石英等脈石礦物(圖3(b)),除此之外還有少量赤鐵礦呈不規(guī)則斑狀、層狀嵌于礦石中(圖3(c))。在氧化條件下,部分磁鐵礦被赤鐵礦沿晶粒邊緣、裂隙交代,形成假象、半假象赤鐵礦(圖3(d))。共生的脈石主要為碳酸鹽、石英、黏土,形成赤鐵礦-碳酸鹽、石英、黏土組合。
3.1.3 菱鐵礦
菱鐵礦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組成集合體團塊,與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黏土、長石共生(圖4(a)),形成菱鐵礦-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黏土組合,其次組成致密粒狀集合體,有時被次生方解石脈穿插。少量呈鮞粒狀嵌布,鮞粒被方解石、石英等膠結(圖4(b))。
3.2.1 碳酸鹽
礦石中主要的脈石礦物為碳酸鹽礦物,其主要成分為方解石以及少量白云石,由自形、半自形或不規(guī)則粒狀組成集合體嵌布,其中Ca常被Fe呈類質同象替代,所以方解石不同程度含F(xiàn)e,主要與菱鐵礦、綠泥石、磷灰石等礦物共生(圖5(a)),有時呈寬窄不一的脈狀穿插于礦石(圖5(b)),脈寬為0.05~0.30 mm。部分方解石也與石英共生。
3.2.2 石英
礦石中的石英(含蛋白石)呈不規(guī)則粒狀,組成集合體嵌布(圖6(a)),主要與菱鐵礦、方解石緊密共生,有時與絹云母緊密交生(圖6(b))。部分石英呈松散粒狀嵌于鐵礦物中(圖6(c))。蛋白石是含水的隱晶質氧化硅,是SiO2的非晶質體和晶質體的混合物,樣品中蛋白石為無定形的集合體,主要與石英緊密共生。
3.2.3 云 母
礦石中含有的云母主要為絹云母和黑云母,其中絹云母呈細粒鱗片狀集合體,沿鐵礦物或碳酸鹽礦物粒間空隙充填(圖7(a)),有時也與石英互為連晶,部分由交代長石而形成,2種礦物有時呈過渡狀態(tài)。黑云母呈自形晶板柱狀,部分為片狀,在變質作用下顆粒局部被石英交代(圖7(b)),主要與碳酸鹽、石英、黏土共生。
3.2.4 其他脈石礦物
(1)長石。半自形板柱狀,顆粒被絹云母、黏土礦物高嶺石交代,但仍保留了長石的形貌特征(圖8(a)),少量長石呈孤島狀、葉片狀、乳滴狀殘留其中。長石中常含細粒鐵礦物包裹體。
(2)黏土。細粒集合體,與鐵礦物緊密共生(圖8(b)),部分由長石次變而形成,當交代不完全時,仍與長石殘晶共結連晶。
(3)綠泥石。不規(guī)則粒狀、葉片狀,與石英、黏土、碳酸鹽以及鐵礦物共生(圖8(c))。
(4)磷灰石。自形晶柱狀,單晶或集合體嵌布,主要與石英、碳酸鹽共生(圖8(d))。
除以上礦物外還有少量閃石(透閃石、藍閃石)、石榴石、輝石、簾石、金紅石等散布于礦石中。
對該礦石中的主要鐵礦物和脈石礦物進行工藝粒度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礦石中磁鐵礦粒度分布較為均勻,在-0.07 mm的分布率為49.80%。赤鐵礦在-0.07 mm的分布率為57.89%,結晶粒度略小于磁鐵礦,菱鐵礦的結晶粒度比磁鐵礦和赤鐵礦略粗,在-0.07 mm的分布率為43.99%。礦石中石英和長石在-0.07 mm的分布率分別為69.07%和63.34%,結晶粒度均小于鐵礦物,碳酸鹽在-0.07 mm的分布率為40.76%,結晶粒度較鐵礦物要粗得多。
?
(1)某鐵礦石全鐵品位37.82%,有害元素P、S含量均小于1%,鐵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和菱鐵礦,分布率分別為45.52%、35.22%和13.66%;主要脈石礦物為方解石、石英和黏土。
(2)該礦石塊礦主要具塊狀構造,少量斑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礦石中磁鐵礦和赤鐵礦主要呈粒狀嵌布于脈石礦物中,部分磁鐵礦呈斑狀或不規(guī)則團塊,少量磁鐵礦結晶粒度較細,呈浸染狀散布于礦石中。
(3)礦石中磁鐵礦和赤鐵礦的工藝粒度分布較細,在-0.07 mm的分布率分別為49.80%和57.89%,菱鐵礦的結晶粒度則較粗,在-0.07 mm的分布率為43.99%;石英和硅酸鹽礦物的粒度分布較細,在-0.07 mm的分布率均超過63%,碳酸鹽的礦物粒度較其他礦物要粗得多,在-0.07 mm的分布率為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