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輯補明清文人題詠云岡石窟寺詩詞27首

      2022-12-06 01:39:01高震
      云岡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題詠云岡云岡石窟

      高震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基于中國古代文人就云岡石窟寺予以詩歌題詠之文化現(xiàn)象,史學家陳垣曾指出:“云岡石窟寺今雖荒僻,然鐵路未通時,其荒僻較今日何止十倍。故云岡雖有冠絕一時之雕刻,然見于文人題詠者絕少,《全唐詩》中,僅有宋昱一詩(第二函第七冊)。直到明萬歷末年(1620年),始有吳伯與一詩,今刻石窟寺西階下。又到清朝,然后有朱彝尊、曹溶、胡天游等,或因游宦,或因游幕,偶然至此題詠。”[1](冊2,P711)陳氏所論確實切中肯綮,處境荒僻且交通乏利,實為導致古代云岡石窟寺題詠絕少的主要原因①民國年間,學者郭象伋(1880-1943年)撰《大同調(diào)查記》亦曾指出:“憶在清季,此云岡石佛一般人士頗少談及者,以此見當時未加注意。交通不便,石佛又僻在山中,游蹤絕少。同地勝跡之傳播,反不及城內(nèi)九龍壁之著名也。”(郭象伋撰:《大同調(diào)查記》,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間稿本,第1頁)。然就事實而論,明朝以來云岡石窟寺題詠數(shù)量之所以較前代見增,很大程度上則系明清特定歷史背景下大同“重鎮(zhèn)”地位的突顯以及與之伴隨的士夫謫戍和文人游宦現(xiàn)象所致。

      由當代學者韓府校勘注釋的《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2]一書,其輯詩來源主要系大同及原雁北地區(qū)的歷代方志,如明正德《大同府志》、萬歷《馬邑縣志》,清順治《云中郡志》、雍正《朔平府志》、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縣志》等。該書共輯得歷代文人題詠云岡石窟詩作50題計62首,其中含古代34首(唐1首、明9首、清24首)、民國7首、現(xiàn)當代21首。氏著就歷代文人的云岡題詠之作予以鉤沉索隱,搜羅之功實不可沒;然以事實言之,由于明清二代詩詞存世數(shù)量甚巨,故亦難免存在失收的情況。今據(jù)明清以來相關詩文總集、文人別集以及《山西通志》等方志史乘進行輯錄,于《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之外猶可增補明清歷代文人題詠云岡石窟寺詩詞27首,其中明詩5題8首、清詩15題18首、清詞1首。茲參照諸詩詞創(chuàng)作之大致年代,依次臚列如下。

      一、明人題詠云岡石窟寺詩作8首

      (一)無名氏 11首

      石窟寒泉

      云根小穴秋半泓,青絲百尺懸銀罌。入口傾消炎暑氣,透骨直將冰雪清。十年京路厭馳逐,胸次泥塵動盈掬。濯纓何日坐盤陀,臨流細詠滄浪曲。[3](卷16,P700)

      按:明代大同地區(qū)形成了以魏陵煙雨、石窟寒泉、采掠積雪、寶塔凝煙、御橋官柳、雷山返照、鳳臺曉月、桑干晚渡為代表的“云中八景”,由成化《山西通志》可知明初以來的文人墨客于此多有題詠,其中“石窟寒泉”乃系對云岡第2窟泉水映塔之圣境描繪。成化《山西通志》卷16《云中八景》諸景多將“無名氏”詩作置于每題之首,如《御橋官柳》詩題之下,第一首為無名氏所作,第二首為明洪武間任大同府學訓導的王達善所作;又如《鳳臺曉月》詩題下,第一首為無名氏,第二首則為明永樂間任代府紀善的郭思恭所作。據(jù)此推斷此“無名氏”當系元末明初文人。

      (二)仰瞻 11首

      石窟寒泉

      半頃寒泉石澗幽,山光云影共悠悠。波濤自信非淮海,塋徹誰言異渭流。相對每懷魚在藻,興來空憶客乘舟。行吟獨愧輸漁父,常向春風把釣鉤。[3](卷16,P701)

      按:仰瞻,生卒年不詳,字宗泰,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以鄉(xiāng)貢進士授虎賁右衛(wèi)經(jīng)歷,洪熙初升大理左寺丞。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因忤宦官王振,謫戍大同凡7載。景泰初召為右寺丞,因持法謹嚴而與在位者多不合,遂辭歸,蒙恩宥加封大理少卿以致仕還鄉(xiāng)。仰瞻曾以經(jīng)學授徒,兼以醫(yī)術濟人,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68、成化《山西通志》卷8、同治《蘇州府志》卷85等?!妒吆芬辉姰斚得鞒y(tǒng)年間仰瞻貶官大同時所作。

      (三)淡庵 11首

      石窟寒泉

      仙翁跨鶴遠難招,才到冰壺暑氣消。紋動秋風翻碧玉,音和夜雨漱瓊瑤。潔清可濯巢人耳,渴飲須操許氏瓢?,撊趱嗜趱罚揭吮硎ッ鞒?。[3](卷16,P701)

      按:淡庵,明朝人,生平事跡不詳。成化《山西通志》卷16于作者名下注曰“國朝古平人”,且每將其同題詩作置于仰瞻之后,故其生年當不早于仰瞻,茲待考。

      (四)周勖 11首

      石窟寒泉

      鑿開玉峽出飛龍,一道靈泉與海通。冷氣積成三伏雪,縠紋微動九霄風。藥镵春洗鋤云客,茶臼時分避地翁。吟賞幾回聲觸石,恍疑鳴佩水晶宮。[3](卷16,P701)

      按:周勖,明朝人,生平事跡不詳。其生年當不早于仰瞻、淡庵,茲待考。

      (五)劉遵憲 44首

      九日邊行過石佛寺

      其一

      良辰偏客路,幽意寄禪林。系馬瞻金像,銜杯對菊陰。山空落照晚,洞古聚云深。獨坐無塵地,彌生出世心。

      其二

      寺前峰萬疊,寺里佛千形。鑿石窮天巧,開山發(fā)地靈??仗脽o棟宇,畫壁有丹青。誰識西來意,頻翻貝葉經(jīng)。

      其三

      石門長不閉,石徑草離離。地僻人來少,天寒菊放遲。蒼巖多異色,錦樹有馀姿。欲盡登高興,緣山一探奇。

      其四

      絕頂行吟處,千峰正落暉。香風不吹帽,法雨忽沾衣。鶴去留清響,僧歸入翠微。旅心方疏快,新月滿禪扉。[4](卷2,P690)

      按:劉遵憲(1575-1644年),字可權,直隸大名府大名(今屬河北)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除壽張知縣,調(diào)滋陽,歷官戶部主事、山東副使、陜西按察使。天啟三年(1623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五年(1625年)晉兵部侍郎,以忤魏忠賢而罷歸。崇禎三年(1630年)廷推兵部尚書,不赴。七年(1634年)以工部尚書強起視事,十五年(1642年)致仕。著有《來鶴樓集》《恕醉齋集》《友聲亭集》《歸田小紀》等多種,生平事跡見清人孫承澤所撰《畿輔人物志》卷12?!毒湃者呅羞^石佛寺》4首當系天啟年間官大同時所作。

      二、清人題詠云岡石窟寺詩詞19首

      (一)曹溶 66首

      游云岡寺

      釋氛理時服,頓轡西郊陰?;内罘菢钒?,得友諧所欽。猛志惜暇日,獨居多傷心。選徒越農(nóng)圃,敷席蔭飛岑。歡宴不知疲,昃景招鳴禽。反顧丹甍高,諸天布黃金。鑿石象祗園,雙樹垂清森。寧意甲馬場,黯黯孤壑深。奔湍吹白沙,迫冬仍浸淫。徐悟區(qū)中隘,率性惟幽尋。行帳因風翻,長笛和哀吟。三復河清篇,覆爵還自斟。[5](卷6,P74)

      云岡石佛行

      黃河北走吞居延,亂榛虎穴相駢肩。坤靈漸欲辟雄鎮(zhèn),群螺削作芙蓉圓。劖空不曉何王始,磨厓舊跡俱茫然。但聞危樓聳丹碧,朝搥法鼓聲淵淵。巧匠提斤生佛國,白毫頂上須眉全。有時窮鎪陷深壁,若禪定馀千年。忽逢崚嶒貌高凸,躨跜不覺來車前。密者龍象簇徑寸,巨或百仞摩青天。攬衣行腳各殊狀,億萬成列皆圣賢。入山見佛不見山,佛理翻借形模傳。此事瑣細不足論,閑時且學山中眠。自從休卒報豐穰,筑堤插柳今如拳。紫砂決溜繞城下,馬駝?夜揺荒煙。老僧柏子月浩浩,梵唱靜囀鳴秋蟬。細數(shù)云中幽僻處,郊西數(shù)武游當偏。豈無至人出象外,招我共載蓮花船。[5](卷13,P112)

      云岡寺四首

      流傳十寺枕山椒,拓跋碑殘甲子遙。鐵馬數(shù)過云霧窟,金輪仍拱治安朝。彌空杰閣刊春蘚,傍郭清鐘咽夜潮?;ナ型▉磉呎?,且容新句及岧峣。

      風和小隊出平沙,西北層巒故故遮。簾卷翠微巢燕子,谷□高座涌蓮花。陀盤鼓細峰頭出,泉屋珠圓柳外斜。圖畫江南驚客眼,時時馬背數(shù)歸鴉。

      白毫飄動與山齊,回眺朱旗百雉低。花雨靜增龍塞遠,石梯高憾馬鞭迷。心閑絕域聞金磬,游倦何年返玉溪。遺構莓苔修復遍,普天先祝洗征鼙。

      日射空巖夏木微,登高休訝薜蘿衣。頻經(jīng)凈域霜毛減,一悟浮云世網(wǎng)稀。鐵石總輸禪宇壽,金遼親見墨華歸。山靈應有跫然喜,玉殿光寒塞雁飛。[5](卷34,P296-297)

      按:曹溶(1612-1685年),字潔躬,一字鑒躬,號秋岳,又號倦圃,明末清初浙江嘉興府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官御史。入清投誠,仍原職,順治朝累官至戶部侍郎。曹溶少時即有詩名,及長,聲名愈盛,主文壇數(shù)十年,才士歸之者甚眾??滴醭跤蓮V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備兵大同,一時名士如傅山、顧炎武、朱彝尊、閻爾梅等均造訪大同以追其蹤。自康熙二年(1663年)春迄康熙六年(1667年)秋,曹溶居官大同近5載,于此間風物名勝多有題詠,其中僅圍繞云岡石窟寺就先后作有《游云岡寺》《云岡石佛行》《云岡?集二十韻》①按:《云岡?集二十韻》一詩見于曹溶《靜惕堂詩集》卷27,已為韓府《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所收(氏著據(jù)乾隆《大同府志》卷31題為《云岡寺燕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57頁),茲不再錄。《云岡寺四首》諸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484、《清史列傳》卷78。著有《靜惕堂詩集》44卷、《靜惕堂詞》1卷等傳世。

      (二)劉國欽 11首

      再入云中時鎮(zhèn)署移陽和鎮(zhèn)

      滿地菁蔥翠可即,策馬追風越山側。臨風自嘯頓忘言,重游踏破云中域。憶昔華屋經(jīng)百年,兵燹幾何燼且熄。舊跡未掃賴長橋,淺水迅流我能測。入門寥落少人煙,昂首尋求卻怨天。凄愴帶淚多憑吊,紛紛爭奪醉后眠。醉夢迄今尚未醒,銅駝荊棘實堪憐。月下漏聲滴夜半,斷鴻空逐亦茫然。盛際美人弄弦索,尊前有恨清光落。丘墟花柳怪冤魂,頹垣一片添寂寞。亂山橫峙出門驚,云岡古剎僧依閣。漸看水石心猶閑,徐歸煮茗情思惡。情思慘澹欲何之?煙草填門到處悲。春去余花不長好,市人奔逐意遲遲。十室九空遺民老,飛鳥仍如鱗集時。危樓影照斜陽里,剩有殘陽影向誰?

      論曰:結繩以后,文字之在天壤,如日星然。故夫三不朽之業(yè),“立言”其一矣。云雖雄鎮(zhèn),隸堯封而逼畿輔,虨虨文獻之邦。凡芹宮柏署,以暨琳梵之峙列,或紀記締造,或揄揚功德,莫不擅繡虎雕龍之致,奚啻雞汁傳芳、魯靈選勝也?他如韻士詠懷,騷人賦景,麗句鴻篇,又皆點綴芳草,移蘭亭于紫塞。都人士披閱之傾,當必有悠然遠會矣。[6](卷14,P623)

      按:劉國欽,字天京,清初江蘇鎮(zhèn)江府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授戶部浙江司主事。八年(1651年),欽差管理大同糧儲稽核兵馬兼管屯,十年(1653年)主理江南庫,十四年(1657年)出任太原府忻州知州。順治五年(1648年)大同總兵姜瓖據(jù)城反叛,次年多爾袞率師親征大同,姜瓖被殺,大同軍民亦慘遭屠戮,清廷遂下令移府治于陽和衛(wèi)(今大同陽高縣),至九年(1652年)復歸?!对偃朐浦小芬辉娂礊轫樦伟四陝鴼J居官大同伊始,由陽和鎮(zhèn)署入大同舊城之所見所聞。全詩通過今昔對比,真實再現(xiàn)了大同城甫經(jīng)戰(zhàn)亂后的凄慘情景,而其筆下的云岡古剎、石窟寒泉亦被附著上了凄冷悲惻的情緒。

      (三)董元愷 11首

      繞佛閣·云岡石佛寺

      飛泉疏柳,丹梯翠壁,掩映孤岫。石劈巖竇。恒沙佛數(shù)虛空盡雕鏤。奇奇偶偶。偏袒露頂,跏趺叉手。奮袂舒肘,并肩曳踵,聽然顧而走。

      中最巍峨者,背負神鰲勢壓斗,丈六金軀,聳層樓左右。看化現(xiàn)三身,萬千非謬。連峰疊阜。遍光網(wǎng)莊嚴,諸天希有。似祗園、云崗圖就。[7](卷9,P215)

      按:董元愷(?1639-1687年),字舜民,號子康,江蘇常州府武進(今江蘇常州)人。順治十七年(1660年)舉人,翌年因江南奏銷案被削名。生平于詩詞音律、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行跡遍及三山五岳、塞北江南。然因懷才不遇,仕途失意,詩中多寓坎壈身世與凄愴情懷。有《蒼梧詞》12卷傳世。

      (四)陳僖 11首

      云岡寺石佛閣

      今識如來面,西來第一山。水湍濤作怒,佛現(xiàn)石開頑。孤磬殘霞外,歸鴻斷壑間。上方真極樂,日靜白云閑。[8](卷5,P595)

      按:陳僖(生卒年不詳),字藹公,號余庵,直隸保定府清苑(今河北保定)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授中書舍人。少時即有文名,稍長,南游江淮,北走河朔,同顧炎武、傅山、龔鼎孳、徐乾學等均有交游。生平以古文名河北,詩風亦豪邁如其為人,著有《燕山草堂集》5卷傳世。

      (五)蔡珽 11首

      云岡寺

      層樓突兀仰神工,翠嶺岧峣出半空。繞座人瞻巖際佛,背山鈴語殿前風。秋灘雨歇寒聲急,遠岸僧歸落照紅。獨自跏趺幽意愜,好將詩句付奚童。[9](卷54,p2183)

      按:蔡珽(?-1743年),字若璞,號禹功,又號無動居士、松山季子,漢軍正白旗人,世居錦州(今屬遼寧錦州)??滴跞辏?697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雍正六年(1728年)因事下獄,十三年(1735年)赦免。性耿介,立朝以清剛著稱,詩亦清剛雋上如其為人。著有《守素堂詩集》,《晚晴簃詩匯》錄其詩12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293。

      (六)李鍇 11首

      云岡寺

      寺鑿石佛,高四丈七尺,環(huán)山泐小像及正書。魏拓跋氏建,歷百年而后成云。

      黃金易銷木易朽,即山作佛佛乃壽。五丁風斤齊琢剖,一峰破碎萬象有。四十七尺身獨尊,三萬六千日何久。崔浩已死可若何?后之君子揚其波。[11](卷2,P71)

      按:李鍇(1686-1755年),字鐵君,號廌青,漢軍正黃旗籍,遼東鐵嶺(今屬遼寧)人。系湖廣總督李輝祖之子、大學士索額圖之婿。雖家世貴盛,又曾因功而授七品冠帶,然淡泊榮利,潛心經(jīng)史。乾隆十五年(1750年)詔舉經(jīng)學,以老病辭。為人品行高尚,性友愛,好濟貧,暇則喜行游四方,聲望著于朝野。詩文創(chuàng)作于東北文壇影響甚大,與陳景元、戴亨一起被時人譽為“遼東三老”。生平著有《尚史》《睫巢集》等,事跡見方苞《二山人傳》、《清史稿》卷485。

      (七)張開東 11首

      石佛寺歌

      武州山頭石窟寺,元魏供佛真奇異。始自神瑞終正光,結構精工經(jīng)七帝。高宗一聽曇曜言,那惜黃金開天地。镵空五所何玲瓏,一所一佛從位置。高者穹然七十尺,六十尺以下為次。后來十寺二十龕,陸離參差萬佛備。神斤山鳴白日昏,鬼斧石裂陰風吹。當時法駕入龍宮,巖中常見天花墜。洛陽新都準代京,大長秋卿白公議。今春我從伊闕來,兩壁剜刓絕相類。誰知原本武州山,卻由雍豫轉(zhuǎn)燕冀。忽見大佛起嵯峨,山神鼓力雄赑屃。樓升三層始平頭,洞闊十尋方舒臂。西旁三龕亦頗同,老僧指點得其四。伏者彌陀張口笑,揚者大士愁顏媚。動如海波傾浮島,寂若山鬼藏幽隧。丹獅白象欲攫人,金童玉女自游戲。千態(tài)萬狀五色迷,蒼茫不似人間世。乃知帝王神力俱,泥塑木雕空矜施。拓拔宮殿已成塵,千年茲山傳遺事。自古何物不消磨,今之艷稱昔所廢。惜哉諸龕久荒涼,丹梯摧折不得至。卻恨香山本風流,安得元公作墓志。文章興衰亦有時,停車云岡徒遙企。[12](卷10,P505-506)

      按:張開東(1702-1781年),字賓旸,號白莼、海岳游人,湖北武昌府蒲圻(今湖北咸寧)人。曾官訓導,為人工詩文,好游歷,嘗遍覽海內(nèi)名山大川,為乾隆年間著名文士。撰有《白莼詩集》16卷傳世,內(nèi)中多有題詠大同地理名勝之作。

      (八)紀大奎 11首

      癸亥三月登云岡石佛閣詩大同府西三十里

      六百年前何處身,云山云水認紅塵。千花洞里重重影,萬佛樓中面面春。剩識遼城終古舊,空勞阮屐一生新。南天北地同如寄,獨有靈源自問津。余遷祖本大同山陰人,宋紹興間官四川,遷江右。[13](卷10,P469)

      按:紀大奎(1746-1825年),字向辰,號慎齋,江西撫州府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授四庫館謄錄。五十年(1785年)議敘知縣,發(fā)山東,署商河,后歷署昌樂、棲霞、福山、博平等縣。嘉慶間授四川什邡縣知縣,因政績擢合州知州,道光三年(1823年)引疾歸。卒年80,堪稱循吏,身后受祀合州名宦祠。著有《雙桂堂稿》10卷、《雙桂堂稿續(xù)編》12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477、《清史列傳》卷75。

      另由詩題“癸亥三月”可知該詩作于嘉慶八年(1803年)春,時紀大奎在大同。

      (九)王志湉 11首

      云中懷古二首·其二

      老游邊塞喜無為,訪古郊原載酒隨。滱水冰堅征騎過,恒峰雪杳暮笳吹。傷心玉匣成荒草,梁劉孝綽妹《昭君怨》詩:“玉匣成秋草。”本之石季倫:“昔為匣中玉,甘與秋草并?!卞憬鹋枋啾3峭庥卸挝牟梗瑸樘迫嗣麜?,今已殘矣。往事真同煙變滅,云岡石佛總低眉。[10](卷20,P669)

      按:王志湉(1761-?),字千波,陜西同州府華州(今陜西華縣)人,嘉慶元年(1796年)舉孝廉方正。為人工詩能畫,性愛山水,行跡遍及河汾湖湘,所交多系當世名士。道光二年(1822年)赴云中,道光五年(1825年)歸鄉(xiāng)。寓居大同期間,大同知縣黎中輔、靈丘路都司湯貽汾等地方官員與王志湉、王志瀜(字幼海,道光初曾任大同知府)兄弟均有詩酒往來。該詩尾聯(lián)“往事真同煙變滅,云岡石佛總低眉”通過狀云岡石佛俯瞰人間之態(tài)以蘊含世事變遷之理,寓情于景,不失為懷古佳句。王志湉身前著有《琈山房詩稿》,其生平事跡和詩文成就參見清人謝堃《春草堂詩話》卷3、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115“王志湉”詩人小傳,以及湯貽汾《羅浮萬年藤杖歌壽王千波征君六十生日》等詩作。

      (十)湯貽汾 11首

      石窟寺并記

      寺在大同城西三十里左云界之武周山,今名云岡。鑿巖為窟,窟中石佛無算。二閣相并,依巖結構各五重,高數(shù)十丈。東窟中一大石佛高與閣等,西窟中一石塔面而皆刻如來。其東復得數(shù)小窟,亦俱有像?!吨尽贩Q元魏高宗時僧曇曜請鑿石壁,開窟五所,兼立佛像。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顯祖、高祖屢幸焉。又云寺建始神瑞、終正光,歷百年而工竣。寺凡十,曰同升、靈光、鎮(zhèn)國、護國、崇福、童子、能仁、華巖、九天、兜率,是建寺之始。二說互異,按史稱崔浩勸世祖盡誅天下沙門,毀諸經(jīng)像塔廟,在魏境者無復孑遺。又興安元年,高宗復建浮圖,聽民出家,于是向之所毀率皆修復。蓋自高宗而后,歷世增建,不惟曇曜之所為也。

      我聞維摩石室十笏方,妙臺慧殿中安藏。又聞西極化人長丈六,宅宇隨心名極樂。葉佛書衣食宅宇隨意化成。須彌芥子本無二,千萬億身同一肉。武周石窟奇堪嗟,鑿山穿壁成無遮,金仙多過恒河沙。微者渺一粟,紺馬火龍蓬與麻。大者吁可駭,玉毫拔落猶專車。但見跏趺雙足在山麓,不知未挽螺髻穿煙霞。中間阿育塔,四面優(yōu)曇花,高低石窟不知數(shù),欲與震旦成毗耶。從來只說本無物,誰乎為此何其奢,嗚呼佛貍毀佛真英哲。崇尚虛無則無別,曇標法秀遂紛紛。曇標,高宗時僧。法秀,顯宗時僧。先后以謀反誅。后世難嫌孫子孽,旋臺杰閣天相通。翠華想像留芳蹤,武周十寺九灰劫。竿木可嘆荼毗空,鵲巢佛頂柏生肘。金輸玉鏡馀榛叢,村娃牧豎每拾得。珊瑚珠火琉璃筒,《大智論》佛口色如珊瑚,《瓔珞經(jīng)》佛眉象珠火,《三昧經(jīng)》佛咽喉如琉璃筒??蓱z采椽土級崇光宮,顯祖居。不辭祇園十萬黃金銅。鑄像高四十三尺,用銅十萬斤,黃金六百斤。闍黎飽死得封戶,曇曜請置僧祇戶納粟于僧,又請罪人官奴為佛圖戶,供諸寺灑掃。百僚三釜誰人其,百官無祿。延平熙昌更無已。朝廷日夜摐清鐘,一州一塔人一。萬四千寺排如蜂,其時石窟豈惟此。伊闕又比龍門雄,緇廬百丈勝列闕。不用明堂同辟雍,世宗嘗名宦者白整為高祖、高后,鑿二佛于龍山,皆高百尺。劉騰復為世宗鑿一龕,凡用十八萬二千馀工而未成。胡太后作永寧寺于宮側,又作石窟寺于伊闕。口為九層,浮圖高九十丈,剎高十丈。又營明堂、辟雍,役者每借以修寺,十余年竟不能成。嗚呼!魏家數(shù)世主有道,朝士無人繼崔浩。洛陽佛淚奈何流,自是銜恩愧莫酬。孝昌三年二月,洛陽平等寺佛兩目垂淚,遍體俱濕。如此者三日。明年爾朱榮入洛,誅戮百官殆盡。君不見南朝同泰千佛子,坐看臺城人餓死。[14](卷12,P201-202)

      按:湯貽汾(1778-1853年),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粥翁等,江蘇常州府武進(今江蘇武進)人。祖湯大奎、父湯荀業(yè)因守鳳山縣城(今臺灣高雄)殉職,貽汾以難蔭世襲,授揚州三江營守備。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升山西靈丘路都司,累擢浙江樂清協(xié)副將。為人尚氣節(jié),工詩文,政績文章皆為時所重。其書畫亦負盛名,為道咸間大家,與戴熙并稱“湯戴”。晚年辭官居江寧,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破城,遂賦絕命詩投水而死,謚貞愍。有《琴隱園詩集》36卷、《畫筌析覽》1卷等傳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399。

      另,由《琴隱園詩集》卷12《北塞集》之卷前自注“庚辰,年四十三。起靈丘至大同、太原、應州,再至大同、廣靈、西寧、陽高,出得勝口至豐鎮(zhèn),入拒墻口,三至大同,還靈丘止”,[14](P195)可知《石窟寺》一詩當系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湯貽汾居官大同時,于靈丘路都司任上所作,時年43歲。自戊寅至乙酉,湯貽汾居官云中近8載,于塞上見聞多有題詠,詳見《琴隱園詩集》卷11至卷15之《北塞集》諸作。

      (十一)斌良 22首

      云岡寺瞻禮石佛和曹秋岳侍郞溶舊韻

      煙術延心賞,琳宮亂眼花。嵌空羅石佛,鞅掌駐軺車。劖碧泉垂乳,流丹閣染砂。堂深聆夕磬,戍遠殷悲笳。緬昔興光始,于茲擁戟牙。金容防毀灼,蓮座辟?岈。清凈身無垢,迦陵鳥絕嘩。天紳彰黼黻,仙樂鼔箏琶。姽婳眉妍黛,瞿曇面削瓜。塔蟠松砥柱,皴縐畫披麻。具足擎龍缽,慈悲憫兔罝。青紅圖魍魎,蜿蜒鑿蛟蛇。攀陟興呀喘,游觀屢嘆嗟。般倕輸匠作,泉布費繁奢。復道盤云矗,飛甍帶嶺斜。莊嚴化城境,希有梵王家。云朔探奇構,暄寒感物華。舊題紛綺藻,幽思托蒼葭。壁間懸薩湘林王幼海詩牌甚佳。緩策連錢騎,昏歸接翅鴉。鷲峰瞻禮久,遑恤驛程賒。[15](卷21,P284)

      游云岡石洞

      嵌空乳竇漱輕漚,云廠深藏法相幽。六月招涼敷座具,應教熱痱午全收。[15](卷21,P290)

      按:斌良(1784-1847年),字備卿,又字吉甫,號笠耕、梅舫、隨庵等。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嘉慶七年(1802年)以蔭生授主事,十年(1805年)補太仆寺主事,捐員外郎。后調(diào)升陜西按察使,調(diào)補河南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累官至刑部侍郎,二十六年(1846年)授駐藏大臣。斌良博學能文、詩才宏偉,嘗為阮元所稱賞。又工書善畫,書學董其昌,畫精山水、花卉。著有《抱沖齋詩集》36卷等傳世,生平事跡見《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62、《清史稿》卷486。

      斌良生平歷官中外,數(shù)次奉使邊地,故山川行役多見諸筆端。道光年間行至大同之時,與知縣黎中輔、大同鎮(zhèn)總兵劉國慶等地方官員均有詩酒往來,同時亦不乏次韻前人如曹溶、張開東、張坊等文士之作,其中《云岡寺瞻禮石佛和曹秋岳侍郞溶舊韻》一詩即系次韻前人曹溶《云岡?集二十韻》之詩而賦。

      (十二)柏葰 22首

      云岡石窟寺在大同府西三十里

      山寺辟諸天,云岡半嶺邊。法身呈丈六,慧目俯中千。小窟層層現(xiàn),石窟中佛像極多。危樓處處連。梵宮宸翰在,康熙御書莊嚴法相額。瞻拜墨華鮮。[16](卷2,P352-353)

      重游云岡寺

      我愛云岡寺,重來日已西。山深花待放,風暖鳥爭啼。古碣沿階在,新詩滿壁題。曝書亭尚憶,勝跡待參稽。[16](卷2,P354)

      按:柏葰(1806-1859年),原名松葰,字靜濤,號泉莊,巴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道光六年(1826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十年(1830年)改今名,歷官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等。咸豐八年(1858年),拜文淵閣大學士。有《薜箖吟館鈔存》8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389、《清史列傳》卷40。

      另,由柏葰《薜箖吟館鈔存》卷3《堤塔嶺》詩末自注“丁酉春道出大同府,云岡石窟寺一帶山路似之”,[16](P366)可推知《云岡石窟寺》《重游云岡寺》二詩當作于丁酉年春,即道光十七年(1837年)春季。

      猜你喜歡
      題詠云岡云岡石窟
      我和云岡的緣分
      大同云岡第1、2 窟圖像構成分析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04
      云岡石窟的文物數(shù)字化探索與實踐
      去云岡石窟看浮雕
      云岡石窟中的交腳造像
      云岡旅游商品包裝設計研究
      九五至尊思想在云岡巨佛雕刻中的體現(xiàn)
      我為云岡石窟狂的12個理由
      探索歷史(2013年4期)2014-01-10 01:58:46
      題詠
      對聯(lián)(2011年20期)2011-09-19 06:24:42
      題詠
      對聯(lián)(2011年10期)2011-09-18 02:35:06
      赤城县| 三门峡市| 洛川县| 大宁县| 湘阴县| 大关县| 太原市| 桂东县| 个旧市| 徐水县| 饶阳县| 社旗县| 凤冈县| 济宁市| 阳泉市| 洪湖市| 山东省| 芦山县| 金寨县| 沿河| 枝江市| 瑞昌市| 衢州市| 苗栗市| 连江县| 宝应县| 陇南市| 南平市| 无棣县| 达孜县| 那坡县| 黔南| 射洪县| 东丽区| 沂水县| 南郑县| 蕲春县| 沾化县| 北流市| 印江|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