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純柱
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只有七八歲的我,和幾個弟弟一起,跟父母擠在一間狹小的舊茅草房里,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煎熬著那些漫漫長夜。那時半夜三更偶爾從睡夢中醒來,我常常會看見母親側(cè)躺著身子,雙手捧著一本厚厚的書,湊在枕邊昏暗的煤油前,津津有味地讀著。后來,隨著年歲的漸漸增長,我明白母親這種夜讀習(xí)慣,只是為了消遣夜晚失眠時光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那時四十歲出頭的母親,距1958年那場讓她丟掉小學(xué)教師公職的令人不堪回首的運動,已經(jīng)過去十二三年,并距她下放回父親的老家大理才村海邊,因語言不通、氣候不適應(yīng)和生活習(xí)慣有別而無法立足,不得不逃難投奔到蒼山西坡這個自己土地改革時期執(zhí)教過的小山村,也將近十年了。昔日生長在城鎮(zhèn)富裕家庭里的嬌嬌女,早已經(jīng)被艱苦的山村生活磨礪成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村婦女。
但母親畢竟出身書香門第家庭,不僅知書識字,而且早在解放初期就參加了“革命工作”。因而這時的母親,盡管掉進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逆境中,常年累月的除了要料理諸如喂豬喂雞、掃地煮飯、洗衣縫補的繁重家務(wù)外,還要下地上山干農(nóng)活苦工分,以及侍候家里的菜園等等,一天到晚勞作下來,累得腰酸腿疼的,就想早點上床休息。
然而,母親還是始終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逃離這個窮困閉塞的小山村,返回自己原來生長和生活的漾濞街。因而從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風(fēng)里雨里地在泥坑里摸爬滾打,卻仍然落得半饑半飽地活著,甚至終老小山村的母親,對自己不得不困居一隅的淪落人生,有著太多的失落、太多的郁悶和太多的悲傷。但不論有多么絕望,也不論有多么的勞累,每晚睡到半夜三更,母親往往都會莫名其妙地醒來,心中空空落落的,泛起無限的凄涼哀傷。為了消愁解悶,母親不知不覺便開始以看書抵御冰冷寂寞的長夜,以至于長期沉湎于夜讀小說不能自拔,借此消磨孤寂難耐的時光,也稍稍寄托自己無處安放的情思。
我記得當年母親常常讀的只有一本叫《青春之歌》的長篇小說。這還是當時在縣城讀初中的大哥提供給母親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的那個時代,不知道大哥是怎么弄到這部被當時官方列為禁書的楊沫的作品的。母親將這本多少有些小資情調(diào)的書,白天壓在自己的枕頭底下,夜晚睡不著的時候,就摸出來挑燈展讀。那時的母親幾乎夜夜失眠,因而她幾乎每夜都要讀一陣這部小說。那個時候,我還不時聽到母親和大哥談?wù)摗肚啻褐琛分械墓适虑楣?jié)和人物遭遇。知道母親欣賞盧嘉川的風(fēng)流倜儻,喜歡羅大方的豪爽機智,同情林道靜的理想追求,討厭余永澤的平庸自私,以及她曾經(jīng)為林紅講述的凄婉愛情故事而潸然淚下……
當我在山村念完小學(xué),也到縣城讀初中的時候,“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結(jié)束。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母親的命運并沒有太大的改觀。她還是依然被松動不大的形勢和政策牢牢捆綁在那個荒涼貧瘠的小山村。母親白天忙忙碌碌,累死累活地從土里刨食;夜晚仍以讀她的《青春之歌》,來度過自己一個又一個失眠難熬的漫漫長夜。盡管此書早已經(jīng)被她翻得爛朽朽的,封皮和前后數(shù)頁都不見了,紙張也變了顏色。
當然,對此部小說中的故事人物和大多數(shù)情節(jié),甚至對作品中的一個個細節(jié),母親也都早已滾瓜爛熟,背誦如流了。但母親每晚還是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默默地捧讀,而且仍然讀得那么神情專注,身心投入。直到幾年后我當兵退伍回家,委托戰(zhàn)友從昆明帶回來一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紅樓夢》。母親才丟掉被翻弄得破爛不堪的《青春之歌》,轉(zhuǎn)而捧讀這部曹雪芹用他自己的血淚,一個字一個字凝成的《紅樓夢》。這樣她又夜夜同兒女情長的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共悲共喜,同憂同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國家形勢進一步好轉(zhuǎn)。母親終于掙脫了那根將她緊緊拴在小山村的沉重鎖鏈,重新回到她朝思暮想的生她養(yǎng)她的地方——漾濞街生活。這時,母親將近五十七八了。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問題,為了供兒女們讀書上學(xué),母親更加沒日沒夜地辛勤勞作和在市井奔波忙碌著。凌晨天麻麻亮,母親就要起床到學(xué)校門口賣給學(xué)生面包和粑粑,白天她又要在街頭擺攤賣涼蝦冰粉。晚上,她還要做飯洗衣裳和加工次日要賣的涼蝦冰粉。
一天到晚折騰下來,母親整個人差不多都累散架了。但睡到半夜三更一覺醒來,好長時間都不能重新入睡的母親,還是丟不掉自己多年養(yǎng)成的夜讀習(xí)慣。不過,這時由于我的特意提供,母親的閱讀范圍擴大了不少。記得我曾經(jīng)給母親買過《濟公傳》《西游記》《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三俠五義》等多套古典文學(xué)書籍。
當我們姊妹幾個都有了一份工作,日見蒼老衰弱的母親已經(jīng)不需要再為衣食起早摸黑的打拼和日日夜夜操勞了。難得清閑下來的母親,除幫著兒女們領(lǐng)領(lǐng)自己的孫男孫女,享享天倫之樂外,還學(xué)會了和一幫老頭老太太打打每炮一角兩角的小麻將。然而,母親每晚睡到半夜三更仍然必醒,醒來仍然必定久久不能入睡,因而母親的夜讀愛好,仍然似乎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多少改變。直到母親晚年因患糖尿病并發(fā)癥,導(dǎo)致眼睛的視線愈來愈模糊,幾近看不清字跡,老人家才不得不徹底告別了自己的夜讀生涯。
據(jù)我長期的觀察了解,母親讀書有一個可以說是極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她讀小說的時候,讀得極緩極慢、極深入細致。這種極其罕見的“極緩極慢”和“深入細致”,是一般人都難以想像和理解的。甚至可以說她讀書,與其說是一個字、一句話地反反復(fù)復(fù)口誦心惟,還不如說是一個細節(jié)、一個情節(jié)地認真細嚼慢咽,呆呆癡想,悠悠品味。因此往往一兩個小時過去,老人家一般頂多只能讀上頁把兩頁。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讀個小說打發(fā)一下時間嘛,何必讀得如此這般苦心孤詣和傾心用情呢?
當母親八十四歲那年離開我們之后,在對母親的無盡思念中,母親深夜燈下躺著捧讀小說的情景,不時浮現(xiàn)在我眼前,甚至變得越來越清晰、鮮明和生動。漸漸的,我似乎回味過來,母親這種比寫書都還要緩慢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的細看熟讀和精研深究的閱讀方式,可能不純粹只是出于消磨時光的目的。老人家十有八九可能是將書里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故事,都當作人世間的真人真事了。如今我還慢慢覺得,母親這種讀書的方法,其實就是用心靈體驗式的方法進入和感受作家在書中構(gòu)筑的虛擬世界的。老人家或許還想通過書中人物跌宕起伏、搖曳生姿、風(fēng)流浪漫的傳奇人生,來治療和撫慰自己心靈的創(chuàng)傷,甚至彌補現(xiàn)實人生的種種憾恨和不足。
換句話說,母親大約是用閱讀的橋梁,作為走入書中世界和生活的一道大門。也就是說,老人家通過仔仔細細地熟讀和反反復(fù)復(fù)回芻,不知不覺中,便將自己人生的一點一滴融入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里。這樣,她便仿佛進入了一個與自己日常接觸和生活的世界有著截然不同的內(nèi)容和色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豐富多彩,波瀾壯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新奇事物和驚險刺激的體驗。這是她想要擁有的,而她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又無法滿足她的。而夜讀的時候,母親就可能通過情感轉(zhuǎn)移法一步步走入書中,變成小說中的人物,將自己的思想情感,逐步融入小說里的主人公身上,甚至漸漸把自己搖身變成了書中自己喜歡的主人公……
這樣,母親在與書中的人物同悲同憤、同喜同怒、同憂同樂的同時,母親也獲得了另一種與現(xiàn)實經(jīng)歷迥然不同的“人生感受”和“生活體驗”。雖然這種新鮮刺激的“感受”和“體驗”是虛擬的,但母親在精神上,卻多少得到了某種滿足和撫慰。這是她生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社會所無法給予她的。盡管每天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母親又跌回到自己貧乏單調(diào)、瑣碎煩惱,以及勞累痛苦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依舊周而復(fù)始地生活在百般無奈的落落寡歡中。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別人讀小說像我母親這樣傾心用情,忘我投入。也說不清這種幾乎將自己的情感完全移植于小說中,甚至將自己與書中的人物故事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讀小說的方式方法,究竟可不可取。但不管怎么說,通過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夜讀,母親畢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感受,滋養(yǎng)了自己的心靈。一句話,夜讀小說成癮的老母親,不只讓她老人家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空虛寂寞的不眠之夜,而且還使她老人家獲得了一份“另外”的人生體驗和享受。
盡管這種“另外”的人生,只是一種虛無飄渺的“紙上人生”,多少難免有一種畫餅充饑的味道,但母親的精神生活,卻因此得到了充實和升華,甚至心理的欲望,也得到了某種釋放或滿足。特別是在那些灰暗險惡的特殊年代,對于長期身處逆境,而且自己的身心感受幾乎是由天堂跌落到地獄的母親而言,這種自娛自樂的虛幻的人生體驗和享受,除了讓她暫時擺脫或遺忘現(xiàn)實的煩惱痛苦和悲傷絕望外,還可能讓她學(xué)會了怎樣堅強地面對挫折和打擊,并增加了生存下去的勇氣!
我不到兩歲就離開父母,從蒼山西坡的一個遙遠的小山村,來到漾濞江畔這座山環(huán)水繞的小縣城,跟著外婆一起生活。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記憶,就是從小縣城開啟的,那時的小縣城,被當?shù)厝肆?xí)慣地稱作漾濞街。驀然回首,那已經(jīng)是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事了。而當年冷冷清清的彈丸之地漾濞街,也搖身一變,成為如今這個頗為熱鬧繁榮的、最適宜居住的美麗縣城。
記憶中的漾濞街很小很小,始終是一種從容不迫、安安靜靜的感覺。當時的漾濞街,只有一條大街和一條小街。大街就是今天漾江路以下的蒼山中路。漾江路上方是一塊巨大的毛主席語錄牌,語錄牌背后就是綠油油的稻田。小街則是今天博南路的古城街區(qū)部分。我和外婆住在靠近江邊的一個叫紅星巷15 號的大雜院里。紅星巷是“文化大革命”時代的產(chǎn)物。當?shù)厝巳匀环Q這條幽深的老巷為周家巷,改革開放后,此條巷也正式恢復(fù)了周家巷的舊稱。
當時的漾濞街,僅指雪山河西岸的上街子,分上街大隊和城鎮(zhèn)兩部分,前者管的是農(nóng)業(yè)人口,后者管的是非農(nóng)業(yè)人口。而與雪山河一條河相隔的下街子,并不包括在縣城里。因而縣城面積不大,大約不足半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只有區(qū)區(qū)幾千人,幾乎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當我大學(xué)畢業(yè)后,便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城,在小城娶妻生子,慢慢的變老,然后退休,享受歲月靜好的往后余生……
光陰似箭,一晃自己已經(jīng)是將近六十歲的老人了。我這大半輩子的人生時光,除了回小山村小學(xué)讀書和外出當兵及求學(xué)的幾年外,基本都是在小城度過的。未來的生命,也注定會在小城一點點的消磨和一寸寸的隨風(fēng)而逝。我親身經(jīng)歷和親眼見證了漾濞街或者說是漾濞縣城,從原來極其緩慢的變化,到如今的快速發(fā)展。當年那個冷冷清清的漾濞街,印象里幾年過去,十幾年過去,幾乎還是“濤聲依舊”,不僅街景巷道的風(fēng)貌極少變化,就是人們的衣著打扮和精神狀態(tài),也年年歲歲都幾乎是老樣子。可謂歲歲年年,江山未改,人事也了無變化。
后來,隨著時代的腳步逐漸加快,小城的變化也開始漸漸加快。再后來,人們也慢慢習(xí)慣于稱漾濞街為漾濞縣城,簡稱縣城。而此時作為一個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漾濞街也已經(jīng)走過了百年的滄桑歲月。最近這六七年,縣城幾乎是一年一個樣,幾年大變樣。不僅縣城的建設(shè)如此,人們的衣著打扮,以及精神面貌,也在緊緊追逐著時代潮流,朝朝暮暮都在變化中。倘若我們將時光倒流十年、二十年,那時的漾濞縣城不僅十分狹小,給人的印象更常常是“臟、亂、差”。就是幾年前,還有人曾經(jīng)這樣感嘆漾濞縣城說:“不是一個縣城,但確實是一個縣城,說是一個縣城,則又一點也不像一個縣城。”這話聽起來,未免有點刻薄,卻也屬于實際情況。
事實也正是如此,原來不只是外地人來到漾濞縣城,難以相信這就是一個縣城,因為它嚴重缺乏作為一個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應(yīng)有的那種熱鬧繁華等氣息,就是我們縣城的當?shù)厝耍餐瑯芋w驗不到自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感覺。因為不論是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城市布局和城市建筑,還是商業(yè)氣息和文化娛樂生活,實際都與一個邊遠的鄉(xiāng)鎮(zhèn),甚至是一個古老的村莊相差無幾。
當時的縣城沒有五層以上的高樓,沒有寬敞的街道,沒有紅綠燈把守十字街,甚至夜晚連街道上的路燈都沒有。一到天黑下來,僅有的三五條街道兩旁的商鋪,也大都關(guān)起門閉了戶,不再營業(yè),除了臨街私人住戶窗口透出的一點點燈光外,無論大街小巷,都是黑乎乎的一片,也極少有人走動。偶爾有出現(xiàn)兩三個夜行的人,仿佛像幽靈一樣飄動。當時生活在縣城里的人們,晚飯后除了三三兩兩軋軋馬路外,就是圍坐在家里看電視,基本上沒有什么文化娛樂活動。至于夜生活,不是蹲蹲寥若晨星的幾個燒烤攤子,頂多就是去幾處卡拉OK 歌舞廳,吼兩句嗓子,灌幾瓶啤酒或幾杯白酒。
上個世紀末以來,漾濞縣城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隨著東片區(qū)的開發(fā),雪山河由原來的城外之河,一下變成了城中之河。而最近數(shù)年來,由于河西片區(qū)和白羊羅屯片區(qū)先后完成了由農(nóng)村向城市的華麗轉(zhuǎn)身,漾濞江也由繞城而過的江水變成了穿城而過的江水。
如今的縣城,不僅同當年那個破舊的漾濞街難以相提并論,就是同上個世紀末相比,面積也擴大了三五倍,一條條寬敞明凈的街道兩旁高樓林立,櫛次鱗比,城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人和廣場落成了,雪山河公園、飛鳳山公園、皇莊公園、蒼漾公園也迎面走來。還有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無不綠蔭遍地,花開滿眼??梢哉f,現(xiàn)在的整個漾濞縣城,仿佛就是一座美麗的公園。而一到華燈初上的夜晚,輝煌璀璨的縣城便開始了五彩繽紛的夜生活,散步跑步的,上水吧咖啡廳的,打歌跳廣場舞的,比比皆是,熱鬧非凡。與此同時,高速公路、火車站也相繼落戶縣城。特別是這個“七月流火”的夏季,隨著漾濞迎來了高鐵時代,縣城的出行變得非常方便快捷。至此,漾濞縣城,才可謂真正從“鄉(xiāng)鎮(zhèn)模樣”和“村莊味道”,名符其實地蝶變成“城市模樣”,不僅給人繁華熱鬧、舒適愜意的感覺,還給人一種靚麗華美的形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漾濞縣城這個曾經(jīng)長期被人調(diào)侃為“臟巴拉兮”的“灰城”,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2021年終于一舉甩掉了“臟、亂、差”的帽子,躋身“國家衛(wèi)生縣城”行列。漾濞縣城這一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不僅讓故地重游的外地人刮目相看,也讓當?shù)厝私K于找到了一種“生活在城市,變成了城市人”的良好感覺。
作為一個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本土的當?shù)厝?,我?jīng)歷了縣城從“鳥籠”大一點的地方,變成一個有點規(guī)模的小縣城。尤其是在最近短短的數(shù)年之內(nèi),我可以說親身經(jīng)歷、親自參與和親眼見證了漾濞縣城怎樣由一個曾經(jīng)灰頭土臉的“丑小鴨”,一步步“蝶變”成如今這個“記得住鄉(xiāng)愁”的美麗地方。
回望半個多世紀以來漾濞縣城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特別是近幾年來漾濞縣城跳躍性、跨越性的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也相信明天的漾濞縣城,將更加絢麗多姿,光彩照人。