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良鳴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成都 610068)
《云中記》中的阿巴之死與《文城》中的小美之死有著多個層面的相似性:從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上看,兩者都是作家精心營構的壓軸情節(jié),是小說著力鋪排至篇末的“爆破點”和“匯聚點”,都承載著升華小說主題的“終結的意義”;從小說的文學意蘊上看,兩者之死都具有相同的宗教信徒獻祭式的圣潔性和儀式性,都具有自覺赴死的救贖用意和悲壯色彩。阿來和余華都選擇以殉道式的死亡來處理中心人物的結局,這是否符合人物的內在命運發(fā)展?這種處理之于小說的藝術價值究竟有怎樣的利弊得失方面的影響?
阿巴之死是作家預先的設定[1]。阿來為阿巴赴死的必然性所尋求的設計,是讓阿巴成為苯教祭師。阿巴一開始并不愿意接受這個職業(yè),但是大地震所致的巨大死亡和創(chuàng)痛摧毀了云中村人的精神防堤,而被迫承擔起撫慰人心的祭師職責的阿巴,在主持祭祀亡靈儀式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祭師的重要意義,并最終認同自己的祭師身份。
阿巴的轉變,展現(xiàn)了阿來所觀察體會到的大地震帶給許多人的沖擊和改變。阿來觀察到,在大地震之前,許多人對自己應肩負的責任其實并不十分明確,工作也只是按部就班,可當災難發(fā)生過后,人們被迫墮入一種從未有過的極端境況之中。這種現(xiàn)實使人們驚覺到自己在與他者的關系之中所理應占據的主動地位,并自覺承擔和履行起屬己的職責。阿來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帶來一種超越個人的崇高感、沉重感。”[2]小說中,阿巴最終也正是帶著這種超越個人的崇高感和沉重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與云中村一同走向消亡,以生命獻祭的方式完成自己祭師的使命,并以此實現(xiàn)生命的升華。
綜上分析,阿來為阿巴所設定的生命運行軌跡和行動發(fā)展邏輯顯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一旦仔細考察被阿巴所最終認同的苯教及其宗旨,將之與阿巴的主動獻祭式的赴死選擇相聯(lián)系,便會發(fā)現(xiàn)這一設定中的不合理之處。
《云中記》對云中村人所信仰的宗教是苯教這一事實以及佛苯之間的碰撞與沖突多有強調和呈現(xiàn)。在發(fā)展過程中,辛饒米沃且推動了苯教的理論化與體系化,將苯教教義改造得更為重視對世人的教化,并規(guī)范和完善了苯教的儀軌禮制,明確了苯教祭師的職責即是幫助人類請求神靈相助、驅魔滅鬼、禳災祈福,在平時則主持婚嫁喪葬等儀式。據一些資料所說,早期的苯教不信有來世,認為“來世可以脫生之說是妄語”[3]629,解除現(xiàn)世人類的疾苦災難才是苯教祭師的天職所在。而在倫理觀念中,對于善惡和生命輪回的關系的理解與認知,苯教較之于其他宗教有著較大差異。在藏傳佛教教義當中,輪回再生依據于因果報應來實現(xiàn),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在苯教教義中,這種生命輪回卻并不以現(xiàn)世的善惡作為依據。在苯教的倫理思想當中(至少在生死輪回轉世領域),并不存在善惡之分,且更注重現(xiàn)世生存與生活。從這個角度講,阿巴棄絕現(xiàn)世人生,其對于苯教教義而言,并無多少行善積德的救贖意義。另外,辛饒米沃且改革苯教首先便是取消原始苯教用生靈的血祭祀的陋習。連宰殺馬、牛、驢等牲畜來祭祀天地都被廢止,更何況是以人作為犧牲。因此,阿巴的自殺并不符合苯教教義,與其身份、思想認知存在相沖突的地方。
《文城》中的小美之死的結局設定亦存有不合理性。對于小美之死的不合理性,多有學者從小說情節(jié)、人情常理、生活邏輯等層面進行了分析,但仍有可補充和挖掘的地方。確切地說,小美是自殺。一般而言,人要自殺的根本原因是其喪失了生的意愿和動力??尚≌f中小美自殺前對于生卻充滿熱望。她去城隍閣跪祭就是為了祈禱上天停降大雪、消除災禍,其行為本身就是為了求生。她帶著阿強和女傭去參加祭拜儀式的那天中午,專門吩咐女傭不做米粥而做一頓米飯,說“去城隍閣祭拜蒼天,一定要吃飽了”[4]336??梢娦∶朗菐е鴱娏业那笊庠盖叭ゼ腊萆n天、祈福消災的。
然而,這樣的小美卻在跪雪之時,猛然開始懺悔起自己的罪過竟至決心以死自贖,雖說小說前文已對小美的思女心切以及對林祥福父女的深重悔意作了大量鋪墊,但這之間人物的心理轉變卻實在有突兀之處:祭天消災以求生和決心自戕以求死之間是如何完成轉化的?退一步講,即便小美陷入非要以死來贖罪的執(zhí)念之中,阿強動搖,女傭勸阻,商會解救,同祭者及其親友相助,這其中無論哪一環(huán)起作用,小美之死就無法完成,可偏偏每一環(huán)都失效了。這確實缺乏一定的現(xiàn)實合理性。
余華接受采訪時曾說:“《文城》的敘事立場與《活著》不一樣?!痘钪肥菍憣嵵髁x的敘述,《文城》是借助了傳奇小說敘述方式,它的敘述是戲劇性的?!盵5]傳奇浪漫性能夠為故事細節(jié)上的不合理性提供一定的辯護,但卻無法完全掩蓋人物內心塑造上的“簡薄”[6]。小美之死缺乏源自性格、心理等層面上的“非此不可”的必然動機。然而,由于“宗教可以提供最現(xiàn)成的生活信念的根基”[7],因而它便成為一個理解小美之死的重要視點。事實上,確有不少論者從宗教性來為小美之死尋求合理性。
小美之死所涉及的宗教元素是城隍信仰。將城隍閣設置為小美的殞身之地,這體現(xiàn)出余華對于小說細節(jié)質感的一貫追求。大量文獻資料記載表明,城隍信仰在江浙一帶出現(xiàn)較早且發(fā)展充分?!霸谇宄?、民國的地方志中,風俗部分必載祭城隍神之民俗活動。”[8]生活于清末民初的江南女子小美,選擇到城隍閣祭拜,這一行為本身在歷史背景、地域文化、民間信仰與風俗等方面有著合理性。
然而,問題在于,即便就城隍信仰的特性及其歷史影響而言,小美也并不一定獲得以死贖罪這一“生活信念的根基”和棄世自殺的必然性。首先,在小美所處的歷史時期,城隍信仰的影響力已明顯減弱。小說中,當阿強父母去世時,二人為了節(jié)約開支,都明確要求不請城隍閣的道士主持操辦喪葬儀式,這說明了此時城隍信仰的式微。小說中還反映出城隍信仰的高度世俗化,《文城》中溪鎮(zhèn)的百姓一般會遵循的喪葬儀軌,是要“去城隍閣的水井買來沐浴水”給逝者凈身,請來城隍閣的道士在葬禮上“分列兩行”,演奏“笛、蕭、嗩吶和木魚”,從這些細節(jié)可見在小美生活的時代和地區(qū),城隍信仰已高度世俗化。而誠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所謂的世俗化意指這樣一種過程,通過這種過程,社會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擺脫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盵9]1
城隍信仰來源于道教,因其彰顯賞善懲惡的正義精神,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道教信仰確實能夠起到道德約束作用。但是,與中國平民百姓信奉其他宗教的目的一樣,城隍信仰實則體現(xiàn)的還是固有的實用理性思維。百姓信奉城隍神,有出于對真善美精神向往的原因,可更實際的目的是追求現(xiàn)世的消災免難、福壽康寧。至于對為惡的懲罰,則主張“以積陰為德”[10]2357,即通過積德行善來抵消罪惡。尤其清末以降,城隍信仰高度世俗化,其“神圣性的空間不復存在”[11]。民間崇祀城隍的活動最終演變?yōu)槊癖姷目駳g節(jié)日,對惡的懲罰則更多地呈現(xiàn)為一種戲劇性,譬如名曰“犯人香”的活動,即是“有人為消除自己及家族的罪愆而裝作囚犯,身負枷鎖,執(zhí)香跟隨”[12],男女老少參與城隍出會的儀式。而且,城隍信仰本身也并不主張以活人獻祭來顯示信眾之虔誠。城隍信仰根源在道教,“道教由陰陽家、神仙家來,神仙家講究長生不老,不死,迷戀生命到了極端”[13]34。因此,小美的自我獻祭式的死亡更多的是余華對于城隍信仰的想象。
阿巴和小美之死的合理性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有必要追問的問題,是因為他們在實質上都是在強烈的主觀意愿的驅使下對自我生命的毅然棄絕。迪爾凱姆在《自殺論》中認為,所謂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14]11。這樣的死亡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這勇氣和決心從何而來?關涉人物自殺動機和必然性的問題自然會被提出。前文對此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二者的自殺都具有不合理性。那么,既然不合理,作者為何卻讓其發(fā)生呢?是作者沒有意識到這些不合理嗎?如果是這樣,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們沒能意識到這些不合理的呢?抑或是作者根本就認為這二人之死是合理的,不存在不合理之處?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認為二人之死是合理的呢?
后一組問題歸結起來是一個有關作家對于自殺的價值判斷問題,是關涉作家生死觀的問題?!对浦杏洝分校蛯τ诠砘甑挠袩o問題的反復糾結,以及小說其他“很多相似的情節(jié)和相似的論述重復出現(xiàn)”[15]的現(xiàn)象,實則反映出作者“藝術表達上的不自信”[15]和價值立場上的猶疑,是作者在努力尋求自我說服,進而說服讀者。與之相較,《文城》中小美之死則顯現(xiàn)出作者價值觀念的一定程度的混亂。余華一面暗示小美自戕的蒙昧與荒誕性,一面又賦予這一人物結局以宗教信徒自我懺悔與救贖式的神圣崇高意味并加諸褒揚。與阿巴相比,小美并非從一開始即抱有以死救贖的決心,其對于宗教信仰所持的信念亦缺乏虔誠性上的鋪墊與交代。這樣的自戕具有被動性、巧合性、偶然性,也就使得其悲劇性因欠缺必然性而遭到一定消解。再就結果影響來看,小美與阿強死后被顧益民以商會名義安葬于西山腳下僻靜之處,過后便鮮有人問津;而其后在匪患中壯烈犧牲的十八個民團士兵則被安葬于城隍閣前,以此紀念他們保衛(wèi)溪鎮(zhèn)的赫赫功績。兩相對照可知,小美的自戕所得到的社會認可極為有限。并且,小美的懺悔和自戕之于林祥福父女的現(xiàn)世處境更是渾無助益。所以,小說所構設的細節(jié)相當程度地呈現(xiàn)或暗示了小美之死的荒誕性與意義的有限性。然而,敘述者卻又表示:“小美入土為安,她生前經歷了清朝滅亡,民國初立,死后避開了軍閥混戰(zhàn),匪禍泛濫,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盵4]343言語之間流露出對于小美跪雪而死的慶幸之意與贊美之情。這一文本癥候分明透露出作者對于小美之死在價值立場上的矛盾、混亂與搖擺。
考察這些由人物結局所引發(fā)的作家價值立場上的猶疑與搖擺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關涉到一種神性浪漫主義思想。阿來和余華在營構阿巴和小美之死的情節(jié)時,都分別引入了宗教元素,都試圖借助宗教思想本身即含有的、或由宗教符號所召喚而來的“神性浪漫主義”[16]294,來完成小說人物行動邏輯上的自洽,為人物之死尋求合理性。苯教的“萬物有靈”思想使阿來完成自我說服、打消價值猶疑,從而為阿巴自殺找到能自圓其說的思想因由,并且將價值判斷滲浸其中;而余華所借助的城隍閣這個宗教符號和“來世”輪回思想,則分別為小美提供了觸發(fā)其懺悔意識的場域和以死自贖的精神動力,這些都是余華為小美之死所設置的合理性因素,可城隍閣和“來世”思想所召喚、激發(fā)的儀式感與悲劇性,卻讓余華在荒誕化小美之死的同時又不自覺地浪漫化、崇高化了這一人物行為,進而制造了敘事者價值立場上的矛盾??傊?,“萬物有靈”觀和“來世”思想是阿來和余華分別用以推動阿巴和小美之死發(fā)生的精神原動力,是作家為人物之自殺所設定的合理性。然而,這些合理性背后所潛隱的作家的生死觀卻又呈現(xiàn)出偏頗之處。
伊壁鳩魯曾指出,死亡是“一切惡中最可怕的”[17]366;霍爾也認為“死和對死的恐懼”是“最大的惡”[18]27。在一些作家如魯迅、蕭紅等的筆下,死亡更是極端的惡,是惡的最大化,是讓人恐懼到極點的存在。由此不難理解叔本華在《論自殺》中的觀點,他指出“一旦生的恐懼戰(zhàn)勝了死的恐懼,自殺就是理所當然的”,而“死也相當困難,肉體的毀滅并不容易”,所以,“自殺也許是人對自然的質問:人的生存在死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19]50
《云中記》中的阿巴消解死亡之惡、克服死之恐懼的途徑是以“萬物有靈”思維詩化死亡,完成生與死之間的詩意轉化,從而超脫死的恐懼。阿巴所理解的苯教教義認為,人死之后,都會化霧化煙,歸入大化,而“大化就是所有的事物”,是“巖石,巖石上的苔蘚;水,水中的魚和荇草;山,山上的雪和樹;樹,樹上的鳥和鳥巢;光,放射出來的光和暗藏著的光;人,人的身和心……都在,都不在”[20]244。有著詩性思維的阿巴篤信,死亡只是“肉體漸漸冷去”和生命形式的一種轉換而已,所以全然沒有對于死亡的恐懼。因此,他才能為著自己的價值信念平靜地走向死亡,甚至表現(xiàn)出“我在盼望死”式的“死亡的渴望”[21]105特征?!段某恰分行∶赖淖糟?,歸根到底是為“絕望的恐懼和戰(zhàn)栗”所鼓動,而這“絕望的恐懼和戰(zhàn)栗”則“產生于倫理原則無力支撐人為自己召致的善與惡的抉擇”。小美“想逃避陷入抉擇困境的自我,卻始終沒有出路”,于是只能在沉重的負罪感和“生的恐懼”中備受煎熬。最終讓“生的恐懼”戰(zhàn)勝“死的恐懼”,進而使得小美走向自戕的則是“來世”思想。強烈的負罪感讓小美感受到生的無意義,“既然生沒有意義,主動選擇死就是有意義的,其意義在于畢竟維護了某種生存信念的價值”[19]42。因此,小美主動選擇跪祭蒼天而死,將所有的救贖都寄望于“來世”:“來世我再為你生個女兒,來世我還要為你生五個兒子……”[4]339
“萬物有靈”論、“來世”轉生觀這些“神性浪漫主義”思想讓阿巴和小美詩化了死亡,幫助他們克服、超脫了死亡之惡,同時也詩化、浪漫化、神圣化了他們自身的死亡。也即是說,“神性浪漫主義”思想合理化了人物之死,并讓人物之死在小說中“召喚出具有神性的時刻”[22]??墒牵@種“神性浪漫主義”式的死亡書寫所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生命觀念卻又是需要加以審視的。阿巴的“大化說”與道家的“齊物論”實質相通,都含有一種以“一死生”“齊彭殤”的方式調和、超脫現(xiàn)實生死存亡之矛盾的思想邏輯;而小美的“來世”思想則將現(xiàn)世的負疚、過錯、艱難和困境等都統(tǒng)統(tǒng)寄望于“來世”這個虛無的存在來解決,這實則是一種“輕今生、重來世”的、以“輕死”的方式“輕生”的思想邏輯。這兩者都內含有一種“活就是死、死就是活”[23]486的相對主義生死觀,其對于生命價值所持的否定的立場,實則是通過“否定性的價值虛無”[19]80來貶低人的生命價值。由之即關聯(lián)到有學者提出的一個關鍵點:“阿巴的死隱含著什么問題?對生死的追問最終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要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盵24]然而,“很顯然,當一個人自發(fā)地自殺時,他并不十分珍惜生命,因此他認為生命或多或少是一種令人傷感的現(xiàn)象”[14]235。而且“死是全部的失敗,是否定,是對生命的質疑”[25]3。對此,王羲之亦指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盵26]124思考和追問“死”是為了更好地“生”。向死而生,“向死”是手段,“向死”不是為了“死”,“死”不是目的,“生”才是目的。將“向死而生”的“向死”理解為“赴死”,這是將手段當作了目的本身。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阿巴之死和小美之死又談何救贖呢?以生命祭奠正在消亡的生活與文化方式和寄望于來世以自贖,卻不主動擔當現(xiàn)世的荒誕,這樣的死亡不是對生死的超越,而是對生命價值的貶低,是讓生命走向徹底的虛無。
從小說的藝術效果層面來看,阿巴和小美之死對于小說的藝術價值有何影響呢?這樣的死亡敘事又折照出作家怎樣的創(chuàng)作取向和審美趣味呢?
阿巴與小美自殺的結局安排的確都營構出一種悲情和英雄主義,但二者之死卻也同時是對悲情得以繼續(xù)升華為悲劇感的這一過程的打斷。面對深重的悲哀和罪過,無論所致的客觀結果,還是主觀人為的后果,人想要救贖,無論是救贖別人,還是自我救贖,難道只有死亡這一條路嗎?或者說,死亡真就是那條最好的路嗎?僅就拯救而言,阿來和余華們所設想的救贖之路顯然失之單一,死亡成為那個既成習慣的、“套板反應”式的解決之道,這就如同傳說故事中天帝突降夸娥氏二子助愚公移走大山和讓梁祝死后化蝶比翼雙飛一樣,激烈矛盾和劇烈糾結被超力量輕巧解除,人所必然要直面和承受的艱難以及在艱難中所要承受的人性試煉沒能有效展開;而小說實質應該提供的不僅是人生意義,還有作家對于生命最深刻的體驗和對于命運的領會?!靶≌f之所以還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正因為它區(qū)別于新聞和故事,它不是為了陳述、獵奇、增加談資或警醒世人,而更多的是進行人性實驗,探求人性本質?!盵27]傳奇小說也是小說,其存在的更高價值自然也是“進行人性實驗”和“探求人性本質”,可余華卻不惜動用天災這個偶然因素制造小美之死,讓人物失去人性的“試煉場”,終結本可以也本應該持續(xù)進行的人性試煉,只為營構一種宿命悲劇模式的“虐戀”情節(jié)和呈現(xiàn)人物的懺悔之意、救贖用心,以及一種存在情理漏洞的“惡中有善”的貌似復雜、實則矛盾的人性樣態(tài)。這實質是創(chuàng)作的“減壓”,反作用于文學書寫方面則體現(xiàn)為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往往收束倉促、結尾匆忙,使得作品呈現(xiàn)出虎頭蛇尾、有心無力、頭重腳輕的敘事格局。
誠如學者李壯總結的,“《活著》是關于殘酷的生存,《文城》則確實試圖去講述溫暖的死去”[28]。在經歷一場場惡的宣泄之后,余華逐漸開始更加注目于那些生活和生命中放射著光芒的、充滿著善的力量的、溫暖的質素,甚而至于想要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至善”的人物形象,《文城》里的林祥福無疑便是這一創(chuàng)作思想的具體實踐[29]。這種“揚善”的創(chuàng)作理念亦連帶著影響了余華對其他人物的塑造,以至于在面對像沈母這樣處于“極善”和“極惡”之間的“中間人物”時,余華也要安一個光明的尾巴,讓沈母彌留之際想的、念的都是被她趕走的小美而不是她江湖漂泊、音信杳無的兒子阿強。作家試圖以“溫暖的死”讓人性之善顯現(xiàn)得更為鮮明,可這也同時讓人物形象變得缺乏現(xiàn)實合理性,染上“至善成偽”的嫌疑。而慘淡經營的小美的“溫暖的死”,其“為塑造小美的性格、為行騙尋找合理性的功能也極其有限”[30]。福樓拜曾忠告:“作家在作品中必須像上帝在宇宙中那樣,無處不在又無影無蹤?!盵31]33然而,顯然余華并未在《文城》當中恰當?shù)仉[藏起他創(chuàng)造的痕跡,依然“更急于操縱他的人物去演繹現(xiàn)成的模式”[32],使得“我們仿佛在行文中,看到敘事人躲在幕后,動作嫻熟地操縱著提線木偶”[33]。
據阿來自述,莫扎特的《安魂曲》帶給他創(chuàng)作《云中記》的靈感和啟迪。他說:“莫扎特寫《安魂曲》時,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面對死亡之期,卻那么溫暖,那么美。”[34]由此,阿來認識到:“其實我們面對死亡,也可以采用一種美好的方式。這種美好其實更有尊嚴,或者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更體面?!盵34]于是,寫出人在面對死亡之期時的溫暖、美和體面成為他創(chuàng)作《云中記》的出發(fā)點與主題預設??梢哉f,這也正是他執(zhí)意要讓阿巴走向死亡的原因??墒?,必須指出的是,莫扎特所面臨的死是客觀必然,而阿巴卻并不面臨這樣的客觀必然性,他完全能夠以活著的方式呈現(xiàn)生命的尊嚴和體面。換言之,在生與死之間,阿巴生的意義更大于其死去的意義。死去的人原本應該、也確實從主觀意愿上想要向活著的人彰顯生命??煽陀^事實是,阿巴之死只會加速遺忘和消亡。誠然,當面對死亡時能無所畏懼,往往即被視作是英雄主義的行為反應。阿來原本也是要賦予阿巴之死以英雄主義的悲壯色彩的,可是綜合分析可知,阿巴的死并非一定如此不可,甚至反而有種為了死而死的意味,這多少消解了其自我獻祭式的救贖行為的神圣性與崇高感。
進一步說,“可持續(xù)生存,這應該是我們講文學中的天災與救世的最重要的人文經驗,它突顯出我們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所培育出來的民族生生不息的一面”[35]?!对浦杏洝烦尸F(xiàn)出民間文化里所潛藏著的這方面的“地方性知識”,由祭師具體執(zhí)行的禳災驅鬼的群體性儀式,其對于信眾的心理和精神所起到的撫慰作用無可取代,這是民間傳統(tǒng)文化遺產中留下來的富有寶貴“救世”價值的智慧與經驗。然而,阿巴之死的結局設定卻破壞了此種救世價值,他在完全可以可持續(xù)生存的情勢下卻選擇自我終結此種存續(xù),這勢必會對幸存者對生的價值的認識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死亡的確讓生命的價值更為彰顯,可活著卻更為考驗人的意志。阿巴一味赴死,鮮少畏懼和掙扎猶豫,含有頗多不合人情之處。阿來只是著力呈現(xiàn)了阿巴赴死過程中外在的求死與勸生的沖突,卻沒有深刻展現(xiàn)其內在思想的抵牾。可以說,作家對于這一人物內在靈魂的“生死辯證法”的扭結處失之必要的展開;作家試圖借助宗教信仰文化、借助異質文化元素的曖昧與神秘、借助死亡的儀式感來構筑神圣性,但未對死亡哲學做更為深入的接取,從而使得阿巴的獻祭儀式徒有其行動之形式而神圣性則失之空心化。這也顯出創(chuàng)作者在塑造人物時的操之過急,人物淪為其表達觀念、任意驅使的工具,而缺乏精神和靈魂生長的自主性。實際上,確有學者已指出:“《云中記》只有木偶活動,沒有成功的藝術形象?!盵36]這話雖不無偏頗之處,卻也并非沒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更為耐人尋味之處還在于,阿來和余華為何竟都開始傾向于寫“溫暖的死”了呢?
《云中記》關注到從地震中幸存下來的人的精神重振問題,這是富有人道主義關懷的,但阿巴“溫暖的死”卻又暴露出作家思想的某種躲閃。在一場大災大難過后,人們更多轉入一場感動,可是對于其中的某些也許是根性的問題卻往往采取冷處理態(tài)度。客觀地說,《云中記》其實涉及了部分的反思,只不過阿來關注的是災后對于災害的消費,卻沒有談及災害前和災害中的情形?;蛟S,這也恰是仁欽這一人物形象符號化、臉譜化、內蘊單薄的原因??傮w而言,小說更多地在理念化的抽象的生與死上盤桓叩問,故而其藝術功效也便如阿來自己所說:“這光芒難以照亮現(xiàn)實世界?!盵37]阿來在《云中記》中關注到了地震后的自殺者,但是他陷入了一種追求“至善”的“神性浪漫主義”困境中,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道德理想化。
再聯(lián)系到余華,他在寫《活著》的時候以一個個無常的死亡來凸顯生之強韌,在寫《兄弟》的時候誓言要對現(xiàn)實發(fā)起“正面強攻”[38],此番卻轉而“從小說退回了故事,從生活退回了命運,從當代退回了過往,從敘述退回了隱喻”[39],以《文城》、以寫作傳奇的方式寫“溫暖的死”、為至善人性“造夢”,其與阿來以災害文學寫死之體面與溫暖,都帶有“溫情主義”的意味。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某種必然?阿巴的“萬物有靈”觀與小美的“來世”救贖,其背后多少都有點老莊思想、黃老學說的無為超脫的暗影;而從審美追求上看,阿巴和小美二者之死的結局設置亦都流露出作家對于“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悲劇感和崇高感的苦心營構。作家的寫作取向與審美趣味往往能夠折照時代審美范式的發(fā)展與變化。阿來和余華此番在審美趣味上的“趨同”,頗有一種開風氣之先和預言的意味。它似乎預示著我們的時代正在由一個曾眾聲喧嘩、狂歡解構恣肆、沉溺于眼前一己之悲歡的“小時代”,走向一個大變局時代的“休養(yǎng)生息”與呼喚肅穆、建構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