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鳳祥,王威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112)
辛開苦降法屬于“八法”中的“和法”[1][2]。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逼湔J為辛走氣而行散,苦主瀉下而涌泄,此辛開苦降法理論淵源。到了東漢,《傷寒論》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贝诉\用辛開苦降治療小柴胡湯證誤下而致的痞證,乃辛開苦降法首次運用于臨床實踐的記載。南宋醫(yī)家成無己指出辛可“散結氣”、苦可“瀉痞熱”,乃辛開苦降法的具體釋義。到元代,朱震亨認為“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泄之,厚樸、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即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边\用辛開苦降調暢氣機而治療“痞、濕”合病。直至清代,葉天士提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辛開苦降”至此才被首次提出[1]?,F在,辛開苦降法廣泛運用于臨床治療各系統(tǒng)疾病,繼續(xù)探索辛開苦降法的理論及作用機制,總結其的臨床經驗,對提高臨床療效、拓寬臨床思路,有著積極而深刻的意義。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表明天地之氣的升降不息造就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機。天人相應,人體氣機升降出入與天地陰陽之氣運動相感而同理?!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啤扒尻柍錾细[,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指出升降出入運動亦是人體陰陽運動的基本形式。肝氣自左而升,肺氣自右而降,一升一降;心陽散布體表,腎陰固藏體內,一出一入;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轉,脾胃同居中焦,為其他四臟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升降有序則五臟安和,運化有權,氣血生化有源;升降失常則中氣衰敗,四象失運,則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可見泄瀉、腹脹、痞滿、噯氣,嘔吐、頭暈目眩等。所以,氣機升降和健有著重要生理作用,氣機升降失常促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而辛開苦降法乃氣機升降理論的具體臨床運用,其核心價值為調暢氣機。
氣味配伍,氣,指寒、涼、溫、熱;味,即酸、苦、甘、辛、咸。“辛開苦降”氣味配伍即辛溫發(fā)散藥配伍苦寒涌泄藥,運用發(fā)散、苦降來調暢氣機。辛散之中寓以苦降、降泄之中包含升散,清泄而不寒涼、宣散而不溫熱?!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盁嵋趦?,治以咸寒,佐以甘苦……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乃寒熱失調氣味用藥法則,為辛開苦降配伍的理論源頭,辛長于升發(fā)、宣散,苦長于沉降、清泄。辛開苦降的首次、具體臨床運用為半夏瀉心湯,半夏辛溫,消痞散結;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泄熱消痞,辛溫配苦寒,寒熱平調、辛開苦降。朱丹溪以辛開苦降創(chuàng)立左金丸,吳又可指出“辛溫行氣而通腑、苦寒瀉熱而涼血”,創(chuàng)立辛開苦降、辟穢化濁之達原飲。葉天士提出“苦降其逆、辛通其痹”,辛開氣機、苦除穢濁,調暢三焦氣機而治濕熱,辛開與苦降相伍而清解濕熱??傊?,辛開苦降是在氣味配伍理論指導下,將辛溫藥與苦寒藥配伍使用的方法。
致炎因子作用于機體引發(fā)炎癥反應從而引起組織損傷,抗炎因子能抑制炎癥反應過度發(fā)展?;A研究表明,“辛開苦降法”系列方可調節(jié)炎癥因子水平。基于辛開苦降法,自擬宣痹散結方對促炎因子NF-k B、IL-6、TNF-α 等有下調作用,而對炎癥抑制因子IL-10 有促生作用[3],半夏瀉心湯能調節(jié)免疫蛋白IgG、slgA 及CD8 的表達[4][5],連樸飲能下調IFN-γ、IL-4 水平及抑制Bcl-2、p53 蛋白的表達[6],烏梅丸能上調Th1、IL-2、TNF-α、IFN-γ 水平[7],并且半夏瀉心湯及烏梅丸還能使TLR4/NF-κBp65 蛋白的表達下降,抑制TLR4/NF-κB 信號通路激活,減少炎癥因子釋放[8]。所以,在辛開苦降法指導下創(chuàng)立的各方劑,具有不同程度的調節(jié)炎癥因子水平、改善免疫狀態(tài)的作用,從而抑制炎癥反應。
腸道菌群失調是某些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病因或相關因素,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關系最為密切。研究發(fā)現半夏瀉心湯能促進糖尿病胃輕癱大鼠腸道益生菌的增殖、減少致病菌水平,糾正腸道內環(huán)境紊亂,從而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4,9]。
胃腸動力障礙包括胃排空延遲、胃十二指腸運動協調失常,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關,而胃腸動力亢進易導致腹痛、腹瀉等。研究發(fā)現烏梅丸可有效改善小鼠的胃腸傳輸功能,使胃排空率及小腸推進率明顯增強[7]。半夏瀉心湯通過調節(jié)5-HT4、DA2、AchE 和c-kit 的表達,降低Cajal 間質細胞內的Ca2+濃度,防止Cajal 間質細胞興奮節(jié)律失常,從調節(jié)成胃腸道運動[10]。
胃蛋白酶原(PG)主要有主細胞合成和分泌,可將蛋白質降解為眎、胨、多肽、氨基酸,具有助消化的作用。平痞湯可使PG Ⅰ、PG Ⅱ水平明顯降低,PGR(PG Ⅰ/PG Ⅱ)明顯升高,胃黏膜炎性病變程度明顯降低[11],提示辛開苦降法可降低外周血胃蛋白酶原水平。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種類繁多,發(fā)病與氣機升降失調密切相關,辛開苦降法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常以調節(jié)脾胃升降功能、斡旋中焦氣機,寒熱平調、調暢氣機為治療大法。
5.1.1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種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fā)的疾病,反酸和燒心是其常見癥狀。在中醫(yī)中屬于“吐酸”等病癥,以肝氣犯胃、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中醫(yī)基于辛開苦降理論在治療GERD 中應用較為廣泛、形式多樣,如經方、經驗方、穴位埋線、針藥聯合等。半夏瀉心湯能明顯改善泛酸燒心、胃脘灼痛、胸痛累及兩脅、口苦口干等癥狀,GERD 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的效果明顯[12]。薛西林[13]、唐旭東[14]運用辛開苦降、行氣除痞治療GERD,胃脘脹痛、噯氣、泛酸、干嘔等癥狀明顯緩解,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劉亞欣[15]運用辛開苦降法指導下的中藥結合穴位埋線療法治療難治性GERD、吳菁等[16]用半夏瀉心湯聯合針灸治療寒熱錯雜型GERD,反酸、燒灼等臨床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GERD 的發(fā)病與氣機失調關系密切,所以常以辛開苦降、清肝和胃、泄火制酸為治療GERD 的基本法則。
5.1.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癥病變,分為慢性萎縮性和非萎縮性胃炎,歸屬于中醫(yī)胃痛、痞滿等范疇,以胃失和降、胃絡失養(yǎng)、脾胃氣機失常為病機關鍵,臨床上常采用辛開苦降來治療此類病癥。趙躍恒[11]、儲小騰[17]發(fā)現辛開苦降法平痞湯在改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癥狀、胃黏膜病變以及減輕炎癥程度方面的療效均優(yōu)于三九胃泰顆粒。魏仕兵等[18]發(fā)現辛開苦降方較胃復春片,不但顯著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明顯改善萎縮、腸化。慢性胃炎雖總以辛開苦降為根本大法,臨床還須辨證論治,常以辛熱苦寒、辛涼苦溫、辛平苦淡[19],佐以扶正、化瘀、消痰、解毒[20],提高臨床療效。
5.1.3 腸道疾病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以腹痛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病,中醫(yī)歸屬于腹痛、泄瀉、便秘等。李一桐等[21]探討辛開苦降法治療IBS 發(fā)現,與西藥對照組比較,單用辛開苦降法相關方劑或聯合常規(guī)西藥均能提高IBS 患者臨床療效,可見辛開苦降法治療IBS 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以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為代表的辛開苦降法,具有協調氣機升降、通腑排濁之妙用[22]。炎癥性腸病(IBD)以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為特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張旭東[23]研究發(fā)現辛開苦降代表方能治療可通過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而治療UC。楊麗艷等[24]用半夏瀉心湯聯合美沙拉嗪治療輕度活動期CD,可效緩解臨床癥狀,抑制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故常以辛開苦降調暢六腑氣機,故辛開苦降在腸道疾病中運用較為廣泛。
5.1.4 消化道惡性腫瘤
消化道惡性腫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等,氣機失調為其首要病機,氣滯、血瘀、痰凝為標,正虛為本,痰瘀互結形成腫塊。郭婷婷[25]等運用辛開苦降、調和脾胃的方法治療以進食哽咽感、食欲不振為主要表現的寒熱錯雜型胃癌,經治后進食哽咽感、食欲不振、呃逆等癥狀好轉。李淦[26]等將mFOLFOX6 和半夏瀉心湯聯合應用于晚期結腸癌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腸道功能,改善患者的腸道紊亂狀況,半夏瀉心湯能有效降低結腸癌患者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7]。辛可助脾升清陽、運化精微以行氣、活血、化濕,苦可助胃之降逆,通腑以祛郁結,以辛味藥開壅滯之中焦,以苦味藥降不通之腑氣,所以常以辛開苦降法治療惡性腸梗阻[28]。
岳仁宋[29]認為2 型糖尿病胃輕癱以“伏邪內擾,胃強脾弱,升降失調”為病機根本,以“助脾運毒、化濁祛邪”為治療大法,常治以調理脾胃、協調升降,助脾運毒,化濁祛邪治療2 型糖尿病。腸粘膜免疫系統(tǒng)紊亂,免疫復合物沉積于系膜區(qū)常引起腎小球損傷[30],劉童童發(fā)現半夏瀉心湯通過干預腸道黏膜免疫相關功能,從而治療IgA 腎病[31],以辛開苦降、益氣健脾治療的Ι 期膜性腎病[32]。栗卿等[33]用辛開苦降、開郁散滯,擬方半夏厚樸湯合逍遙散加減治療肝肺氣滯、痰濁壅胸型胸悶變異型哮喘,胸悶氣短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此外,辛開苦降法也用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34]、痤瘡[35]、失眠[36]等病證,臨床辨證運用辛開苦降,往往效如桴鼓。
辛開苦降法歷史源遠流長,其從戰(zhàn)國至今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組方多變、化裁靈活,現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各系統(tǒng)疾病。辛開苦降法核心是調理氣機、斡旋中焦,后世以辛苦同用而延伸至行氣消脹、分消濕熱、活血化瘀等,日趨豐富,但臨證多變,須謹守病機,察陰陽、知升降、明寒熱。當前,雖辛開苦降在臨床應用廣泛,但缺乏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基礎研究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今后的臨床中,應進一步明晰辛開苦降法的性味、配伍及藥理作用,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繼續(xù)完善辛開苦降法理論,更好的服務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